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恢複·新情況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眾人鬆了一口氣。
還好還好,逃過了這一劫啊……
這一放鬆,便有人有閑心去聊其他內容了:“誒,你們說,那李子通之所以離開長白山那個姓左的,真的是因為那姓左的因為他受人愛戴所以嫉妒打壓他嗎?”
李子通原本在姓左的——原諒他確實沒記住那個人的名字——手下,也挺受重用,然後李子通又善於招攬人心、又比其他人對底下的人更好,所以姓左的就開始嫉恨排擠打壓他……
也正因此,李子通才離開長白山,前來投奔杜伏威。
這一段解釋,大家在最開始的時候其實沒有什麽懷疑。
畢竟,天底下像是姓左的那樣的人有不少,這種人,就是那種會嫉恨別人比自己好,不論是能力比自己優秀、還是日子比自己過得好、還是其他方麵比自己好……總之他們都會覺得不爽。
再加上李子通當時還是姓左的部下,看了這麽多起義和關乎朝堂的故事之後,百姓們也能意識到一點:皇帝是有可能幹掉一些過於出色的大臣的。
把這種情況代換到姓左的和李子通身上,也不是說不通。
可等看到李子通投奔杜伏威之後,就一心想要發動兵變,反過來吞並杜伏威;而且,又說李子通素來“心懷大誌”,不甘居於人下……
這,不論是從李子通的行為上,還是從他的性格上講,那都不是個省油的燈啊!
這種人,在最初的和姓左的的衝突之中,真的就什麽問題也沒有嗎?
——反正,這個人是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這方麵。
而在這個人提出了這個想法之後,其他人也紛紛覺得他所言有理。
可不嘛!
那杜伏威對李子通可也沒做什麽,就衝他們在遇襲的時候全無防備,就能說明杜伏威確實是把李子通這群人當做了自己勢力的一部分。
但李子通呢,他可沒有念什麽恩情——雖然好像這種爭鬥的狀態下也不是一定要念恩情,但到底足夠不地道啊。
這種人,在長白山的時候,真的沒有和姓左的發生什麽真的衝突,做什麽確實會讓人完全無法接受的事情嗎?
-
而在靠後的幾個朝代中,有些完全不能了解、也不願意了解,更無法與普通百姓共情的士人對杜伏威的逃生過程嗤之以鼻。
“竟是被下屬的妻子背負而走,這些庶人,果真不受聖人教化,不知廉恥!”
“男女怎能如此接觸?那下屬的妻子到底是如何接觸到杜伏威的?”
雖說功高莫過於救駕,但是吧,杜伏威一不是皇帝,二來,這種救駕方式這群人也著實不如何能夠接受——背負而走!
若是被百姓們聽見這話,指定要唾他們一臉唾沫。
不說杜伏威這種情況實屬特殊,活命的時候誰還在乎其他?隻要能活下去,哪還管得了那麽多?
再者,這完全就是在營救主公——即使杜伏威並非皇帝,但對於下屬及他們的家眷而言,杜伏威的性命就是最重要的東西。
最後,最後……關於聖人教化,關於禮義廉恥,難道他們就完全不知道嗎?
男女七歲不同席,男男女女之間各有各的禮節、各有各的規矩,即使他們不可能如大族那樣講究,但也不至於完全不知道——但是知道歸知道,他們有那個執行的條件嗎?
那等最為貧困的家庭,家中屋舍都寥寥,根本做不到把人員都按照禮法安置;甚至還有些全家人都睡在一張炕上的,這要他們如何做到遵循禮節?
至於說衣服,布匹多貴啊!
大家都要下地幹活,而耕種,一向都很容易毀壞衣物,哪怕他們都謹慎小心、頗有經驗,但這也不能完全避免衣物破損——哪怕是女人,也免不了有時候漏胳膊漏腿……
是他們不懂禮節,不受聖人教化嗎?
這明明是他們根本沒有那麽做的條件!
