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幼主政治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確實,能不在意生死,不在意強權,不在乎他人眼光,而堅持自己的人,實在難得。”有官員歎道,他反正不是一個這樣的人。
雖然他也沒有做什麽傷天害理、殘害人命的事兒吧,但是他也確實順著大部分人而做了一些以前不太願意做的事情——比如,收受賄賂,中飽私囊,賄賂上級,高坐公堂而不理實際民生,給地方大族和其他官員網開一麵……
他做不到堅持自己原本的心意,也做不到無視朝中其他的人而兢兢業業一心為民治理地方。
大家都混日子,就你認真治理,顯著你了?
大家都按照潛規則收一些錢,送一些錢,就你不收不送,顯著你了?
大家都乖乖地聽皇上的話,聽朝堂上的大人物們的話,老老實實聽從命令,就你一心為公直言進諫,顯著你了?
……
他做不到,他做不到無視生死,也做不到抵擋那些外在的壓力和評價。
也正如這上麵講的那樣,即使他自己可以不畏強權、一心追求理想,可是他的家人呢?他的兒女還小,父母年邁,尚且還有幾個關係不錯的兄弟姐妹也需要他的支撐,嶽家也並非什麽名門望族……
他敬佩這樣的人,在年輕的時候也幻想過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可到底他不是這樣的人啊。
-
“魏晉門閥士族確實在乎私門而非天下,隻是不知其中還有這樣的轉變過程。”有學子認真將這一部分內容記了下來。
他讀書讀到了魏晉的門閥士族,隻是並不十分了解這種門閥士族具體出現的過程。
而這一次講解地方豪強的內容,有效地填補了他在這方麵的空白。
這樣的知識和內容,可絕對不能放過。
-
劉邦點頭:“確實應當是與結黨有關。”
破案了,要是與結黨沒有關係,為什麽要叫個“黨”錮之禍?又如何能夠將大批的世家大族和官員牽扯其中,其後果甚至到了滅族的地步?
必然是與結黨有關,也必然是與處理某一黨有關。
當然,究竟這些人有沒有真的結黨,有沒有真的對朝廷產生了危害,那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看起來好像是閹宦占了上風啊。
不過說心裏話,劉邦覺得皇帝認為世家大族結黨倒也不冤枉,畢竟他們搞出來那麽多家學私學,又搞出來了舉主和故吏這種另一重君臣關係,怎麽就不是結黨了?
這些大族一直攫取權力和資源,難道皇帝能看他們順眼?
難道就因為他們標榜自己“為天下計”,宣稱自己“忠君愛國”“一心為公”,他們結黨聯合的事情就能夠被放過去,就能夠不被計較?
世家大族早就過界了。
不管他們到底是滿滿私心,還是還有著一腔公心,這都已經不再重要。
世家大族和結黨都是必須要處理的對象,隻是這個皇帝的處理方式有問題而已。
【那麽,這個引發了世家大族門風為之一變的黨錮之禍又是什麽?】
【想來對曆史有點了解的小夥伴們對此都可能有這麽一個基礎的印象,即,這是一個和桓靈二帝有關的,宦官和朝臣爭鬥的事件。】
【其實這個理解也不能算錯,黨錮之禍其核心性質,確實是一場黨爭,而參與黨爭的主要兩方,是士人——或者被稱為黨人,與中央宦官集團。】
【黨錮之禍一共發生過兩次,在第三次掀起的時候,因為黃巾起義而半途中止。】
【這就是東漢的中央混亂。】
【而之所以在東漢末年,能夠連續出現這樣的士人集團和宦官集團的大規模衝突,並且還以士人集團整體失敗為結果,就要說到東漢的特殊政治生態了。】
【——這種政治生態完全是東漢獨有,縱觀前後的許多個朝代,都沒有一個像是東漢這般。】
“宦官操控朝政?還是士人爭奪權力?”嬴政想了想,又立刻否定了這兩個猜想。
隻要宦官這種人存在,他們就不可能徹底失去插手朝政的機會,即使有了東漢的前車之鑒,但後續朝代自認為自己別無選擇、或者對自己過於自信的皇帝,也還是會給宦官下放一定的權力。
畢竟說來說去,宦官還是依附於皇帝存在的,這與朝堂百官完全不同。
至於說士人爭權奪利,那也絕不可能隻存在於東漢一朝。官員嘛,總還是想要獲得更大的權力的,最好能夠架空皇帝,自己總攬大權——不論是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還是方便自己以權謀私享樂,這都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這兩點不可能。
同理,外戚插手朝堂,也不會僅存於東漢。
那還能是什麽?
