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東漢起義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匡胤滿懷希望地等待著這個明太祖的迴複,也期待著其他後世皇帝的迴複。
順便,他又研究起了本朝君主的名錄。
嗯,有兩個皇後?哦,大約是仿照兩漢臨朝攝政,倒也無妨。[注]
倒是這些個皇帝的廟號有點意思,真宗——前朝好像未見此廟號;仁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同樣如此,還有後麵的孝宗、光宗、寧宗……怎麽都是前所未見的廟號?
他大宋難道日後都沉浸於創新使用廟號?
也不是,孝宗好像有人用過來著——西晉還是東晉來著?
但是趙匡胤一點也不想要他大宋皇帝的廟號和兩晉時期的廟號一樣啊,孝宗除了兩晉時期用過一次,就再沒人用過了。
問題是,他還發現,他大宋皇帝的廟號讓人感覺微妙的有很多,比如真宗,再比如神宗,再或者徽宗,這幾個廟號單論字,當然是極好的,但是放在皇帝廟號裏麵,怎麽就總感覺有哪裏不太對味呢?
陷入到頭腦風暴中的趙匡胤,一時間都把明太祖忘在了腦後。
就在他沉思的時候,畫布原本的那一長塊亮了起來。
【大家好~久等了】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那個名聲千古流傳的東漢末年農民大起義,黃巾起義。】
【直到現在,他們的口號還在不斷流傳:黃天已死,蒼天當立;[注]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而黃巾起義的影響也相當之深遠。】
東漢,漢靈帝光和年間。
有人頓時皺眉:“歲在甲子,是指這些反賊是在甲子年起事?”
如今是光和三年,距離下一個甲子年已經不遠,不過四年時間——如果皇帝不改年號的話,那最近的甲子年就是光和七年。
如果真的是在這一年發生動亂的話……那留給朝廷的時間可不多了。
而這種可能性大不大……他不得不承認,可能性非常大。
如今朝廷是個什麽樣子,雖然他沒有入朝,但鑒於家中長輩的身份,他也一清二楚,說是烏煙瘴氣都是輕的;而天下又是個什麽樣子,他同樣知曉一二。
各地吃不上飯、窮困潦倒的百姓不知凡幾,四處冒出來的流民更是無窮無盡。隻是朝廷一直都沒有將民間的變動放在心上而已。
朝中的大人物們一心都在政治鬥爭上,在權力交鋒上,即使涉及地方,也是關注刺史之類的地方長官是否可靠、是否可以拉攏、會不會發動叛亂。
對於流民本身,基本上無人在意,也無人覺得這些他們眼中的螻蟻能夠鬧出什麽大事來。
——盡管之前這個神跡就有了預告,可竟然依舊沒有讓朝廷認真關注。
他們都覺得,東漢末年——並非眼下。
不過,雖然他們不將其放在心上,卻也有人發現,在那個新出來的“本朝”中,有一大群匿名人士開始以這個口號不斷地刷屏。
消息刷新的速度之快,讓人幾乎隻能看到一條條殘影。
這是多少人參與其中?!
又是多少人竟然敢於為了這個造反而發表消息——盡管能夠匿名?!
發覺此事的官員自認為對那些庶民有些了解,即使有了這種隱藏姓名的功能,但是那些庶民也並不敢真的沒事兒發什麽大逆不道的內容。
是的,即使能夠匿名,他們也不敢。
所以由此可以推得,這無數的發消息的人中,至少有八成都是參與了這一場造反的人,即使有什麽跟風之人,大約也不超過兩成。
而有人則關注著“曆代”的消息,發現這裏麵也有大片的黃巾起義的口號在不斷地刷新。
這是怎麽迴事兒,那些造反之輩難道還在曆朝曆代裏麵發這種無君無父的內容?
