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明一通忽悠,總算把崇禎哄開心了。
崇禎點點頭,想起了劉慧明的“無賴論”,笑著問道,“愛卿說得也有一定道理,隻是朕要如何耍無賴呢。”
劉慧明笑了笑,反問道,“不知陛下覺得目前最急迫的事是什麽?”
崇禎想了想,道,“當然是關外的韃子和內地流寇作亂了。”
劉慧明想了想,道,“對待韃子和流寇,簡單來說,就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談,談崩了就跑,總之保命第一。”
崇禎疑惑道,“你的意思是和清國和談?”
劉慧明語不驚人死不休地道,“不僅和清國,就算和流寇都是可以和談的。”
他不僅是這麽說的,還這麽做過。
見崇禎沒說話,劉慧明接著道,“大明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兩線作戰,兩線作戰是兵家大忌,因此必須要先安撫住一方。如果能先安撫住遼東的後金,然後就可以騰出手來收拾李自成和張獻忠了,以大明的物產和陛下的勤奮,要想成功並不是一件難事。反過來也一樣,如果能安撫好李自成,然後全力剿滅張獻忠也行。或者先安撫住張獻忠,全力對付李自成也行。總之,就是實用主義,怎麽實用怎麽來。”
崇禎搖頭不已,道,“大明天朝上國,豈能與外虜和流寇求和?”
劉慧明嘿嘿一笑,道,“世易時移,君主的職責就是在不同的時機做出對朝廷最有利的決策,漢初積貧積弱,為了休養生息幾代人忍辱負重,就連呂後都被羞辱過呢;唐太宗還和突厥可汗結拜過兄弟呢?”
說道一半,劉慧明突然問道,“請問陛下,您自己覺得和漢高祖、唐太宗這些比,如何?”
崇禎很幹脆地道,“比不上。”
劉慧明笑了笑,附和道,“臣覺得也是,陛下雖也文韜武略,但臣以為比漢高祖、唐太宗也是頗有不足,他們都能折節,陛下如今內外交困,效仿一下又如何?再說了,就連本朝太祖當年為了全力對付陳友諒不也給當時的元庭上過表嗎?形勢逼迫,迫不得已而為之爾。隻要能記住這個恥辱,以後找迴這個麵子不就行了嗎?”
崇禎的臉上先是憤怒,然後又變成得很無奈,沉默了半晌才道,“去年或許是個好時機,今年恐怕不行了,言官禦史吵得兇,朕當時候雙拳難敵四手,隻得殺了陳新甲堵住言官的嘴。”
唉,就知道是這麽個結果!
“攘外必先安內!”劉慧明有些憤怒了,關於明末的局勢,他在前世就做過設想,還在知乎上迴答過諸如“假如你是崇禎皇帝,你該如何中興大明?”之類的問題。
來到這個世界之後,他輾轉千裏,對大明存在的問題早已有了清醒的認識,也為今天的麵聖做了充足的準備。
見崇禎這種態度,劉慧明便加強了語氣,斬釘截鐵地道,“陛下,臣以為不論是東虜還是流寇,其實都隻是問題的表象,我們就算解決了東虜,也有可能會有其他的外族部落崛起,就算剿滅了李自成,也會有張自成、王自成冒出來。”
崇禎一愣,“不知劉愛卿此言何意?既然是東虜和流寇都隻是問題的表象,那什麽才是問題的根源?”
“朝綱!”
劉慧明淡淡地說了這兩個字,便不再言語了。
崇禎果然被打動了,刨根問底道,“愛卿不妨細說之?”
劉慧明咳嗽了一聲,道,“現在的朝堂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拉幫結派,黨同伐異的現象很嚴重;二是人浮於事,搞辯論多餘做事實,不僅浪費了他們的精力,也浪費了陛下的精力;三是朝臣和陛下離心離德,不肯為陛下盡心竭力。陛下若不提前整頓朝綱,統一臣子們的思想,不論是戰是和都將無濟於事,大明就隻能這樣爭吵不休,拖一天是一天了。”
崇禎聽得頻頻點頭,特別是最後一點,他尤為讚同,他和朝臣的關係確實不好,雙方都有些慪氣的成分在裏麵,他其實也知道自己多半是有些責任的,因此才會對周延儒一忍再忍。
“既然愛卿如此說,不知可有法子破解?”