他倒是已經知道東漢的一些特色存在了,比如這地方豪強、世家大族,要嬴政講,這才是真正從根本上威脅皇帝、威脅江山的存在。
什麽宦官,他們又不能成為皇帝;而隻要他們還沒有將皇權的姓氏改寫,那皇室就總還有機會——前提是外部環境不要變得太過惡劣,要是天下已經開始四方爭霸了,那就沒什麽機會了。
外戚同理,隻要他們還沒想著自己當皇帝,那就還不至於真正威脅皇家。
他切換到“曆代·君主”畫麵,打算看看這裏麵有沒有人透露一些口風。
[唐玄宗:東漢幼主實在多]
[漢光武帝:?能直接說出來了?幼主?幼主能活到成年親政嗎?]
[唐太宗:好像東漢的大部分事情都可以說了,除了最後那一階段的,比如東漢末年***,**和**和****天下]
[宋太宗:東漢的困局雖然離不開這些世家大族的作用,但是皇帝總是出現幼帝也是關鍵問題。唉。]
看到這裏,嬴政心中已經有了判斷。
幼主啊——這可真的是能夠動搖朝廷、影響皇帝乃至整個天下的重大不利因素。
不論這個幼主如何聰慧,但是年齡就是天然的劣勢,這會造成他人的不信任,也會影響皇帝本人的精力和活動範圍。
而這也並不能完全怪罪那些心懷疑慮的臣子,因為,幼兒就是有許多事情都不能做到啊。
這樣下來,勢必會造成皇權的收縮,但等到皇帝親政,又會出現一輪權力更替的風波。
能怎麽辦?
隻能是“國賴長君”。
但是東漢的幼主不止一個……
雖然他也沒有做什麽傷天害理、殘害人命的事兒吧,但是他也確實順著大部分人而做了一些以前不太願意做的事情——比如,收受賄賂,中飽私囊,賄賂上級,高坐公堂而不理實際民生,給地方大族和其他官員網開一麵……
他做不到堅持自己原本的心意,也做不到無視朝中其他的人而兢兢業業一心為民治理地方。
大家都混日子,就你認真治理,顯著你了?
大家都按照潛規則收一些錢,送一些錢,就你不收不送,顯著你了?
大家都乖乖地聽皇上的話,聽朝堂上的大人物們的話,老老實實聽從命令,就你一心為公直言進諫,顯著你了?
……
他做不到,他做不到無視生死,也做不到抵擋那些外在的壓力和評價。
也正如這上麵講的那樣,即使他自己可以不畏強權、一心追求理想,可是他的家人呢?他的兒女還小,父母年邁,尚且還有幾個關係不錯的兄弟姐妹也需要他的支撐,嶽家也並非什麽名門望族……
他敬佩這樣的人,在年輕的時候也幻想過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可到底他不是這樣的人啊。
-
“魏晉門閥士族確實在乎私門而非天下,隻是不知其中還有這樣的轉變過程。”有學子認真將這一部分內容記了下來。
他讀書讀到了魏晉的門閥士族,隻是並不十分了解這種門閥士族具體出現的過程。
而這一次講解地方豪強的內容,有效地填補了他在這方麵的空白。
這樣的知識和內容,可絕對不能放過。
-
劉邦點頭:“確實應當是與結黨有關。”
破案了,要是與結黨沒有關係,為什麽要叫個“黨”錮之禍?又如何能夠將大批的世家大族和官員牽扯其中,其後果甚至到了滅族的地步?
