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西漢徭役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已經過去將近一個月了,那個暗下去的東西還是沒有再度亮起來。
這讓各個時空的朝廷都狠狠地鬆了一口氣,並且對日後的情況也抱有了期待:說不定,這個東西就隻會亮這麽一次呢?日後再也不會亮起來了……
至於說那上麵說的什麽“敬請期待”,那也不過是沒影兒的事。
——至少,在他們這一批官員的有生之年,這個東西別再亮起來就可以了。
要是在他們死了以後又亮起來……那也是後人要操心的,和他們就沒什麽關係了啊。
秦朝。
嬴政和眾公卿已經將各項初步政令頒布了下去,如今正在觀察政令的實施情況、民間對此的反響。
而關於這個東西,到底還是被宣稱為了大秦先祖的保佑,是先祖為了讓大秦綿延萬載而特意給出的指示。
反正,關於大秦的內容也就這一次,日後這個東西即使再亮起來,講述的也會是那什麽漢末的農民起義了——他們也就能夠稍稍有那麽一點點的旁觀心態,不必如此次這般緊張。
而鑒於嬴政這個一統六國之君的存在,大秦民間雖然有六國貴族蠢蠢欲動,但是黔首們造反、起義的欲望還沒有那般強烈。
大家都還是想要試一試能不能就這麽好好過日子的,在還存在一點其他可能的情況下,黔首們對於舉兵這件事情都還是顧慮重重、不敢輕言輕動。
也因此,對於大秦朝廷宣稱的“先祖庇佑”,黔首倒也沒有什麽特別明顯的反對之意;而對於朝廷新頒行的含有調整之意的政令,民間也是配合居多。
——這就夠了。
嬴政近些日子以來沉沉的眉目舒朗了許多。
想要收六國民心,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是讓黔首們安定下來,卻也並沒有極為困難。
至於說那些六國貴族們……反正他們是怎麽也不可能對大秦存在善意的,因此他們的反應也就沒有那麽重要。畢竟,大秦也絕不會再給他們一分一毫的機會。
李斯也鬆了一口氣——雖然自己受到的處罰不輕,但到底還活著還能參與朝政,自己的家族也沒有被自己連累個徹底。
此時的大秦眾人,對於後續的故事頗為感興趣:雖然與大秦無關了,但是或多或少都能從其中透露出來相關的經驗不是嗎。
而大秦,最擅長的東西之一,就是從自己身上、別人身上吸取經驗和教訓。
除此之外,作為皇帝的嬴政本人,倒還有一層擔心——如果這個東西真的數次播放農民起義的事情,播放那些王朝被摧毀的事情……會不會使得黔首心中對皇帝和朝廷的敬畏之心越來越少?
這對於統治而言,可不是什麽好事情。
……
而漢朝,劉邦、劉恆、劉啟、劉徹……等等西漢中前期的皇帝都在陸陸續續地給自己做著心理建設和心理準備,以應對可能到來的關於大漢、西漢末年的新莽和農民起義。
他們可以說是如今心情最為複雜的部分人群了,與他們心情類似的還有心係大漢的文武忠臣、豪強地主。
簡單來說,這些人此時的心態就是,既期待於這個東西的再度亮起,又不願意讓這個東西再度亮起。
而造成他們如此心態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這個神奇存在的“信用不足”。
——它說它會繼續講解,是真的嗎?
它說敬請期待,是真的會再次亮起來,而不是就此結束嗎?