崇禎想起了那條滑向旋渦中心的大船,眼裏又變得無助了,歎道,“整頓朝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何其難也。文武百官盤根錯節,牽一發而動全身,大明現在已經經不起折騰了。”
說到整頓朝綱,崇禎就有一肚子苦水要倒出來,可以說,縱觀崇禎一朝,他都在大臣們爭鬥,結果就是鬧到現在兩敗俱傷,皇帝不信任大臣,大臣明哲保身,也不想對皇帝交心,雙方離心離德,人心盡失。
劉慧明緩緩地道,“隻要找準切入點,動起手來不難,而且也不會亂。”
“切入點?”崇禎愣道,“哪裏是切入點?”
“言官!”劉慧明鎮定地道,“改組督察院和科道禦史,統一思想,讓大臣和陛下同心同力,如此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
“改組督察院和科道?”崇禎大吃一驚,這可是太祖定的祖製啊,這人說改就改,真是膽大妄為,“祖製豈能隨意更改!”
劉慧明不以為然地道,“太祖當初定下言官製度,給言官以風聞奏事的權力目的是為了監督百官,到現在卻成了攻擊政敵、危害皇權、為自己攫取名利的工具,言官早已不是當初的言官了。他們拿著放大鏡找問題,陛下無論做什麽事他們都會出來反對,既然如此,留之何用?”
崇禎還是搖頭,“雖說如此,還是不成,不成!”
他當了十六年皇帝了,早已不是小白了,劉慧明三言兩語就想讓他動祖製,未免太天真了。
劉慧明已經打開了話匣子,見崇禎這麽頑固,不覺有些火大,“陛下何不聽聽臣說說要怎樣改組督察院?”
崇禎一怔,見劉慧明完全沒了開始時的矜持,知道他已經進入了最佳狀態,點頭道,“愛卿就說說看。”
劉慧明道,“目前的禦史履行的風聞奏事之權是不受控製的,這樣他們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攻擊政敵和陛下,而那些被攻擊的政敵不堪其擾隻得辭職,然而過了一段時間他們重新找個靠山又複起了,這一來一往除了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安插上了自己的人以外,與國事無任何益處。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陛下每天要花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處理這些朝廷紛爭,極大地占用了處理國事的時間和精力。”
劉慧明看了一眼崇禎,有些憂傷地道,“陛下今年才三十二吧,就已經兩鬢斑白,狀如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了。臣觀陛下定是起得早睡得晚,成天忙碌不休,勞心又勞力,長此以往,會累垮的。”
崇禎鼻子一酸,差點兒掉下淚來,柔聲道,“滿朝公卿,就愛卿一人體恤朕啊。”
劉慧明尷尬地笑了笑,內心生出無限同情,歎道,“皇帝真是個苦差事啊。”
崇禎一愣,心道好家夥竟然把至高無上的皇帝當成了一份差事,你未免太不把朕放在眼裏了,今日暫且饒你,以後一起算賬。
劉慧明見他臉上陰晴不定,知道說錯話了,忙跪下請罪,“臣失言,請陛下治罪。”
崇禎一擺手,示意他起來,“無妨,無妨。”
劉慧明訕訕地笑了笑,爬起來重新坐好。
崇禎問道,“愛卿還沒說完呢?”
劉慧明覺得嗓子已經冒煙了,隻得吞了口口水潤喉,接著道,“臣的建議有兩點,一是把科道和禦史合並了,二是取消言官風聞奏事的權力,改為憑證據奏事,而且不能直接向陛下奏事……”
“那不是阻塞言路嗎?”崇禎打斷道,“萬萬不行。”
真是雞同鴨講、對牛彈琴啊!
