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竟然能夠這麽大嗎?”有百姓對軍中的情況毫無了解,因此對軍中的各種情況都覺得新奇。


    就有曾經服過兵役的男子為其解釋道:“確實如此,隻要發生內訌,對大家的影響就不會小,更何況是這種一個將領直接殺死了另一個將領的大事兒。”


    他雖然隻是曾經當過最底層的士卒,但是也對軍中的一些情況有了個基本的認識,便繼續道:“你想啊,你要是個士卒,上頭兩個將領互相爭鬥,底下的人能不受到影響嗎?即使不需要站隊,可在做事情的時候是不是也會想要避開,這不就導致大家不能齊心協力去做事情了嗎?”


    “要是事情越鬧越大,你還有什麽心情幹活,即使有命令也沒什麽心思了;這時候要是外麵有敵人打過來,大家也很難快速反應。”


    “而且即使有命令下達下來,咱是不是還得想一想這到底是哪個將軍的命令,是他們一致的想法還是又是互相鬥爭,到底該不該聽……”


    他講的非常細致,讓聽眾們一聽便懂。


    確實是這樣啊!要是上頭兩個將領你來我往的,即使他們是個最底下的小卒子,大概也得小心翼翼,根本沒心思幹正事兒;即使幹活,都還得多想一想,萬一到時候上麵鬧開來把自己也牽連進去可怎麽辦。


    這樣一來,這軍隊還打什麽仗?


    而能發生這樣的事情,他們也不可能對最上頭的主帥沒有什麽想法。


    且自己的這些心思、這些提心吊膽的習慣,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恢複原狀的,那可不得影響深遠呢。


    -


    趙光義雖然對於鄧禹的這數次抗命和戰敗頗有微詞,但是對於馮愔和宗歆兩人鬧出來的大亂子,他也覺得不能全怪鄧禹。


    “誰能想到這兩個將領能有這麽大的膽子?”他感歎,膽子這麽大的將領實在也不多見啊,“因此,才不能把軍權全部交托給這些將領,還是得有些製衡才行。”


    這都是曆史上血淋淋的案例!他也是吸取了這些教訓,才對軍權和將領設立了各種製衡的製度。


    【就在赤眉軍不知何去何從,猶豫是否要東歸的時候,就在鄧禹屢屢戰敗又想要重振旗鼓的時候,劉秀重新派遣了一名將領,前去負責西邊的戰事,這名將領就是馮異。】


    【馮異帶兵進入關中地區的一路上,都在招降各地的勢力,不論大小,紛紛歸降。】


    【而等到他進入關中,開始準備與赤眉軍的戰鬥的時候,時間已經來到了當年年底,也就是建始\/建武二年十二月。】


    【在經曆過西進隴右的失敗後,在對長安當地的豪強束手無策中,在沒有什麽清晰的長期規劃治理的策略下,在長安糧草殆盡根本沒有糧食的情況下,加上軍中人人思歸,樊崇最終決定,東歸!】


    【經過與鄧禹所部、以及其他勢力的連續作戰,十二月,樊崇率領著剩餘的二十萬赤眉軍突出了長安。】


    【建武\/建始三年正月,馮異駐紮在華陰,而鄧禹所部也來到了華陰,打算與馮異所部一同進攻赤眉軍。當時馮異並不讚同這個提議,在他看來,赤眉軍如今尚且強大,還不能正麵對上,應當將其放過去,然後從東西兩麵進行夾擊。】


    【但是鄧禹沒有聽從馮異的計劃,此時他及他的部屬們都一心想要立功洗刷之前的恥辱,因此徑自派遣了將領鄧弘前去進攻赤眉軍。】


    【雙方在湖縣展開了交鋒,樊崇並沒有直接攻上去,而是在短暫的交鋒之後佯裝敗退拋棄輜重、實則誘敵深入,裝著輜重的車上其實都是泥土,隻有表麵覆蓋了一層豆子。鄧弘麾下的士卒因虛假的勝利以及長期的饑餓,直撲輜重,爭搶豆子。】


