江淮軍,對於唐朝而言,是一個必須要徹底消亡的東西;就像是瓦崗軍,像是竇建德軍一樣。


    但是,瓦崗軍當年是投奔了唐朝,且李密早早死了,其中不少人也真的歸附了進來,現在也成了正兒八經的唐軍的一員;竇建德軍,則是與唐軍交戰戰敗後,直接被打散了。


    可江淮軍不一樣,杜伏威早早便向唐朝歸順,後來還直接入朝,這就導致唐朝不能像是對竇建德軍那樣對待江淮軍;


    但是江淮軍又和瓦崗軍不一樣,作為首領的杜伏威沒有死,並且江淮軍自己還一直盤踞在江南,不像瓦崗軍一樣直接四散。所以,江淮軍也不能直接吸納。


    那能怎麽辦?


    輔公祏這麽一反,其實是解決了唐朝的一個心病,劉邦猜測,可能李淵當時心裏麵還非常高興:太好了,輔公祏帶著江淮軍反了!


    而輔公祏和杜伏威死了,卻也不是結束。江淮軍必須要徹底打散、消亡,那麽,作為最後的大將,且還是杜伏威的養子的闞陵,同樣不能留。


    不然,杜伏威死了,他的人脈和影響力,不就也能被這個養子兼大將的闞陵接手了?


    要是這樣,那杜伏威和輔公祏不就相當於是白解決了嗎?


    -


    “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趙構頗有幾分感觸。


    如今的大宋,在經曆了幾乎要滅亡的危機之後,總算是勉強穩定了下來,雖然代價是又喪失了北麵地區的一部分土地,疆域迎來了不小的縮水,人口也被迫減少許多,不少忠公體國的臣子戰死沙場……


    但至少,大宋還是延續下來了。


    可是,雖然大宋延續下來了,但朝中的人心卻亂了,散了。


    ——他作為皇帝,絞盡腦汁想要延續大宋的江山,維護局麵的穩定。可偏偏底下的這些人中,有那麽幾個卻體會不到他的苦心和辛勞!


    而其中的關鍵原因,趙構也明白,那就是人心。


    人心散了,就像這句話所說的那樣,人心已經不再是當年大宋的人心了,有人的心裏麵有了其他想法,有人的心裏麵轉變了態度……


    但是這能怪他嗎?


    他,趙構,之前壓根不是皇帝,隻不過是一個宗室,雖然血緣關係和皇帝屬於比較近的那種,但到底也並非皇帝——當時朝局和天下局勢走到那樣的地步,他能有什麽辦法?


    能夠在危難之中保全自身,然後緊急應對,將大宋延續下來,不至於就那麽被金人一鍋端,就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


    當時大宋的皇帝做法失當,導致的人心渙散,能怪在他的頭上嗎?


    至於現在——現在,他確實是成為了大宋的皇帝。


    但,現在大宋也差不多依舊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根基並不穩固,力量也不夠強大,而今最需要做的、也是能夠做到的,依舊是保證大宋江山的存續。


    一切的事情,都要放在“存續”之後——唯有先存續下來,才能再談其他。


    所以,他並不打算做什麽大動作……


    這有問題嗎?


    那麽多臣民,也都能體會到他的用心良苦,能夠理解如今國朝的不易,怎麽就偏偏有那麽些個人,就是不能和其他人一樣,重新凝聚起來?


    甚至,還妄圖發動兵變政變!


    【對於杜伏威這一生征戰起義,如今給出的整體評價如下:】


    【杜伏威,並輔公祏,在隋末暴政、群雄並起的局勢下毅然選擇起兵起義,並建立了江淮義軍。他們所領導的江淮義軍成功且沉重地打擊了隋朝的統治,並在後期成功地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政權。


    雖然,杜伏威本人沒有多大的誌向,隻想要在混亂的局勢中保全自己、穩定一方,但終究是對隋朝的統治、隋軍的有生力量造成了消耗和阻礙,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到底也是為了日後的新的王朝——李唐王朝的建立、推翻隋朝、統一天下做出了貢獻。】


    【以上,是從朝代更替的角度進行的評價。】


    “啊?啊……這樣啊……”楊堅沉默。


    這還真是,從朝代更替的角度所作出的評價。


    杜伏威和輔公祏兩人的各種做法並不包含在內,杜伏威和輔公祏兩人的其他想法也並不包含在內;後來杜伏威與輔公祏兩人的境況、遭遇、想法同樣不被包含在內。


    唯一存在的,就是他們對整個天下亂局的客觀影響,以及對大隋的覆滅、對那個李唐的建立的作用。


    大隋,亡的那麽快,又那麽輕而易舉——事實上,直到現在,楊堅其實都有那麽幾分不真實感。


    雖然他清楚地明白,楊廣在登基後究竟做了多少不利於大隋江山存續的事情,又做了多少揮霍放縱的事情,也知道天下所有人——不論是官員貴族,還是普通百姓——對大隋的態度和采取的行動,以及,大隋確確實實真的滅亡了……


    但是,每每想起來這件事情,他都有些恍惚。


    這個故事,或者說上蒼的啟示之中,大隋真的滅亡了啊,大隋真的沒了……沒了?就這麽沒了?


    這麽……簡單,這麽快的嗎?


    “朕覺得,朕現在能夠體會到幾分秦始皇的心情了。”楊堅對獨孤伽羅苦笑道。


    雖然,他也並不覺得秦始皇嬴政的感受和自己一樣,但,到底大隋和秦朝在這方麵的情況有那麽幾分相似不是嗎?


    別的不說,都是傳位至第二代皇帝——秦朝的那個秦王子嬰不算,就如同楊堅覺得,大隋最後的那三個稱帝的皇室子孫,隋恭帝楊侑、皇泰主楊侗、以及宇文化及的那個傀儡楊浩,也都統統不算大隋的皇帝一樣。


    在楊廣死後,大隋就事實上沒有皇帝了,也事實上處於滅亡狀態了。


    其次,大家的亡國速度都還挺快——有的朝代,即便滅亡,這個滅亡過程也能持續上個許多年,一直拉拉扯扯,你來我往,最終朝廷支撐不住,腐朽到了極點,於是走向滅亡。


    這個過程所持續的時間很長,長到說不定這一代的皇帝自身都已經快要駕崩了。


    但是大隋不是這樣的。


    大隋的滅亡速度,簡直是快中之快,極為迅速,從天下眾人將自己心中的怨恨和不滿付諸行動開始,到楊廣本人被殺,總共才過了多少年?


    從那個長白山的王薄——楊堅還記得這個名字——開始算起,大業七年,到楊廣本人被宇文化及等人所殺,大業十四年,往多裏算的話,不過七年時間;往少裏算的話,大業十四年才剛剛開始沒多久,大業七年也不知道是幾月份,因而或許不過六年時間。


    這麽短的時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今天有貓了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今天有貓了嗎並收藏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