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馬進孝作為反麵教材,之後的收費工作就順利得多了。劉慧明迴到茶攤上又坐了一陣,便覺得了無生趣了。
吃過午飯,他正在簽押房裏午睡,何歡突然進來報告,“大人,夏允彝到了。”
簽押房裏的小床睡得不爽,劉慧明折騰了很久才睡著,他揉了揉眼睛,不解地問道,“他怎麽跑到這裏來了?”
何歡笑了笑,道,“他已經上了幾次門了,每次大人都不在,昨天又上門求見,我便讓他直接過來了。”
劉慧明哦了一聲,“也好,本來就是為了公司,在這裏說也好!”
夏允彝,字彝仲,號瑗公,南直隸鬆江府華亭縣人(今上海市鬆江區人),生於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崇禎十年三甲進士。他在這個時代不算出名,不過,在後世他卻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來是他的愛國精神感染了世人,二來是他父子二人共同殉國的悲壯勇氣激勵了無數革命黨人,因此在後世就變得家喻戶曉了。
劉慧明仔細地打量了一陣眼前的中年人,他身材中等,放在後世大概一米六五左右,偏瘦,身上帶著一股濃鬱的書卷氣,心道也不過是一個平凡的書生罷了。
二人見完禮,他就書生脾氣發作,對兵部的新規吐槽起來,“本兵大人真是生財有道啊,如此不分青紅皂白地收錢,不怕寒了前線將士們的心嗎。”
劉慧明叼著煙鬥抽了一口,嗬嗬笑道,“聖人有雲,不患貧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隻要我一碗水端平,我相信將士們會理解的,要不要來一袋?”
夏允彝無奈地接過煙袋,掏出煙鬥,麻利地點燃,淡淡地吸了一口,二人的距離一下就拉近了不少。
抽了幾口煙,夏允彝無奈地笑了笑,“聖人之言竟然可以作為大人胡亂收費的借口,真是,真是……”
“真是豈有此理,是不是?”劉慧明笑著說,“金錢不是萬能的,沒錢卻是萬萬不能的啊!”
夏允彝無語了,這句後世的金玉良玉讓他一時無法反駁。
劉慧明道,“我收銀子又不是兵部和我一個人用,大部分還是要上繳朝廷的。你想想看,沒有銀子,士兵就要餓肚子,輕則失去戰鬥力重則嘩變;沒有銀子,朝廷就沒錢加固城牆,也打造不出上好的兵器鎧甲,我們就成了一隻肥羊,周圍敵人就會侵略我們,殺光我們的百姓,強-奸-我們的女子;沒有銀子,朝廷發不起公子,你我都要餓肚子。
“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夏允彝擔憂地說,“大人如此竭澤而漁,不怕寒了前線將士們的心嗎?”
劉慧明哼了一聲,“那我向朝廷上奏收取海稅和商稅,你覺得怎麽樣?”
夏允彝臉色一變,“不可,朝廷豈能與民爭利?”
劉慧明臉色一變,“按瑗公的邏輯,農業稅和三餉等也不應該征收,因為商人是民,難道農民就不是民了?朝廷憑什麽隻對農民征稅,而對商人免稅?朝廷到底是重農還是抑農?是抑商還是重商?”
農民交租、商人繳稅都是天經地義知識,他從沒去想過多寡的問題,夏允彝被劉慧明一連串的問題搞得狼狽不堪,但他多年的養氣功夫給他挽迴了麵子,“大人說得是,但農民納稅是天經地義的事……”
劉慧明忙打斷他的話,“那商人納稅難道就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
“這……”夏允彝終於語塞,“本朝太祖朝,商人也是要納稅的。況且,商人運送貨物進城通關也是要交稅的。”
“你在偷換概念!”劉慧明一點兒麵子都沒給他留,“進城通關的稅國庫也得不到多少,都被地方截留了,能和營業稅相比嗎?”
夏允彝終於發現自己是說不過劉慧明的,幹脆反守為攻,“那依大人的意思,這商稅該怎麽收?”
