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急轉直下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甲朝-某地-某某:羅藝?就是李藝吧?]
[丙朝-甲地-甲某:沒錯,羅藝就是李藝,隋末唐初的那個羅藝,李藝。]
[丙朝-丙地-某某某:那羅藝現在就是唐朝的人了?他啥時候歸順唐朝的來著?]
[乙朝-某地-某:唐初……唐初……武德,武德三年吧?]
[甲朝-丙地-某:武德三年?還是武德二年?]
[某朝-某地-乙某:武德三年!按《舊唐書》的記載,武德三年,羅藝奉表歸國,然後被封為了燕王,同時也被賜姓李氏,預宗正屬籍。所以就是武德三年,而且一歸順就賜了李姓]
[甲朝-乙地-某某:這麽快就賜李姓了?都不等他攢一攢功勞再說?封燕王倒也能夠理解]
[丙朝-乙地-丙某:也還好吧,反正賜姓就賜姓唄]
[乙朝-甲地-丙某:其實唐高祖賜姓還是挺快的,李績也是,剛剛歸順後擔任黎陽總管,封萊國公,然後改成曹國公,但也是第一時間被賜了李姓,附宗正屬籍,,然後他就叫李世積了,後來又把那個世字去了]
[某朝-乙地-某某某:原來如此]
[甲朝-丙地-丙:所以說羅藝後來為什麽要叛亂?這看起來他在唐朝待遇還挺好的啊]
[丙朝-甲地-乙:那確實現在看起來待遇不錯,但是他跟下一任皇帝不和唄,好像,據說還得罪過下一任皇帝]
[乙朝-甲地-某:然後他就覺得自己可能會被坑害,非常擔憂害怕,於是幹脆就反了]
[丙朝-甲地-某某某:其實還有一個原因來著,有個神婆說他有貴氣還是什麽,反正羅藝聽了就覺得自己好像能夠成功,是天下之主,然後更有信心了]
[甲朝-丙地-乙:反正這種道士\/神婆等等的說了什麽話的事情史冊上多了去了,一堆]
[丙朝-某地-某:……其實我想知道,唐高祖,李淵,他到底賜了多少人李姓?]
[某朝-某地-某某某:啊這……挺多的吧,我記得,一時間數不清,反正挺多的,不是一個兩個]
-
【後來,竇建德又派兵去包圍了幽州,幾次進攻都沒能攻破城池,最終退兵到了籠火城,結果一時不慎,被羅藝偷襲,高士興的部眾大潰,接著大敗。】
【在此之前,高士興麾下的一個叫做王伏寶的大將有勇有謀,在同輩之中功勞排在第一名,蓋過了其他人,許多將領都十分嫉妒他。因此,趁著這一個戰敗大潰的時候,這些人中有人便散播起了王伏寶可能要反叛的消息,傳的到處都是,連竇建德也聽說了。】
【而聽到這個言論的竇建德,他的選擇是打算殺掉王伏寶——我們也無從得知,竇建德到底有沒有派人去調查一下流言的真假,到底有沒有調查、如果調查的話有沒有調查出真相、派去調查的人可靠不可靠……】
【總歸,結果就是,竇建德打算殺掉王伏寶。】
【王伏寶當然要自辯一番,他道:“我是無罪的!大王您為什麽就要聽信那些中傷我的讒言,自己斬斷自己的左右手呢?”】
【但竇建德沒有聽王伏寶的自辯,他還是殺掉了王伏寶。】
【這個行為帶來的最直接最直觀的影響就是,接下來的作戰中,竇建德軍失利的次數有了不小的上升——王伏寶既然是同輩中功勞最大的,自然是有其過人之處,這樣一員猛將身死,當然會影響大軍的勝負。】
【當然,王伏寶的死影響也不止於此。】
【而更關鍵的一件事情,發生在九月份的時候。】
【當時,竇建德還是沒有放棄幽州這個地方,為了能夠奪取下來,他親自率兵包圍了幽州。】
【但,即便是他親自出動,作為隋末唐初的猛人之一的羅藝也還是成功抵擋住了。】
