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黃巾起義·長遠影響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然不少百姓或是根本不敢做這種事情,或者是覺得完全不合算,所以並不打算把這種方法付諸實踐;
也雖然大部分官員士紳都清楚尋常百姓的膽小,他們連見了地主士紳、官員都不敢說話,也清楚在正常狀態下,這種事情根本逃不過官府的追查;
可是“天下”中的種種討論,到底在他們的心中留下了種子。
理智並不是全部。
在當下,在日後的不少時間,他們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來這件事情,想起來在“天下”中大量百姓的言論……
雖然可能性很低,但是萬一呢?萬一,萬一他們真的發瘋了呢?
萬一……一旦有個萬一,倒黴的可就是自己了啊!
雖然這樣的瘋子肯定會被抓住,可是自己全家都已經死了,又不可能說是抓住了兇手自己就能活過來!
有一部分官員士紳,選擇在心中不斷地焦慮,焦慮,焦慮……但是並不付出任何行動;
有一部分則是將百姓的威脅性迅速提高,並表示,麵對這樣的暴民,必須要重拳出擊!不能給他們一點空間和餘地!不能在事後追查,要在事前預防!
還有一部分人則覺得應該稍稍給百姓多一點活路,讓他們能夠安安生生地過下去,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避免這種慘絕人寰的事情的發生。
【這個影響,就是宗教——借宗教之名,以宗教形式,組織起義。】
【作為第一次以宗教形式發起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但其擁有的力量、造成的影響、前期的潛伏都被天下人看在眼裏。】
【自此,不少人就意識到了:原來宗教還有這樣的作用!而且這麽好用!】
【於是,在黃巾起義之後,以宗教名義,或者應用宗教組織的農民起義層出不窮,從魏晉時期的孫恩盧循起義,到唐朝前期的陳碩真起義,再到宋朝的方臘起義,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起義乃至義和團……除此之外,還有從唐宋時期就興起、一直未曾中斷,最終持續到清朝的白蓮教。】
【以上這些,有些是完全依托於宗教,有些是通過宗教來組織百姓……總而言之,宗教至少在起義的前期準備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用呂思勉的話來說,那就是在社會動蕩、發生大變動的時代,那些豪傑,凡是想要有所作為的,想要“結合徒黨”的,“亦往往藉宗教為工具”。】
【從黃巾起義的先例,從後來的大量的借助宗教的起義來看,宗教顯然是一塊絕好的招牌。】
【首先還是那句話,宗教天然具有的優勢——低成本,高連結,高傳播,低關注……】
【借助宗教,普通人就可以完成相當困難的前期組織,並且往往最終達成的組織規模還不小;同時,宗教容易理解,沒有什麽識字的門檻,普通百姓非常容易加入並且付出信任;此外,同一組織內部的人員彼此之間,都能夠較為輕易地擁有更高的信任度。】
【最後,宗教這種東西,在朝廷的關注列表中排名並不靠前——是的即使有了黃巾起義這樣的大規模起義,朝廷也沒有特別緊密地關注民間的各種宗教。】
【這不是說朝廷不管宗教事務,但確實優先級不是很高,尤其是民間各種雜七雜八的教派。】
【因為古代的地理情況和人口情況,很可能某一個村鎮之中就冒出來一個教派,但另一個村鎮之中就是另一個教派……這種紛亂的情況,朝廷確實難以管理,但這也確實給了農民起義極大的機會。】
【當然,還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原因:認知水平。】
【一提到古代百姓相信某個教派,一定有一個原因在於,百姓的知識水平不高,非常相信鬼神,這時候,一個教派以救苦救難之類的旗號出現在百姓們的眼前,大家確實很容易相信——如果配上這些年越來越難活,那效果就會更好;】
【加之朝廷的達官貴人們都相信鬼神,相信上蒼,所以民間的這種信仰根本不可能杜絕。】
【但除了知識水平這個原因之外,我們還要明白另一個非常非常根本的因素——利益。】
【這個利益,不是指“來世”“轉生”之類的利益,而是實實在在的現實的利益。】
【這種情況,大家某種程度上可以類比如今老頭老太太們去領雞蛋這個事情,不少老人有雞蛋就信,沒有雞蛋就“翻臉無情”哈哈哈哈哈。】
【放到古代,如果說普通的信奉還沒有多少現實利益的話,那讓大家願意跟著一起起義、願意跟著一起賭上性命,就絕對少不了實打實的現實利益。】
【不要說我國古代這種宗教信仰了,就是歐洲那邊,那種信教的情況,他們中世紀的農民或者市民起義,也都有著實際利益打底。】
【所以,如果說想要避免這種起義,那麽朝廷不如想一想,為什麽自己給不了百姓這種可以和喪命殺頭相比擬的現實利益,而那些起義領袖能夠給出來吧。】
李世民眉毛直飛:“唐朝前期?朕的大唐?”
