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捷報!”
王德化已經成了襄陽總兵府的傳聲筒,他一收到劉佩琦送來的塘報,就立刻進攻見駕。
“陛下,南陽大捷,俘獲二十三萬,賊盾汝州!”
崇禎皇帝這段時間心情時好是壞,好的時候都是襄陽送來捷報的時候,而壞的時候就有很多種情況了,比如月初他率領文武百官祭拜太廟,前一日還風輕雲淡,結果她一到就飛沙走石、風雨交加,五色燭全被吹滅了,搞得在場的文武百官好生尷尬。
崇禎沒辦法,隻得改日舉行,可是等他一迴到宮裏居然撥雲見日,再次神清氣爽起來,搞得崇禎和大臣們鬱悶不已,連發火都不知道衝誰。
這件事其實很簡單,不過是巧合而已。要知道北方的春天氣候幹燥,很容易形成沙塵暴的,崇禎隻是運氣不好碰上了而已。但在好事者眼中,這就成了大明氣數已盡,天已不佑之的證據了,當時這件事鬧得京城沸沸揚揚,崇禎鬱悶了一個月。
而現在到了皇帝喜笑顏開的時候了,崇禎一聽南陽大捷,興奮得差點跳了起來,“快,快拿給朕看!”
崇禎急不可耐地接過塘報一字一句地讀起來,一邊讀還一邊讚歎,“好,好!太好了!又是馬祥麟打了勝仗,馬祥麟這半年屢戰屢勝,怎麽像換了個人似的?”
王德化遲疑道,“或許馬祥麟時來運轉也說不定。石砫兵本來就敢戰,前年吃了敗仗以後才勢微,想必經過兩年的積蓄力量,又練出一支新兵了吧。”
崇禎點頭讚同,“不錯,不錯。秦良玉忠義無雙,馬祥麟勇不可當,由良玉坐鎮後方生產,祥麟在前方戰鬥真是太好不過了!”
王德化連忙奉上馬屁,把石砫兵又狠狠地誇了一陣。
崇禎繼續看著塘報,看到後麵臉上又現出猶豫之色,“馬祥麟請求入援,路程遙遠不說,中原又為流賊占據,他如何能到得了京師?”
“這……”王德化實在不知道該怎麽迴答,隻得打起了太極,“陛下,老奴以為,既然馬祥麟提出來了,他肯定有辦法。”
“你這老狗,又敷衍朕”,崇禎罵了一句,“去把幾位閣老和兵部尚書張國維請來議事。”
不多一會兒,內閣首輔周延儒帶著次輔陳演、閣臣蔣德璟、吳甡來到乾清宮,稍後張國維也到了。
崇禎讓王德化拿出南陽捷報給眾位大佬看,周延儒首先看完,第一個恭維道,“襄陽總兵再次取得大捷,陛下之福,大明之福也!”
陳演、吳甡、蔣德璟等人也紛紛向崇禎拍馬屁,好像已經忘了上個月集體攻擊他如桀紂隋煬帝的事了。
說起馬祥麟請求入援之事,崇禎看著眾人,問道,“諸卿是何意見?”
兵部尚書張國維首先發言道,“陛下,臣以為不可,馬祥麟剛打了勝仗,正宜趁勢窮追李闖,如此,流賊可平矣。”
陳演搖頭道,“陛下,臣以為應同意馬祥麟入援。韃子盤踞我大明地界已半年,諸鎮總兵皆徘徊觀望躊躇不前,知音他們戰力弱,不敢出頭,白杆兵戰力強橫,有他們帶頭足可與韃子一戰,讓韃子不敢再隨意入關。”
陳演的看法還是很準確的,韃子已經五次入關了,第一次有袁崇煥,隨後幾次有盧象升與之對峙,雖然最後都無一例外失敗了,主將也都死於非命,但好歹也代表大明給世人亮明了態度,而這次卻完全不一樣了,韃子入關已經半年,大明這邊連一次像樣的戰鬥都沒有組織起來,這豈不是向世人展示大明已經徹底不行了嗎?
