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了這麽多地主豪強的問題,在這裏我們幹脆順便說一下地主豪強能夠出現的原因之一吧。】


    【有句話是這麽講的,凡是能夠存在的東西,總歸是有其合理性。】


    【按照本人的理解,這個“合理性”並非等同於“正當性”,即有合理性,並不等於說這些東西的存在就是正當的,隻不過是因為有其立足的根本,也就是理由而已。】


    【而地主豪強們的存在的合理性有很多,比如朝廷的縱容,比如人們逐利的天性,等等。】


    【但除了這些外,從耕種這個角度出發,地主豪強們也有一個得以存在的緣由:生產力問題。】


    【沒錯,還是這個老生常談的生產力問題,很多事情、現象到頭來,都可以從這個問題上找到一部分答案。】


    【在兩漢時期,生產力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當時的耕種工具犁,出現了一次大變革。】


    【戰國時期,犁雖然已經出現,但是不能用牛來拉,沒有犁壁,也不能翻土作壟,隻能破土劃溝。簡而言之,就是使用場景非常局限,且不夠方便。】


    【在西漢,真正能夠用耕牛的、具有犁壁的大型鐵犁鏵,也就是耦犁被趙過總結發明並且推廣,這種犁需要二牛三人,可以翻耕五頃田地,比之前的耕種方式的速度提高了許多。】


    【另外,趙過還推行代田法,即在田地中相間地設下溝壟,第一年將作物種植在溝裏;等到中耕除草的時候,將溝旁邊的壟上麵的土逐步推到溝裏麵;等到第二年,溝和壟就互換位置。】


    【代田法能夠有效的防風抗旱,還能夠保持地力,並且還能夠比普通的耕種方法增產約25%。】


    【且,代田法本身又和鐵農具、牛耕非常適配。】


    【但是代田法存在一個非常大的缺點——對於普通百姓而言。】


    【這種耕種方法想要發揮出比較好的效果,就需要足夠麵積的田地,這不是自耕農家庭能夠滿足的。】


    【而鐵農具和牛耕,比如前麵提到的耦犁,也不是大多數自耕農能夠負擔得起的對象。】


    【按照《漢書·食貨誌》,五口之家的農民,服徭役的不少於兩人,他們能夠耕種完的田地不超過百畝,但是即使耕種百畝,收獲也不超過一百石,這還是他們從年頭到年尾不休息一天的情況。】


    【而古代,特別是兩漢時期,牛、馬的價格之昂貴,即使是現代人也能有所想象;同時,鐵器的價格同樣昂貴。】


    【此外,若是按照農民五口之家來算,耦犁“二牛三人”中的“三人”的條件,大部分人也難以達到;即使可以一人二牛勉強操作,他們也還需要負擔得起牛和鐵器。】


    【因此,發展到後來,耦犁等較為好用、但是需要畜力的工具,以及代田法等要求田地麵積的耕種方法,都更適合地主豪強。】


    【他們本身擁有更多的田地和財富,能夠負擔得起畜力和鐵農具,有充足的人手,就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接著,他們可以用這些財富獲得更多的土地、人口、耕種工具、牲畜……】


    【最終形成一種正向循環。】


    【從這個角度上講,地主豪強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順應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


    “耕牛,要是咱家能夠有一頭耕牛,那日子不知道能好過多少。”東漢時期,一名農婦對自己的家人道,語氣中充滿了向往和幻想。


    她家屬於是那上麵說的典型的五口之家,她和丈夫眼下育有兩個孩子,目前看起來是站住了,不用擔心什麽時候突然夭折,上麵還有一個婆婆,公公前些年過世。


    聽到婦人的話,家中幾人也沒有什麽嘲笑的意思,畢竟她說的內容,又何嚐不是他們日日的幻想?