劉慧明哈哈一笑,“我也沒想好,等我想好了再告訴你吧。”
夏允彝心中頓時有十萬匹草泥馬奔騰而過,見劉慧明這麽耍賴,也隻好跟著耍賴了,“好,好。夏某今日來就是為聽大人教誨的,既然大人還沒想好,以後再聆聽也不遲。”
哪知劉慧明卻一針見血地問道,“不知瑗公今日蒞臨蔽處,想做個什麽官?”
夏允彝心說你問得也太直白了吧,我要做兵部尚書,你讓賢嗎?
雖然心裏腹誹不已,嘴裏還是謙遜地答道,“下官謹聽大人安排。”
“沒有出缺的位置啊”,劉慧明為難地說道,“要是瑗公心裏有想去的地方,不妨說出來,就衝瑗公以前在地方的政績,就算得罪人我也要給你騰個位置出來。”
夏允彝心中想笑,但臉上仍然十分謙遜,“下官聽說侯督師即將收複河南,下官想去中原施展一番胸中所學。”
“哦,好說!”劉慧明神色一鬆,“到時我給老侯寫封信就行了,地方你隨便挑,反正我不為難你就是。”
夏允彝道,“就洛陽兵備,如何?”
“可以!到時候我去跟李遇知打個招唿,應該沒問題。”劉慧明滿口答應,竟然有人想去中原任職,這人要麽傻掉了,要麽就是有大抱負。
夏允彝應該屬於後者,即便如此,劉慧明還是提醒道,“不過,中原地方兵兇戰危,隨時有丟命的風險,你可要做好思想準備。”
夏允彝決然道,“下官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劉慧明道,“既然你已經決定了,那我給你一句忠告,無論遇到什麽樣的情況,保命是第一要務。大明現在人才凋零,已經經不住你們殉節啦。”
夏允彝心裏怪怪的,怎麽什麽話到了他嘴裏就變了味?殉節明明是好事啊,怎麽從他嘴裏說出來就成了一種諷刺呢?
“是,下官謹遵大人之命!”
“另外”,劉慧明頓了頓,“我先前說的征稅的問題,不是我空穴來風,是我昨天和陛下奏對時談的話題,當時我們算了一筆賬,大明要想轉危為安,每年至少需要一億五千萬兩銀子,當時可把陛下嚇壞了,他讓我想辦法籌措,我又不會找礦,哪裏去找這麽多銀子來給他?現在好了,你也幫我好好想想,怎麽解決朝廷缺錢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大明永遠沒有希望。”
“一億萬千萬兩?”夏允彝吃了一驚,問道,“是多少?”
“啊……”劉慧明突然醒悟過來,“就是一萬萬五千萬兩。”
夏允彝驚道,“如何需要這麽多銀子?”
劉慧明笑道,“你就別問為什麽了,想辦法要緊!”
夏允彝思索良久,仍然毫無頭緒,隻好實話實說道,“下官定會好好思量的。”
“唉,行吧,不說這個了!”劉慧明又點上一鍋煙,轉移了話題,“我聽說兩個人,據說和你關係匪淺,不知你是否可以為我引薦?”
夏允彝痛快地點了點頭,“請本兵直言。”
劉慧明笑了笑道,“一個名夏完淳,據說是個神童,不知現在是否已有功名,何時可以出仕;一個名陳子龍,據說是徐光啟的弟子,我想舉薦他到工部任職,不知你是否可以為我引薦?”
夏允彝臉上尷尬不已,良久才道,“完淳正是犬子,今年不過十三歲,雖有些學識,卻哪裏當得起神童之名?”
劉慧明故作吃驚道,“啊,是你兒子啊,原來是一家人啊,我可是早聞其名啊,不知這次有沒有隨你一同進京?”
夏允彝道,“下官這次進京實為補遺,前途未卜,故未攜之同來,如能赴任洛陽,下官定會去信一封,令其來歸。”
“嗯,不錯!”劉慧明讚了一聲,道,“我有一個小小的建議,方今多事之秋,國家需要經世致用之人,故而我新設了兩所學校,一所主算學,教授算數之學;一所主軍事,教授行軍布陣之學,山長乃是前大司馬本兵張國維,目前已有兩百多人進學,且大多是少年人。令郎天資聰穎,不知可願意入學?”