蔣德璟和吳甡各持己見,五個臣子除了周延儒沒表態以外打成了二比二平。
崇禎看著周延儒,他雖然現在有些不爽他,但他畢竟是大明首輔,還是決定聽一聽他的意見,“周先生以為如何?”
周延儒擺足了譜,終於緩緩地開口道,“陛下,臣以為馬祥麟能入援當然是一件好事,隻是南陽離京師兩千多裏,中原又被流賊占據,就算朝廷同意,馬祥麟能否過得來還是個問題。就算過來了,最早也到了五月下了,韃子已經撤了,豈不白跑一趟?”
崇禎連連點頭,這也是他擔心的問題,道,“先生說的甚是,如此,你們內閣就迴了他吧。”
商議完了襄陽的事情,崇禎不得不再次提起流賊的事,自從丁啟睿死後,孫傳庭蝸居潼關,中原再也沒有一個能統籌全局的人了,崇禎不得不考慮再派一個閣老去中原督師。
“諸卿,闖賊盤踞中原,獻賊滋擾黃梅,左良玉逡巡不進,皆因朝廷沒有派遣一位得力的重臣前往督師,你們幾位閣老必須有一人前往督師。”
周延儒立馬表態,“臣願往。”
他知道自己是最不可能的人,因此第一個表態。
崇禎的表現沒讓他失望,“先生要總覽全局,不可外出。”
陳演正要請求起複侯恂,崇禎卻直接點將了,“吳愛卿,朕知你知兵,近特進你為兵部尚書兼戶部尚書,賜尚方寶劍,即日離京督師平寇。”
崇禎說吳甡知兵其實也是有道理的,吳甡也是萬曆四十一年的進士,也是典型的東林黨人,早期和魏忠賢硬杠過,結局當然是迴鄉養老了。
崇禎登基後,他很快就得到了啟用,從中央幹到地方,從河南禦史幹到山西巡撫,和流賊打了十幾年交道,崇禎七年時還曾經靠一次地震準確預知清軍即將入關,雖然預測到了,卻抵擋不住,最終被連降三級,得了個留職查看的處分。
不過,吳甡在山西巡撫任上四年還是做了不少事的,除了被清軍突破過一次意外,不論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都沒有進入過山西,就連山西的土賊賀宗漢、劉浩然、高加計之流也被他剿得幹幹淨淨,山西難得太平了幾年。
時間一晃就到了崇禎十六年,朝中知兵的大臣已經掛得差不多了,除了一個侯恂外,崇禎實在想不到其他人選,因此,吳甡這一次在劫難逃了。
吳甡自然一千個不願意,但皇帝金口已經開了,他也不得不接旨,“臣接旨。”
崇禎道,“有什麽要求,你盡管提,朕都準。”
吳甡想了想,答道,“陛下,臣還要思量一番,待臣寫好奏章再請陛下定奪。”
崇禎更高興了,吳甡這麽說說明他不是一個信口開河之人,可比十幾年前那個姓袁的家夥強多了。
王德化已經成了襄陽總兵府的傳聲筒,他一收到劉佩琦送來的塘報,就立刻進攻見駕。
“陛下,南陽大捷,俘獲二十三萬,賊盾汝州!”
崇禎皇帝這段時間心情時好是壞,好的時候都是襄陽送來捷報的時候,而壞的時候就有很多種情況了,比如月初他率領文武百官祭拜太廟,前一日還風輕雲淡,結果她一到就飛沙走石、風雨交加,五色燭全被吹滅了,搞得在場的文武百官好生尷尬。
崇禎沒辦法,隻得改日舉行,可是等他一迴到宮裏居然撥雲見日,再次神清氣爽起來,搞得崇禎和大臣們鬱悶不已,連發火都不知道衝誰。
這件事其實很簡單,不過是巧合而已。要知道北方的春天氣候幹燥,很容易形成沙塵暴的,崇禎隻是運氣不好碰上了而已。但在好事者眼中,這就成了大明氣數已盡,天已不佑之的證據了,當時這件事鬧得京城沸沸揚揚,崇禎鬱悶了一個月。
而現在到了皇帝喜笑顏開的時候了,崇禎一聽南陽大捷,興奮得差點跳了起來,“快,快拿給朕看!”
