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一的早朝十分熱鬧,崇禎先是下旨晉升劉慧明為太子少保、左僉都禦史,實授兵部尚書,賜尚方寶劍一柄、絹百匹、禦酒五十壇、金甲十套,禦馬十匹,蟒袍一件,其他金銀綢緞若幹,令其於九月初三正式督師三邊,防備流寇。
崇禎這一次大出血,劉慧明心裏很感動,他半月時間得了兩套蟒袍,別人一輩子都不一定能得到的東西,他都有換洗的了,忙跪下謝道,“臣謝陛下隆恩。”
崇禎又以西南土司不寧為由下旨起複原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馮銓為兵部左侍郎、加封左僉都禦史,巡撫雲南,五日之內上任。
朝臣大驚失色,馮銓作為鐵杆閹黨,毫無征兆地被啟用了,而且是遙遠的雲南巡撫,到底是何意思?
不僅朝臣們看不懂,就連陳演、魏藻德、司禮監大太監王德化都不知道崇禎是怎麽想的。
崇禎沒有理他們,直接把馮銓宣進大殿,厲聲嗬斥他不可再作惡之類的話,便讓他趕緊迴去準備。
馮銓剛走,崇禎又下旨起複錢謙益為吏部左侍郎,明日就上任。
錢謙益身著一身樸素的灰色直裰,恭恭敬敬地跪在廳裏,臉上不滿了感激,就差放聲大哭了。
崇禎訓誡道,“錢卿啊,你自崇禎二年告老還鄉,如今已經十五年了,你在鄉間的所作所為,朕悉知之。朕知你一心報國,也不是不想用你,隻是時候未到,如今李卿年事已高,吏部無得力助手,朕便想到你啦,希望你不負朕之望,好生為朝廷選材。”
錢謙益老淚縱橫,哭道,“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陛下之恩臣不敢忘也。”
崇禎大喜,又勉勵了幾句。
錢謙益再次哭著謝恩,眾人都以為他會像馮銓一樣謝完恩就該退出去了。哪知他突然開口道,“陛下,老臣有一事想求,陛下若不允,老臣不敢奉詔也。”
崇禎臉色微微一僵,問道,“何事,速奏來。”
錢謙益從兜裏摸出一本奏疏,膝行上前,深情道,“臣鬥膽為臣妻柳氏請封誥命。”
錢謙益話一出口,整個朝堂就炸了鍋,朝野之間誰不知道他的妻子柳如是是個揚州瘦馬出身啊?
剛得到皇帝的起複就要為一個風塵女子求封誥,他不會老糊塗了吧?
一些激進的臣子已經站出來開噴了。
崇禎揚了揚手,王承恩厲聲道,“肅靜。”
崇禎道,“錢卿必有緣由,速奏來。”
錢謙益打開奏疏,欲哭無淚,悲悲戚戚地念道,“臣益謹奏,臣自幼失祜,祖母撫之……”
不愧是大文豪,錢謙益竟然從自己坎坷的身世說起,先說自己從小母親過世,童年如何淒苦,隻一招就博得了大量同情心。接著又說母親愛惜自己,生前為自己定下一門親事,自己感念母親賦命之恩,雖耳聞對方品行不端,亦不敢違,把自己打扮成了一個受氣包。
接著,這廝就開始吐槽發妻如何蠻橫霸道,如何欺負自己,自己如何處處忍讓,一個標準的耳朵應運而生了。
然後又說溫體仁如何構陷自己,自己如何軟弱可欺,“及入獄,萬念俱灰,存死誌”,不料皇恩浩蕩,得遇不死,總算撿迴一條命。
到此,他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失去母愛的孤兒、秉承母誌的孝子、被老婆欺負的耳朵、被同僚壓榨的受害者,總之就是一個衰人。
說完了自己的遭遇,他馬上筆鋒一轉,開始介紹柳如是更加淒慘的遭遇,很快就把他塑造成了一個家道中落被賣來賣去的無助的小女孩、被老流氓周道登猥褻的可憐的小女孩兒;抓住機會學習詩文的奮進的小女孩兒;自贖其身不與人同流合汙出淤泥而不染,品行高潔的小女孩兒;在自己落魄時嫁給自己,時時鼓勵自己、刻刻規勸自己過失貞烈的小女孩兒。
如今,自己守得青山見日出,終於獲得朝廷的啟用,第一件事就是要報答她,給她一個正大光明的名分,讓全世界的人知道他們的愛情。
三千多字的奏疏寫得聲情並茂,裏麵還附錄了很多柳如是的詩詞和規勸他的書信,最後他再次跪倒在地,為柳如是請封,言辭之懇切不輸《出師表》,感情之真摯不遜《陳情令》,不明就裏的人還以為他在給一個貞潔烈女作傳呢。
然而,朝廷太多眼明心亮之人了,就算他把柳如是誇到天上去,依然改變不了他是出身風塵的事實,因此他的奏疏很快就被口水淹沒了。
工科給事中陳燕翼第一個戳破了他的謊言,“啟奏陛下,《大告有言》為官者不得狎妓,違者笞六十。錢謙益為在籍鄉紳,知法犯法,還娶青樓女子為正妻,當從重處罰。”
戶科給事中吳甘來也道,“陛下,以妓為妻,實有傷大明禮法,錢牧齋之請委實荒謬至極。”
有了兩個人打頭陣,其他人頓時如聞到血腥味兒的鯊魚一樣撲了上來,很快就把錢謙益噴得體無完膚。
崇禎喝住眾人,看了一眼劉慧明,問道,“劉先生以為如何?”
