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東漢·評論 5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話說,東晉的農民起義是咋迴事兒,還和門閥沒落能扯上關係?】
【迴複:農民起義肯定會引發天下格局的變化吧,特別是規模比較大的農民起義,既然黃巾軍能夠推動東漢完蛋,那東晉的這一次推動門閥完蛋也不是不可能啊
門閥有地,農民起義也是要地,大家肯定有衝突的
可門閥不是到了唐朝還有麽,我記得還有個五姓七望來著,有個皇帝想和他們結親都不樂意
+1,門閥不是等到唐朝末年才徹底結束的嗎,落第秀才殺進長安城,來了一個天街踏盡公卿骨,然後門閥才真的消失了的,哦還有唐末的亂戰的原因
門閥徹底消亡,和走向消亡,是兩迴事兒啊!你們要搞清楚啊!
這一次起義,是門閥衰落和寒門興起的轉折之一,不是門閥消亡的時候,但能夠讓門閥走向轉折,也已經說明這一次起義的影響力了
東晉的皇帝到底是個什麽情況?
門閥在這時候走向衰弱,由盛轉衰,但是距離他們真正的消亡還有很長時間,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過從隋唐的政治情況也能證明門閥威勢不如過往了,名聲當然依舊在,可是實權卻不是那麽那麽的頂尖了
東晉的皇帝?不知道、
說實話,我對於東晉的事情一點都不知道,實在是不想看這東西
你們看看隋朝和唐朝皇帝對於門閥士族出身之人的態度,再對比一下魏晉時期皇帝對門閥士族中人的態度,就能明顯發現兩者的差別
魏晉時期,門閥的鼎盛時期,那可真的是這些人就能完全決定製定什麽政令和製度,該如何處理,任用誰不任用誰;可是到了隋唐,他們難道還能越過皇帝做決策嗎?
其實從九品中正製不再被使用,就能夠證明門閥士族的衰落了,即使隋唐的時候還沒有後來的那種科舉製,即使唐朝的科舉還是要看關係背景,但這至少不再是九品中正製,不是“隻要你出身xx,就一定能成為xx”了
沒錯,要是門閥世家還沒大問題,他們就不可能放棄九品中正製
……】
承受了這段內容最大殺傷力的不是魏晉時期的門閥士族,也不是這一時期的百姓,也不是這一時期的寒門,而是唐朝的門閥士族公卿貴族們。
——對於魏晉時期的門閥士族來說,反正他們現在所處的時候還不是那種徹底敗落的時候,相反,這時候,正是他們赫赫揚揚、站在頂峰、無人能夠撼動的時候。
正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時。
這時候,有什麽可過度擔憂的?
即使唐朝末年的他們徹底覆滅,那也要等到唐朝——看起來,兩晉距離唐朝,至少還隔了一個隋朝,時間太遠,不是現在的他們能夠決斷的。
他們要做的,還是控製好各個地方的庶人,讓他們不要興風作浪,影響天下安定,動搖大晉根基。
——對於魏晉時期的百姓和寒門而言,那更是沒有什麽可說的。
如今的日子,他們早已過了一年又一年,忍受了一代又一代,那些門閥士族始終像是日月一般,高高地懸在他們的頭頂,從未有一刻消失過。
因此,得知這群人要等到那不知道什麽時候的唐朝末年才會消失,倒是對他們的影響不大。
如果一定要說的話,那就是寒門的心中隱隱地多了幾分期盼:雖然門閥們始終存在,但他們逐漸要走下坡路了……
等到門閥的影響力和控製力逐漸衰退,他們這些寒門崛起的機會就到了!
日後不再實行九品中正製,門閥子弟就不能壟斷那些上層官職,他們也有機會踏上那輝煌煊赫的大殿……即使隋唐的官場還是要看一看人脈關係出身,他們也還是有機會的。
畢竟,他們是寒門,又不是庶人。
-
唐朝的門閥士族公卿貴族們,就是真的破大防了。
哪怕是唐朝初年的公卿,都不得不為此感到心驚和不安——即使那已經是大唐末年的事情,可也不過數百年,要是按照之前的朝廷的壽數推斷,大約也就是二百餘年。
二百餘年,才多少代人!
他們難道能夠坐視自己的子孫後代遭遇這樣淒慘的境地嗎?
