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每日處理的公務,就是鳳陽府職務審查方麵的事宜。
當他寫好這份兒職務審查的折子的時候,就知道,杜如晦一定會被免職調查。
所以,在兩日前,他就已經派出手下的六位大人,坐馬車星夜兼程,趕往壽州。
在壽州當地的一家,並不起眼的客棧裏,秘密下榻。
宋廉的命令一經下達,趙元便派侍衛,快馬加鞭星夜趕往壽州。
潛伏在壽州的六位大人們,一接到趙元的書信後,便兵分兩路。
三位大人前去壽州州府衙門裏,在知州大人的書房裏,取到由鳳陽府巡撫衙門送來的,關於免去杜如晦在壽州所任官職,暫貶為庶民的免職文書。
因為這封免職文書,是範明親自派人送來的,所以,壽州州府對三位大人,提供一切全方位的支持。
另外三位大人前去杜府,對杜如晦的一舉一動進,行嚴密監視。
當時袁震和張濤在範明的書房裏,臉色烏青,表情十分難看。
當都察院的大人們來到杜府,宣布對他免職一事的時候。
杜如晦氣焰囂張,當著眾位大人的麵說道,這是範明對他打擊報複,他要去京城告禦狀。
都察院的大人們,都沒有因此,理會他的這些瘋言瘋語。
畢竟,杜如晦僅幾座來源不明的宅院,就已經足夠讓他下大獄了。
按照規定,他們脫掉杜如晦的官袍,摘了他的烏紗帽,關進囚車裏。
都查院在各個地方,都有專門為免職官員準備的住所。
在鳳陽府城外的一處別院裏,杜如晦在這裏僅僅停留了一個晚上。
天空剛剛蒙蒙亮,便被都查院大人們,帶離鳳陽府。
另外,鳳陽府的巡撫衙門,特意為此事,派了兩位大人進駐數周。
並迅速查封了,杜如晦名下的八處房產,及一些在郊外的全部田產。
唐明雲對於杜如晦的處理結果,並沒有感到意外。
畢竟這全部都是,他在自己作死。
杜如晦的行為正應了那句話,不作死就不會死。
不過,這也恰恰的反映了,大明名利場上的一個血淋淋的事實。
那便是,上麵說你是貪官,你就算不是貪官,也得是貪官。
上麵若說你不是貪官,就算你在當地惡貫滿盈,貪汙受賄,無惡不作,你也算不得一個貪官。
在大明朝,一個朝廷官員是不是貪官,並不在於他是否有貪汙受賄的行為。
而是在於,上頭要不要對他進行正式的職務審查。
上頭要是不查,你就算再怎麽搜刮民脂民膏,再怎麽貪汙受賄,你也不屬於貪官。
有那麽一種說法,想如今,若是都察院沒有說你有罪,那你就是清白的。
可這件事問題的實質在於,任何一個官吏都經不起查。
隻要上麵一查,肯定有問題。
為什麽這麽說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
都查院若是要治,某一位大人的財產來曆不明罪。
那肯定是有一個算一個,不管查誰,誰都跑不掉。
放眼所有大明朝的朝廷命官,他們吃的喝的,都是朝廷給的。
穿的用的,甚至是住的,很多都是旁人送的。
逢年過節,迎來送往,肯定會收受銀子禮物。
這些事情,有誰會精確到一文一厘的記錄在冊。
若是真有此事,那才算是奇談。
以前,唐明雲做教書先生的時候,每次逢年過節,都會收到學生們送的禮物。
有時候,每個月趕上個一兩個節日。
收到的銀子,比他教書賺的銀兩都多。
雅風書院裏院長,副院長,總管等人,有的甚至讓自己的妻兒老小,代替他們收受賄賂。
每個月下來,少說能增收幾百兩銀子。
那個時候,唐明雲已經覺得,區區幾百兩銀子不足為奇。
如今唐明雲到了鳳陽府巡撫衙門,才切身體會到為什麽會有,三年窮知府,十萬萬雪花銀這麽一個說法。
自古以來,在華夏的名利場上,迎來送往,收受禮物,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華夏素有禮儀之邦的說法。
所謂禮儀,總不是見麵互相作揖,說兩句敬稱和敬詞這麽簡單的事情吧。
逢年過節,下級向上級送些孝敬,希望上級在未來的日子裏多多關照,這倒也能說的過去。
有的時候,下級的大人們,為了到上麵辦事兒更加方便、更加容易一些,也經常會給上麵送一些孝敬。
諸如冬天的炭敬,夏日的冰敬。
一些掌管實權的大人們,手下求他辦事兒的人多一些。
