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殘破長安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亂軍,亂軍啊!”有老者驚恐地看著這一幕幕,身體不住地顫抖,仿佛隨時準備著找個隱蔽的地方躲起來一樣。
他年少的時候,正趕上有軍隊入城,那也不知道是朝廷的軍隊,還是什麽亂軍,也可能兩者都有吧,反正他分不清——畢竟,這些個軍隊進城之後都是一樣的做派,到處燒殺搶掠搜刮錢財,還欺辱婦女,更惡劣的還以隨意玩弄殺戮百姓為樂。
當時,他因為年紀小,個子小,能夠躲藏進更隱蔽的地方而活了下來,但是他也目睹了他家人的絕望遭遇,城中其他百姓的慘狀,此生都不可能忘掉一分一毫。
而,這座長安城中的百姓,遇到的每一個朝廷、每一支軍隊,都是這樣的情況。
王莽朝廷可能稍稍文明一點,用的是不怎麽直接見血的殺人方法;綠林軍先是攻城搶掠,後是內戰混亂;赤眉軍,赤眉軍入城之後,也同樣不給百姓們活路。
可即便如此,這長安城中的百姓,如這個老者一樣的百姓,還必須得承認,自己的運氣沒有那麽的糟糕——雖然進城的這些軍隊燒殺搶掠,但是他們到底還沒有屠城不是嗎?
想到這裏,不少正處於戰亂階段的百姓心情是真的崩潰了。
怎麽活?怎麽活?!
他們的命比草芥都不如啊!
但是絕望也並不是他們最終的情緒。
絕望過後,便是更深一層的憤怒,是大悲大痛的燃料點燃的絕望的火焰。
他們就該這樣活嗎?他們就該有這樣悲慘的遭遇嗎?他們隻不過想要活下去而已!
連這樣的訴求都達不成,那還有什麽其他的指望嗎?
如果那些個起義軍最終真的也會變成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那,他們不如自己加入這樣的起義軍——雖然可能會死,但是不加入,難道就不會死了嗎?
當然,也有人看到這裏,愈發堅定了找個安全的地方提前躲避進去的想法,他們不想打仗,也不想把自己和家人都置於風險之中。
而劉玄的結局,無疑是為點燃的火焰添柴助力。
“他竟然還能有人收屍,還能葬入皇陵之中?哈!”有男子譏諷道,“不愧是劉家人,也不愧是皇帝啊!”
縱然是這樣的一個皇帝,縱然是兵敗之人,最終居然也能落得個全屍,還能被葬入皇陵之中——那些百姓們呢?他們無故遭遇兵禍,遭遇欺壓,遭遇殺戮,他們屍首不全,橫屍街頭,怎麽就沒個結局了呢?!
他們最終,好一點,是城中的幸存百姓為他們勉強收屍,隨便找個地方挖個坑埋了;壞一點,就是無人收屍,屍體四處橫陳直至腐爛,或者有軍隊將他們集中到一起,隨便一扔,就不管了。
他們呢?他們難道就活該曝屍荒野,屍骨不全,連入土為安都不行嗎?
即使不談這些百姓,那那些被裹挾進軍中,被迫作戰,最終身死的人呢?
好一個入土為安,好一個葬入皇陵!
-
在較為太平的時空中,也有未曾經曆過兵禍的幼童恐懼的看著這一幕幕,向自己的父母尋求答案。
母親抱著女兒,安慰道:“現在看來,這個赤眉軍也不是最終的天子,或許是那個劉秀吧,他應該會是一個好皇帝的。”
當然,這樣的話,也可能是她用來安慰自己的。
女兒還不怎麽明白好皇帝不好皇帝,也不明白天幕講的這些故事,她更多時候還隻能理解身邊發生的事情,於是便道:“他會是一個好皇帝嗎?能讓那些人都過上好日子?”
母親溫柔道:“會的,一定會的。”不然,這些百姓們該怎麽辦?那就真是一點希望都沒有了啊!出於同為百姓的身份,她是真心為那些百姓們祈禱,祈禱他們能夠盡早獲得一個平穩安寧的環境。
“但是,那個劉秀要是以後變壞了怎麽辦?”女兒繼續問道。
“?”母親愕然,她並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當然,也有可能是本能地迴避了這個可怕的問題,於是隻能幹巴巴地迴答,“不會的,聖明君主怎麽會變壞呢?”