若是普普通通的歸於平凡,那他們還可以安慰自己一句“平安是福”;若是因為朝堂政治鬥爭落敗而家族沒落,他們也有方法去應對,不論是從現在就為日後鋪路,還是幹脆叮囑子孫少摻和某些事情……
但是,這個殺進長安,一看就是對他們這些公卿的無差別殺戮!
一丁點體麵都不願意給他們留的無差別!
天街踏盡公卿骨,這幾個字蘊含的血腥氣撲麵而來,擋都擋不住。
踏盡,踏盡,莫不是滿長安的公卿都在這裏盡數身隕,連帶著他們的家眷仆婢?
天街,在天街踏盡,他們的屍首都被直接橫陳街頭,都不是在自己的府中,更不要說蓋上一張白布遮掩一下……
這是什麽意思?
為什麽要這麽對他們?
他們這些家族,一向重視子孫的培養,其中就包括了心性為人方麵——在家族的嚴格要求下,絕不可能出現什麽殘害百姓、壓榨百姓、禍害一方的家夥的!
因此,這些人——這個什麽落第秀才——從這個形容判斷,應當還是頗有些學識修養的讀書人,在殺進長安城之後,為什麽要把屠刀對準他們?
冤啊!
如今的天下,說話真正算數的分明是皇帝,而不是他們這些家族。
真的有什麽仇恨無法化解,或者說要改朝換代,那應該殺掉的不是皇室麽?
要是,要是皇帝跑掉了,那不應該砍宗室嗎?
殺他們這些士族幹什麽,不應該是皇室換上一個,然後他們接著在新朝任職,輔佐新君治理天下嗎?
一人思忖道:“落第秀才,落第……此人會不會是因為無法進入朝堂,而對我等心懷怨恨?”
畢竟看這些評論內容,即使是不再推行九品中正製,但出仕為官還是會受到家世背景人脈關係的影響。
旁邊的人連連歎氣,捶胸頓足:“那也不應該這樣啊!我們就是再能,也不可能占住朝廷的所有官位啊!再者,家族扶持的也不隻是本族子弟,也不乏有其他各種出身的人啊!”
就像是東漢時期一樣,大家還有門生弟子故吏等等,不說別的,就是為了在朝堂上更有力量,他們都會拉攏許多人,或者扶持許多寒門之人踏入朝堂。
這人要是真的想要踏入朝堂,又有這樣的行動力的話,那何不來找一找各個家族?
何必鬧到此等地步!
【迴複:農民起義肯定會引發天下格局的變化吧,特別是規模比較大的農民起義,既然黃巾軍能夠推動東漢完蛋,那東晉的這一次推動門閥完蛋也不是不可能啊
門閥有地,農民起義也是要地,大家肯定有衝突的
可門閥不是到了唐朝還有麽,我記得還有個五姓七望來著,有個皇帝想和他們結親都不樂意
+1,門閥不是等到唐朝末年才徹底結束的嗎,落第秀才殺進長安城,來了一個天街踏盡公卿骨,然後門閥才真的消失了的,哦還有唐末的亂戰的原因
門閥徹底消亡,和走向消亡,是兩迴事兒啊!你們要搞清楚啊!
這一次起義,是門閥衰落和寒門興起的轉折之一,不是門閥消亡的時候,但能夠讓門閥走向轉折,也已經說明這一次起義的影響力了
東晉的皇帝到底是個什麽情況?
門閥在這時候走向衰弱,由盛轉衰,但是距離他們真正的消亡還有很長時間,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過從隋唐的政治情況也能證明門閥威勢不如過往了,名聲當然依舊在,可是實權卻不是那麽那麽的頂尖了
東晉的皇帝?不知道、
說實話,我對於東晉的事情一點都不知道,實在是不想看這東西
你們看看隋朝和唐朝皇帝對於門閥士族出身之人的態度,再對比一下魏晉時期皇帝對門閥士族中人的態度,就能明顯發現兩者的差別
魏晉時期,門閥的鼎盛時期,那可真的是這些人就能完全決定製定什麽政令和製度,該如何處理,任用誰不任用誰;可是到了隋唐,他們難道還能越過皇帝做決策嗎?
其實從九品中正製不再被使用,就能夠證明門閥士族的衰落了,即使隋唐的時候還沒有後來的那種科舉製,即使唐朝的科舉還是要看關係背景,但這至少不再是九品中正製,不是“隻要你出身xx,就一定能成為xx”了
沒錯,要是門閥世家還沒大問題,他們就不可能放棄九品中正製
……】
承受了這段內容最大殺傷力的不是魏晉時期的門閥士族,也不是這一時期的百姓,也不是這一時期的寒門,而是唐朝的門閥士族公卿貴族們。
——對於魏晉時期的門閥士族來說,反正他們現在所處的時候還不是那種徹底敗落的時候,相反,這時候,正是他們赫赫揚揚、站在頂峰、無人能夠撼動的時候。
正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時。
這時候,有什麽可過度擔憂的?