【被竇建德親自包圍後,羅藝也率兵親自與竇建德交戰,大敗竇建德,還斬首一千二百人;隻不過,連續的獲勝讓羅藝和他的士卒都越發驕傲,開始鬆懈不再謹慎,便在一次主動進軍襲擊竇建德的軍營。】
【這一次,竇建德早有準備,他在營地中擺好了陣勢,等著羅藝的軍隊一到,便順著戰壕衝出,擊敗了羅藝。】
【但此次獲勝後,竇建德雖然逼近了幽州,可依舊沒能獲勝。最終,竇建德決定暫且放一放幽州這邊,還是先迴去吧——於是,他迴到了洺州。】
【迴到洺州之後,他的納言宋正本再次勸諫他——隻不過,比起淩敬這種委婉提醒,想方設法讓竇建德理解的勸諫風格,宋正本此人比較喜歡直言進諫,打直球,不繞彎,頗為直接。】
【這種勸諫風格,其實頗有幾分風險,隻不過之前竇建德都還是一個寬容厚道、從諫如流的狀態,所以沒問題。】
【可現在,不知道發生了什麽,總之從前麵開始竇建德就不完全是這種狀態了。】
【而且,竇建德軍中也是有著各種勾心鬥角的——從王伏寶一事中就能夠看出來。】
【於是,在宋正本的勸諫這件事上,竇建德再次聽信了讒言,殺死了宋正本——雖然我們並不知道,這一次的讒言到底是誰說的,又是出於什麽原因,或許,也是一些嫉妒宋正本的人,也可能,是其他勢力借機發揮。】
【順帶一提,這一次的讒言,可能也是之前王伏寶一事的另一大影響——大家發現了,原來流言讒言,對竇建德是有用的!他真的有可能會相信!】
【那,那既然有用,為什麽不用呢?排除異己,幹掉競爭對手,這麽好的方法當然要試一試了啊!】
【所以,又有了宋正本這一次的讒言事件。】
【總之,宋正本死了。】
【他的死,帶給竇建德所部的影響與王伏寶之死不太一樣,由於宋正本是進諫後身死的,所以大家都把這件事情當做了進諫勸諫的教訓——看見了沒,勸諫大王,是可能會死人的!大王不僅不聽諫言,還會殺人!】
【後來,漸漸地就沒有人願意冒著這種風險勸諫進言了,至此,竇建德所部和治下的政教日益衰微。】
----
說來,李淵賜了李姓的人當真挺多
[丙朝-甲地-甲某:沒錯,羅藝就是李藝,隋末唐初的那個羅藝,李藝。]
[丙朝-丙地-某某某:那羅藝現在就是唐朝的人了?他啥時候歸順唐朝的來著?]
[乙朝-某地-某:唐初……唐初……武德,武德三年吧?]
[甲朝-丙地-某:武德三年?還是武德二年?]
[某朝-某地-乙某:武德三年!按《舊唐書》的記載,武德三年,羅藝奉表歸國,然後被封為了燕王,同時也被賜姓李氏,預宗正屬籍。所以就是武德三年,而且一歸順就賜了李姓]
[甲朝-乙地-某某:這麽快就賜李姓了?都不等他攢一攢功勞再說?封燕王倒也能夠理解]
[丙朝-乙地-丙某:也還好吧,反正賜姓就賜姓唄]
[乙朝-甲地-丙某:其實唐高祖賜姓還是挺快的,李績也是,剛剛歸順後擔任黎陽總管,封萊國公,然後改成曹國公,但也是第一時間被賜了李姓,附宗正屬籍,,然後他就叫李世積了,後來又把那個世字去了]
[某朝-乙地-某某某:原來如此]
[甲朝-丙地-丙:所以說羅藝後來為什麽要叛亂?這看起來他在唐朝待遇還挺好的啊]
[丙朝-甲地-乙:那確實現在看起來待遇不錯,但是他跟下一任皇帝不和唄,好像,據說還得罪過下一任皇帝]
[乙朝-甲地-某:然後他就覺得自己可能會被坑害,非常擔憂害怕,於是幹脆就反了]
[丙朝-甲地-某某某:其實還有一個原因來著,有個神婆說他有貴氣還是什麽,反正羅藝聽了就覺得自己好像能夠成功,是天下之主,然後更有信心了]
[甲朝-丙地-乙:反正這種道士\/神婆等等的說了什麽話的事情史冊上多了去了,一堆]
[丙朝-某地-某:……其實我想知道,唐高祖,李淵,他到底賜了多少人李姓?]
