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東晉·評論3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將官也好,校尉也罷,都是武職之中不算非常低的職位了,爬到這個位置,手底下起碼也有一些能夠指揮得動的人了,再加上家族勢力運作一番,難道不能繼續向上爬?
經營得越久,爬得越高,手下能夠指揮的武力就越大。
當時劉牢之為什麽敢於自己自作主張,不就是因為手中兵力麽?
而再往前,王氏和謝氏如何能夠成為一流高門,不就是因為曾經掌控兵權?謝安的大勝,王氏最初的那個掌兵權——雖然說王導是丞相,但是僅僅是丞相,還不足以維係這樣的地位。
隻有兵權,或者說,在軍中的龐大影響力。
作為大漢天子,劉徹非常清楚軍隊的力量,也清楚在軍中的影響力能夠造成的效果。
所以,他才更不理解這些門閥士族。
就像是那個散騎常侍,這在大漢可不是什麽無權而空有名望的官職,這在大漢都是加官,是那些列侯、將軍、卿大夫及其以上的地位才能加的官。
但是這種官職具有的地位和權力不會是永恆不變的,隨著時代的變化,其掌握的權力必然會變動,不論是單純的改朝換代後新君不喜歡,還是各種政治鬥爭中沒能獲勝……總歸,這個權力是有著變動的可能的。
但是軍中職位不一樣啊!
再怎麽搞虛名,軍中的虛職也沒有幾個,怎麽著也能接觸到真正的權力,特別是中層武職。
所以,不能說軍中的職位是最應該抓緊的,但是,怎麽著也不應該放棄吧?
此時,劉徹確定了:既然對清濁都是這麽個分類,那也怪不得門閥士族沒落了。
“曆代·君主”中,也正有人如此評價。
[明太祖:所以,這些所謂的門閥士族沒了。]
就像他老朱,雖然如今沒有這個需求,但是朱元璋自己知道,如果他覺得有什麽問題和需要的時候,動刀子的對象,一定是那些在軍中影響力龐大的將領們。
-
而門閥士族們,有聰明人從中看到了家族的問題和危機,開始思考起日後的對策和改變起來。
也有人為最後那一段評論而破防。
“怎麽可能?我們怎麽可能會不知道雞蛋的價錢?”一個年輕公子憤憤不平道,“雞蛋根本不可能十貫錢一個!”
十貫錢一個,那還是雞蛋嗎?那就是……反正不是雞蛋的價錢!
“那應該是多少錢?”另一個年輕公子道,他同樣不覺得雞蛋要這麽多錢,但實際上的價格他也不知道。
“……呃……”開頭發話的那個年輕公子也沉默了。
多少錢?他也不知道啊。
或許,十文錢一個?或者,二十文一個?三十文?四十文?
他長久地陷入了沉默。
另一個公子提議道:“不若去找人詢問一番。”
這個提議得到了兩人共同的認可。
至於找誰去問?當然是府中的管事。至於說找賣雞蛋的地方親自去問……別開玩笑了好嗎?