就算他不貪汙衙門裏的財產,光是這些孝敬,三年下來不算不知道,一算便是十萬雪花銀。
更別說有些位高權重的大人們過生日,必定是門庭若市,眾人曲意逢迎,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也是一個送禮的潛規則。
那便是下級,一定不能比上級拿的禮物更貴重。
但送禮的人,都想讓自己送的禮物脫穎而出,引起位高權重的大人注意。
很多下麵的大人們搜腸刮肚,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搜集奇石古玩,供大人享用。
他們的這種行為,嚴重破壞了禮儀之邦,原本的送禮規矩。
使得送禮漸漸成為一種歪風邪氣。
此等不正之風,刮遍了大明名利場上的每個角落。
中秋節馬上就要來了,這個節日,受到曆朝曆代皇帝以及百姓的重視。
其地位,僅次於華夏大地的春節。
這樣一個重大的節日裏,也正是名利場上送禮風行的時候。
很多大人們去上級的書房裏走一走,或者去上級的家中拜訪。
離開時留下一個木盒,盒子裏往往裝著一幅古貼,或古代字畫。
這些禮物表麵上看十分貴重,但若是被查出來的話,送禮的人完全可以說這是他的祖輩留下來的遺物,既是家裏留下的財產,都察院方麵,就無法對此估值。
所以,名帖字畫,在鳳陽府的名利場上大為盛行。
唐明雲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別人送他東西,他自然也會笑納。
但收禮這件事,他也有些緊張,為此他還特意向薛鴻請教過。
薛鴻對他說,別人送的東西,隻要不是用明碼標價特別貴重,你必須得收下。
人在大明的名利場上,如果你當著人家的麵,拒收了人家的一番心意。
對方就認為,你和他不是一路人,沒有把他當自己人看待。
在名利場上,敵我分明。
不是朋友,便是敵人,永遠沒有第三個隊伍。
你把對方當成敵人,對方一定會用對待敵人的方式,來對待你。
即便,這些人不在範大人的麵前說你幾句壞話。
但在鳳陽府的名利場上,傳上你幾句壞話,也夠你頭疼的。
當他寫好這份兒職務審查的折子的時候,就知道,杜如晦一定會被免職調查。
所以,在兩日前,他就已經派出手下的六位大人,坐馬車星夜兼程,趕往壽州。
在壽州當地的一家,並不起眼的客棧裏,秘密下榻。
宋廉的命令一經下達,趙元便派侍衛,快馬加鞭星夜趕往壽州。
潛伏在壽州的六位大人們,一接到趙元的書信後,便兵分兩路。
三位大人前去壽州州府衙門裏,在知州大人的書房裏,取到由鳳陽府巡撫衙門送來的,關於免去杜如晦在壽州所任官職,暫貶為庶民的免職文書。
因為這封免職文書,是範明親自派人送來的,所以,壽州州府對三位大人,提供一切全方位的支持。
另外三位大人前去杜府,對杜如晦的一舉一動進,行嚴密監視。
當時袁震和張濤在範明的書房裏,臉色烏青,表情十分難看。
當都察院的大人們來到杜府,宣布對他免職一事的時候。
杜如晦氣焰囂張,當著眾位大人的麵說道,這是範明對他打擊報複,他要去京城告禦狀。
都察院的大人們,都沒有因此,理會他的這些瘋言瘋語。
畢竟,杜如晦僅幾座來源不明的宅院,就已經足夠讓他下大獄了。
按照規定,他們脫掉杜如晦的官袍,摘了他的烏紗帽,關進囚車裏。
都查院在各個地方,都有專門為免職官員準備的住所。
在鳳陽府城外的一處別院裏,杜如晦在這裏僅僅停留了一個晚上。
天空剛剛蒙蒙亮,便被都查院大人們,帶離鳳陽府。
另外,鳳陽府的巡撫衙門,特意為此事,派了兩位大人進駐數周。
並迅速查封了,杜如晦名下的八處房產,及一些在郊外的全部田產。
唐明雲對於杜如晦的處理結果,並沒有感到意外。
畢竟這全部都是,他在自己作死。
杜如晦的行為正應了那句話,不作死就不會死。
不過,這也恰恰的反映了,大明名利場上的一個血淋淋的事實。
那便是,上麵說你是貪官,你就算不是貪官,也得是貪官。
上麵若說你不是貪官,就算你在當地惡貫滿盈,貪汙受賄,無惡不作,你也算不得一個貪官。
在大明朝,一個朝廷官員是不是貪官,並不在於他是否有貪汙受賄的行為。
而是在於,上頭要不要對他進行正式的職務審查。