夏允彝想了想,道,“既然本兵相召,犬子哪敢不從?”
劉慧明忙製止道,“你別多想,就是一個建議,來不來都無所謂的,不強求。”
夏允彝鬆了一口氣,臉色變了幾變,道,“本兵大人說得對,方今是多事之秋,學一肚子製藝也無多大用處,下官這就寫信迴鄉,令其來京入學。”
“好,好!”劉慧明連說了兩個“好”字,方才把話題轉到了陳子龍身上,對於一個明粉來說,陳子龍絕對是一個重要的人物,不論是他的詩文才氣,還是和徐光啟的師生關係,抑或他和柳如是的桃色新聞,以及他抗清失敗慨然赴死的勇氣,在明末的曆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一說到陳子龍,夏允彝的話就多了起來,兩人是同鄉,自**好,又是同科進士,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鐵哥們,既然本兵大人有意重用他,他自然要好好吹噓一番。
劉慧明一邊抽著煙一邊看他表演,等他過足了癮,才道,“你也知道我是個不解風情的人,詩詞歌賦對我來說就是浮雲,我看重他是因為他是徐文定的弟子,聽說他還在老徐的《農政全書》的基礎上編了一本新書,我就是想讓他在農業上麵發光發熱。”
“本兵大人說的莫不是《皇明經世文編》和新編《農政全書》?”
“大概是吧!”劉慧明故作矜持道,“他能編寫這兩本書,說明他是有經世致用思想的,大明現在最缺經世致用之才了。你幫我問問他願不願意來京任職,我讓他主管農業,推廣新作物,如果大明的糧食產量能提高一大截,老百姓不會餓肚子了,自然就不會跟著流寇造反了。”
夏允彝忙道,“本兵大人既然看重懋中(陳子龍,字懋中),下官一定去信勸解。”
劉慧明道,“那行,你也幫我寫一封信,蓋我的印,一起帶給他吧!”
唉,自己培養的代理人用不了多久就在暴露了,劉慧明沒辦法,隻好廣泛撒網,重點培養了。
吃過午飯,他正在簽押房裏午睡,何歡突然進來報告,“大人,夏允彝到了。”
簽押房裏的小床睡得不爽,劉慧明折騰了很久才睡著,他揉了揉眼睛,不解地問道,“他怎麽跑到這裏來了?”
何歡笑了笑,道,“他已經上了幾次門了,每次大人都不在,昨天又上門求見,我便讓他直接過來了。”
劉慧明哦了一聲,“也好,本來就是為了公司,在這裏說也好!”
夏允彝,字彝仲,號瑗公,南直隸鬆江府華亭縣人(今上海市鬆江區人),生於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崇禎十年三甲進士。他在這個時代不算出名,不過,在後世他卻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來是他的愛國精神感染了世人,二來是他父子二人共同殉國的悲壯勇氣激勵了無數革命黨人,因此在後世就變得家喻戶曉了。
劉慧明仔細地打量了一陣眼前的中年人,他身材中等,放在後世大概一米六五左右,偏瘦,身上帶著一股濃鬱的書卷氣,心道也不過是一個平凡的書生罷了。
二人見完禮,他就書生脾氣發作,對兵部的新規吐槽起來,“本兵大人真是生財有道啊,如此不分青紅皂白地收錢,不怕寒了前線將士們的心嗎。”
劉慧明叼著煙鬥抽了一口,嗬嗬笑道,“聖人有雲,不患貧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隻要我一碗水端平,我相信將士們會理解的,要不要來一袋?”
夏允彝無奈地接過煙袋,掏出煙鬥,麻利地點燃,淡淡地吸了一口,二人的距離一下就拉近了不少。
抽了幾口煙,夏允彝無奈地笑了笑,“聖人之言竟然可以作為大人胡亂收費的借口,真是,真是……”
“真是豈有此理,是不是?”劉慧明笑著說,“金錢不是萬能的,沒錢卻是萬萬不能的啊!”