女兒見母親不正麵迴答,便舉出了身邊的例子:“怎麽不可能變壞呢?梅花她阿爹就變了啊,之前她阿爹可好了,可現在卻總是喝酒,還打她和她阿娘……”
母親勉強穩住了表情,小孩子不知道,但是大人們卻都清楚,梅花她爹豈止是喝酒,分明還染上了賭!沾染了賭,怎麽可能有好?但是他們這些外人也沒有什麽辦法。
她緩了緩神,還是沒有正麵迴答這個問題,隻是繼續安慰道:“皇帝可是天子啊,天子和百姓是不一樣的……”
如果皇帝真的變壞了,真的發生了改變……那他們這些百姓又有什麽辦法呢?什麽辦法也沒有,隻能祈禱聖上能夠盡快恢複成聖明天子的樣子。
這個問題根本沒有思考的必要,因為即使真的成真,他們也沒有任何的辦法。又何須自尋苦惱?
-
皇帝們對於百姓的想法並不了解,或者說,他們並不在意,他們著眼的都是天下大勢,這樣的心中所想,不能影響天下,又如何能夠影響他們?
倒是有皇帝借著劉玄的例子教育兒孫:“這樣頭腦不清,還被赤眉軍的條件誘哄投降的結果,就是死的不明不白,若非光武帝同為漢室子孫,劉玄怎麽可能能夠葬入霸陵?”
投降是沒有好結果的!
作為皇室子孫,敵軍無論開出如何優厚的條件,都不過是陷阱而已,最終怎麽也不可能逃出一個死字。
劉玄是運氣比較好了,碰上了劉秀,還願意給他一個體麵的安葬;但是他們難道就能有大漢這樣的運氣嗎?前漢覆亡,還能有個光武中興,將那些身亡的劉氏子孫們安排一個體麵的結局。
所以,不要投降,要不逃走以圖東山再起,要不幹脆一死來個幹淨。
【赤眉軍雖然入主了長安,但是他們的情況並不樂觀。】
【首先是長安本身。經過西漢末年的衰亡混亂,加上王莽的各種改革搜刮,繼而又遭遇了綠林軍攻城入城、更始政權的混亂治理、綠林軍與劉玄混戰、赤眉軍攻城,長安的民生早已凋敝得不能再凋敝。】
【糧草幾乎消耗殆盡,人口也大量減少,百姓掙紮在生死線上,而豪強地主們有些還依舊把持著關鍵力量。】
【更何況,赤眉軍本身也不是什麽軍紀嚴明的軍隊,他們入城之後,又來了一番燒殺搶掠,再度造成了創傷。】
【原本還對赤眉軍抱有期望的百姓也開始不再支持他們;而原本就和他們根本不在一個立場的地主豪強們,更是想方設法想要讓他們滾出長安,比起樊崇,他們更願意支持劉秀。】
【其次是外部問題。】
【長安本身糧食斷絕,耕種也難以維持,想要有糧草,就必須有其他地方能夠運來糧食——但是赤眉軍根本不可能獲得外界的支持,一方麵是他們一路行軍的過程中已經將途經地區的糧食幾乎搜刮幹淨,另一方麵是沒有被他們搜刮的地方許多都已經被劉秀控製、或者支持劉秀。】
【因此,赤眉軍麵臨的糧草問題,以及治理困難的問題相當嚴峻。】
樊崇的神情非常不好看。
糧草問題,這確實是任何一個軍隊都麵臨的最致命的問題,與這個問題相比,攻破的地方是否願意服從治理都是次要的。
當然,有時候這兩個問題還可以相輔相成,地方越不服統治,那糧草問題就越嚴重,導致大軍的戰鬥力和治理效率不斷下降,繼而不服統治、看到可乘之機的人越來越多……
最終,大軍的崩潰可能就在那麽一瞬間。
雖然樊崇並非什麽經受過正統教育、出身將門的將領,他隻是一個農民出身的起義軍首領,可是在這麽些年的親身經曆下,從聚攏士兵、到征戰南北、到擴大隊伍、再到後來的懷有更大的野望,樊崇自己的心得體會也相當的充足。
他到底是有天分的,又有了豐富的經驗,兩者加起來,讓他的水平已經比常規的一些武將要高出來不少了。
但是糧草問題確實出乎了他的預料。
他想過長安的情況不太好,但是他不知道長安的情況竟然已經惡劣至此——府庫空空,幾乎沒有耕種,人口凋敝,千裏無人煙……
這樣的場景,如今的琅琊等地都不至於如此,誰能想到長安竟然能夠走到這個地步去?!
