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禪讓流程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另一些人,則或明或暗翻了個白眼,跑去看“曆代”中的消息了。
那裏麵,不少人正在討論李淵和宇文化及對上的話,誰能獲勝的問題——其中,許多人都信誓旦旦表示,自己是唐朝人,自己能保證,一定是他們唐朝獲勝!
在這些信誓旦旦的發言中,還總是會提到一個人,“唐太宗”。
這讓不少看到的人稍感意外,但仔細一想,又是在情理之中:李淵自己說自己差不多知天命,那他的兒子自然也長成了,能夠踏上戰場了。
父子一同努力,也是一段佳話啊。
“這唐太宗既然在這個時候就去應對各路敵人,想必就是那唐朝的繼承人了!”一名士人嘖嘖感歎,“能被唐朝人如此信任,定然有著大功績,李淵既然到了知天命之年,恐怕是不如何在前線的。”
那這麽一來,一線拚殺應當就是這唐太宗居多。
與他同桌之人讚同:“如此一來,唐太宗的繼承人地位也必將更加穩當。”
這是好事。
王朝開創的時候,二代繼承人就踏上了戰場拚殺,並且還有了不小的聲名功績,這對於王朝初期的穩定傳承可是大好事!
要是繼承人年歲太小,未能建功;或者繼承人出於其他原因未能上戰場領兵建立功業——對於一個正在建立的王朝而言,沒有什麽功勞比領兵征戰更大——對於皇位傳承都不是特別好的消息。
前者,比如西漢,惠帝年幼,根本沒能去曆練一番,最終到底還是有了一番動蕩;後者,一時想不起來,但同樣不是好事。
若是開國皇帝隻有這一子,或者所有子嗣都沒有上過戰場,也就罷了;但若是有多個兒子,除了繼承人外的其他兒子反而上了戰場,立了大大小小的功勞的話……
血雨腥風,近在眼前啊!
【在自覺戰爭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洛陽這邊的問題就相當重要了。】
【王世充所部雖然暫時沒了擊敗瓦崗軍的能力,但到底也沒有被消滅殆盡,如果趁著李密和宇文化及開戰而在背後搞事,對於瓦崗軍而言幾乎就是滅頂之災。】
【而此時此刻,楊侗的提及,幾乎是正中紅心。】
【如果接受了洛陽方麵的提議,那麽李密就可以暫時不用擔心洛陽這邊的動靜,不用擔心自己在作戰的時候背後的洛陽突然給自己來一下……】
【更關鍵的是,隻要李密獲勝,他就能夠名正言順地進入洛陽,然後擔任輔政之職。】
【這是什麽?這是名分!】
【京城那邊,李淵在攻入之後,也是擁立了一個傀儡皇帝,自己領了輔政之名,並沒有一開始就直接自立為帝;南邊的宇文化及,雖然做了幹掉皇帝的事情,但最開始也還是擁立了秦王楊浩,而非自立。】
【某種程度上而言,掌控大局,然後自領輔政之名,擁立一個傀儡皇帝,然後再尋機讓其退位,禪讓給自己——至少在隋唐之交的這個時期,算得上一種政治正確。】
【而李密渴望的,就是這樣一個機會。現在,他貌似有了這個機會。】
【雖然假如李密能夠徹底攻占洛陽,那麽同樣也可以把楊侗變作傀儡,自己輔政,然後找機會讓楊侗禪位;但說來說去,目前為止他依舊沒有攻下洛陽,而他又不得不麵對宇文化及。】
【因此,李密思來想去,還是接受了這個提議。】
【說到底,他對於自己擊敗宇文化及獲得勝利,還是有著頗為充足的信心的。】
“為什麽一定要走這什麽禪位的流程?不能直接稱帝嗎?”不少人對此頗感茫然。他們確實不太明白這些事情。
倒不是完全不能理解禪位這件事情,但是——大家都起義,用朝廷的話,那就是造反了,為什麽還非得來上一個禪位?
都造反了啊!