夏允彝無語了,這句後世的金玉良玉讓他一時無法反駁。
劉慧明道,“我收銀子又不是兵部和我一個人用,大部分還是要上繳朝廷的。你想想看,沒有銀子,士兵就要餓肚子,輕則失去戰鬥力重則嘩變;沒有銀子,朝廷就沒錢加固城牆,也打造不出上好的兵器鎧甲,我們就成了一隻肥羊,周圍敵人就會侵略我們,殺光我們的百姓,強-奸-我們的女子;沒有銀子,朝廷發不起公子,你我都要餓肚子。
“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夏允彝擔憂地說,“大人如此竭澤而漁,不怕寒了前線將士們的心嗎?”
劉慧明哼了一聲,“那我向朝廷上奏收取海稅和商稅,你覺得怎麽樣?”
夏允彝臉色一變,“不可,朝廷豈能與民爭利?”
劉慧明臉色一變,“按瑗公的邏輯,農業稅和三餉等也不應該征收,因為商人是民,難道農民就不是民了?朝廷憑什麽隻對農民征稅,而對商人免稅?朝廷到底是重農還是抑農?是抑商還是重商?”
農民交租、商人繳稅都是天經地義知識,他從沒去想過多寡的問題,夏允彝被劉慧明一連串的問題搞得狼狽不堪,但他多年的養氣功夫給他挽迴了麵子,“大人說得是,但農民納稅是天經地義的事……”
劉慧明忙打斷他的話,“那商人納稅難道就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
“這……”夏允彝終於語塞,“本朝太祖朝,商人也是要納稅的。況且,商人運送貨物進城通關也是要交稅的。”
“你在偷換概念!”劉慧明一點兒麵子都沒給他留,“進城通關的稅國庫也得不到多少,都被地方截留了,能和營業稅相比嗎?”
夏允彝終於發現自己是說不過劉慧明的,幹脆反守為攻,“那依大人的意思,這商稅該怎麽收?”
劉慧明哈哈一笑,“我也沒想好,等我想好了再告訴你吧。”
夏允彝心中頓時有十萬匹草泥馬奔騰而過,見劉慧明這麽耍賴,也隻好跟著耍賴了,“好,好。夏某今日來就是為聽大人教誨的,既然大人還沒想好,以後再聆聽也不遲。”
哪知劉慧明卻一針見血地問道,“不知瑗公今日蒞臨蔽處,想做個什麽官?”
夏允彝心說你問得也太直白了吧,我要做兵部尚書,你讓賢嗎?
雖然心裏腹誹不已,嘴裏還是謙遜地答道,“下官謹聽大人安排。”
“沒有出缺的位置啊”,劉慧明為難地說道,“要是瑗公心裏有想去的地方,不妨說出來,就衝瑗公以前在地方的政績,就算得罪人我也要給你騰個位置出來。”
夏允彝心中想笑,但臉上仍然十分謙遜,“下官聽說侯督師即將收複河南,下官想去中原施展一番胸中所學。”
“哦,好說!”劉慧明神色一鬆,“到時我給老侯寫封信就行了,地方你隨便挑,反正我不為難你就是。”
夏允彝道,“就洛陽兵備,如何?”
“可以!到時候我去跟李遇知打個招唿,應該沒問題。”劉慧明滿口答應,竟然有人想去中原任職,這人要麽傻掉了,要麽就是有大抱負。
夏允彝應該屬於後者,即便如此,劉慧明還是提醒道,“不過,中原地方兵兇戰危,隨時有丟命的風險,你可要做好思想準備。”
夏允彝決然道,“下官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劉慧明道,“既然你已經決定了,那我給你一句忠告,無論遇到什麽樣的情況,保命是第一要務。大明現在人才凋零,已經經不住你們殉節啦。”
夏允彝心裏怪怪的,怎麽什麽話到了他嘴裏就變了味?殉節明明是好事啊,怎麽從他嘴裏說出來就成了一種諷刺呢?
“是,下官謹遵大人之命!”