劉慧明咳嗽了兩聲,笑道,“臣以為萬事萬物都脫不了一個‘情’字,親情、友情、愛情、人情都是情,柳氏愛牧齋,不以他官場落魄為憾,陪他走過了人生最灰暗的時刻,實乃真性情也。牧齋愛柳氏,不以她出身卑賤為恥,把她從惡臭的汙泥中解救出來,雙方情投意合,實為天下之之愛也。如今牧齋起複要為柳氏請封,此投桃報李,演繹真情,我等更應該成人之美才是。”
崇禎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不等其他人說話,便大手一揮,道,“此事重大,朕一時也不能決斷,不如眾卿一起議之,朕擇日再決!”
眾人無奈,隻得住了口。
麵對眾人的指點,錢謙益恨不得把臉藏進褲襠裏,為了擺脫尷尬,他隻得提前磕了個頭,暗示崇禎快放他走。
崇禎會議,擺了擺手道,示意他退下。
錢謙益轉身離去的時候故意掃了劉慧明一眼,他卻根本沒當迴事,繼續向崇禎匯報滄州鹽場的事。
崇禎這一次大出血,劉慧明心裏很感動,他半月時間得了兩套蟒袍,別人一輩子都不一定能得到的東西,他都有換洗的了,忙跪下謝道,“臣謝陛下隆恩。”
崇禎又以西南土司不寧為由下旨起複原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馮銓為兵部左侍郎、加封左僉都禦史,巡撫雲南,五日之內上任。
朝臣大驚失色,馮銓作為鐵杆閹黨,毫無征兆地被啟用了,而且是遙遠的雲南巡撫,到底是何意思?
不僅朝臣們看不懂,就連陳演、魏藻德、司禮監大太監王德化都不知道崇禎是怎麽想的。
崇禎沒有理他們,直接把馮銓宣進大殿,厲聲嗬斥他不可再作惡之類的話,便讓他趕緊迴去準備。
馮銓剛走,崇禎又下旨起複錢謙益為吏部左侍郎,明日就上任。
錢謙益身著一身樸素的灰色直裰,恭恭敬敬地跪在廳裏,臉上不滿了感激,就差放聲大哭了。
崇禎訓誡道,“錢卿啊,你自崇禎二年告老還鄉,如今已經十五年了,你在鄉間的所作所為,朕悉知之。朕知你一心報國,也不是不想用你,隻是時候未到,如今李卿年事已高,吏部無得力助手,朕便想到你啦,希望你不負朕之望,好生為朝廷選材。”
錢謙益老淚縱橫,哭道,“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陛下之恩臣不敢忘也。”
崇禎大喜,又勉勵了幾句。
錢謙益再次哭著謝恩,眾人都以為他會像馮銓一樣謝完恩就該退出去了。哪知他突然開口道,“陛下,老臣有一事想求,陛下若不允,老臣不敢奉詔也。”
崇禎臉色微微一僵,問道,“何事,速奏來。”
錢謙益從兜裏摸出一本奏疏,膝行上前,深情道,“臣鬥膽為臣妻柳氏請封誥命。”
錢謙益話一出口,整個朝堂就炸了鍋,朝野之間誰不知道他的妻子柳如是是個揚州瘦馬出身啊?