即使唐朝末年的他們徹底覆滅,那也要等到唐朝——看起來,兩晉距離唐朝,至少還隔了一個隋朝,時間太遠,不是現在的他們能夠決斷的。
他們要做的,還是控製好各個地方的庶人,讓他們不要興風作浪,影響天下安定,動搖大晉根基。
——對於魏晉時期的百姓和寒門而言,那更是沒有什麽可說的。
如今的日子,他們早已過了一年又一年,忍受了一代又一代,那些門閥士族始終像是日月一般,高高地懸在他們的頭頂,從未有一刻消失過。
因此,得知這群人要等到那不知道什麽時候的唐朝末年才會消失,倒是對他們的影響不大。
如果一定要說的話,那就是寒門的心中隱隱地多了幾分期盼:雖然門閥們始終存在,但他們逐漸要走下坡路了……
等到門閥的影響力和控製力逐漸衰退,他們這些寒門崛起的機會就到了!
日後不再實行九品中正製,門閥子弟就不能壟斷那些上層官職,他們也有機會踏上那輝煌煊赫的大殿……即使隋唐的官場還是要看一看人脈關係出身,他們也還是有機會的。
畢竟,他們是寒門,又不是庶人。
-
唐朝的門閥士族公卿貴族們,就是真的破大防了。
哪怕是唐朝初年的公卿,都不得不為此感到心驚和不安——即使那已經是大唐末年的事情,可也不過數百年,要是按照之前的朝廷的壽數推斷,大約也就是二百餘年。
二百餘年,才多少代人!
他們難道能夠坐視自己的子孫後代遭遇這樣淒慘的境地嗎?
若是普普通通的歸於平凡,那他們還可以安慰自己一句“平安是福”;若是因為朝堂政治鬥爭落敗而家族沒落,他們也有方法去應對,不論是從現在就為日後鋪路,還是幹脆叮囑子孫少摻和某些事情……
但是,這個殺進長安,一看就是對他們這些公卿的無差別殺戮!
一丁點體麵都不願意給他們留的無差別!
天街踏盡公卿骨,這幾個字蘊含的血腥氣撲麵而來,擋都擋不住。
踏盡,踏盡,莫不是滿長安的公卿都在這裏盡數身隕,連帶著他們的家眷仆婢?
天街,在天街踏盡,他們的屍首都被直接橫陳街頭,都不是在自己的府中,更不要說蓋上一張白布遮掩一下……
這是什麽意思?
為什麽要這麽對他們?
他們這些家族,一向重視子孫的培養,其中就包括了心性為人方麵——在家族的嚴格要求下,絕不可能出現什麽殘害百姓、壓榨百姓、禍害一方的家夥的!
因此,這些人——這個什麽落第秀才——從這個形容判斷,應當還是頗有些學識修養的讀書人,在殺進長安城之後,為什麽要把屠刀對準他們?
冤啊!
如今的天下,說話真正算數的分明是皇帝,而不是他們這些家族。
真的有什麽仇恨無法化解,或者說要改朝換代,那應該殺掉的不是皇室麽?
要是,要是皇帝跑掉了,那不應該砍宗室嗎?
殺他們這些士族幹什麽,不應該是皇室換上一個,然後他們接著在新朝任職,輔佐新君治理天下嗎?
一人思忖道:“落第秀才,落第……此人會不會是因為無法進入朝堂,而對我等心懷怨恨?”
畢竟看這些評論內容,即使是不再推行九品中正製,但出仕為官還是會受到家世背景人脈關係的影響。
旁邊的人連連歎氣,捶胸頓足:“那也不應該這樣啊!我們就是再能,也不可能占住朝廷的所有官位啊!再者,家族扶持的也不隻是本族子弟,也不乏有其他各種出身的人啊!”
就像是東漢時期一樣,大家還有門生弟子故吏等等,不說別的,就是為了在朝堂上更有力量,他們都會拉攏許多人,或者扶持許多寒門之人踏入朝堂。
這人要是真的想要踏入朝堂,又有這樣的行動力的話,那何不來找一找各個家族?
何必鬧到此等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