[某朝-某地-某某某:啊這……挺多的吧,我記得,一時間數不清,反正挺多的,不是一個兩個]
-
【後來,竇建德又派兵去包圍了幽州,幾次進攻都沒能攻破城池,最終退兵到了籠火城,結果一時不慎,被羅藝偷襲,高士興的部眾大潰,接著大敗。】
【在此之前,高士興麾下的一個叫做王伏寶的大將有勇有謀,在同輩之中功勞排在第一名,蓋過了其他人,許多將領都十分嫉妒他。因此,趁著這一個戰敗大潰的時候,這些人中有人便散播起了王伏寶可能要反叛的消息,傳的到處都是,連竇建德也聽說了。】
【而聽到這個言論的竇建德,他的選擇是打算殺掉王伏寶——我們也無從得知,竇建德到底有沒有派人去調查一下流言的真假,到底有沒有調查、如果調查的話有沒有調查出真相、派去調查的人可靠不可靠……】
【總歸,結果就是,竇建德打算殺掉王伏寶。】
【王伏寶當然要自辯一番,他道:“我是無罪的!大王您為什麽就要聽信那些中傷我的讒言,自己斬斷自己的左右手呢?”】
【但竇建德沒有聽王伏寶的自辯,他還是殺掉了王伏寶。】
【這個行為帶來的最直接最直觀的影響就是,接下來的作戰中,竇建德軍失利的次數有了不小的上升——王伏寶既然是同輩中功勞最大的,自然是有其過人之處,這樣一員猛將身死,當然會影響大軍的勝負。】
【當然,王伏寶的死影響也不止於此。】
【而更關鍵的一件事情,發生在九月份的時候。】
【當時,竇建德還是沒有放棄幽州這個地方,為了能夠奪取下來,他親自率兵包圍了幽州。】
【但,即便是他親自出動,作為隋末唐初的猛人之一的羅藝也還是成功抵擋住了。】
【被竇建德親自包圍後,羅藝也率兵親自與竇建德交戰,大敗竇建德,還斬首一千二百人;隻不過,連續的獲勝讓羅藝和他的士卒都越發驕傲,開始鬆懈不再謹慎,便在一次主動進軍襲擊竇建德的軍營。】
【這一次,竇建德早有準備,他在營地中擺好了陣勢,等著羅藝的軍隊一到,便順著戰壕衝出,擊敗了羅藝。】
【但此次獲勝後,竇建德雖然逼近了幽州,可依舊沒能獲勝。最終,竇建德決定暫且放一放幽州這邊,還是先迴去吧——於是,他迴到了洺州。】
【迴到洺州之後,他的納言宋正本再次勸諫他——隻不過,比起淩敬這種委婉提醒,想方設法讓竇建德理解的勸諫風格,宋正本此人比較喜歡直言進諫,打直球,不繞彎,頗為直接。】
【這種勸諫風格,其實頗有幾分風險,隻不過之前竇建德都還是一個寬容厚道、從諫如流的狀態,所以沒問題。】
【可現在,不知道發生了什麽,總之從前麵開始竇建德就不完全是這種狀態了。】
【而且,竇建德軍中也是有著各種勾心鬥角的——從王伏寶一事中就能夠看出來。】
【於是,在宋正本的勸諫這件事上,竇建德再次聽信了讒言,殺死了宋正本——雖然我們並不知道,這一次的讒言到底是誰說的,又是出於什麽原因,或許,也是一些嫉妒宋正本的人,也可能,是其他勢力借機發揮。】
【順帶一提,這一次的讒言,可能也是之前王伏寶一事的另一大影響——大家發現了,原來流言讒言,對竇建德是有用的!他真的有可能會相信!】
【那,那既然有用,為什麽不用呢?排除異己,幹掉競爭對手,這麽好的方法當然要試一試了啊!】
【所以,又有了宋正本這一次的讒言事件。】
【總之,宋正本死了。】
【他的死,帶給竇建德所部的影響與王伏寶之死不太一樣,由於宋正本是進諫後身死的,所以大家都把這件事情當做了進諫勸諫的教訓——看見了沒,勸諫大王,是可能會死人的!大王不僅不聽諫言,還會殺人!】
【後來,漸漸地就沒有人願意冒著這種風險勸諫進言了,至此,竇建德所部和治下的政教日益衰微。】
----
說來,李淵賜了李姓的人當真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