“另外”,劉慧明頓了頓,“我先前說的征稅的問題,不是我空穴來風,是我昨天和陛下奏對時談的話題,當時我們算了一筆賬,大明要想轉危為安,每年至少需要一億五千萬兩銀子,當時可把陛下嚇壞了,他讓我想辦法籌措,我又不會找礦,哪裏去找這麽多銀子來給他?現在好了,你也幫我好好想想,怎麽解決朝廷缺錢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大明永遠沒有希望。”
“一億萬千萬兩?”夏允彝吃了一驚,問道,“是多少?”
“啊……”劉慧明突然醒悟過來,“就是一萬萬五千萬兩。”
夏允彝驚道,“如何需要這麽多銀子?”
劉慧明笑道,“你就別問為什麽了,想辦法要緊!”
夏允彝思索良久,仍然毫無頭緒,隻好實話實說道,“下官定會好好思量的。”
“唉,行吧,不說這個了!”劉慧明又點上一鍋煙,轉移了話題,“我聽說兩個人,據說和你關係匪淺,不知你是否可以為我引薦?”
夏允彝痛快地點了點頭,“請本兵直言。”
劉慧明笑了笑道,“一個名夏完淳,據說是個神童,不知現在是否已有功名,何時可以出仕;一個名陳子龍,據說是徐光啟的弟子,我想舉薦他到工部任職,不知你是否可以為我引薦?”
夏允彝臉上尷尬不已,良久才道,“完淳正是犬子,今年不過十三歲,雖有些學識,卻哪裏當得起神童之名?”
劉慧明故作吃驚道,“啊,是你兒子啊,原來是一家人啊,我可是早聞其名啊,不知這次有沒有隨你一同進京?”
夏允彝道,“下官這次進京實為補遺,前途未卜,故未攜之同來,如能赴任洛陽,下官定會去信一封,令其來歸。”
“嗯,不錯!”劉慧明讚了一聲,道,“我有一個小小的建議,方今多事之秋,國家需要經世致用之人,故而我新設了兩所學校,一所主算學,教授算數之學;一所主軍事,教授行軍布陣之學,山長乃是前大司馬本兵張國維,目前已有兩百多人進學,且大多是少年人。令郎天資聰穎,不知可願意入學?”
夏允彝想了想,道,“既然本兵相召,犬子哪敢不從?”
劉慧明忙製止道,“你別多想,就是一個建議,來不來都無所謂的,不強求。”
夏允彝鬆了一口氣,臉色變了幾變,道,“本兵大人說得對,方今是多事之秋,學一肚子製藝也無多大用處,下官這就寫信迴鄉,令其來京入學。”
“好,好!”劉慧明連說了兩個“好”字,方才把話題轉到了陳子龍身上,對於一個明粉來說,陳子龍絕對是一個重要的人物,不論是他的詩文才氣,還是和徐光啟的師生關係,抑或他和柳如是的桃色新聞,以及他抗清失敗慨然赴死的勇氣,在明末的曆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一說到陳子龍,夏允彝的話就多了起來,兩人是同鄉,自**好,又是同科進士,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鐵哥們,既然本兵大人有意重用他,他自然要好好吹噓一番。
劉慧明一邊抽著煙一邊看他表演,等他過足了癮,才道,“你也知道我是個不解風情的人,詩詞歌賦對我來說就是浮雲,我看重他是因為他是徐文定的弟子,聽說他還在老徐的《農政全書》的基礎上編了一本新書,我就是想讓他在農業上麵發光發熱。”
“本兵大人說的莫不是《皇明經世文編》和新編《農政全書》?”
“大概是吧!”劉慧明故作矜持道,“他能編寫這兩本書,說明他是有經世致用思想的,大明現在最缺經世致用之才了。你幫我問問他願不願意來京任職,我讓他主管農業,推廣新作物,如果大明的糧食產量能提高一大截,老百姓不會餓肚子了,自然就不會跟著流寇造反了。”
夏允彝忙道,“本兵大人既然看重懋中(陳子龍,字懋中),下官一定去信勸解。”
劉慧明道,“那行,你也幫我寫一封信,蓋我的印,一起帶給他吧!”
唉,自己培養的代理人用不了多久就在暴露了,劉慧明沒辦法,隻好廣泛撒網,重點培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