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天災饑荒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世民歎息:“所以,地方官府的各方麵能力同樣非常重要……”
像是竇建德這個事情,如果當時的地方官府能夠正確處理、有效處理,那麽事情會如何發展就不一定了——雖然不能說竇建德就會對隋朝忠心耿耿絕不起義了,這當然不可能;但是至少不至於讓竇建德現在就跑路。
當然,說不定地方官府是真的找到了什麽證據,可能是竇建德勾結盜匪的證據,也可能是竇建德有反心的證據——說實話,李世民覺得,至少前者不大可能,竇建德本人還是很關注同鄉人乃至附近鄉鄰的,不太可能跑去勾結盜匪坑害周邊百姓;
隻不過,就算是找到了證據,當地官府的處理方式也同樣有問題。
如果覺得竇建德有問題,不論是否有證據,第一要務是要將其控製起來。不論是能夠直接抓捕,還是做不到抓捕隻能采取其他迂迴手段,核心目標都是控製住對方。
直接抓住最好;不能直接抓住,那就不能讓對方跑掉,可以不讓對方察覺、使其照常生活、暗中尋找時機慢慢抓捕。可以設置陷阱引誘對方以期抓捕……
誰家會像是這個官府一樣,不去直接抓竇建德,而是把竇建德全家男女老少都抓起來殺了?
腦子進了多少水?
要抓也是要先抓住竇建德啊!
如果非要抓他的家人,那也不能直接二話不說就把人全殺了吧?
結果好了,不光竇建德本人跑了,連被劃歸到他手下的二百士卒也都給跟著一起跑了!
李世民不由自主地把情況代入到了大唐,要是大唐好好的,地方官府這麽一個神奇操作,然後本來能夠快速平靜處理的事情,就變成了地方上需要出兵的不小的事情……
他抖了抖,不願意繼續想下去。
必須,把地方官府的能力也抓起來!中央朝廷官員的能力當然重要,不能出岔子;但是地方官員的能力也不能是什麽扶不上牆的爛泥!
【而同樣是大業七年,還有另一支關鍵力量誕生了,那就是三大農民起義軍的另一支,與竇建德這一支可以直接以竇建德命名不同,這一支隊伍,通常被稱作是“瓦崗寨”。】
“大業七年……可真是風起雲湧的一年。”
劉秀喃喃道,這大業七年,可真是發生了太多的大事。
楊廣在自己的絕路上越走越快,還在全天下放了一把大火;這把火一放,還真的不等翻過年去,就在大業七年,就燒出來了這麽多不世之材。
劉秀有些好奇,也不知道這個時候,朝中有多少人看出來了隋朝江山不穩乃至與可能傾覆的未來;而看出來的這些朝中官員貴族,他們是去勸諫楊廣了,還是去暗中做其他準備了……
這些做準備的人之中,有多少是打算尋摸尋摸下一位明主然後盡快站隊以求奪得先機,有多少是打算自己親自下場看看自己是不是下一位明主。
而朝中的這些暗流湧動,在大業九年那個叫做楊玄感的直接反叛之前,楊廣到底有沒有察覺到呢?
【在這裏,我們再補充一點當時的天災情況。】
【前麵提到過,山東、河南洪澇,且有黃河逆流,這是大業七年的事情;就在大業八年,天下大旱,同時還伴有疫病流行,特別是關中地區、崤山以東地區。】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對於糧倉卻看得很緊,極少開倉放糧——舉個例子:】
【隋朝名將張須陀,彼時恰好在齊郡當郡丞,齊郡的治所就是現在的山東濟南。此時當地爆發饑荒,糧價飛漲,張須陀覺得這個時候必須得官府放糧救濟災民。
但是當地的其他官員覺得不應該開倉放糧,倒不是他們就根本不在乎百姓或者已經把糧倉裏麵的糧食偷偷倒賣了,而是覺得開倉放糧絕非什麽官員擅自做主的事情,“須待詔敕”。
張須陀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他表示,如今皇帝身在遠方,等到使者往來傳信,都不知道過去多久了,百姓如今就已經踩在了生死線上,明天可能就會死去,根本等不到那個時候,哪怕我因此獲罪於陛下,我也沒有怨言。
於是,張須陀決定承擔責任,開倉放糧,救濟當地百姓;而後來楊廣知道這件事情後,也並沒有責怪於他,而是非常讚賞。】
【這個故事,當然是一個好故事,好官、好皇帝、好發展、好結局,當地百姓們得到了救濟,官員勇於承擔責任、愛護百姓,皇帝沒有懲罰這樣的好官而是給予讚賞。】
