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很快發現了這段內容中的一個問題:“這一次進攻高句麗?這一次?”他有些不可置信,“這楊廣難道還不止一次去打了高句麗?”


    旁邊的謀士們也覺得這句話似乎是一個暗示——楊廣打高句麗,不止一次!


    不過,這件事確實是震驚到了曹操等人。


    楊廣為什麽這麽熱衷於打高句麗?高句麗有什麽必須要在短時間內打下來的原因?還是說高句麗對楊廣有什麽特殊之處?打了一次還不夠,還要打第二次甚至……第三次?


    ——打高句麗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在國內已經動蕩紛紛,動亂頻頻的情況下,還要這麽勞師遠征,大規模動兵,調動國內的人力物力,就絕不是一個正確的、正常人的選擇。


    所以,楊廣為什麽一定要打高句麗?


    -


    李世民再次看到楊廣的種種行為,還是覺得大感震驚,大開眼界,難以理解。


    出兵打仗,而且是在外、百萬大軍、傳訊速度有限的情況下,非要讓各軍的進止都上報給皇帝、得到迴複之後才能進行……楊廣的腦迴路到底是怎麽長的?


    他難道是覺得對麵的軍隊會等著他做出迴複並且傳信到軍中之後,才會發生變化?


    李世民以自己的人生閱曆,以李淵的人生閱曆保證,世界上根本沒有這麽善解人意的軍隊!如果有,那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對麵的軍隊也一樣腦子有病!


    楊廣這樣的行為,就是在極大地貽誤軍機,就是在葬送隋朝士卒的性命,葬送隋朝軍隊獲勝的可能——有那個時間把消息走上一個來迴,隋朝的將領早就能夠做出相當多的應對,對麵的軍隊也同樣能夠做出相當多的改變。


    而後麵的那個命令,本身或許還好,就是可能會讓軍隊麵臨掉進陷阱——對方假裝投降然後反戈一擊之類的情況,雖然這些陷阱也已經足夠致命;


    但是,把這個命令和那前麵那個命令合到一塊兒去,那就是絕殺!對隋朝軍隊的絕殺!


    隻要高句麗能抓住這個巨大的漏洞,假裝投降,拖延時間,恢複力量,整頓軍隊和民心,表示拒絕投降,繼續抵抗……這麽一套下來,別的不說,隋朝軍隊的士氣就會迎來巨大的磨損。最終,原本能夠攻克的城池,也會變成無法跨越的天塹。


    ——而事實上,高句麗也正是這麽做的。


    至於最終那個“士卒負重超過三石”的事情……李世民就更是隻能歎為觀止了。


    隋朝的一石具體的重量在初期和末期有所不同,但即便是後期的計算方式,三石的重量也絕非普通人能夠長期負擔的——何況士卒每日還要長途行軍。


    更何況,楊廣第一次攻打高句麗的時候,也還算不上隋朝末期,也就是說,當時的士卒差不多就是按照隋朝初期的那個“三石”的重量負擔在身……


    這種情況下,他們怎麽可能不絞盡腦汁想要減輕負重?


    而不管是兵器還是行軍裝備,都不是能夠輕鬆丟棄還不被人發現的,那麽,不那麽明顯的也就隻剩下了糧食。


    攜帶的糧食不夠,他們可能在抵達目的地的時候餓死、或者走不到目的地;但是如果一直攜帶原有的負重,那他們就會連走都走不動,一定要走的話,可能沒兩天就會累死。


    就算是都要死,那也要選擇一個看起來死的晚一點的方法。


    ——宇文述等人難道不知道士卒們根本無法負擔這樣的重量嗎?


    李世民覺得不至於。


    但是即便他們知道,又能怎麽辦?幹脆讓士卒們放棄一部分糧草,或者放棄一部分其他東西嗎?


    都不可能。


    唯一的方式,其實是重新安排糧草後勤的運輸和補給,但是這又不由他們決定;以及,總也有些人並不想要承擔這種向楊廣提出異議的風險。


    受苦受累受死的,到底是普通士卒啊。


    -


    宋朝,有不少沒有怎麽讀過史書的士卒和將領們對此議論紛紛——或者說,恍然大悟。


    “所以,國朝要求將軍們要按照官家給的陣圖排兵布陣、迎敵作戰,是已經有了先例了啊……”


    “我還以為咱們有時候要先把情況傳迴京中,由京中下達下一步作戰命令的規定是以前沒有的,原來不是這樣。”


    有人覺得自己領悟了一個道理:“所以確實還是要讀一讀書,這樣才能明白很多事情。”


    【大業八年這一次,隋朝堪稱大敗而歸,但這一次失敗與國內的變化並沒有影響楊廣的雄心壯誌。】


    【大業九年,楊廣再次禦駕親征:正月他就征發徭役修築遼東古城,存儲糧草;三月,大軍開拔。】


    【楊廣雖然脫離實際且無視民生,但有時候他還是能吃一塹長一智的,這一次他允許將領們“便宜行事”,戰事比上一次順利了許多,可高句麗的堅城依舊不好打——將領和士卒使出了渾身解數,又將所有的攻城器械搬出使用,在發覺不足後還為了新的計劃不斷努力……】


    【結果這個時候,楊廣接到消息,朝中重要人物楊玄感舉兵叛亂,於是直接下令停止作戰,所有人即刻迴朝——這造成了軍中的混亂,也極大地打擊了軍中的士氣,隋軍撤退的最後一部分士卒,被高句麗尾隨擊殺。】


    【迴到朝中的楊廣嚴酷、株連無數地處理了這一次叛亂。】


    【然後,他打算第三次征討高句麗。】


    【是的,朝中和天下這樣大的變故,攻打高句麗出現的損失,都沒有讓楊廣改變心意——大業十年,楊廣下詔征討高句麗。】


    【這一次,路途中就出現了大量士卒逃亡;七月陽光抵達出兵之地時,士卒也多有未曾到來的情況。不過,這一迴高句麗也支撐不起高強度作戰,於是向楊廣請降,楊廣欣然接受,於是沒有攻打高句麗,班師迴朝。】


    【十月份的時候,楊廣迴到了東都洛陽,征召高句麗王入朝,對方沒來,楊廣於是還打算第四次出征高句麗——隻不過最終沒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今天有貓了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今天有貓了嗎並收藏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