-
他們推測的沒錯,張角確實讓一部分黃巾軍成員、太平道成員去“曆代”之中發送消息了。
但那裏麵發消息的並不隻有他的部屬們,還有其他時空的人——包括其他時空的起義軍,以及各種對朝廷不滿之人。
而其他時空的起義軍,也並非全然出於主動。
張角這樣的起義軍首領,他的畫麵也和普通人不同,“本朝”和“曆代”同樣分為兩部分,一是“天下”,一是“起義”。
而“起義”之中,就是本朝的各個起義軍首領,和曆代的各個起義軍首領。
他們可以在這裏麵互通有無——雖然也不能隨意透露消息,但是彼此互相助威鼓勁,交流經驗,還是可以的。
-
比起這些早已有了決斷的起義軍成員、選擇支持起義軍的百姓外,剩下的普通百姓們卻依舊沒有在這個地方發表什麽消息。
除了那些有家人長久未見、和他人有重要消息需要盡快通知的人,其餘人都還並不敢隨意發表言論,在這個全天下人都能看到的地方。
他們如今已經敢於在現實中、與自己周圍的人議論一下這個神跡所講述的故事,議論一下如今的朝堂、皇帝、地方官員,但是這也僅限於在自己熟悉的地方。
不過,有百姓在這個地方發表與緊急消息、親情聯絡不同的內容的時間,已經不遠了——畢竟,總有人已經瀕臨絕境、一無所有,敢於拚死一搏了。
而這些人中的一部分,甚至都不打算隱姓埋名。
至於還有不少官員、大族子弟也並沒有發表任何言論。
但他們如此行為的緣由與普通百姓不同,他們是要等待時機、看看朝中的風向。
【劉秀重建了漢朝,雖然定都洛陽,但是整體的製度依舊承襲西漢,並沒有多大的改變。】
【因此,我們在這裏就不過多討論。】
【我們要講到的,是東漢區別於西漢的幾大特色——也是造成了東漢民不聊生的關鍵原因。】
【東漢開國以來,經過幾任皇帝的勵精圖治,從光武帝劉秀,到漢明帝和漢章帝期間的“明章之治”,再經過漢和帝和和熹皇後,便至此陷入了中衰。】
【與西漢在武帝末期的混亂之後又迅速迎來昭宣中興不同,東漢衰敗開始後,就幾乎從未迎來過扭轉,或者說,隻有非常短暫的緩和。】
【而這一情況,與豪強相關,與中央政治混亂相關,與地方割據相關。】
-
注,隻算了劉娥和高滔滔,剩下三個說是臨朝攝政,但非常短也沒什麽特殊建樹
另注,是黃巾軍的起義口號
順便,他又研究起了本朝君主的名錄。
嗯,有兩個皇後?哦,大約是仿照兩漢臨朝攝政,倒也無妨。[注]
倒是這些個皇帝的廟號有點意思,真宗——前朝好像未見此廟號;仁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同樣如此,還有後麵的孝宗、光宗、寧宗……怎麽都是前所未見的廟號?
他大宋難道日後都沉浸於創新使用廟號?
也不是,孝宗好像有人用過來著——西晉還是東晉來著?
但是趙匡胤一點也不想要他大宋皇帝的廟號和兩晉時期的廟號一樣啊,孝宗除了兩晉時期用過一次,就再沒人用過了。
問題是,他還發現,他大宋皇帝的廟號讓人感覺微妙的有很多,比如真宗,再比如神宗,再或者徽宗,這幾個廟號單論字,當然是極好的,但是放在皇帝廟號裏麵,怎麽就總感覺有哪裏不太對味呢?
陷入到頭腦風暴中的趙匡胤,一時間都把明太祖忘在了腦後。
就在他沉思的時候,畫布原本的那一長塊亮了起來。
【大家好~久等了】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那個名聲千古流傳的東漢末年農民大起義,黃巾起義。】
【直到現在,他們的口號還在不斷流傳:黃天已死,蒼天當立;[注]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而黃巾起義的影響也相當之深遠。】
東漢,漢靈帝光和年間。
有人頓時皺眉:“歲在甲子,是指這些反賊是在甲子年起事?”