    【此時,樊崇又帶兵殺出,鄧弘猝不及防之下,大敗;而收到鄧弘大敗的消息,馮異不得已與鄧禹一起率軍前去支援,倒是擊退了赤眉軍,救下了鄧弘和其餘部。】


    【馮異依舊堅持之前的觀點,覺得鄧禹和鄧弘最好現在見好就收,即刻離開,這可不是什麽大獲全勝之後要斬草除根的時候,而是既然沒有把握獲勝不如避其鋒芒的時候。】


    【但鄧禹依舊沒有聽從他的想法,決定繼續追擊退走的赤眉軍,果不其然,赤眉軍對此反戈一擊,鄧禹大敗,死傷三千餘人,潰散無數,而鄧禹本人身邊隻剩下了二十四騎,與他倉皇逃奔宜陽;】


    【馮異所部同樣戰敗,馮異和親信隻得丟下戰馬自己徒步逃出戰場,退迴了自己在溪阪的駐地,收集潰散的士卒,召集當地的豪強武裝,重新整兵,堅壁自守,準備後續作戰。】


    【而獲勝的赤眉軍,在樊崇的帶領下則繼續向東急行軍。】


    霍去病挑眉:“赤眉軍直接繼續東進了?”這可不是什麽明智的選擇。


    作為時常帶兵長途奔襲的將領,他對於急行軍、對於獲勝後繼續作戰有自己的一套心得體會,也有一整套完整的作戰方法。


    想要能夠連續快速行軍和作戰,首先就是要能夠保證大軍的行動能力——一方麵,是備有充足的戰馬,另一方麵,是有足夠的糧草保障。


    當然,這兩點也不是那麽的死板。


    像是第一點,要是沒有充足的戰馬,但是你能夠保證自己軍中的士卒們都有鐵打的身體,有堅定且充沛的作戰意誌,能夠做到用自己的身體長途急行軍,不僅能夠走下來、且還不會影響後續的作戰的話,那倒也不是不可以。


    畢竟戰馬也不是適合所有環境的,草原上當然是戰馬好,可是山區之中戰馬就不那麽靈活了。


    而第二點,如果自身沒有那麽充足的糧草準備,但是能夠在行軍的路線之中獲得糧草保證供給,同樣可以。就像是匈奴人打過來,他們其實也沒有準備多少糧草,他們的目標就是指望在中原劫掠,糧草同樣如此。


    有了這兩個方麵的保證,還有一點要能夠做到,那就是士卒們能夠堅定作戰、有清楚的作戰認識。


    不要到了地方、有糧草,但是大家都不願意打仗了,那怎麽可能獲勝?


    可是赤眉軍這幾點好像都不能保證啊。


    他們的行動,應當基本上都是步行,但他們又沒有那樣充足的訓練得以長途急速步行,也沒有那個堅定地走下去的意誌;糧草,他們就是因為沒有糧草才不得不退出長安東歸,關中大片地方不是自立為王就是歸順劉秀,他們大約也找不到多少補充糧草的地方。


    而最後一個打仗的意願,赤眉軍的軍心早就散了,都想著迴鄉,又並非正規軍,誰能願意打仗?誰還想著打仗?他們根本不可能有那種,沒有糧草的疲憊之師的背水一戰的意誌。


    這樣一來,在這樣的情況下繼續急行軍,赤眉軍接下來必然會發生大潰敗。


    馮異是個聰明人,他一直等待的正是這個時機。


    而劉秀,想來也是在等一個機會,等赤眉軍大敗後殘部退避好一網打盡的機會。


    再者,赤眉軍竟然沒有收集一下潰兵,沒有收攏一下鄧禹和馮異的殘部?就是他在草原上打匈奴的時候,隻要條件允許,他還會去收攏一下匈奴的殘兵讓他們為自己所用呢。


    【閏正月,馮異和赤眉軍在崤底再度展開了會戰。】


    【馮異提前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他先抽調了一部分精銳埋伏在通往自己所部的必經之道兩側,這些士卒們都偽裝成了赤眉軍的模樣,趁夜埋伏完畢。】


    【第二天一早,赤眉軍便對馮異展開了進攻,樊崇派出的先頭兵大約有萬人。】


    【馮異使出了第二個計策,示敵以弱——某種程度上,這和赤眉軍先前對鄧弘時佯裝不敵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招不在新,好用就行。樊崇這一次也沒有看出來這是馮異的偽裝和誘敵之策,他也掉進了這個坑裏。】