同樣的疑問,在很多地方中都有人問出。
而一部分地方,有那麽幾個讀過書的、被眾人都認為頗有些文采、懂得世間道理、知道曆史發展的文士,便被眾人寄予了求知的目光。
其中一名文士思忖後,坦誠道:“這其中緣由頗多,我也不能盡數明白,但想來有一點是肯定的,禪讓之法通常而言總歸更加名正言順一些。”
對於當時李密也好,京城的李淵,以及直接殺了楊廣的宇文化及等人,為什麽一定都要先立一個傀儡、然後走一個禪位的過程,而不是幹脆自己稱帝,他確實不能很明白,哪怕他已經讀了許多書,了解了很多世間道理。
沒辦法,這其中的因素實在太多,問題也太多,涉及到的人、事眾多,又牽扯到朝堂各方、天下眾人,以及當時的各種後人知曉或不知曉的東西……他一個未入官場之人,實在不知。
但別的不說,禪讓本身的意義,他還是能闡釋一二的。
“你們想,若是直接搶奪,聽起來總沒有原主贈與更加好,不是嗎?再者,古時便有禪讓美談,若是改朝換代之時也是這樣,豈不同樣能算作一個美談?”
一方麵,更加名正言順;另一方麵,聽起來也更加好聽一些。
是以,隋朝到唐朝這個階段,這些人總願意選擇走一走禪讓這個流程。
“這麽說的話,那宇文化及、李淵、李密,這幾個人和那隋朝還有著密切聯係,楊氏和他們說不得還能攀上各種關係,從這個角度講,要是太過粗暴確實不大好聽。”一個商人打扮的男子道。
他走南闖北,見過相當多的人與事,也時常需要與人攀關係、打交道、敘交情,因而,對這方麵一說就明白。
別的不說,就說這幾個人和隋朝皇室的關係,若是太過血腥粗暴,一點餘地都不留,那確實很容易為人詬病——你們和隋朝是那樣的關係,和楊家也有著深厚關係,怎麽能如此不留情麵?
雖然他人遇到這種事情,也未必會願意留情麵;但評價旁人嘛,那當然還是更願意指責一番。
顧及聲名問題,他們也得稍稍走一走流程,給天下人看。
那裏麵,不少人正在討論李淵和宇文化及對上的話,誰能獲勝的問題——其中,許多人都信誓旦旦表示,自己是唐朝人,自己能保證,一定是他們唐朝獲勝!
在這些信誓旦旦的發言中,還總是會提到一個人,“唐太宗”。
這讓不少看到的人稍感意外,但仔細一想,又是在情理之中:李淵自己說自己差不多知天命,那他的兒子自然也長成了,能夠踏上戰場了。
父子一同努力,也是一段佳話啊。
“這唐太宗既然在這個時候就去應對各路敵人,想必就是那唐朝的繼承人了!”一名士人嘖嘖感歎,“能被唐朝人如此信任,定然有著大功績,李淵既然到了知天命之年,恐怕是不如何在前線的。”
那這麽一來,一線拚殺應當就是這唐太宗居多。
與他同桌之人讚同:“如此一來,唐太宗的繼承人地位也必將更加穩當。”
這是好事。
王朝開創的時候,二代繼承人就踏上了戰場拚殺,並且還有了不小的聲名功績,這對於王朝初期的穩定傳承可是大好事!
要是繼承人年歲太小,未能建功;或者繼承人出於其他原因未能上戰場領兵建立功業——對於一個正在建立的王朝而言,沒有什麽功勞比領兵征戰更大——對於皇位傳承都不是特別好的消息。
前者,比如西漢,惠帝年幼,根本沒能去曆練一番,最終到底還是有了一番動蕩;後者,一時想不起來,但同樣不是好事。
若是開國皇帝隻有這一子,或者所有子嗣都沒有上過戰場,也就罷了;但若是有多個兒子,除了繼承人外的其他兒子反而上了戰場,立了大大小小的功勞的話……
血雨腥風,近在眼前啊!