剛得到皇帝的起複就要為一個風塵女子求封誥,他不會老糊塗了吧?
一些激進的臣子已經站出來開噴了。
崇禎揚了揚手,王承恩厲聲道,“肅靜。”
崇禎道,“錢卿必有緣由,速奏來。”
錢謙益打開奏疏,欲哭無淚,悲悲戚戚地念道,“臣益謹奏,臣自幼失祜,祖母撫之……”
不愧是大文豪,錢謙益竟然從自己坎坷的身世說起,先說自己從小母親過世,童年如何淒苦,隻一招就博得了大量同情心。接著又說母親愛惜自己,生前為自己定下一門親事,自己感念母親賦命之恩,雖耳聞對方品行不端,亦不敢違,把自己打扮成了一個受氣包。
接著,這廝就開始吐槽發妻如何蠻橫霸道,如何欺負自己,自己如何處處忍讓,一個標準的耳朵應運而生了。
然後又說溫體仁如何構陷自己,自己如何軟弱可欺,“及入獄,萬念俱灰,存死誌”,不料皇恩浩蕩,得遇不死,總算撿迴一條命。
到此,他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失去母愛的孤兒、秉承母誌的孝子、被老婆欺負的耳朵、被同僚壓榨的受害者,總之就是一個衰人。
說完了自己的遭遇,他馬上筆鋒一轉,開始介紹柳如是更加淒慘的遭遇,很快就把他塑造成了一個家道中落被賣來賣去的無助的小女孩、被老流氓周道登猥褻的可憐的小女孩兒;抓住機會學習詩文的奮進的小女孩兒;自贖其身不與人同流合汙出淤泥而不染,品行高潔的小女孩兒;在自己落魄時嫁給自己,時時鼓勵自己、刻刻規勸自己過失貞烈的小女孩兒。
如今,自己守得青山見日出,終於獲得朝廷的啟用,第一件事就是要報答她,給她一個正大光明的名分,讓全世界的人知道他們的愛情。
三千多字的奏疏寫得聲情並茂,裏麵還附錄了很多柳如是的詩詞和規勸他的書信,最後他再次跪倒在地,為柳如是請封,言辭之懇切不輸《出師表》,感情之真摯不遜《陳情令》,不明就裏的人還以為他在給一個貞潔烈女作傳呢。
然而,朝廷太多眼明心亮之人了,就算他把柳如是誇到天上去,依然改變不了他是出身風塵的事實,因此他的奏疏很快就被口水淹沒了。
工科給事中陳燕翼第一個戳破了他的謊言,“啟奏陛下,《大告有言》為官者不得狎妓,違者笞六十。錢謙益為在籍鄉紳,知法犯法,還娶青樓女子為正妻,當從重處罰。”
戶科給事中吳甘來也道,“陛下,以妓為妻,實有傷大明禮法,錢牧齋之請委實荒謬至極。”
有了兩個人打頭陣,其他人頓時如聞到血腥味兒的鯊魚一樣撲了上來,很快就把錢謙益噴得體無完膚。
崇禎喝住眾人,看了一眼劉慧明,問道,“劉先生以為如何?”
劉慧明咳嗽了兩聲,笑道,“臣以為萬事萬物都脫不了一個‘情’字,親情、友情、愛情、人情都是情,柳氏愛牧齋,不以他官場落魄為憾,陪他走過了人生最灰暗的時刻,實乃真性情也。牧齋愛柳氏,不以她出身卑賤為恥,把她從惡臭的汙泥中解救出來,雙方情投意合,實為天下之之愛也。如今牧齋起複要為柳氏請封,此投桃報李,演繹真情,我等更應該成人之美才是。”
崇禎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不等其他人說話,便大手一揮,道,“此事重大,朕一時也不能決斷,不如眾卿一起議之,朕擇日再決!”
眾人無奈,隻得住了口。
麵對眾人的指點,錢謙益恨不得把臉藏進褲襠裏,為了擺脫尷尬,他隻得提前磕了個頭,暗示崇禎快放他走。
崇禎會議,擺了擺手道,示意他退下。
錢謙益轉身離去的時候故意掃了劉慧明一眼,他卻根本沒當迴事,繼續向崇禎匯報滄州鹽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