【但是另一個角度,這也切切實實反映了一件事情:很多官員是並不會開倉放糧的。張須陀可以說是特例。】
【如果張須陀不是特例,甚至不是第一個,那麽當地官員在有其他人也這麽做的情況下就不會這麽勸阻張須陀,因為皇帝不會因為這件事情發怒,這件事情又是一件好事。】
【但官員們勸阻張須陀,恰恰說明了當時的官員們——至少是絕大部分官員——是不會擅自開倉放糧的,甚至有可能不會把這件事情上報上去;同時,他們也沒有接收到朝廷下達的開倉救濟百姓的命令。】
【齊郡有張須陀這麽一個郡丞,但是其他地方呢?】
【張須陀這一次自己開倉放糧沒有被斥責反而得到了讚賞,但這也不代表其他地方的官員就會因此願意主動開倉放糧了——這到底隻是一個特例,並不是廣泛的製度,如果自己開倉放糧做好事了,可偏偏皇帝不高興了呢?】
【畢竟,皇帝也沒有因此下詔說要讓大家都學習張須陀,遇到問題主動開倉放糧啊!】
【而指望楊廣,這麽一個並不把民生百姓放在眼裏的皇帝,自覺積極提出“地方官員如遇饑荒當開倉放糧救濟百姓”,那概率就太小了。】
【所以,由此推測,當時大部分遭遇天災饑荒的百姓,是沒有什麽官府放糧救濟的待遇的。】
【這,也正是農民起義茁壯發展的土壤。】
“那確實,好官就那麽幾個,哪可能全天下都是好官?”一個老者非常認同地道。
天底下的官員不少,但是真的願意救濟百姓、還敢於承擔皇帝責怪的責任的好官……那可真真是少之又少,就像是那什麽……鳳凰的尾巴還是羽毛……
小孩不明白的是另一件事情:“為什麽說其他官員可能根本沒有把饑荒上報給朝廷啊?這可是大事!”都要餓死人了,所有人都吃不上飯了,這怎麽就不上報?
老人看了一眼自己的孫兒,心中感歎著這孩子還是出生在了好年歲裏,才能問出來這種問題:“大柱啊,你要知道,這天底下的好官少,那種願意發現問題以後立刻上報給朝廷的官,就和好官一樣少……當官的,哪個不是恨不得什麽壞事兒都不要傳出去?”
那些官員,在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會上報,但是在饑荒的初期甚至往後,都是不一定願意上報的——當然,他也隻見過這種官,可能也有些官員是願意盡快上報、讓朝廷來處理的吧。
隻是……如果底下的官員不說,那京中的大官們當然也就不知道下麵發生了什麽啊。
這樣一來,朝廷怎麽可能會說要開倉放糧,救濟救濟百姓呢?
而朝廷知道了以後也未必會願意開倉。
就算最後等來了救命的糧食,可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死了多少人……數也數不清。
像是竇建德這個事情,如果當時的地方官府能夠正確處理、有效處理,那麽事情會如何發展就不一定了——雖然不能說竇建德就會對隋朝忠心耿耿絕不起義了,這當然不可能;但是至少不至於讓竇建德現在就跑路。
當然,說不定地方官府是真的找到了什麽證據,可能是竇建德勾結盜匪的證據,也可能是竇建德有反心的證據——說實話,李世民覺得,至少前者不大可能,竇建德本人還是很關注同鄉人乃至附近鄉鄰的,不太可能跑去勾結盜匪坑害周邊百姓;
隻不過,就算是找到了證據,當地官府的處理方式也同樣有問題。
如果覺得竇建德有問題,不論是否有證據,第一要務是要將其控製起來。不論是能夠直接抓捕,還是做不到抓捕隻能采取其他迂迴手段,核心目標都是控製住對方。
直接抓住最好;不能直接抓住,那就不能讓對方跑掉,可以不讓對方察覺、使其照常生活、暗中尋找時機慢慢抓捕。可以設置陷阱引誘對方以期抓捕……
誰家會像是這個官府一樣,不去直接抓竇建德,而是把竇建德全家男女老少都抓起來殺了?
腦子進了多少水?
要抓也是要先抓住竇建德啊!
如果非要抓他的家人,那也不能直接二話不說就把人全殺了吧?
結果好了,不光竇建德本人跑了,連被劃歸到他手下的二百士卒也都給跟著一起跑了!
李世民不由自主地把情況代入到了大唐,要是大唐好好的,地方官府這麽一個神奇操作,然後本來能夠快速平靜處理的事情,就變成了地方上需要出兵的不小的事情……
他抖了抖,不願意繼續想下去。
必須,把地方官府的能力也抓起來!中央朝廷官員的能力當然重要,不能出岔子;但是地方官員的能力也不能是什麽扶不上牆的爛泥!