    要是家裏麵能夠有一頭耕牛啊……


    別的不說,牛在翻地這方麵可比人好使、做的也比人好,到時候他們就能夠種出來更多的糧食,多賣些錢,年底或許能夠多一點點結餘,即使沒有結餘,日子也能夠稍稍寬裕一些,家裏的人也能夠稍稍吃飽那麽一點。


    再者,有了牛在地裏麵耕種,那家裏的人就能騰出一些空閑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編一些草席鞋子,做一些手工品,然後拿到城裏麵去賣錢,也是一個進項。


    他們勤快一點,多攢些錢,說不得還能給家裏麵再買上幾畝的地呢,這可是讓子孫長長久久的根本。


    但是,這要有一頭耕牛;而他們家再怎麽樣,也拿不出來買耕牛的錢。


    是以,上麵說的那些耕種方法、鐵農具,對他們而言同樣過於遙遠。


    -


    秦朝。


    嬴政等人深知農具對農人、對整個大秦的重要性。


    便有人眼疾手快想要去“曆代”之中發消息,詢問後世人他們在農具方麵究竟有什麽樣的進步。


    而比他們速度更快的,是那些一向不怎麽敢在“曆代”中發消息的農人。


    雖然依舊是隱藏姓名。


    [某朝-甲地-甲:你們的農具具體是怎麽樣的?]


    這人當然不是對這個耦犁毫無了解,剛剛這個畫麵的聲音不僅講述了耦犁,也配上了好幾張耦犁的圖樣,算是一個基本的介紹。


    但是這個基本的介紹還不夠,對於大部分農人而言,雖然也不是不能根據這麽一些信息嚐試製作耦犁,可要是能夠有更詳細的描述,誰會不要?


    於是,不少人跟在這個第一個發聲的人後麵,紛紛問詢漢朝人。


    漢朝的百姓對此大致有兩種反應,一種自然是願意介紹甚至手把手幫助這些人製造耦犁,另一種則是覺得不想幫助他們。


    不過,後一種人並不重要,在他們抗拒的時候,早已有人出來詳細描述了一番耦犁的情況。


    [某朝-某地-甲:……最關鍵的是,在犁鏵的後麵有個叫做犁壁的東西,你們剛剛看見圖了嗎,就是那個像是耳朵的東西,我們也把它叫做犁耳來著,有了這個就能夠翻土,還有作壟滅壟。]


    [甲朝-某地-某:記住了記住了,我們已經找人記下來了]


    [甲朝-某地-甲:那就行]


    [甲朝-甲地-乙:不隻有這個耦犁,我們這邊還有一個很好播種的農具,叫做……耬車,耬犁也行,等我給你們描述一下。]


    [某朝-乙地-甲:就還是要用到鐵器,這個耬車的腳是鐵的,和上麵的木腿連在一起,木腿中間是空的,到時候種子就可以通過木腿落到地裏麵]


    [某朝-丙地-甲:哦對,播種的時候就用鐵的耬腳把土破開拉出來溝,種子就順著木腿到溝裏麵了,要是有牛,再加上一個人,一天就能播完一頃的地]


    [乙朝-某地-某:在木腿上麵的這個平板上,再放一個能夠盛放種子、和下麵連著的木鬥就可以了,非常方便,就算沒有牛,也比以前那種播種省力。]


    [某朝-甲地-某:太謝謝您了!我們現在播種確實很累……]


    [丙朝-丙地-丙:可惜了,我家就有這個耬車,要是能給你們看一眼就好……]


    [丙朝-某地-甲:圖片.jpg]


    [丙朝-乙地-乙:原來我們這裏竟也能發出來圖畫嗎?]


    這個發現猶如給眾人打了雞血,秦朝的一群人當即爭分奪秒將這張耬車的圖片記下來,一個細節都不放過;而其他人則紛紛催促此人,讓他講一下究竟是怎麽發出來這個圖畫的。


    [甲朝-丙地-丙:好像就是想一想?……和發自己想說的話一樣,我當時就在耬車前麵,就看著耬車想了想,想要發上去給秦朝的人看看]


    看到方法如此簡單,便有人躍躍欲試,將自己家的農具也發了上去。


    [丙朝-某地-某:看,這兩個!圖片.jpg;圖片.jpg]


    [某朝-丙地-某:前麵這個是耱(mo),後麵這個是耙,這兩個都可以用來碎掉地裏麵那些大的土塊兒,把地弄平整,不過耱一般是人用,較大的土塊兒一般要用耙,用牲畜拉著]


    秦朝農人乃至其他人紛紛埋頭記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今天有貓了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今天有貓了嗎並收藏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