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西漢·評論2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東漢末年。
百姓們眼前直發黑,他們雖然早已在一日日勞作和饑餓之中麻木了,但是在發現居然還可能過得更加淒慘的時候,也還是心情震蕩。
要爆發戰爭了嗎?全天下的戰爭?!
他們並不是沒有聽聞過戰事,隻是過往的那些個起義或者動亂,都隻是局部、是某個地方的事情,根本談不上天下。但是現在,這個黃巾起義……
有幼童不由得向父母道:“阿父阿母,我們要逃到山裏麵去嗎?”他家後麵不遠處就有座山脈,而他雖然年幼,卻也知道外麵亂起來的可怕——別的不說,這上麵寫的要把他們都納入軍中,就足以讓人恐懼不已了。
他的阿父阿母可是給他講過許多大軍過來後的可怕事情呢!
麵對他的問題,他的父母卻隻是沉默以對。
要是天下亂了,他們這些庶民顯然是沒有什麽活路的,沒有糧食,沒有衣物,沒有武器,沒有錢財……什麽都沒有。而這條命,也絕不會被人看在眼中。
但是他們自己想要活著。
他們也想要他們的這個孩子能夠活著。
兩人年歲在當下已然不算小,卻隻有這一個孩子,如今七歲——他們不是沒有其他的生育,但是那些孩子都沒有能夠活下來,因為冬天的寒冷,因為平日的饑餓,也因為有時候莫名其妙的病痛。
不過這或許也是一件好事兒,至少這讓他們不至於像是一些族親們那樣,不得不親手解決掉自己的孩子。
現在,一家三口也不過是勉強活著,還要麵對缺衣少食的問題。
可是日後若是真的天下大亂,或許確實隻有逃入深山這一條活路……可是怎麽逃?
生活在鄉下,每日都要受到什長伍長的管理,還要受到裏正的管理,想要逃走,逃到山裏麵,怎麽能夠躲過這些人的管理?
雖然家裏麵根本沒什麽東西,“衣服”不過三五件,糧食不剩多少,但是這樣的幾件“衣服”、一點糧食,再加上那些木板家具甚至灶台,還有撿來的柴火,以及賴以為生的農具,可都是他們視若珍寶的東西。逃走的話,怎麽能夠帶走這些?
再者,大家都是同姓聚居,都是宗族親人,如何能夠不在意宗族而獨自逃走?
——況且,還有連坐製度啊。
除此之外,如果他們真的能夠成功到了山裏麵,又該怎麽活下去也是個問題。
山上寒冷,但是他們根本沒有禦寒的東西;山中不知能否耕種,他們並沒有多少糧食儲備;山上有沒有兇猛的野獸,他們能不能打得過……
逃,這個過程相當艱難,做出這個決定更不容易,而逃走之後的情況同樣難以預料,難以應對。
【說起來有個問題,連坐製度,不是說那什麽誅九族這種連坐,是鄰裏連坐這類的連坐,到底延續到了什麽時候啊?
迴複:不知道,好問題,小說裏麵通常都不寫這東西,隻有誅九族夷三族
不知道+1,我隻知道秦朝有鄰裏連坐,漢朝好像也有,但是後來的朝代就不清楚了
這玩意兒這麽好用,怎麽看都不會被取消吧?
如果說是鄰裏連坐這種連坐製度的話,那其實從西周開始就存在了,然後戰國普遍推行,隻不過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家的懲處力度不一樣;然後從秦朝一直延續到唐宋(據我所知);到了北宋王安石變法,變成了“保甲製”,一直延續到清末;但是炸裂的來了,等到某刮民黨時期,又重新出現,而且還是商鞅那種風格的(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鄰裏連坐一直存在倒也正常,畢竟以古代那個情況……但是刮民黨還真不愧是刮民黨啊,真真是永遠沒有下限,永遠超乎想象
要不說是刮民黨呢,人家幹什麽都不算奇怪,隻能說是我們見識太少了
樓上↑,這也算是某種意義上的“不論做什麽也不會崩人設”啊……
……】
深受鄰裏的什伍連坐困擾的百姓們感受到了深深的絕望。
他們的態度顯然不可能像是這上麵發出評論的人一樣,那麽輕鬆、那麽置身事外地感歎和評頭論足,他們隻覺得自己子孫家族的未來——如果未來還存在的話——完全是無望的。
雖然大家彼此都是鄉裏鄉親、或者多年鄰居,整體上相處也還過得去,但是這不代表他們希望自己家有可能被其他人牽連啊!