如今是光和三年,距離下一個甲子年已經不遠,不過四年時間——如果皇帝不改年號的話,那最近的甲子年就是光和七年。
如果真的是在這一年發生動亂的話……那留給朝廷的時間可不多了。
而這種可能性大不大……他不得不承認,可能性非常大。
如今朝廷是個什麽樣子,雖然他沒有入朝,但鑒於家中長輩的身份,他也一清二楚,說是烏煙瘴氣都是輕的;而天下又是個什麽樣子,他同樣知曉一二。
各地吃不上飯、窮困潦倒的百姓不知凡幾,四處冒出來的流民更是無窮無盡。隻是朝廷一直都沒有將民間的變動放在心上而已。
朝中的大人物們一心都在政治鬥爭上,在權力交鋒上,即使涉及地方,也是關注刺史之類的地方長官是否可靠、是否可以拉攏、會不會發動叛亂。
對於流民本身,基本上無人在意,也無人覺得這些他們眼中的螻蟻能夠鬧出什麽大事來。
——盡管之前這個神跡就有了預告,可竟然依舊沒有讓朝廷認真關注。
他們都覺得,東漢末年——並非眼下。
不過,雖然他們不將其放在心上,卻也有人發現,在那個新出來的“本朝”中,有一大群匿名人士開始以這個口號不斷地刷屏。
消息刷新的速度之快,讓人幾乎隻能看到一條條殘影。
這是多少人參與其中?!
又是多少人竟然敢於為了這個造反而發表消息——盡管能夠匿名?!
發覺此事的官員自認為對那些庶民有些了解,即使有了這種隱藏姓名的功能,但是那些庶民也並不敢真的沒事兒發什麽大逆不道的內容。
是的,即使能夠匿名,他們也不敢。
所以由此可以推得,這無數的發消息的人中,至少有八成都是參與了這一場造反的人,即使有什麽跟風之人,大約也不超過兩成。
而有人則關注著“曆代”的消息,發現這裏麵也有大片的黃巾起義的口號在不斷地刷新。
這是怎麽迴事兒,那些造反之輩難道還在曆朝曆代裏麵發這種無君無父的內容?
-
他們推測的沒錯,張角確實讓一部分黃巾軍成員、太平道成員去“曆代”之中發送消息了。
但那裏麵發消息的並不隻有他的部屬們,還有其他時空的人——包括其他時空的起義軍,以及各種對朝廷不滿之人。
而其他時空的起義軍,也並非全然出於主動。
張角這樣的起義軍首領,他的畫麵也和普通人不同,“本朝”和“曆代”同樣分為兩部分,一是“天下”,一是“起義”。
而“起義”之中,就是本朝的各個起義軍首領,和曆代的各個起義軍首領。
他們可以在這裏麵互通有無——雖然也不能隨意透露消息,但是彼此互相助威鼓勁,交流經驗,還是可以的。
-
比起這些早已有了決斷的起義軍成員、選擇支持起義軍的百姓外,剩下的普通百姓們卻依舊沒有在這個地方發表什麽消息。
除了那些有家人長久未見、和他人有重要消息需要盡快通知的人,其餘人都還並不敢隨意發表言論,在這個全天下人都能看到的地方。
他們如今已經敢於在現實中、與自己周圍的人議論一下這個神跡所講述的故事,議論一下如今的朝堂、皇帝、地方官員,但是這也僅限於在自己熟悉的地方。
不過,有百姓在這個地方發表與緊急消息、親情聯絡不同的內容的時間,已經不遠了——畢竟,總有人已經瀕臨絕境、一無所有,敢於拚死一搏了。
而這些人中的一部分,甚至都不打算隱姓埋名。
至於還有不少官員、大族子弟也並沒有發表任何言論。
但他們如此行為的緣由與普通百姓不同,他們是要等待時機、看看朝中的風向。
【劉秀重建了漢朝,雖然定都洛陽,但是整體的製度依舊承襲西漢,並沒有多大的改變。】
【因此,我們在這裏就不過多討論。】
【我們要講到的,是東漢區別於西漢的幾大特色——也是造成了東漢民不聊生的關鍵原因。】
【東漢開國以來,經過幾任皇帝的勵精圖治,從光武帝劉秀,到漢明帝和漢章帝期間的“明章之治”,再經過漢和帝和和熹皇後,便至此陷入了中衰。】
【與西漢在武帝末期的混亂之後又迅速迎來昭宣中興不同,東漢衰敗開始後,就幾乎從未迎來過扭轉,或者說,隻有非常短暫的緩和。】
【而這一情況,與豪強相關,與中央政治混亂相關,與地方割據相關。】
-
注,隻算了劉娥和高滔滔,剩下三個說是臨朝攝政,但非常短也沒什麽特殊建樹
另注,是黃巾軍的起義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