他們也想要這麽做啊,如果他們能夠這麽做了,那便說明他們家的生活情況已經改善許多。
——不過,這種話,也傳不到那些指責譏諷批評的人耳中。
他們與普通百姓之間,隔閡猶如天塹,比山高,比海深。
【經過這兩次大劫,雖然最終都成功死裏逃生,但杜伏威所部終究是傷亡慘重,力量嚴重縮水,再不複往日榮光,失去了在當地稱霸的實力。】
【因此,杜伏威帶著部眾開始四處遊擊作戰,到處流竄,同時大量地招募吸納各地的流民來擴充力量,這樣的日子過了半年。】
【半年後,經過不斷擴充的杜伏威所部終於得到了一定恢複,杜伏威的部眾數量又有了數萬人,並成功地控製了一座縣城作為自己的地盤——位於江都附近的六合縣,也就是如今南京六合區。】
【六合縣這個地方非常關鍵,不僅是因為其挨著江都,還因為六合縣既能通向長江、又能通向淮河,還能直通冀魯,所以其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不論是南北爭鬥,還是東西交戰,都能夠從這裏走一遭。】
【占領了六合縣之後,杜伏威開始發展起來。】
【這個時候,李子通占領了海陵一帶,即如今江蘇泰州海陵區;原本在長白山得到左才相也已經南下,來到了淮北,江淮一帶此時的勢力便以三人為首。】
【而很快,可能引發局勢變動、並直接對杜伏威造成了影響的事情來了。】
【大業十二年七月,楊廣不顧群臣反對,堅決離開京城,南下前往江都。】
【既然楊廣要來江都,那江都的治安情況肯定要好好料理料理,總不能讓皇帝就這麽死在不知道哪個“反賊”手裏吧?】
【因此,隋朝開始著手嚐試處理江都附近的起義軍。】
【而作為距離江都非常近的杜伏威所部,自然是朝廷關注和處理的重點——無他,六合縣和江都距離實在是太近了!】
還好還好,逃過了這一劫啊……
這一放鬆,便有人有閑心去聊其他內容了:“誒,你們說,那李子通之所以離開長白山那個姓左的,真的是因為那姓左的因為他受人愛戴所以嫉妒打壓他嗎?”
李子通原本在姓左的——原諒他確實沒記住那個人的名字——手下,也挺受重用,然後李子通又善於招攬人心、又比其他人對底下的人更好,所以姓左的就開始嫉恨排擠打壓他……
也正因此,李子通才離開長白山,前來投奔杜伏威。
這一段解釋,大家在最開始的時候其實沒有什麽懷疑。
畢竟,天底下像是姓左的那樣的人有不少,這種人,就是那種會嫉恨別人比自己好,不論是能力比自己優秀、還是日子比自己過得好、還是其他方麵比自己好……總之他們都會覺得不爽。
再加上李子通當時還是姓左的部下,看了這麽多起義和關乎朝堂的故事之後,百姓們也能意識到一點:皇帝是有可能幹掉一些過於出色的大臣的。
把這種情況代換到姓左的和李子通身上,也不是說不通。
可等看到李子通投奔杜伏威之後,就一心想要發動兵變,反過來吞並杜伏威;而且,又說李子通素來“心懷大誌”,不甘居於人下……
這,不論是從李子通的行為上,還是從他的性格上講,那都不是個省油的燈啊!
這種人,在最初的和姓左的的衝突之中,真的就什麽問題也沒有嗎?
——反正,這個人是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這方麵。
而在這個人提出了這個想法之後,其他人也紛紛覺得他所言有理。
可不嘛!
那杜伏威對李子通可也沒做什麽,就衝他們在遇襲的時候全無防備,就能說明杜伏威確實是把李子通這群人當做了自己勢力的一部分。
但李子通呢,他可沒有念什麽恩情——雖然好像這種爭鬥的狀態下也不是一定要念恩情,但到底足夠不地道啊。
這種人,在長白山的時候,真的沒有和姓左的發生什麽真的衝突,做什麽確實會讓人完全無法接受的事情嗎?