【在自覺戰爭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洛陽這邊的問題就相當重要了。】
【王世充所部雖然暫時沒了擊敗瓦崗軍的能力,但到底也沒有被消滅殆盡,如果趁著李密和宇文化及開戰而在背後搞事,對於瓦崗軍而言幾乎就是滅頂之災。】
【而此時此刻,楊侗的提及,幾乎是正中紅心。】
【如果接受了洛陽方麵的提議,那麽李密就可以暫時不用擔心洛陽這邊的動靜,不用擔心自己在作戰的時候背後的洛陽突然給自己來一下……】
【更關鍵的是,隻要李密獲勝,他就能夠名正言順地進入洛陽,然後擔任輔政之職。】
【這是什麽?這是名分!】
【京城那邊,李淵在攻入之後,也是擁立了一個傀儡皇帝,自己領了輔政之名,並沒有一開始就直接自立為帝;南邊的宇文化及,雖然做了幹掉皇帝的事情,但最開始也還是擁立了秦王楊浩,而非自立。】
【某種程度上而言,掌控大局,然後自領輔政之名,擁立一個傀儡皇帝,然後再尋機讓其退位,禪讓給自己——至少在隋唐之交的這個時期,算得上一種政治正確。】
【而李密渴望的,就是這樣一個機會。現在,他貌似有了這個機會。】
【雖然假如李密能夠徹底攻占洛陽,那麽同樣也可以把楊侗變作傀儡,自己輔政,然後找機會讓楊侗禪位;但說來說去,目前為止他依舊沒有攻下洛陽,而他又不得不麵對宇文化及。】
【因此,李密思來想去,還是接受了這個提議。】
【說到底,他對於自己擊敗宇文化及獲得勝利,還是有著頗為充足的信心的。】
“為什麽一定要走這什麽禪位的流程?不能直接稱帝嗎?”不少人對此頗感茫然。他們確實不太明白這些事情。
倒不是完全不能理解禪位這件事情,但是——大家都起義,用朝廷的話,那就是造反了,為什麽還非得來上一個禪位?
都造反了啊!
同樣的疑問,在很多地方中都有人問出。
而一部分地方,有那麽幾個讀過書的、被眾人都認為頗有些文采、懂得世間道理、知道曆史發展的文士,便被眾人寄予了求知的目光。
其中一名文士思忖後,坦誠道:“這其中緣由頗多,我也不能盡數明白,但想來有一點是肯定的,禪讓之法通常而言總歸更加名正言順一些。”
對於當時李密也好,京城的李淵,以及直接殺了楊廣的宇文化及等人,為什麽一定都要先立一個傀儡、然後走一個禪位的過程,而不是幹脆自己稱帝,他確實不能很明白,哪怕他已經讀了許多書,了解了很多世間道理。
沒辦法,這其中的因素實在太多,問題也太多,涉及到的人、事眾多,又牽扯到朝堂各方、天下眾人,以及當時的各種後人知曉或不知曉的東西……他一個未入官場之人,實在不知。
但別的不說,禪讓本身的意義,他還是能闡釋一二的。
“你們想,若是直接搶奪,聽起來總沒有原主贈與更加好,不是嗎?再者,古時便有禪讓美談,若是改朝換代之時也是這樣,豈不同樣能算作一個美談?”
一方麵,更加名正言順;另一方麵,聽起來也更加好聽一些。
是以,隋朝到唐朝這個階段,這些人總願意選擇走一走禪讓這個流程。
“這麽說的話,那宇文化及、李淵、李密,這幾個人和那隋朝還有著密切聯係,楊氏和他們說不得還能攀上各種關係,從這個角度講,要是太過粗暴確實不大好聽。”一個商人打扮的男子道。
他走南闖北,見過相當多的人與事,也時常需要與人攀關係、打交道、敘交情,因而,對這方麵一說就明白。
別的不說,就說這幾個人和隋朝皇室的關係,若是太過血腥粗暴,一點餘地都不留,那確實很容易為人詬病——你們和隋朝是那樣的關係,和楊家也有著深厚關係,怎麽能如此不留情麵?
雖然他人遇到這種事情,也未必會願意留情麵;但評價旁人嘛,那當然還是更願意指責一番。
顧及聲名問題,他們也得稍稍走一走流程,給天下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