盡管理論上他們可以彼此監督,督促大家不要做那些違法的事情,共同規範彼此的行為,懂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這樣就不會出現被鄰裏連累導致的犯罪和懲處;但是這也隻是理論上而已。
大部分時間,大部分人,或許是願意聽從鄰裏的勸告的,也不是那等能夠做出喪心病狂之事的人,可這隻是大部分人而已,總有那麽一些“少部分人”,對鄰裏生死毫不在意,隻在乎自己想做什麽。
這種人能夠聽得進別人的勸說嗎?這種人真要做什麽事情,能夠讓他們攔住嗎?
更有甚者,有些人要幹什麽,他們作為鄰居都完全不清楚,連提前上報都做不到。
而這種人一旦做事情,那就真是幹大事。
他們作為鄰居能怎麽辦?
說句不好聽的,若是同一族承擔株連的風險也罷,畢竟族中之人若是真的出息了,同族之人或多或少都是能夠沾上光的,至少也能有個同族的名頭;但是鄰居……
處得好的鄰居或許會照拂自家一二,關係一般般的又有什麽好處?再者,鄰居若是發達,那肯定會搬家,搬到一個更好的環境中去,和自家能有多少聯係?
當然,其實族中連坐他們也不是很喜歡。
-
有一些皇帝的心情也不是非常美妙。
首先是趙匡胤。
他原先在知道那個常規國祚二百年之後,就一直在為大宋的情況而擔憂,也一直在糾結對麵的遼國的國祚,以及大宋能不能收迴燕雲地區。
但是現在,他知道了一件事情——大宋還真的分成了兩半啊!
唐宋唐宋,這個沒問題,但是“北宋王安石”,其中蘊含的意味就多了。
既然有一個“北宋”,那麽相對應的,必然會有一個“南宋”;而北宋和南宋到底哪一個才是指他這個太祖開創的大宋……不論是哪一個都不是他喜歡的結果。
若是他開創的是北宋,那麽後續的那個大宋既然能夠被稱作是南宋,那麽必然在疆域和都城方麵要比如今更靠南麵——但是如今的大宋的疆域本就不是傳統大一統王朝的疆域,缺少北麵部分,都城也比過往的靠南。
若是他還沒能奪迴燕雲地區,那豈不是說日後的大宋越來越向南麵收縮了嗎?!
那樣偏安一隅的朝廷,還怎麽稱得上是天下正統?
若是他的大宋是南宋,日後的那個才是北宋……那或許日後的那個大宋確實是疆域遼闊,向北擴張;但這豈不是基本定論了他這個太祖皇帝,沒能收複燕雲?
-
玄燁的內心也有點微妙。
保甲法從北宋王安石變法之後就一直大體沿用到了大清,這是事實沒錯,而那個“清末”二字雖然無比刺眼,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是一個可能會到來的結局。
可是大清之後呢?大清之後那是個什麽情況?
刮民黨?這什麽東西?難不成這就是大清之後的那個朝廷的名稱?
黨,一般是指朝廷上的某個團體,可是朝廷自身怎麽能夠被稱作是“黨”?就比如假使朝堂百官全部忠心於皇帝,但是朝廷也不能被直接稱作是“保皇黨”啊!
所以這個“刮民黨”是怎麽個迴事兒……
還是說,在大清之後,天下真的發生了什麽大的變化,能夠用同一個黨派來直接等同於朝廷了?
【說起來那個從階級角度看的問題,非要這麽算的話,那劉秀確實是和起義軍的階級不同,也算是中途加入;但是從整個曆史上講,那麽多農民起義,純純粹粹是農民這個階級的成功的人,也就隻有朱元璋一個吧?