他完全沒有想到這件事情——在大唐的前期,就發生了能夠記入史冊、列舉出來的造反活動。
在他的設想之中,既然每一個王朝都避免不了衰亡,那麽大唐迎來農民、起義,也應該等到中期,或者是中後期的時候。
到了那個時候,朝廷漸漸腐朽,地方上百姓分不到土地,皇帝平庸或者昏庸……總而言之,集齊了能夠引發動亂的因素。然後,在一次次民間的動亂之下,可能還要加上朝堂的混亂,最終大唐覆亡。
但是,大唐怎麽能在前期就蹦出來這種造反呢?
要是那些公卿貴族們,以及他們老李家的人,那他反而還能接受。
可為什麽會是民間的動亂?
他的政策有什麽問題嗎?他對於如今大唐天下的控製力有什麽問題嗎?
等到太子即位,某種程度上還屬於是大唐的二代皇帝,怎麽看也不是一個朝廷對地方失去掌控的時候啊!
同時,這個時間段也不至於說百姓們已經分不到土地了,最多是分少一點……
難道,難道是——皇帝昏庸???
李世民一想到這種可能,就如遭雷劈。
也雖然大部分官員士紳都清楚尋常百姓的膽小,他們連見了地主士紳、官員都不敢說話,也清楚在正常狀態下,這種事情根本逃不過官府的追查;
可是“天下”中的種種討論,到底在他們的心中留下了種子。
理智並不是全部。
在當下,在日後的不少時間,他們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來這件事情,想起來在“天下”中大量百姓的言論……
雖然可能性很低,但是萬一呢?萬一,萬一他們真的發瘋了呢?
萬一……一旦有個萬一,倒黴的可就是自己了啊!
雖然這樣的瘋子肯定會被抓住,可是自己全家都已經死了,又不可能說是抓住了兇手自己就能活過來!
有一部分官員士紳,選擇在心中不斷地焦慮,焦慮,焦慮……但是並不付出任何行動;
有一部分則是將百姓的威脅性迅速提高,並表示,麵對這樣的暴民,必須要重拳出擊!不能給他們一點空間和餘地!不能在事後追查,要在事前預防!