【而同樣是大業七年,還有另一支關鍵力量誕生了,那就是三大農民起義軍的另一支,與竇建德這一支可以直接以竇建德命名不同,這一支隊伍,通常被稱作是“瓦崗寨”。】
“大業七年……可真是風起雲湧的一年。”
劉秀喃喃道,這大業七年,可真是發生了太多的大事。
楊廣在自己的絕路上越走越快,還在全天下放了一把大火;這把火一放,還真的不等翻過年去,就在大業七年,就燒出來了這麽多不世之材。
劉秀有些好奇,也不知道這個時候,朝中有多少人看出來了隋朝江山不穩乃至與可能傾覆的未來;而看出來的這些朝中官員貴族,他們是去勸諫楊廣了,還是去暗中做其他準備了……
這些做準備的人之中,有多少是打算尋摸尋摸下一位明主然後盡快站隊以求奪得先機,有多少是打算自己親自下場看看自己是不是下一位明主。
而朝中的這些暗流湧動,在大業九年那個叫做楊玄感的直接反叛之前,楊廣到底有沒有察覺到呢?
【在這裏,我們再補充一點當時的天災情況。】
【前麵提到過,山東、河南洪澇,且有黃河逆流,這是大業七年的事情;就在大業八年,天下大旱,同時還伴有疫病流行,特別是關中地區、崤山以東地區。】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對於糧倉卻看得很緊,極少開倉放糧——舉個例子:】
【隋朝名將張須陀,彼時恰好在齊郡當郡丞,齊郡的治所就是現在的山東濟南。此時當地爆發饑荒,糧價飛漲,張須陀覺得這個時候必須得官府放糧救濟災民。
但是當地的其他官員覺得不應該開倉放糧,倒不是他們就根本不在乎百姓或者已經把糧倉裏麵的糧食偷偷倒賣了,而是覺得開倉放糧絕非什麽官員擅自做主的事情,“須待詔敕”。
張須陀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他表示,如今皇帝身在遠方,等到使者往來傳信,都不知道過去多久了,百姓如今就已經踩在了生死線上,明天可能就會死去,根本等不到那個時候,哪怕我因此獲罪於陛下,我也沒有怨言。
於是,張須陀決定承擔責任,開倉放糧,救濟當地百姓;而後來楊廣知道這件事情後,也並沒有責怪於他,而是非常讚賞。】
【這個故事,當然是一個好故事,好官、好皇帝、好發展、好結局,當地百姓們得到了救濟,官員勇於承擔責任、愛護百姓,皇帝沒有懲罰這樣的好官而是給予讚賞。】
【但是另一個角度,這也切切實實反映了一件事情:很多官員是並不會開倉放糧的。張須陀可以說是特例。】
【如果張須陀不是特例,甚至不是第一個,那麽當地官員在有其他人也這麽做的情況下就不會這麽勸阻張須陀,因為皇帝不會因為這件事情發怒,這件事情又是一件好事。】
【但官員們勸阻張須陀,恰恰說明了當時的官員們——至少是絕大部分官員——是不會擅自開倉放糧的,甚至有可能不會把這件事情上報上去;同時,他們也沒有接收到朝廷下達的開倉救濟百姓的命令。】
【齊郡有張須陀這麽一個郡丞,但是其他地方呢?】
【張須陀這一次自己開倉放糧沒有被斥責反而得到了讚賞,但這也不代表其他地方的官員就會因此願意主動開倉放糧了——這到底隻是一個特例,並不是廣泛的製度,如果自己開倉放糧做好事了,可偏偏皇帝不高興了呢?】
【畢竟,皇帝也沒有因此下詔說要讓大家都學習張須陀,遇到問題主動開倉放糧啊!】
【而指望楊廣,這麽一個並不把民生百姓放在眼裏的皇帝,自覺積極提出“地方官員如遇饑荒當開倉放糧救濟百姓”,那概率就太小了。】
【所以,由此推測,當時大部分遭遇天災饑荒的百姓,是沒有什麽官府放糧救濟的待遇的。】
【這,也正是農民起義茁壯發展的土壤。】
“那確實,好官就那麽幾個,哪可能全天下都是好官?”一個老者非常認同地道。
天底下的官員不少,但是真的願意救濟百姓、還敢於承擔皇帝責怪的責任的好官……那可真真是少之又少,就像是那什麽……鳳凰的尾巴還是羽毛……
小孩不明白的是另一件事情:“為什麽說其他官員可能根本沒有把饑荒上報給朝廷啊?這可是大事!”都要餓死人了,所有人都吃不上飯了,這怎麽就不上報?
老人看了一眼自己的孫兒,心中感歎著這孩子還是出生在了好年歲裏,才能問出來這種問題:“大柱啊,你要知道,這天底下的好官少,那種願意發現問題以後立刻上報給朝廷的官,就和好官一樣少……當官的,哪個不是恨不得什麽壞事兒都不要傳出去?”
那些官員,在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會上報,但是在饑荒的初期甚至往後,都是不一定願意上報的——當然,他也隻見過這種官,可能也有些官員是願意盡快上報、讓朝廷來處理的吧。
隻是……如果底下的官員不說,那京中的大官們當然也就不知道下麵發生了什麽啊。
這樣一來,朝廷怎麽可能會說要開倉放糧,救濟救濟百姓呢?
而朝廷知道了以後也未必會願意開倉。
就算最後等來了救命的糧食,可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死了多少人……數也數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