更關鍵的是,朱元璋雖然確實是這個階級出身,可他登基之後可沒覺得自己和天下百姓站一邊,人家理所當然地就直接變成了皇帝啊。
迴複:這點確實,不過你看近些年好像也不怎麽強調劉秀的這什麽階級問題了
是啊,現在提起來劉秀就是“位麵之子”,“天降隕石”,還有千古明君這一類的,早不提階級的事情了(雖然我也不知道到底該不該提)
你要論階級的話,我看見有些定論還更狠呢,都不是什麽中途加入,而是直接的“篡奪勝利果實”,先不說到底該不該提階級,但是我知道這肯定會戳到劉秀粉的肺管子
不用管劉秀了,沒必要吵。但是朱元璋這個例子確實非常鮮明啊,從屠龍者變成惡龍的速度簡直是快的飛起,而且非常自然,一點磕巴都不打
能保持原本的心境的人能有多少?反正我隻知道那麽一群人而已。放在以前,朱元璋這種也算是常見表現了,咱們也不能用那種標準來要求他不是?
當然不要求了,隻是吐槽一下而已,他這個例子簡直是生動又形象,而且很出名;畢竟其他的農民起義軍首領最終沒能登上皇位,能做的事情也沒有朱元璋多,最多就是常規的燒殺搶掠,不像是朱元璋還能直接製定一堆政策法規
別提了,一提起來我就想起來那堆朱家親王,完全是作威作福魚肉鄉裏,但是根本沒人管
可不是,都不用等到明朝後期朝政糜爛的時候,就在朱元璋自己在位期間,他兒子搞出來那麽多慘劇,但是朱元璋也沒怎麽樣,他是布衣出身又怎麽樣,根本不會站在百姓這一邊的
……】
朱元璋的臉色迅速黑沉了下來。
“朕哪裏做的有問題?又在哪裏不體貼百姓了?”朱元璋心中憤怒無比,他一向不避諱自己的出身,時常還以“淮右布衣”自稱,就是表示自己從不忘卻曾經的過往,也不會忘卻自己出自農家。
而事實上,他確實也從未忘懷過,那段經曆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裏、他的骨髓之中,影響著他的每一個決策、每一道政令,他嚴懲貪汙、設立細致的戶籍製度、製定賦稅製度、嚴禁官員私自勒索壓榨百姓……
這些都是受到了當年的經曆的影響。
他知道百姓們生活有多艱難,也知道百姓們求的不過一個安穩,同時,他對於那些貪官汙吏、對於那些橫行霸道的地主官員們都極度厭惡——為此,他整治天下,清理朝堂,難道這不是為了百姓們考慮嗎?
他的各種措施,難道不是為了讓百姓們能夠好好過日子,不至於落到自己當年的淒慘境況嗎?
這一切的一切,還不能證明他體貼百姓,不能證明他站在百姓的一邊,從不忘懷根本嗎?
——怎麽這上麵就這麽字字句句地批判他!
朱元璋當然看得出來這一段內容對自己的隱晦或者直白的指責。
說什麽不能用那種標準來要求他,不就是側麵表示他根本達不到這個標準嗎?他忘了自己的出身,忘了百姓,一味地享受皇帝這個位置嗎?
他明明沒有!
那些人怎麽能夠理所當然地指責他?在登上皇位之後,為了天下考慮,他當然不可能再像是最初那樣隨心所欲了啊!
再者,位置不同,看到的東西也就不同,自己身為天子,放眼的是整個天下,他需要為天下的穩定和發展考慮,不能說全盤順著百姓,那會讓天下徹底失去秩序,讓大明江山崩塌的。
至於說他分封宗室親王這件事情……雖然有點私心,但也是為了大明考慮啊。有親王在,大明即使出什麽問題,那也是肉爛在鍋裏,不至於掀起大亂。
而他的兒子在封地上鬧出來的不像話的事情,他也處置了,並不是不管。
所以,怎麽能拿這些事情來指責他?
這些人,真的了解大明的情況嗎?真的了解自己的政令嗎?真的明白作為一個君王所需要考量的方方麵麵嗎?