也正因如此,後續的多個朝代,此時還能抱有一定的旁觀看好戲的心態。
-
對於廣大百姓,特別是已經在準備起義的路上、正在起義、快要敗亡的起義軍而言,這一次有關陳勝起兵的講解,給他們的影響是巨大的。
首先,所有人心中,關於朝廷、皇帝的神聖性和權威性,在不知不覺中確實是被消減了一部分。
雖然這個消減的程度不多,甚至都沒有讓百姓們明確感覺出來,但這種神聖性、權威性確實被減弱了。
此時不顯,但持續下去……對於天下的影響完全難以估量。
其次,關於陳勝起義的正麵經驗和相關教訓,也被一部分聰明人所吸取了——這一點主要是針對準備起義和已經起義的百姓;當然,也有一部分此時並不處在起義狀態的人,下意識地將這些都記在了心裏。
“雖然不確定,但是多知道一點也沒什麽壞處。”其中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鹽商子弟這麽說道。
以及,“這個神跡下一次播放是在什麽時候?”另一位農民出身、曾經當過裏長的人道,他非常希望能夠看到更多的關於起義的事情。由此,他也決定稱唿這個存在為“神跡”。
……
“那個東西”沒有讓他們失望,也沒有讓一切盼著再度看到它的百姓們失望。
在一個多月後,沒有絲毫預兆的,它又一次亮了起來。
隻不過,這一次並非是在清晨,而是在一個黃昏,人們或是準備歸家,或是準備參加夜市活動——這一活動要看百姓們所處的時期。
【大家好!又見麵了!】
“……”
新莽年間的起義軍中,不少人麵露期待之色——他們能夠成功嗎?
“之前大漢的時候日子也還能過吧,”一人道,也正因此,他們選擇和劉氏合流一同反抗王莽,“不管怎麽樣,總要比現在這什麽新朝要好。”
其他人也點頭,他們不是上層的那些將領,暫時也沒有那麽多的利益糾葛:到底是自立還是和劉氏子孫一同,幫助劉氏子孫複立大漢?
從他們這些普通起義軍的角度而言,那一方麵是他們的將領說什麽他們就聽什麽;另一方麵,自然是他們也確實覺得,大漢在的時候,日子要比新朝如今要好過一些。
——但是,大漢時期的日子究竟是什麽樣的日子?
他們也說不明白,記不清楚。有一些記憶已經模糊,有一些情況也被歸結到了新朝的罪過之中。
當然,也有人並不覺得大漢時期的日子就一定要比新朝好多少,但是他們有著另外的理由:“咱們作為那劉氏子孫打天下的人之一,等到大漢再建立起來,總也能得到點好處吧?”
別的不說,簡單的一些封賞,屬於自己的土地……這些,總能有上一點吧。
而有這些,那就夠了,日子就能過下去了;若是分到的土地能夠多一點,那自己也能當個地主了呢!
【上一次,我們說到了秦末的農民大起義,這一期我們就順著時間線,講一講西漢-新莽末年的農民起義。】
在上一次講述的末尾,王莽就想問了——這個“新莽”,指的到底是誰?不會是他吧?!
他現在已經存了改朝換代的念頭,隻不過還沒有正式實施,但是作為先期步驟的奪權、製造名聲等等,他都已經做了大半。
而關於他自己的王朝的國號,“新”也確實是符合他的想法。
所以,他最後還是沒能成功?
他到底是被那些黔首布衣們推翻的,還是被那些心有不甘的劉氏子孫推翻的?
王莽不敢相信自己的政策會無法博得天下民心,他明明都是一心想要挽救天下、挽救百姓的!
——所以,就是那些不甘於失去宗室身份的劉氏子孫幹的好事兒吧。
而西漢末年的其他官員宗親們,也有人將目標定在了王莽身上:畢竟,那個“莽”字可真不是隨處可見的;而至於那個“新”,該說不說,王莽的封爵還是新都侯呢。
所以,不是他,還能是誰?
【在經過一番奮戰廝殺後,代表著庶族和小地主——與六國貴族相對的——劉邦的漢王勢力,成功擊敗了項氏楚王,也擊敗了其他想要奪得最高之位的六國貴族,摘得了最後的勝利果實。】
【而由此,漢初出現了“布衣將相”的風潮,雖然這個風潮並沒能一直維持下去。】
【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鑒於當時的曆史局勢,采用了郡國並行製,即郡縣+分封,除了中央直屬的郡縣,又額外分封了諸侯王:包括劉氏子孫與非劉氏的異姓王侯。】
【在大體的政策方針上,采取了輕徭薄賦的基準——當然,這是在漢初的時候。】
【此外,在關於賦稅徭役等方麵,大體上也承襲了秦朝。】
【是的,因此,漢朝,至少在漢初的時候,大家還是要服徭役的,更卒、外徭、戍徭,而關於外徭,由於郡國並行製的製度,不僅可以由朝廷發起,還可以由郡國發起——當然,理論上是要請示朝廷的。】
秦朝的公卿們都勾起了嘴角,隻不過是冷笑。
而冷笑的對象,當然就是那些妄圖天下的六國貴族們——哈,大秦是亡了,但是你們也沒討到什麽好處!