【說實話,看了這麽幾個起義,我怎麽覺得好像農民起義都不怎麽會經營的樣子】
【迴複:他們確實是不會經營啊,看看盧循,在地方上那麽幾年也搞出來個什麽結果
其實也不能怪他們,孫恩和盧循這倆出身世家的先不算,那些常規的農民起義,首領基本上都是出身普通,最多不過是地主之類的,根本不懂得什麽是真正的經營一方
其實古代的讀書人很多也不知道什麽才是真正經營一方,就像是孫恩和盧循,這倆出身背景不算低了,家中有藏書,自己也讀書識字,但是也不怎麽懂得治理經營一個地方,說實話,古代的那些典籍很多根本不講到底怎麽管理一方的,讀書和做官是兩碼事
那倒是,不是說後來科舉後期,很多縣令之類的上任了也根本不知道怎麽處理政務,全靠自己帶著的師爺之類的,師爺才是真正幹活的人
反正讀書人都這樣,就更不能指望普通百姓或者普通地主商人之類的能夠明白怎麽經營一方了,能做好的那都純靠天賦,而真的有這樣的天賦、還成了起義軍首領的人可太少了
……
反正懂得真的經營一方的人不多,很多還得是靠天賦;而且農民起義軍的話,如果所處的時候不是朝廷已經亂到了極點根本沒能力管的話,那還得思考如何在經營的同時去應對朝廷的鎮壓,這可不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事情
但是他們自己都沒有要經營的意識啊,他們自己可能,隻想著搞吃的,然後不讓官府抓住,更多的沒有
……
不少農民起義其實就是因為吃不上飯,所以他們揭竿而起的目的也就是要吃上飯,沒有什麽長遠的打算,也沒有說從一開始就決定要建立一個新的政權的想法(當然不是說這樣非常不好,要是都能吃上飯了那當然很好,也不用流血拚命了)
確實,但是他們往往會發現起義一次根本不夠,今年勉強吃上飯了,來年還是吃不上,還得起來
但是這個時候他們也還是沒有要經營的想法啊,還是想要吃上飯,但是如果是人禍導致大家本來有的糧食都被拿走了那還好說,要是天災導致根本就是沒有糧食,那就很難搞
所以他們也開始搶了,從一個地方搶到了另一個地方,有時候就變成了流寇,更沒有駐紮一個地方搞經營建設的打算了
反正最後就陷入了一個循環,沒東西了(不管是糧食還是布匹還是武器鎧甲)就去搶,同時攻占城池,占了城之後,好一點的還想著長久地占著看能不能進行耕種,不好的就搶完就完事兒,然後走人;占著的如果守不住(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然後就接著跑……
就像是那句話唄,城頭變幻大王旗,說不準什麽時候就換人了,城池更換主人的頻率不低的
其實說實在的,要想建立一個根基,那就得從開始階段就要準備,不能打到一半想起來;等到後來再想起來的話,就很難處理了。而且還有隊伍裏的人怎麽想,要是大家都滿腦子都想著打完一個地方完事兒,那怎麽能說服他們?
……】
經營得越久,爬得越高,手下能夠指揮的武力就越大。
當時劉牢之為什麽敢於自己自作主張,不就是因為手中兵力麽?
而再往前,王氏和謝氏如何能夠成為一流高門,不就是因為曾經掌控兵權?謝安的大勝,王氏最初的那個掌兵權——雖然說王導是丞相,但是僅僅是丞相,還不足以維係這樣的地位。
隻有兵權,或者說,在軍中的龐大影響力。
作為大漢天子,劉徹非常清楚軍隊的力量,也清楚在軍中的影響力能夠造成的效果。
所以,他才更不理解這些門閥士族。
就像是那個散騎常侍,這在大漢可不是什麽無權而空有名望的官職,這在大漢都是加官,是那些列侯、將軍、卿大夫及其以上的地位才能加的官。
但是這種官職具有的地位和權力不會是永恆不變的,隨著時代的變化,其掌握的權力必然會變動,不論是單純的改朝換代後新君不喜歡,還是各種政治鬥爭中沒能獲勝……總歸,這個權力是有著變動的可能的。
但是軍中職位不一樣啊!
再怎麽搞虛名,軍中的虛職也沒有幾個,怎麽著也能接觸到真正的權力,特別是中層武職。
所以,不能說軍中的職位是最應該抓緊的,但是,怎麽著也不應該放棄吧?
此時,劉徹確定了:既然對清濁都是這麽個分類,那也怪不得門閥士族沒落了。
“曆代·君主”中,也正有人如此評價。
[明太祖:所以,這些所謂的門閥士族沒了。]
就像他老朱,雖然如今沒有這個需求,但是朱元璋自己知道,如果他覺得有什麽問題和需要的時候,動刀子的對象,一定是那些在軍中影響力龐大的將領們。
-
而門閥士族們,有聰明人從中看到了家族的問題和危機,開始思考起日後的對策和改變起來。
也有人為最後那一段評論而破防。
“怎麽可能?我們怎麽可能會不知道雞蛋的價錢?”一個年輕公子憤憤不平道,“雞蛋根本不可能十貫錢一個!”