百姓們眼前直發黑,他們雖然早已在一日日勞作和饑餓之中麻木了,但是在發現居然還可能過得更加淒慘的時候,也還是心情震蕩。
要爆發戰爭了嗎?全天下的戰爭?!
他們並不是沒有聽聞過戰事,隻是過往的那些個起義或者動亂,都隻是局部、是某個地方的事情,根本談不上天下。但是現在,這個黃巾起義……
有幼童不由得向父母道:“阿父阿母,我們要逃到山裏麵去嗎?”他家後麵不遠處就有座山脈,而他雖然年幼,卻也知道外麵亂起來的可怕——別的不說,這上麵寫的要把他們都納入軍中,就足以讓人恐懼不已了。
他的阿父阿母可是給他講過許多大軍過來後的可怕事情呢!
麵對他的問題,他的父母卻隻是沉默以對。
要是天下亂了,他們這些庶民顯然是沒有什麽活路的,沒有糧食,沒有衣物,沒有武器,沒有錢財……什麽都沒有。而這條命,也絕不會被人看在眼中。
但是他們自己想要活著。
他們也想要他們的這個孩子能夠活著。
兩人年歲在當下已然不算小,卻隻有這一個孩子,如今七歲——他們不是沒有其他的生育,但是那些孩子都沒有能夠活下來,因為冬天的寒冷,因為平日的饑餓,也因為有時候莫名其妙的病痛。
不過這或許也是一件好事兒,至少這讓他們不至於像是一些族親們那樣,不得不親手解決掉自己的孩子。
現在,一家三口也不過是勉強活著,還要麵對缺衣少食的問題。
可是日後若是真的天下大亂,或許確實隻有逃入深山這一條活路……可是怎麽逃?
生活在鄉下,每日都要受到什長伍長的管理,還要受到裏正的管理,想要逃走,逃到山裏麵,怎麽能夠躲過這些人的管理?
雖然家裏麵根本沒什麽東西,“衣服”不過三五件,糧食不剩多少,但是這樣的幾件“衣服”、一點糧食,再加上那些木板家具甚至灶台,還有撿來的柴火,以及賴以為生的農具,可都是他們視若珍寶的東西。逃走的話,怎麽能夠帶走這些?
再者,大家都是同姓聚居,都是宗族親人,如何能夠不在意宗族而獨自逃走?
——況且,還有連坐製度啊。
除此之外,如果他們真的能夠成功到了山裏麵,又該怎麽活下去也是個問題。
山上寒冷,但是他們根本沒有禦寒的東西;山中不知能否耕種,他們並沒有多少糧食儲備;山上有沒有兇猛的野獸,他們能不能打得過……
逃,這個過程相當艱難,做出這個決定更不容易,而逃走之後的情況同樣難以預料,難以應對。
【說起來有個問題,連坐製度,不是說那什麽誅九族這種連坐,是鄰裏連坐這類的連坐,到底延續到了什麽時候啊?
迴複:不知道,好問題,小說裏麵通常都不寫這東西,隻有誅九族夷三族
不知道+1,我隻知道秦朝有鄰裏連坐,漢朝好像也有,但是後來的朝代就不清楚了
這玩意兒這麽好用,怎麽看都不會被取消吧?
如果說是鄰裏連坐這種連坐製度的話,那其實從西周開始就存在了,然後戰國普遍推行,隻不過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家的懲處力度不一樣;然後從秦朝一直延續到唐宋(據我所知);到了北宋王安石變法,變成了“保甲製”,一直延續到清末;但是炸裂的來了,等到某刮民黨時期,又重新出現,而且還是商鞅那種風格的(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鄰裏連坐一直存在倒也正常,畢竟以古代那個情況……但是刮民黨還真不愧是刮民黨啊,真真是永遠沒有下限,永遠超乎想象
要不說是刮民黨呢,人家幹什麽都不算奇怪,隻能說是我們見識太少了
樓上↑,這也算是某種意義上的“不論做什麽也不會崩人設”啊……
……】
深受鄰裏的什伍連坐困擾的百姓們感受到了深深的絕望。
他們的態度顯然不可能像是這上麵發出評論的人一樣,那麽輕鬆、那麽置身事外地感歎和評頭論足,他們隻覺得自己子孫家族的未來——如果未來還存在的話——完全是無望的。
雖然大家彼此都是鄉裏鄉親、或者多年鄰居,整體上相處也還過得去,但是這不代表他們希望自己家有可能被其他人牽連啊!