此時此刻,樊崇深刻地感受到了讀書的重要性。
要是他讀了大量的書,是不是就能夠推斷出來長安如今的情況?是不是那些書上就曾經有過類似的戰亂後的記載?
是不是,就有一些相應的解決方法被記錄了下來?
他開始設想,如果自己真的進入了長安,然後陷入了這個表麵光鮮亮麗實則一塌糊塗的泥潭之中的話,會怎麽做。
——萬般無奈之下,他會撤出長安,這是必然的;但是會撤到哪裏?直接東歸?
不,他不甘心,他還想要嚐試在長安一帶站穩腳跟,這可是昔日的京城啊!
所以,他會往……去往隴西地區,去那裏嚐試獲得足以讓大軍維持下去的糧草。
但是那個他可能還不清楚,隗囂已經重新迴到了隴地,聚攏了舊部,自號上將軍——當然,這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隗囂的戰鬥力確實不弱,且作為本地人,其對於隴地的情況相當了解,完全可以做到以逸待勞、給自己提前設下陷阱。
赤眉軍極有可能在隗囂手裏討不到什麽好,那就隻能再迴到長安。
可這樣的敗勢之下,原本就虎視眈眈心有不服的那些豪強們,更不會順服於他,不會順服於赤眉軍,他們的處境隻會愈發艱難。
更不要說,東邊還有個劉秀在時刻盯著長安這邊。
他在自己率軍西進的時候,就趁機派人去攻取河東;如今看到自己敗退長安,又豈不會趁機派兵來攻?
樊崇越想越覺得那個自己完全沒有什麽出路。
說不定,那個他最終隻能是投降劉秀,隻有這一條路可走——可是,投降了之後,他就安穩了嗎?他會不會也被尋個機會殺掉?
謝祿等人正目光灼灼地看著他,等著他做出決策,是繼續戰鬥下去,還是見好就收、尋個好大樹靠上去?
樊崇雖然對未來的情況還有些沒有把握,但是他現在確實沒有什麽投降的打算:“兄弟們暫時休整兩日,咱們的下一個目標是魯城,讓大家做好準備!”
至於投降?投什麽降。他既然提前知曉了這些事情,難道就不能有所準備,就不能將情況變得有利於自己嗎?
再者,所有人都能看到這些內容,那天下的情況會變成什麽樣還不好說呢——即使要投靠一棵大樹,那也得能夠找準大樹啊。
【更始三年九月,也是建始元年、建武元年九月,赤眉軍進入長安,將劉盆子送入了長樂宮。】
【但是這個時候,長安城中的糧草已經消耗大半,赤眉軍為了補足給養,到處搜刮,徹底放縱軍紀,導致其徹底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同時,長安地區的豪強紛紛擁兵自守,赤眉軍根本不能夠真正做到對長安地區的控製。】
【同時,占領了長安的赤眉軍內部,也是混亂不停——樊崇沒有抓住這個機會,鞏固統治,擴大戰果,增強實力,反而讓赤眉軍內部的將領為了各種封賞而爭執不休。】
【天下未定,不過是稍稍取得了一點成就,就不思進取而沉迷於論功行賞,這樣的情況怎麽可能還有日後的發展?】
【從這個角度上講,赤眉軍犯下的錯誤和綠林軍一係是類似的。】
【另外,就是治理和糧草方麵的問題了。】
【麵對民眾手中已經沒有幾顆糧食,而豪強手中還隱藏著不少糧食的情況,赤眉軍毫無辦法,也毫無作為——這個時候,就應該通過各種方法,不論是武力還是利誘還是其他言語說服,總之將糧食從豪強手中拿出來。】
【可是赤眉軍並沒有什麽作為,沒有成功對豪強們下手,轉而將力量放在了毫無力量但也沒有什麽存糧的百姓身上。】
【這簡直就是大錯特錯。】
【作為農民起義軍,你還沒有脫離這個身份、還沒有搖身一變變成新的貴族,結果就轉過身與百姓為敵,而不對豪強下狠手了?】
【你本身又不受豪強認可,即使你不下手,他們也不會支持你,隻會支持劉秀。】
【這簡直是自掘墳墓,自斷根基。】
他年少的時候,正趕上有軍隊入城,那也不知道是朝廷的軍隊,還是什麽亂軍,也可能兩者都有吧,反正他分不清——畢竟,這些個軍隊進城之後都是一樣的做派,到處燒殺搶掠搜刮錢財,還欺辱婦女,更惡劣的還以隨意玩弄殺戮百姓為樂。
當時,他因為年紀小,個子小,能夠躲藏進更隱蔽的地方而活了下來,但是他也目睹了他家人的絕望遭遇,城中其他百姓的慘狀,此生都不可能忘掉一分一毫。
而,這座長安城中的百姓,遇到的每一個朝廷、每一支軍隊,都是這樣的情況。
王莽朝廷可能稍稍文明一點,用的是不怎麽直接見血的殺人方法;綠林軍先是攻城搶掠,後是內戰混亂;赤眉軍,赤眉軍入城之後,也同樣不給百姓們活路。
可即便如此,這長安城中的百姓,如這個老者一樣的百姓,還必須得承認,自己的運氣沒有那麽的糟糕——雖然進城的這些軍隊燒殺搶掠,但是他們到底還沒有屠城不是嗎?