上頭要是不查,你就算再怎麽搜刮民脂民膏,再怎麽貪汙受賄,你也不屬於貪官。
有那麽一種說法,想如今,若是都察院沒有說你有罪,那你就是清白的。
可這件事問題的實質在於,任何一個官吏都經不起查。
隻要上麵一查,肯定有問題。
為什麽這麽說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
都查院若是要治,某一位大人的財產來曆不明罪。
那肯定是有一個算一個,不管查誰,誰都跑不掉。
放眼所有大明朝的朝廷命官,他們吃的喝的,都是朝廷給的。
穿的用的,甚至是住的,很多都是旁人送的。
逢年過節,迎來送往,肯定會收受銀子禮物。
這些事情,有誰會精確到一文一厘的記錄在冊。
若是真有此事,那才算是奇談。
以前,唐明雲做教書先生的時候,每次逢年過節,都會收到學生們送的禮物。
有時候,每個月趕上個一兩個節日。
收到的銀子,比他教書賺的銀兩都多。
雅風書院裏院長,副院長,總管等人,有的甚至讓自己的妻兒老小,代替他們收受賄賂。
每個月下來,少說能增收幾百兩銀子。
那個時候,唐明雲已經覺得,區區幾百兩銀子不足為奇。
如今唐明雲到了鳳陽府巡撫衙門,才切身體會到為什麽會有,三年窮知府,十萬萬雪花銀這麽一個說法。
自古以來,在華夏的名利場上,迎來送往,收受禮物,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華夏素有禮儀之邦的說法。
所謂禮儀,總不是見麵互相作揖,說兩句敬稱和敬詞這麽簡單的事情吧。
逢年過節,下級向上級送些孝敬,希望上級在未來的日子裏多多關照,這倒也能說的過去。
有的時候,下級的大人們,為了到上麵辦事兒更加方便、更加容易一些,也經常會給上麵送一些孝敬。
諸如冬天的炭敬,夏日的冰敬。
一些掌管實權的大人們,手下求他辦事兒的人多一些。
就算他不貪汙衙門裏的財產,光是這些孝敬,三年下來不算不知道,一算便是十萬雪花銀。
更別說有些位高權重的大人們過生日,必定是門庭若市,眾人曲意逢迎,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也是一個送禮的潛規則。
那便是下級,一定不能比上級拿的禮物更貴重。
但送禮的人,都想讓自己送的禮物脫穎而出,引起位高權重的大人注意。
很多下麵的大人們搜腸刮肚,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搜集奇石古玩,供大人享用。
他們的這種行為,嚴重破壞了禮儀之邦,原本的送禮規矩。
使得送禮漸漸成為一種歪風邪氣。
此等不正之風,刮遍了大明名利場上的每個角落。
中秋節馬上就要來了,這個節日,受到曆朝曆代皇帝以及百姓的重視。
其地位,僅次於華夏大地的春節。
這樣一個重大的節日裏,也正是名利場上送禮風行的時候。
很多大人們去上級的書房裏走一走,或者去上級的家中拜訪。
離開時留下一個木盒,盒子裏往往裝著一幅古貼,或古代字畫。
這些禮物表麵上看十分貴重,但若是被查出來的話,送禮的人完全可以說這是他的祖輩留下來的遺物,既是家裏留下的財產,都察院方麵,就無法對此估值。
所以,名帖字畫,在鳳陽府的名利場上大為盛行。
唐明雲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別人送他東西,他自然也會笑納。
但收禮這件事,他也有些緊張,為此他還特意向薛鴻請教過。
薛鴻對他說,別人送的東西,隻要不是用明碼標價特別貴重,你必須得收下。
人在大明的名利場上,如果你當著人家的麵,拒收了人家的一番心意。
對方就認為,你和他不是一路人,沒有把他當自己人看待。
在名利場上,敵我分明。
不是朋友,便是敵人,永遠沒有第三個隊伍。
你把對方當成敵人,對方一定會用對待敵人的方式,來對待你。
即便,這些人不在範大人的麵前說你幾句壞話。
但在鳳陽府的名利場上,傳上你幾句壞話,也夠你頭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