如果說我們大秦是與黔首們相悖的、錯誤的存在,那麽你們這些六國貴族又何嚐不是?
如果一定要說一個不同的地方,那麽大約就是大秦是成功者,而六國貴族是失敗者。
但是,他們心中自己的貴族出身、內心深處對於黔首的看不起,並不會因為自己失敗而就此消失——如果他們真的甘願放棄貴族的身份和驕傲,那麽他們就不會一直對大秦憤恨不滿了。
李斯也很快樂道:“這個劉邦既然是布衣將相、代表庶族和小地主,那麽他必然不會給六國貴族他們想要的東西。”當然,倒不是說不給活路了,但是六國貴族們若是想要所謂的“恢複祖上榮光”,那必然是無法實現。
至於說劉邦還分封了異姓諸侯王……
端看他們陛下的做法,就能夠知道這些異姓諸侯王的結局如何了。
——皇帝不願意分封諸侯,堅決要要實行郡縣製,連與自己同姓的、自己的公子們都不願意分封出去,更何況異姓諸侯王?
而作為能夠戰勝大秦、戰勝項氏之類的六國貴族勢力,奪得最終的勝利,成為新的皇帝的劉邦,他的心思難道就會與皇帝天差萬別?
怎麽可能!
作為法家人士,李斯對於人性的認識告訴他,這根本不可能。
不僅皇帝和劉邦的心思不會差太多,就是後來的漢朝的無數個皇帝、漢朝之後的無數個皇帝,他們在這方麵的心思都不會差上太多。
皇帝不願意分封諸侯分疆裂土,後來的皇帝們也沒有一個會真心願意!
劉邦迫於實際情況,不得不分封諸侯,特別是異姓諸侯王,但是他也會解決掉這些異姓諸侯王——隻要有機會。
這樣一來,就算真的有六國貴族,什麽趙王、韓王……遲早也是完蛋的命!
至於同姓的諸侯王,那就是後來的皇帝容不容得下的問題了。
-
與秦朝朝中對於六國貴族的嘲諷不同,百姓們,不論是秦朝的百姓,還是漢朝、之後的王朝的百姓,卻都陷入了迷茫之中。
“漢朝的徭役和秦朝還是一樣?”有人疑惑道,可是不是都幹掉了秦朝嗎,為什麽還是一樣?
旁邊人覺得自己找到了答案:“至少在漢初的時候,大約還是有些不同的,當時不還是要輕徭薄賦嘛。”
最少,在漢朝剛剛建立,在農民起義的事情過去沒多久的時候,朝廷和皇帝大約還是不會過於壓榨民力的——因為他們還記得天下動蕩時的情況,還記得王朝是如何興起與覆滅。
再者,漢朝初期的時候,估摸著人口都減少了不少,這種情況下不趕緊讓大家耕種、鼓勵生育,還幹什麽?
但是到了後麵……那就難說了。
聽到這樣的分析,身旁的人更加悲傷和無力了:“所以,好日子其實就那麽一段時間嗎?”
如果我是漢初的人,或許我的日子能夠好過一點,但是我的子孫後代呢?
如今同樣是天下初定,國號為唐,日子大約還是比較好過的。
可是按照這樣的說法,過上一段時日,朝廷就會漸漸如前朝一樣,讓大家都難以過活……
大人在聊天歎氣,一旁坐著做活的女孩心思卻沒有那麽複雜:如果真的活不下去了,那就起義啊!