崇禎點點頭,想起了劉慧明的“無賴論”,笑著問道,“愛卿說得也有一定道理,隻是朕要如何耍無賴呢。”
劉慧明笑了笑,反問道,“不知陛下覺得目前最急迫的事是什麽?”
崇禎想了想,道,“當然是關外的韃子和內地流寇作亂了。”
劉慧明想了想,道,“對待韃子和流寇,簡單來說,就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談,談崩了就跑,總之保命第一。”
崇禎疑惑道,“你的意思是和清國和談?”
劉慧明語不驚人死不休地道,“不僅和清國,就算和流寇都是可以和談的。”
他不僅是這麽說的,還這麽做過。
見崇禎沒說話,劉慧明接著道,“大明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兩線作戰,兩線作戰是兵家大忌,因此必須要先安撫住一方。如果能先安撫住遼東的後金,然後就可以騰出手來收拾李自成和張獻忠了,以大明的物產和陛下的勤奮,要想成功並不是一件難事。反過來也一樣,如果能安撫好李自成,然後全力剿滅張獻忠也行。或者先安撫住張獻忠,全力對付李自成也行。總之,就是實用主義,怎麽實用怎麽來。”
崇禎搖頭不已,道,“大明天朝上國,豈能與外虜和流寇求和?”
劉慧明嘿嘿一笑,道,“世易時移,君主的職責就是在不同的時機做出對朝廷最有利的決策,漢初積貧積弱,為了休養生息幾代人忍辱負重,就連呂後都被羞辱過呢;唐太宗還和突厥可汗結拜過兄弟呢?”
說道一半,劉慧明突然問道,“請問陛下,您自己覺得和漢高祖、唐太宗這些比,如何?”
崇禎很幹脆地道,“比不上。”
劉慧明笑了笑,附和道,“臣覺得也是,陛下雖也文韜武略,但臣以為比漢高祖、唐太宗也是頗有不足,他們都能折節,陛下如今內外交困,效仿一下又如何?再說了,就連本朝太祖當年為了全力對付陳友諒不也給當時的元庭上過表嗎?形勢逼迫,迫不得已而為之爾。隻要能記住這個恥辱,以後找迴這個麵子不就行了嗎?”
崇禎的臉上先是憤怒,然後又變成得很無奈,沉默了半晌才道,“去年或許是個好時機,今年恐怕不行了,言官禦史吵得兇,朕當時候雙拳難敵四手,隻得殺了陳新甲堵住言官的嘴。”
唉,就知道是這麽個結果!
“攘外必先安內!”劉慧明有些憤怒了,關於明末的局勢,他在前世就做過設想,還在知乎上迴答過諸如“假如你是崇禎皇帝,你該如何中興大明?”之類的問題。
來到這個世界之後,他輾轉千裏,對大明存在的問題早已有了清醒的認識,也為今天的麵聖做了充足的準備。
見崇禎這種態度,劉慧明便加強了語氣,斬釘截鐵地道,“陛下,臣以為不論是東虜還是流寇,其實都隻是問題的表象,我們就算解決了東虜,也有可能會有其他的外族部落崛起,就算剿滅了李自成,也會有張自成、王自成冒出來。”
崇禎一愣,“不知劉愛卿此言何意?既然是東虜和流寇都隻是問題的表象,那什麽才是問題的根源?”
“朝綱!”
劉慧明淡淡地說了這兩個字,便不再言語了。
崇禎果然被打動了,刨根問底道,“愛卿不妨細說之?”
劉慧明咳嗽了一聲,道,“現在的朝堂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拉幫結派,黨同伐異的現象很嚴重;二是人浮於事,搞辯論多餘做事實,不僅浪費了他們的精力,也浪費了陛下的精力;三是朝臣和陛下離心離德,不肯為陛下盡心竭力。陛下若不提前整頓朝綱,統一臣子們的思想,不論是戰是和都將無濟於事,大明就隻能這樣爭吵不休,拖一天是一天了。”
崇禎聽得頻頻點頭,特別是最後一點,他尤為讚同,他和朝臣的關係確實不好,雙方都有些慪氣的成分在裏麵,他其實也知道自己多半是有些責任的,因此才會對周延儒一忍再忍。
“既然愛卿如此說,不知可有法子破解?”