    【然後沒能爬出來。】


    【馮異隻派出了少量兵力迎戰,赤眉軍見狀,頓時認為馮異所部非常虛弱,不值一提,簡簡單單就能解決掉。於是他們大舉壓上,可以說是沒有給自己留後路的那種全軍出擊。】


    【馮異剩餘的兵力同樣出動迎敵,雙方從早上一直打到下午,到了這時候,赤眉軍的氣勢已經衰弱,陷入了疲憊狀態,當然,馮異所部同樣如此。】


    【但是,馮異可還有一支軍隊一直沒有出手,精力充足,還正埋伏在道路兩側——他們瞬間衝殺而出,士氣旺盛,銳不可當;加上這一支軍隊都進行了偽裝,赤眉軍根本分不清敵我,陣腳大亂,驚慌不已。】


    【很快,赤眉軍便開始潰敗。】


    【最終,樊崇等人帶著十餘萬殘部逃脫而出,向東麵的宜陽奔去,有八萬餘人在這裏向馮異投降。】


    【馮異這一戰,也是後來那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話的出處。】


    李世民非常讚同這句話:“招不在新,好用就行,正是如此!當年朕也沒有怎麽使花樣,可一樣能夠獲得勝利。”


    他當年領兵征戰的時候,也沒有一戰換一個戰術,沒有每一戰都得像一個新的方法,甚至不少時候他都是沿用老方法,隻不過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根據當時的情況略作調整而已。


    但是,就這樣的簡單的方法,卻依舊能夠讓他大獲全勝,那些敵軍還是無力抵擋,甚至都不能提前有所應對。


    他就是喜歡穿插,喜歡騎兵,喜歡先步後騎,喜歡……


    那些敵軍難道對此一無所知嗎?當然不是。可是他還是可以獲勝,正是因為他選擇的策略就是最適合的,最恰當的,不僅適合敵軍的情況、也適合己方的情況。


    在戰場上,好用能用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非得想出什麽新花樣來。


    而且,每一次作戰,他都提前設想過各種情況,對於種種突發問題都有所準備——如果敵軍還有隱藏力量怎麽辦,如果對方突然出現了援軍支援怎麽辦,如果正麵交戰中發現對敵方實力估計有誤怎麽辦……


    以正合,以奇勝。最簡單的一個原則就是,在交戰的過程中,在戰術規劃之中,都要留出那麽一點餘地,給自己留出一個應對突變的空間。


    像是赤眉軍和馮異的這一戰,如果樊崇等人懂得留下一點點餘地,分出一支預備軍在後方不隨大軍壓上,而是以備萬一,那麽即使最終他們還是不敵馮異,但也不至於敗的如此慘烈。


    至於說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那是特殊狀態;況且即使是那種情況,也未必不能分兵作戰。


    當然,赤眉軍在“正”這個方麵都沒有做好,就更不能要求他們在“奇”方麵表現出色了。


    【而在宜陽,劉秀正親自率領大軍等在那裏。】


    【早在馮異大敗赤眉軍之前,劉秀便斷定赤眉軍隻能有兩個行軍路線,一是向東,一是向南。在東麵,他派遣侯進駐守在新安,在南麵,他派遣耿弇駐紮在宜陽。】


    【等到赤眉軍在崤底大敗的消息傳來後,劉秀知道赤眉軍必然南下,於是親自帶兵趕到了宜陽,與耿弇合兵,靜候赤眉軍殘部的到來。】


    【果不其然,閏正月十七,樊崇帶著十餘萬赤眉軍抵達了宜陽,也正麵撞上了劉秀擺開來的大軍陣勢。】


    【遭遇伏兵,又逢大雨,後方又有馮異大軍無法掉頭,赤眉軍士卒也早已疲憊不堪、士氣低落,還沒有糧草。這樣的赤眉軍根本不可能與劉秀作戰,更不可能獲勝殺出一條血路。】


    【最終,樊崇派遣劉恭向劉秀請降,劉秀同意後,赤眉軍便歸降了劉秀,樊崇與劉盆子被送至洛陽。】


    【到這裏,西漢-新莽末年的農民起義就算是結束了。】


    【天下雖然尚未完全一統,但這已經是劉秀的事情,主要的割據勢力也並非農民起義軍,天下大勢暫時也與農民起義軍無關了。】


    【最終劉秀成功一統天下,定都洛陽,重建了漢朝,因為其都城為洛陽,因此被稱為東漢;而根據時間順序,也有人將之稱為後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今天有貓了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今天有貓了嗎並收藏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