還有一部分人則覺得應該稍稍給百姓多一點活路,讓他們能夠安安生生地過下去,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避免這種慘絕人寰的事情的發生。
【這個影響,就是宗教——借宗教之名,以宗教形式,組織起義。】
【作為第一次以宗教形式發起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但其擁有的力量、造成的影響、前期的潛伏都被天下人看在眼裏。】
【自此,不少人就意識到了:原來宗教還有這樣的作用!而且這麽好用!】
【於是,在黃巾起義之後,以宗教名義,或者應用宗教組織的農民起義層出不窮,從魏晉時期的孫恩盧循起義,到唐朝前期的陳碩真起義,再到宋朝的方臘起義,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起義乃至義和團……除此之外,還有從唐宋時期就興起、一直未曾中斷,最終持續到清朝的白蓮教。】
【以上這些,有些是完全依托於宗教,有些是通過宗教來組織百姓……總而言之,宗教至少在起義的前期準備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用呂思勉的話來說,那就是在社會動蕩、發生大變動的時代,那些豪傑,凡是想要有所作為的,想要“結合徒黨”的,“亦往往藉宗教為工具”。】
【從黃巾起義的先例,從後來的大量的借助宗教的起義來看,宗教顯然是一塊絕好的招牌。】
【首先還是那句話,宗教天然具有的優勢——低成本,高連結,高傳播,低關注……】
【借助宗教,普通人就可以完成相當困難的前期組織,並且往往最終達成的組織規模還不小;同時,宗教容易理解,沒有什麽識字的門檻,普通百姓非常容易加入並且付出信任;此外,同一組織內部的人員彼此之間,都能夠較為輕易地擁有更高的信任度。】
【最後,宗教這種東西,在朝廷的關注列表中排名並不靠前——是的即使有了黃巾起義這樣的大規模起義,朝廷也沒有特別緊密地關注民間的各種宗教。】
【這不是說朝廷不管宗教事務,但確實優先級不是很高,尤其是民間各種雜七雜八的教派。】
【因為古代的地理情況和人口情況,很可能某一個村鎮之中就冒出來一個教派,但另一個村鎮之中就是另一個教派……這種紛亂的情況,朝廷確實難以管理,但這也確實給了農民起義極大的機會。】
【當然,還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原因:認知水平。】
【一提到古代百姓相信某個教派,一定有一個原因在於,百姓的知識水平不高,非常相信鬼神,這時候,一個教派以救苦救難之類的旗號出現在百姓們的眼前,大家確實很容易相信——如果配上這些年越來越難活,那效果就會更好;】
【加之朝廷的達官貴人們都相信鬼神,相信上蒼,所以民間的這種信仰根本不可能杜絕。】
【但除了知識水平這個原因之外,我們還要明白另一個非常非常根本的因素——利益。】
【這個利益,不是指“來世”“轉生”之類的利益,而是實實在在的現實的利益。】
【這種情況,大家某種程度上可以類比如今老頭老太太們去領雞蛋這個事情,不少老人有雞蛋就信,沒有雞蛋就“翻臉無情”哈哈哈哈哈。】
【放到古代,如果說普通的信奉還沒有多少現實利益的話,那讓大家願意跟著一起起義、願意跟著一起賭上性命,就絕對少不了實打實的現實利益。】
【不要說我國古代這種宗教信仰了,就是歐洲那邊,那種信教的情況,他們中世紀的農民或者市民起義,也都有著實際利益打底。】
【所以,如果說想要避免這種起義,那麽朝廷不如想一想,為什麽自己給不了百姓這種可以和喪命殺頭相比擬的現實利益,而那些起義領袖能夠給出來吧。】
李世民眉毛直飛:“唐朝前期?朕的大唐?”
他完全沒有想到這件事情——在大唐的前期,就發生了能夠記入史冊、列舉出來的造反活動。
在他的設想之中,既然每一個王朝都避免不了衰亡,那麽大唐迎來農民、起義,也應該等到中期,或者是中後期的時候。
到了那個時候,朝廷漸漸腐朽,地方上百姓分不到土地,皇帝平庸或者昏庸……總而言之,集齊了能夠引發動亂的因素。然後,在一次次民間的動亂之下,可能還要加上朝堂的混亂,最終大唐覆亡。
但是,大唐怎麽能在前期就蹦出來這種造反呢?
要是那些公卿貴族們,以及他們老李家的人,那他反而還能接受。
可為什麽會是民間的動亂?
他的政策有什麽問題嗎?他對於如今大唐天下的控製力有什麽問題嗎?
等到太子即位,某種程度上還屬於是大唐的二代皇帝,怎麽看也不是一個朝廷對地方失去掌控的時候啊!
同時,這個時間段也不至於說百姓們已經分不到土地了,最多是分少一點……
難道,難道是——皇帝昏庸???
李世民一想到這種可能,就如遭雷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