反正都不能活了,倒不如賭上一把,失敗同樣是死,但若是勝利,那就是一本萬利。
這讓各個時空的朝廷都狠狠地鬆了一口氣,並且對日後的情況也抱有了期待:說不定,這個東西就隻會亮這麽一次呢?日後再也不會亮起來了……
至於說那上麵說的什麽“敬請期待”,那也不過是沒影兒的事。
——至少,在他們這一批官員的有生之年,這個東西別再亮起來就可以了。
要是在他們死了以後又亮起來……那也是後人要操心的,和他們就沒什麽關係了啊。
秦朝。
嬴政和眾公卿已經將各項初步政令頒布了下去,如今正在觀察政令的實施情況、民間對此的反響。
而關於這個東西,到底還是被宣稱為了大秦先祖的保佑,是先祖為了讓大秦綿延萬載而特意給出的指示。
反正,關於大秦的內容也就這一次,日後這個東西即使再亮起來,講述的也會是那什麽漢末的農民起義了——他們也就能夠稍稍有那麽一點點的旁觀心態,不必如此次這般緊張。
而鑒於嬴政這個一統六國之君的存在,大秦民間雖然有六國貴族蠢蠢欲動,但是黔首們造反、起義的欲望還沒有那般強烈。
大家都還是想要試一試能不能就這麽好好過日子的,在還存在一點其他可能的情況下,黔首們對於舉兵這件事情都還是顧慮重重、不敢輕言輕動。
也因此,對於大秦朝廷宣稱的“先祖庇佑”,黔首倒也沒有什麽特別明顯的反對之意;而對於朝廷新頒行的含有調整之意的政令,民間也是配合居多。
——這就夠了。
嬴政近些日子以來沉沉的眉目舒朗了許多。
想要收六國民心,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是讓黔首們安定下來,卻也並沒有極為困難。
至於說那些六國貴族們……反正他們是怎麽也不可能對大秦存在善意的,因此他們的反應也就沒有那麽重要。畢竟,大秦也絕不會再給他們一分一毫的機會。
李斯也鬆了一口氣——雖然自己受到的處罰不輕,但到底還活著還能參與朝政,自己的家族也沒有被自己連累個徹底。
此時的大秦眾人,對於後續的故事頗為感興趣:雖然與大秦無關了,但是或多或少都能從其中透露出來相關的經驗不是嗎。
而大秦,最擅長的東西之一,就是從自己身上、別人身上吸取經驗和教訓。
除此之外,作為皇帝的嬴政本人,倒還有一層擔心——如果這個東西真的數次播放農民起義的事情,播放那些王朝被摧毀的事情……會不會使得黔首心中對皇帝和朝廷的敬畏之心越來越少?
這對於統治而言,可不是什麽好事情。
……
而漢朝,劉邦、劉恆、劉啟、劉徹……等等西漢中前期的皇帝都在陸陸續續地給自己做著心理建設和心理準備,以應對可能到來的關於大漢、西漢末年的新莽和農民起義。
他們可以說是如今心情最為複雜的部分人群了,與他們心情類似的還有心係大漢的文武忠臣、豪強地主。
簡單來說,這些人此時的心態就是,既期待於這個東西的再度亮起,又不願意讓這個東西再度亮起。
而造成他們如此心態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這個神奇存在的“信用不足”。
——它說它會繼續講解,是真的嗎?
它說敬請期待,是真的會再次亮起來,而不是就此結束嗎?