十貫錢一個,那還是雞蛋嗎?那就是……反正不是雞蛋的價錢!
“那應該是多少錢?”另一個年輕公子道,他同樣不覺得雞蛋要這麽多錢,但實際上的價格他也不知道。
“……呃……”開頭發話的那個年輕公子也沉默了。
多少錢?他也不知道啊。
或許,十文錢一個?或者,二十文一個?三十文?四十文?
他長久地陷入了沉默。
另一個公子提議道:“不若去找人詢問一番。”
這個提議得到了兩人共同的認可。
至於找誰去問?當然是府中的管事。至於說找賣雞蛋的地方親自去問……別開玩笑了好嗎?
【說實話,看了這麽幾個起義,我怎麽覺得好像農民起義都不怎麽會經營的樣子】
【迴複:他們確實是不會經營啊,看看盧循,在地方上那麽幾年也搞出來個什麽結果
其實也不能怪他們,孫恩和盧循這倆出身世家的先不算,那些常規的農民起義,首領基本上都是出身普通,最多不過是地主之類的,根本不懂得什麽是真正的經營一方
其實古代的讀書人很多也不知道什麽才是真正經營一方,就像是孫恩和盧循,這倆出身背景不算低了,家中有藏書,自己也讀書識字,但是也不怎麽懂得治理經營一個地方,說實話,古代的那些典籍很多根本不講到底怎麽管理一方的,讀書和做官是兩碼事
那倒是,不是說後來科舉後期,很多縣令之類的上任了也根本不知道怎麽處理政務,全靠自己帶著的師爺之類的,師爺才是真正幹活的人
反正讀書人都這樣,就更不能指望普通百姓或者普通地主商人之類的能夠明白怎麽經營一方了,能做好的那都純靠天賦,而真的有這樣的天賦、還成了起義軍首領的人可太少了
……
反正懂得真的經營一方的人不多,很多還得是靠天賦;而且農民起義軍的話,如果所處的時候不是朝廷已經亂到了極點根本沒能力管的話,那還得思考如何在經營的同時去應對朝廷的鎮壓,這可不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事情
但是他們自己都沒有要經營的意識啊,他們自己可能,隻想著搞吃的,然後不讓官府抓住,更多的沒有
……
不少農民起義其實就是因為吃不上飯,所以他們揭竿而起的目的也就是要吃上飯,沒有什麽長遠的打算,也沒有說從一開始就決定要建立一個新的政權的想法(當然不是說這樣非常不好,要是都能吃上飯了那當然很好,也不用流血拚命了)
確實,但是他們往往會發現起義一次根本不夠,今年勉強吃上飯了,來年還是吃不上,還得起來
但是這個時候他們也還是沒有要經營的想法啊,還是想要吃上飯,但是如果是人禍導致大家本來有的糧食都被拿走了那還好說,要是天災導致根本就是沒有糧食,那就很難搞
所以他們也開始搶了,從一個地方搶到了另一個地方,有時候就變成了流寇,更沒有駐紮一個地方搞經營建設的打算了
反正最後就陷入了一個循環,沒東西了(不管是糧食還是布匹還是武器鎧甲)就去搶,同時攻占城池,占了城之後,好一點的還想著長久地占著看能不能進行耕種,不好的就搶完就完事兒,然後走人;占著的如果守不住(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然後就接著跑……
就像是那句話唄,城頭變幻大王旗,說不準什麽時候就換人了,城池更換主人的頻率不低的
其實說實在的,要想建立一個根基,那就得從開始階段就要準備,不能打到一半想起來;等到後來再想起來的話,就很難處理了。而且還有隊伍裏的人怎麽想,要是大家都滿腦子都想著打完一個地方完事兒,那怎麽能說服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