盡管理論上他們可以彼此監督,督促大家不要做那些違法的事情,共同規範彼此的行為,懂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這樣就不會出現被鄰裏連累導致的犯罪和懲處;但是這也隻是理論上而已。
大部分時間,大部分人,或許是願意聽從鄰裏的勸告的,也不是那等能夠做出喪心病狂之事的人,可這隻是大部分人而已,總有那麽一些“少部分人”,對鄰裏生死毫不在意,隻在乎自己想做什麽。
這種人能夠聽得進別人的勸說嗎?這種人真要做什麽事情,能夠讓他們攔住嗎?
更有甚者,有些人要幹什麽,他們作為鄰居都完全不清楚,連提前上報都做不到。
而這種人一旦做事情,那就真是幹大事。
他們作為鄰居能怎麽辦?
說句不好聽的,若是同一族承擔株連的風險也罷,畢竟族中之人若是真的出息了,同族之人或多或少都是能夠沾上光的,至少也能有個同族的名頭;但是鄰居……
處得好的鄰居或許會照拂自家一二,關係一般般的又有什麽好處?再者,鄰居若是發達,那肯定會搬家,搬到一個更好的環境中去,和自家能有多少聯係?
當然,其實族中連坐他們也不是很喜歡。
-
有一些皇帝的心情也不是非常美妙。
首先是趙匡胤。
他原先在知道那個常規國祚二百年之後,就一直在為大宋的情況而擔憂,也一直在糾結對麵的遼國的國祚,以及大宋能不能收迴燕雲地區。
但是現在,他知道了一件事情——大宋還真的分成了兩半啊!
唐宋唐宋,這個沒問題,但是“北宋王安石”,其中蘊含的意味就多了。
既然有一個“北宋”,那麽相對應的,必然會有一個“南宋”;而北宋和南宋到底哪一個才是指他這個太祖開創的大宋……不論是哪一個都不是他喜歡的結果。
若是他開創的是北宋,那麽後續的那個大宋既然能夠被稱作是南宋,那麽必然在疆域和都城方麵要比如今更靠南麵——但是如今的大宋的疆域本就不是傳統大一統王朝的疆域,缺少北麵部分,都城也比過往的靠南。
若是他還沒能奪迴燕雲地區,那豈不是說日後的大宋越來越向南麵收縮了嗎?!
那樣偏安一隅的朝廷,還怎麽稱得上是天下正統?
若是他的大宋是南宋,日後的那個才是北宋……那或許日後的那個大宋確實是疆域遼闊,向北擴張;但這豈不是基本定論了他這個太祖皇帝,沒能收複燕雲?
-
玄燁的內心也有點微妙。
保甲法從北宋王安石變法之後就一直大體沿用到了大清,這是事實沒錯,而那個“清末”二字雖然無比刺眼,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是一個可能會到來的結局。
可是大清之後呢?大清之後那是個什麽情況?
刮民黨?這什麽東西?難不成這就是大清之後的那個朝廷的名稱?
黨,一般是指朝廷上的某個團體,可是朝廷自身怎麽能夠被稱作是“黨”?就比如假使朝堂百官全部忠心於皇帝,但是朝廷也不能被直接稱作是“保皇黨”啊!
所以這個“刮民黨”是怎麽個迴事兒……
還是說,在大清之後,天下真的發生了什麽大的變化,能夠用同一個黨派來直接等同於朝廷了?
【說起來那個從階級角度看的問題,非要這麽算的話,那劉秀確實是和起義軍的階級不同,也算是中途加入;但是從整個曆史上講,那麽多農民起義,純純粹粹是農民這個階級的成功的人,也就隻有朱元璋一個吧?