崇禎想起了那條滑向旋渦中心的大船,眼裏又變得無助了,歎道,“整頓朝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何其難也。文武百官盤根錯節,牽一發而動全身,大明現在已經經不起折騰了。”
說到整頓朝綱,崇禎就有一肚子苦水要倒出來,可以說,縱觀崇禎一朝,他都在大臣們爭鬥,結果就是鬧到現在兩敗俱傷,皇帝不信任大臣,大臣明哲保身,也不想對皇帝交心,雙方離心離德,人心盡失。
劉慧明緩緩地道,“隻要找準切入點,動起手來不難,而且也不會亂。”
“切入點?”崇禎愣道,“哪裏是切入點?”
“言官!”劉慧明鎮定地道,“改組督察院和科道禦史,統一思想,讓大臣和陛下同心同力,如此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
“改組督察院和科道?”崇禎大吃一驚,這可是太祖定的祖製啊,這人說改就改,真是膽大妄為,“祖製豈能隨意更改!”
劉慧明不以為然地道,“太祖當初定下言官製度,給言官以風聞奏事的權力目的是為了監督百官,到現在卻成了攻擊政敵、危害皇權、為自己攫取名利的工具,言官早已不是當初的言官了。他們拿著放大鏡找問題,陛下無論做什麽事他們都會出來反對,既然如此,留之何用?”
崇禎還是搖頭,“雖說如此,還是不成,不成!”
他當了十六年皇帝了,早已不是小白了,劉慧明三言兩語就想讓他動祖製,未免太天真了。
劉慧明已經打開了話匣子,見崇禎這麽頑固,不覺有些火大,“陛下何不聽聽臣說說要怎樣改組督察院?”
崇禎一怔,見劉慧明完全沒了開始時的矜持,知道他已經進入了最佳狀態,點頭道,“愛卿就說說看。”
劉慧明道,“目前的禦史履行的風聞奏事之權是不受控製的,這樣他們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攻擊政敵和陛下,而那些被攻擊的政敵不堪其擾隻得辭職,然而過了一段時間他們重新找個靠山又複起了,這一來一往除了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安插上了自己的人以外,與國事無任何益處。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陛下每天要花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處理這些朝廷紛爭,極大地占用了處理國事的時間和精力。”
劉慧明看了一眼崇禎,有些憂傷地道,“陛下今年才三十二吧,就已經兩鬢斑白,狀如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了。臣觀陛下定是起得早睡得晚,成天忙碌不休,勞心又勞力,長此以往,會累垮的。”
崇禎鼻子一酸,差點兒掉下淚來,柔聲道,“滿朝公卿,就愛卿一人體恤朕啊。”
劉慧明尷尬地笑了笑,內心生出無限同情,歎道,“皇帝真是個苦差事啊。”
崇禎一愣,心道好家夥竟然把至高無上的皇帝當成了一份差事,你未免太不把朕放在眼裏了,今日暫且饒你,以後一起算賬。
劉慧明見他臉上陰晴不定,知道說錯話了,忙跪下請罪,“臣失言,請陛下治罪。”
崇禎一擺手,示意他起來,“無妨,無妨。”
劉慧明訕訕地笑了笑,爬起來重新坐好。
崇禎問道,“愛卿還沒說完呢?”
劉慧明覺得嗓子已經冒煙了,隻得吞了口口水潤喉,接著道,“臣的建議有兩點,一是把科道和禦史合並了,二是取消言官風聞奏事的權力,改為憑證據奏事,而且不能直接向陛下奏事……”
“那不是阻塞言路嗎?”崇禎打斷道,“萬萬不行。”
真是雞同鴨講、對牛彈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