也正因如此,後續的多個朝代,此時還能抱有一定的旁觀看好戲的心態。
-
對於廣大百姓,特別是已經在準備起義的路上、正在起義、快要敗亡的起義軍而言,這一次有關陳勝起兵的講解,給他們的影響是巨大的。
首先,所有人心中,關於朝廷、皇帝的神聖性和權威性,在不知不覺中確實是被消減了一部分。
雖然這個消減的程度不多,甚至都沒有讓百姓們明確感覺出來,但這種神聖性、權威性確實被減弱了。
此時不顯,但持續下去……對於天下的影響完全難以估量。
其次,關於陳勝起義的正麵經驗和相關教訓,也被一部分聰明人所吸取了——這一點主要是針對準備起義和已經起義的百姓;當然,也有一部分此時並不處在起義狀態的人,下意識地將這些都記在了心裏。
“雖然不確定,但是多知道一點也沒什麽壞處。”其中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鹽商子弟這麽說道。
以及,“這個神跡下一次播放是在什麽時候?”另一位農民出身、曾經當過裏長的人道,他非常希望能夠看到更多的關於起義的事情。由此,他也決定稱唿這個存在為“神跡”。
……
“那個東西”沒有讓他們失望,也沒有讓一切盼著再度看到它的百姓們失望。
在一個多月後,沒有絲毫預兆的,它又一次亮了起來。
隻不過,這一次並非是在清晨,而是在一個黃昏,人們或是準備歸家,或是準備參加夜市活動——這一活動要看百姓們所處的時期。
【大家好!又見麵了!】
“……”
新莽年間的起義軍中,不少人麵露期待之色——他們能夠成功嗎?
“之前大漢的時候日子也還能過吧,”一人道,也正因此,他們選擇和劉氏合流一同反抗王莽,“不管怎麽樣,總要比現在這什麽新朝要好。”
其他人也點頭,他們不是上層的那些將領,暫時也沒有那麽多的利益糾葛:到底是自立還是和劉氏子孫一同,幫助劉氏子孫複立大漢?
從他們這些普通起義軍的角度而言,那一方麵是他們的將領說什麽他們就聽什麽;另一方麵,自然是他們也確實覺得,大漢在的時候,日子要比新朝如今要好過一些。
——但是,大漢時期的日子究竟是什麽樣的日子?
他們也說不明白,記不清楚。有一些記憶已經模糊,有一些情況也被歸結到了新朝的罪過之中。
當然,也有人並不覺得大漢時期的日子就一定要比新朝好多少,但是他們有著另外的理由:“咱們作為那劉氏子孫打天下的人之一,等到大漢再建立起來,總也能得到點好處吧?”
別的不說,簡單的一些封賞,屬於自己的土地……這些,總能有上一點吧。
而有這些,那就夠了,日子就能過下去了;若是分到的土地能夠多一點,那自己也能當個地主了呢!
【上一次,我們說到了秦末的農民大起義,這一期我們就順著時間線,講一講西漢-新莽末年的農民起義。】
在上一次講述的末尾,王莽就想問了——這個“新莽”,指的到底是誰?不會是他吧?!
他現在已經存了改朝換代的念頭,隻不過還沒有正式實施,但是作為先期步驟的奪權、製造名聲等等,他都已經做了大半。
而關於他自己的王朝的國號,“新”也確實是符合他的想法。
所以,他最後還是沒能成功?
他到底是被那些黔首布衣們推翻的,還是被那些心有不甘的劉氏子孫推翻的?
王莽不敢相信自己的政策會無法博得天下民心,他明明都是一心想要挽救天下、挽救百姓的!
——所以,就是那些不甘於失去宗室身份的劉氏子孫幹的好事兒吧。
而西漢末年的其他官員宗親們,也有人將目標定在了王莽身上:畢竟,那個“莽”字可真不是隨處可見的;而至於那個“新”,該說不說,王莽的封爵還是新都侯呢。
所以,不是他,還能是誰?
【在經過一番奮戰廝殺後,代表著庶族和小地主——與六國貴族相對的——劉邦的漢王勢力,成功擊敗了項氏楚王,也擊敗了其他想要奪得最高之位的六國貴族,摘得了最後的勝利果實。】
【而由此,漢初出現了“布衣將相”的風潮,雖然這個風潮並沒能一直維持下去。】
【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鑒於當時的曆史局勢,采用了郡國並行製,即郡縣+分封,除了中央直屬的郡縣,又額外分封了諸侯王:包括劉氏子孫與非劉氏的異姓王侯。】
【在大體的政策方針上,采取了輕徭薄賦的基準——當然,這是在漢初的時候。】
【此外,在關於賦稅徭役等方麵,大體上也承襲了秦朝。】
【是的,因此,漢朝,至少在漢初的時候,大家還是要服徭役的,更卒、外徭、戍徭,而關於外徭,由於郡國並行製的製度,不僅可以由朝廷發起,還可以由郡國發起——當然,理論上是要請示朝廷的。】
秦朝的公卿們都勾起了嘴角,隻不過是冷笑。
而冷笑的對象,當然就是那些妄圖天下的六國貴族們——哈,大秦是亡了,但是你們也沒討到什麽好處!