更關鍵的是,朱元璋雖然確實是這個階級出身,可他登基之後可沒覺得自己和天下百姓站一邊,人家理所當然地就直接變成了皇帝啊。
迴複:這點確實,不過你看近些年好像也不怎麽強調劉秀的這什麽階級問題了
是啊,現在提起來劉秀就是“位麵之子”,“天降隕石”,還有千古明君這一類的,早不提階級的事情了(雖然我也不知道到底該不該提)
你要論階級的話,我看見有些定論還更狠呢,都不是什麽中途加入,而是直接的“篡奪勝利果實”,先不說到底該不該提階級,但是我知道這肯定會戳到劉秀粉的肺管子
不用管劉秀了,沒必要吵。但是朱元璋這個例子確實非常鮮明啊,從屠龍者變成惡龍的速度簡直是快的飛起,而且非常自然,一點磕巴都不打
能保持原本的心境的人能有多少?反正我隻知道那麽一群人而已。放在以前,朱元璋這種也算是常見表現了,咱們也不能用那種標準來要求他不是?
當然不要求了,隻是吐槽一下而已,他這個例子簡直是生動又形象,而且很出名;畢竟其他的農民起義軍首領最終沒能登上皇位,能做的事情也沒有朱元璋多,最多就是常規的燒殺搶掠,不像是朱元璋還能直接製定一堆政策法規
別提了,一提起來我就想起來那堆朱家親王,完全是作威作福魚肉鄉裏,但是根本沒人管
可不是,都不用等到明朝後期朝政糜爛的時候,就在朱元璋自己在位期間,他兒子搞出來那麽多慘劇,但是朱元璋也沒怎麽樣,他是布衣出身又怎麽樣,根本不會站在百姓這一邊的
……】
朱元璋的臉色迅速黑沉了下來。
“朕哪裏做的有問題?又在哪裏不體貼百姓了?”朱元璋心中憤怒無比,他一向不避諱自己的出身,時常還以“淮右布衣”自稱,就是表示自己從不忘卻曾經的過往,也不會忘卻自己出自農家。
而事實上,他確實也從未忘懷過,那段經曆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裏、他的骨髓之中,影響著他的每一個決策、每一道政令,他嚴懲貪汙、設立細致的戶籍製度、製定賦稅製度、嚴禁官員私自勒索壓榨百姓……
這些都是受到了當年的經曆的影響。
他知道百姓們生活有多艱難,也知道百姓們求的不過一個安穩,同時,他對於那些貪官汙吏、對於那些橫行霸道的地主官員們都極度厭惡——為此,他整治天下,清理朝堂,難道這不是為了百姓們考慮嗎?
他的各種措施,難道不是為了讓百姓們能夠好好過日子,不至於落到自己當年的淒慘境況嗎?
這一切的一切,還不能證明他體貼百姓,不能證明他站在百姓的一邊,從不忘懷根本嗎?
——怎麽這上麵就這麽字字句句地批判他!
朱元璋當然看得出來這一段內容對自己的隱晦或者直白的指責。
說什麽不能用那種標準來要求他,不就是側麵表示他根本達不到這個標準嗎?他忘了自己的出身,忘了百姓,一味地享受皇帝這個位置嗎?
他明明沒有!
那些人怎麽能夠理所當然地指責他?在登上皇位之後,為了天下考慮,他當然不可能再像是最初那樣隨心所欲了啊!
再者,位置不同,看到的東西也就不同,自己身為天子,放眼的是整個天下,他需要為天下的穩定和發展考慮,不能說全盤順著百姓,那會讓天下徹底失去秩序,讓大明江山崩塌的。
至於說他分封宗室親王這件事情……雖然有點私心,但也是為了大明考慮啊。有親王在,大明即使出什麽問題,那也是肉爛在鍋裏,不至於掀起大亂。
而他的兒子在封地上鬧出來的不像話的事情,他也處置了,並不是不管。
所以,怎麽能拿這些事情來指責他?
這些人,真的了解大明的情況嗎?真的了解自己的政令嗎?真的明白作為一個君王所需要考量的方方麵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