想到這裏,不少正處於戰亂階段的百姓心情是真的崩潰了。
怎麽活?怎麽活?!
他們的命比草芥都不如啊!
但是絕望也並不是他們最終的情緒。
絕望過後,便是更深一層的憤怒,是大悲大痛的燃料點燃的絕望的火焰。
他們就該這樣活嗎?他們就該有這樣悲慘的遭遇嗎?他們隻不過想要活下去而已!
連這樣的訴求都達不成,那還有什麽其他的指望嗎?
如果那些個起義軍最終真的也會變成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那,他們不如自己加入這樣的起義軍——雖然可能會死,但是不加入,難道就不會死了嗎?
當然,也有人看到這裏,愈發堅定了找個安全的地方提前躲避進去的想法,他們不想打仗,也不想把自己和家人都置於風險之中。
而劉玄的結局,無疑是為點燃的火焰添柴助力。
“他竟然還能有人收屍,還能葬入皇陵之中?哈!”有男子譏諷道,“不愧是劉家人,也不愧是皇帝啊!”
縱然是這樣的一個皇帝,縱然是兵敗之人,最終居然也能落得個全屍,還能被葬入皇陵之中——那些百姓們呢?他們無故遭遇兵禍,遭遇欺壓,遭遇殺戮,他們屍首不全,橫屍街頭,怎麽就沒個結局了呢?!
他們最終,好一點,是城中的幸存百姓為他們勉強收屍,隨便找個地方挖個坑埋了;壞一點,就是無人收屍,屍體四處橫陳直至腐爛,或者有軍隊將他們集中到一起,隨便一扔,就不管了。
他們呢?他們難道就活該曝屍荒野,屍骨不全,連入土為安都不行嗎?
即使不談這些百姓,那那些被裹挾進軍中,被迫作戰,最終身死的人呢?
好一個入土為安,好一個葬入皇陵!
-
在較為太平的時空中,也有未曾經曆過兵禍的幼童恐懼的看著這一幕幕,向自己的父母尋求答案。
母親抱著女兒,安慰道:“現在看來,這個赤眉軍也不是最終的天子,或許是那個劉秀吧,他應該會是一個好皇帝的。”
當然,這樣的話,也可能是她用來安慰自己的。
女兒還不怎麽明白好皇帝不好皇帝,也不明白天幕講的這些故事,她更多時候還隻能理解身邊發生的事情,於是便道:“他會是一個好皇帝嗎?能讓那些人都過上好日子?”
母親溫柔道:“會的,一定會的。”不然,這些百姓們該怎麽辦?那就真是一點希望都沒有了啊!出於同為百姓的身份,她是真心為那些百姓們祈禱,祈禱他們能夠盡早獲得一個平穩安寧的環境。
“但是,那個劉秀要是以後變壞了怎麽辦?”女兒繼續問道。
“?”母親愕然,她並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當然,也有可能是本能地迴避了這個可怕的問題,於是隻能幹巴巴地迴答,“不會的,聖明君主怎麽會變壞呢?”