如果說我們大秦是與黔首們相悖的、錯誤的存在,那麽你們這些六國貴族又何嚐不是?
如果一定要說一個不同的地方,那麽大約就是大秦是成功者,而六國貴族是失敗者。
但是,他們心中自己的貴族出身、內心深處對於黔首的看不起,並不會因為自己失敗而就此消失——如果他們真的甘願放棄貴族的身份和驕傲,那麽他們就不會一直對大秦憤恨不滿了。
李斯也很快樂道:“這個劉邦既然是布衣將相、代表庶族和小地主,那麽他必然不會給六國貴族他們想要的東西。”當然,倒不是說不給活路了,但是六國貴族們若是想要所謂的“恢複祖上榮光”,那必然是無法實現。
至於說劉邦還分封了異姓諸侯王……
端看他們陛下的做法,就能夠知道這些異姓諸侯王的結局如何了。
——皇帝不願意分封諸侯,堅決要要實行郡縣製,連與自己同姓的、自己的公子們都不願意分封出去,更何況異姓諸侯王?
而作為能夠戰勝大秦、戰勝項氏之類的六國貴族勢力,奪得最終的勝利,成為新的皇帝的劉邦,他的心思難道就會與皇帝天差萬別?
怎麽可能!
作為法家人士,李斯對於人性的認識告訴他,這根本不可能。
不僅皇帝和劉邦的心思不會差太多,就是後來的漢朝的無數個皇帝、漢朝之後的無數個皇帝,他們在這方麵的心思都不會差上太多。
皇帝不願意分封諸侯分疆裂土,後來的皇帝們也沒有一個會真心願意!
劉邦迫於實際情況,不得不分封諸侯,特別是異姓諸侯王,但是他也會解決掉這些異姓諸侯王——隻要有機會。
這樣一來,就算真的有六國貴族,什麽趙王、韓王……遲早也是完蛋的命!
至於同姓的諸侯王,那就是後來的皇帝容不容得下的問題了。
-
與秦朝朝中對於六國貴族的嘲諷不同,百姓們,不論是秦朝的百姓,還是漢朝、之後的王朝的百姓,卻都陷入了迷茫之中。
“漢朝的徭役和秦朝還是一樣?”有人疑惑道,可是不是都幹掉了秦朝嗎,為什麽還是一樣?
旁邊人覺得自己找到了答案:“至少在漢初的時候,大約還是有些不同的,當時不還是要輕徭薄賦嘛。”
最少,在漢朝剛剛建立,在農民起義的事情過去沒多久的時候,朝廷和皇帝大約還是不會過於壓榨民力的——因為他們還記得天下動蕩時的情況,還記得王朝是如何興起與覆滅。
再者,漢朝初期的時候,估摸著人口都減少了不少,這種情況下不趕緊讓大家耕種、鼓勵生育,還幹什麽?
但是到了後麵……那就難說了。
聽到這樣的分析,身旁的人更加悲傷和無力了:“所以,好日子其實就那麽一段時間嗎?”
如果我是漢初的人,或許我的日子能夠好過一點,但是我的子孫後代呢?
如今同樣是天下初定,國號為唐,日子大約還是比較好過的。
可是按照這樣的說法,過上一段時日,朝廷就會漸漸如前朝一樣,讓大家都難以過活……
大人在聊天歎氣,一旁坐著做活的女孩心思卻沒有那麽複雜:如果真的活不下去了,那就起義啊!
反正都不能活了,倒不如賭上一把,失敗同樣是死,但若是勝利,那就是一本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