-
而在靠後的幾個朝代中,有些完全不能了解、也不願意了解,更無法與普通百姓共情的士人對杜伏威的逃生過程嗤之以鼻。
“竟是被下屬的妻子背負而走,這些庶人,果真不受聖人教化,不知廉恥!”
“男女怎能如此接觸?那下屬的妻子到底是如何接觸到杜伏威的?”
雖說功高莫過於救駕,但是吧,杜伏威一不是皇帝,二來,這種救駕方式這群人也著實不如何能夠接受——背負而走!
若是被百姓們聽見這話,指定要唾他們一臉唾沫。
不說杜伏威這種情況實屬特殊,活命的時候誰還在乎其他?隻要能活下去,哪還管得了那麽多?
再者,這完全就是在營救主公——即使杜伏威並非皇帝,但對於下屬及他們的家眷而言,杜伏威的性命就是最重要的東西。
最後,最後……關於聖人教化,關於禮義廉恥,難道他們就完全不知道嗎?
男女七歲不同席,男男女女之間各有各的禮節、各有各的規矩,即使他們不可能如大族那樣講究,但也不至於完全不知道——但是知道歸知道,他們有那個執行的條件嗎?
那等最為貧困的家庭,家中屋舍都寥寥,根本做不到把人員都按照禮法安置;甚至還有些全家人都睡在一張炕上的,這要他們如何做到遵循禮節?
至於說衣服,布匹多貴啊!
大家都要下地幹活,而耕種,一向都很容易毀壞衣物,哪怕他們都謹慎小心、頗有經驗,但這也不能完全避免衣物破損——哪怕是女人,也免不了有時候漏胳膊漏腿……
是他們不懂禮節,不受聖人教化嗎?
這明明是他們根本沒有那麽做的條件!
他們也想要這麽做啊,如果他們能夠這麽做了,那便說明他們家的生活情況已經改善許多。
——不過,這種話,也傳不到那些指責譏諷批評的人耳中。
他們與普通百姓之間,隔閡猶如天塹,比山高,比海深。
【經過這兩次大劫,雖然最終都成功死裏逃生,但杜伏威所部終究是傷亡慘重,力量嚴重縮水,再不複往日榮光,失去了在當地稱霸的實力。】
【因此,杜伏威帶著部眾開始四處遊擊作戰,到處流竄,同時大量地招募吸納各地的流民來擴充力量,這樣的日子過了半年。】
【半年後,經過不斷擴充的杜伏威所部終於得到了一定恢複,杜伏威的部眾數量又有了數萬人,並成功地控製了一座縣城作為自己的地盤——位於江都附近的六合縣,也就是如今南京六合區。】
【六合縣這個地方非常關鍵,不僅是因為其挨著江都,還因為六合縣既能通向長江、又能通向淮河,還能直通冀魯,所以其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不論是南北爭鬥,還是東西交戰,都能夠從這裏走一遭。】
【占領了六合縣之後,杜伏威開始發展起來。】
【這個時候,李子通占領了海陵一帶,即如今江蘇泰州海陵區;原本在長白山得到左才相也已經南下,來到了淮北,江淮一帶此時的勢力便以三人為首。】
【而很快,可能引發局勢變動、並直接對杜伏威造成了影響的事情來了。】
【大業十二年七月,楊廣不顧群臣反對,堅決離開京城,南下前往江都。】
【既然楊廣要來江都,那江都的治安情況肯定要好好料理料理,總不能讓皇帝就這麽死在不知道哪個“反賊”手裏吧?】
【因此,隋朝開始著手嚐試處理江都附近的起義軍。】
【而作為距離江都非常近的杜伏威所部,自然是朝廷關注和處理的重點——無他,六合縣和江都距離實在是太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