女兒見母親不正麵迴答,便舉出了身邊的例子:“怎麽不可能變壞呢?梅花她阿爹就變了啊,之前她阿爹可好了,可現在卻總是喝酒,還打她和她阿娘……”
母親勉強穩住了表情,小孩子不知道,但是大人們卻都清楚,梅花她爹豈止是喝酒,分明還染上了賭!沾染了賭,怎麽可能有好?但是他們這些外人也沒有什麽辦法。
她緩了緩神,還是沒有正麵迴答這個問題,隻是繼續安慰道:“皇帝可是天子啊,天子和百姓是不一樣的……”
如果皇帝真的變壞了,真的發生了改變……那他們這些百姓又有什麽辦法呢?什麽辦法也沒有,隻能祈禱聖上能夠盡快恢複成聖明天子的樣子。
這個問題根本沒有思考的必要,因為即使真的成真,他們也沒有任何的辦法。又何須自尋苦惱?
-
皇帝們對於百姓的想法並不了解,或者說,他們並不在意,他們著眼的都是天下大勢,這樣的心中所想,不能影響天下,又如何能夠影響他們?
倒是有皇帝借著劉玄的例子教育兒孫:“這樣頭腦不清,還被赤眉軍的條件誘哄投降的結果,就是死的不明不白,若非光武帝同為漢室子孫,劉玄怎麽可能能夠葬入霸陵?”
投降是沒有好結果的!
作為皇室子孫,敵軍無論開出如何優厚的條件,都不過是陷阱而已,最終怎麽也不可能逃出一個死字。
劉玄是運氣比較好了,碰上了劉秀,還願意給他一個體麵的安葬;但是他們難道就能有大漢這樣的運氣嗎?前漢覆亡,還能有個光武中興,將那些身亡的劉氏子孫們安排一個體麵的結局。
所以,不要投降,要不逃走以圖東山再起,要不幹脆一死來個幹淨。
【赤眉軍雖然入主了長安,但是他們的情況並不樂觀。】
【首先是長安本身。經過西漢末年的衰亡混亂,加上王莽的各種改革搜刮,繼而又遭遇了綠林軍攻城入城、更始政權的混亂治理、綠林軍與劉玄混戰、赤眉軍攻城,長安的民生早已凋敝得不能再凋敝。】
【糧草幾乎消耗殆盡,人口也大量減少,百姓掙紮在生死線上,而豪強地主們有些還依舊把持著關鍵力量。】
【更何況,赤眉軍本身也不是什麽軍紀嚴明的軍隊,他們入城之後,又來了一番燒殺搶掠,再度造成了創傷。】
【原本還對赤眉軍抱有期望的百姓也開始不再支持他們;而原本就和他們根本不在一個立場的地主豪強們,更是想方設法想要讓他們滾出長安,比起樊崇,他們更願意支持劉秀。】
【其次是外部問題。】
【長安本身糧食斷絕,耕種也難以維持,想要有糧草,就必須有其他地方能夠運來糧食——但是赤眉軍根本不可能獲得外界的支持,一方麵是他們一路行軍的過程中已經將途經地區的糧食幾乎搜刮幹淨,另一方麵是沒有被他們搜刮的地方許多都已經被劉秀控製、或者支持劉秀。】
【因此,赤眉軍麵臨的糧草問題,以及治理困難的問題相當嚴峻。】
樊崇的神情非常不好看。
糧草問題,這確實是任何一個軍隊都麵臨的最致命的問題,與這個問題相比,攻破的地方是否願意服從治理都是次要的。
當然,有時候這兩個問題還可以相輔相成,地方越不服統治,那糧草問題就越嚴重,導致大軍的戰鬥力和治理效率不斷下降,繼而不服統治、看到可乘之機的人越來越多……
最終,大軍的崩潰可能就在那麽一瞬間。
雖然樊崇並非什麽經受過正統教育、出身將門的將領,他隻是一個農民出身的起義軍首領,可是在這麽些年的親身經曆下,從聚攏士兵、到征戰南北、到擴大隊伍、再到後來的懷有更大的野望,樊崇自己的心得體會也相當的充足。
他到底是有天分的,又有了豐富的經驗,兩者加起來,讓他的水平已經比常規的一些武將要高出來不少了。
但是糧草問題確實出乎了他的預料。
他想過長安的情況不太好,但是他不知道長安的情況竟然已經惡劣至此——府庫空空,幾乎沒有耕種,人口凋敝,千裏無人煙……
這樣的場景,如今的琅琊等地都不至於如此,誰能想到長安竟然能夠走到這個地步去?!