必然是與結黨有關,也必然是與處理某一黨有關。
當然,究竟這些人有沒有真的結黨,有沒有真的對朝廷產生了危害,那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看起來好像是閹宦占了上風啊。
不過說心裏話,劉邦覺得皇帝認為世家大族結黨倒也不冤枉,畢竟他們搞出來那麽多家學私學,又搞出來了舉主和故吏這種另一重君臣關係,怎麽就不是結黨了?
這些大族一直攫取權力和資源,難道皇帝能看他們順眼?
難道就因為他們標榜自己“為天下計”,宣稱自己“忠君愛國”“一心為公”,他們結黨聯合的事情就能夠被放過去,就能夠不被計較?
世家大族早就過界了。
不管他們到底是滿滿私心,還是還有著一腔公心,這都已經不再重要。
世家大族和結黨都是必須要處理的對象,隻是這個皇帝的處理方式有問題而已。
【那麽,這個引發了世家大族門風為之一變的黨錮之禍又是什麽?】
【想來對曆史有點了解的小夥伴們對此都可能有這麽一個基礎的印象,即,這是一個和桓靈二帝有關的,宦官和朝臣爭鬥的事件。】
【其實這個理解也不能算錯,黨錮之禍其核心性質,確實是一場黨爭,而參與黨爭的主要兩方,是士人——或者被稱為黨人,與中央宦官集團。】
【黨錮之禍一共發生過兩次,在第三次掀起的時候,因為黃巾起義而半途中止。】
【這就是東漢的中央混亂。】
【而之所以在東漢末年,能夠連續出現這樣的士人集團和宦官集團的大規模衝突,並且還以士人集團整體失敗為結果,就要說到東漢的特殊政治生態了。】
【——這種政治生態完全是東漢獨有,縱觀前後的許多個朝代,都沒有一個像是東漢這般。】
“宦官操控朝政?還是士人爭奪權力?”嬴政想了想,又立刻否定了這兩個猜想。
隻要宦官這種人存在,他們就不可能徹底失去插手朝政的機會,即使有了東漢的前車之鑒,但後續朝代自認為自己別無選擇、或者對自己過於自信的皇帝,也還是會給宦官下放一定的權力。
畢竟說來說去,宦官還是依附於皇帝存在的,這與朝堂百官完全不同。
至於說士人爭權奪利,那也絕不可能隻存在於東漢一朝。官員嘛,總還是想要獲得更大的權力的,最好能夠架空皇帝,自己總攬大權——不論是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還是方便自己以權謀私享樂,這都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這兩點不可能。
同理,外戚插手朝堂,也不會僅存於東漢。
那還能是什麽?
他倒是已經知道東漢的一些特色存在了,比如這地方豪強、世家大族,要嬴政講,這才是真正從根本上威脅皇帝、威脅江山的存在。
什麽宦官,他們又不能成為皇帝;而隻要他們還沒有將皇權的姓氏改寫,那皇室就總還有機會——前提是外部環境不要變得太過惡劣,要是天下已經開始四方爭霸了,那就沒什麽機會了。
外戚同理,隻要他們還沒想著自己當皇帝,那就還不至於真正威脅皇家。
他切換到“曆代·君主”畫麵,打算看看這裏麵有沒有人透露一些口風。
[唐玄宗:東漢幼主實在多]
[漢光武帝:?能直接說出來了?幼主?幼主能活到成年親政嗎?]
[唐太宗:好像東漢的大部分事情都可以說了,除了最後那一階段的,比如東漢末年***,**和**和****天下]
[宋太宗:東漢的困局雖然離不開這些世家大族的作用,但是皇帝總是出現幼帝也是關鍵問題。唉。]
看到這裏,嬴政心中已經有了判斷。
幼主啊——這可真的是能夠動搖朝廷、影響皇帝乃至整個天下的重大不利因素。
不論這個幼主如何聰慧,但是年齡就是天然的劣勢,這會造成他人的不信任,也會影響皇帝本人的精力和活動範圍。
而這也並不能完全怪罪那些心懷疑慮的臣子,因為,幼兒就是有許多事情都不能做到啊。
這樣下來,勢必會造成皇權的收縮,但等到皇帝親政,又會出現一輪權力更替的風波。
能怎麽辦?
隻能是“國賴長君”。
但是東漢的幼主不止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