此時此刻,樊崇深刻地感受到了讀書的重要性。
要是他讀了大量的書,是不是就能夠推斷出來長安如今的情況?是不是那些書上就曾經有過類似的戰亂後的記載?
是不是,就有一些相應的解決方法被記錄了下來?
他開始設想,如果自己真的進入了長安,然後陷入了這個表麵光鮮亮麗實則一塌糊塗的泥潭之中的話,會怎麽做。
——萬般無奈之下,他會撤出長安,這是必然的;但是會撤到哪裏?直接東歸?
不,他不甘心,他還想要嚐試在長安一帶站穩腳跟,這可是昔日的京城啊!
所以,他會往……去往隴西地區,去那裏嚐試獲得足以讓大軍維持下去的糧草。
但是那個他可能還不清楚,隗囂已經重新迴到了隴地,聚攏了舊部,自號上將軍——當然,這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隗囂的戰鬥力確實不弱,且作為本地人,其對於隴地的情況相當了解,完全可以做到以逸待勞、給自己提前設下陷阱。
赤眉軍極有可能在隗囂手裏討不到什麽好,那就隻能再迴到長安。
可這樣的敗勢之下,原本就虎視眈眈心有不服的那些豪強們,更不會順服於他,不會順服於赤眉軍,他們的處境隻會愈發艱難。
更不要說,東邊還有個劉秀在時刻盯著長安這邊。
他在自己率軍西進的時候,就趁機派人去攻取河東;如今看到自己敗退長安,又豈不會趁機派兵來攻?
樊崇越想越覺得那個自己完全沒有什麽出路。
說不定,那個他最終隻能是投降劉秀,隻有這一條路可走——可是,投降了之後,他就安穩了嗎?他會不會也被尋個機會殺掉?
謝祿等人正目光灼灼地看著他,等著他做出決策,是繼續戰鬥下去,還是見好就收、尋個好大樹靠上去?
樊崇雖然對未來的情況還有些沒有把握,但是他現在確實沒有什麽投降的打算:“兄弟們暫時休整兩日,咱們的下一個目標是魯城,讓大家做好準備!”
至於投降?投什麽降。他既然提前知曉了這些事情,難道就不能有所準備,就不能將情況變得有利於自己嗎?
再者,所有人都能看到這些內容,那天下的情況會變成什麽樣還不好說呢——即使要投靠一棵大樹,那也得能夠找準大樹啊。
【更始三年九月,也是建始元年、建武元年九月,赤眉軍進入長安,將劉盆子送入了長樂宮。】
【但是這個時候,長安城中的糧草已經消耗大半,赤眉軍為了補足給養,到處搜刮,徹底放縱軍紀,導致其徹底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同時,長安地區的豪強紛紛擁兵自守,赤眉軍根本不能夠真正做到對長安地區的控製。】
【同時,占領了長安的赤眉軍內部,也是混亂不停——樊崇沒有抓住這個機會,鞏固統治,擴大戰果,增強實力,反而讓赤眉軍內部的將領為了各種封賞而爭執不休。】
【天下未定,不過是稍稍取得了一點成就,就不思進取而沉迷於論功行賞,這樣的情況怎麽可能還有日後的發展?】
【從這個角度上講,赤眉軍犯下的錯誤和綠林軍一係是類似的。】
【另外,就是治理和糧草方麵的問題了。】
【麵對民眾手中已經沒有幾顆糧食,而豪強手中還隱藏著不少糧食的情況,赤眉軍毫無辦法,也毫無作為——這個時候,就應該通過各種方法,不論是武力還是利誘還是其他言語說服,總之將糧食從豪強手中拿出來。】
【可是赤眉軍並沒有什麽作為,沒有成功對豪強們下手,轉而將力量放在了毫無力量但也沒有什麽存糧的百姓身上。】
【這簡直就是大錯特錯。】
【作為農民起義軍,你還沒有脫離這個身份、還沒有搖身一變變成新的貴族,結果就轉過身與百姓為敵,而不對豪強下狠手了?】
【你本身又不受豪強認可,即使你不下手,他們也不會支持你,隻會支持劉秀。】
【這簡直是自掘墳墓,自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