崇禎急不可耐地接過塘報一字一句地讀起來,一邊讀還一邊讚歎,“好,好!太好了!又是馬祥麟打了勝仗,馬祥麟這半年屢戰屢勝,怎麽像換了個人似的?”
王德化遲疑道,“或許馬祥麟時來運轉也說不定。石砫兵本來就敢戰,前年吃了敗仗以後才勢微,想必經過兩年的積蓄力量,又練出一支新兵了吧。”
崇禎點頭讚同,“不錯,不錯。秦良玉忠義無雙,馬祥麟勇不可當,由良玉坐鎮後方生產,祥麟在前方戰鬥真是太好不過了!”
王德化連忙奉上馬屁,把石砫兵又狠狠地誇了一陣。
崇禎繼續看著塘報,看到後麵臉上又現出猶豫之色,“馬祥麟請求入援,路程遙遠不說,中原又為流賊占據,他如何能到得了京師?”
“這……”王德化實在不知道該怎麽迴答,隻得打起了太極,“陛下,老奴以為,既然馬祥麟提出來了,他肯定有辦法。”
“你這老狗,又敷衍朕”,崇禎罵了一句,“去把幾位閣老和兵部尚書張國維請來議事。”
不多一會兒,內閣首輔周延儒帶著次輔陳演、閣臣蔣德璟、吳甡來到乾清宮,稍後張國維也到了。
崇禎讓王德化拿出南陽捷報給眾位大佬看,周延儒首先看完,第一個恭維道,“襄陽總兵再次取得大捷,陛下之福,大明之福也!”
陳演、吳甡、蔣德璟等人也紛紛向崇禎拍馬屁,好像已經忘了上個月集體攻擊他如桀紂隋煬帝的事了。
說起馬祥麟請求入援之事,崇禎看著眾人,問道,“諸卿是何意見?”
兵部尚書張國維首先發言道,“陛下,臣以為不可,馬祥麟剛打了勝仗,正宜趁勢窮追李闖,如此,流賊可平矣。”
陳演搖頭道,“陛下,臣以為應同意馬祥麟入援。韃子盤踞我大明地界已半年,諸鎮總兵皆徘徊觀望躊躇不前,知音他們戰力弱,不敢出頭,白杆兵戰力強橫,有他們帶頭足可與韃子一戰,讓韃子不敢再隨意入關。”
陳演的看法還是很準確的,韃子已經五次入關了,第一次有袁崇煥,隨後幾次有盧象升與之對峙,雖然最後都無一例外失敗了,主將也都死於非命,但好歹也代表大明給世人亮明了態度,而這次卻完全不一樣了,韃子入關已經半年,大明這邊連一次像樣的戰鬥都沒有組織起來,這豈不是向世人展示大明已經徹底不行了嗎?
蔣德璟和吳甡各持己見,五個臣子除了周延儒沒表態以外打成了二比二平。
崇禎看著周延儒,他雖然現在有些不爽他,但他畢竟是大明首輔,還是決定聽一聽他的意見,“周先生以為如何?”
周延儒擺足了譜,終於緩緩地開口道,“陛下,臣以為馬祥麟能入援當然是一件好事,隻是南陽離京師兩千多裏,中原又被流賊占據,就算朝廷同意,馬祥麟能否過得來還是個問題。就算過來了,最早也到了五月下了,韃子已經撤了,豈不白跑一趟?”
崇禎連連點頭,這也是他擔心的問題,道,“先生說的甚是,如此,你們內閣就迴了他吧。”
商議完了襄陽的事情,崇禎不得不再次提起流賊的事,自從丁啟睿死後,孫傳庭蝸居潼關,中原再也沒有一個能統籌全局的人了,崇禎不得不考慮再派一個閣老去中原督師。
“諸卿,闖賊盤踞中原,獻賊滋擾黃梅,左良玉逡巡不進,皆因朝廷沒有派遣一位得力的重臣前往督師,你們幾位閣老必須有一人前往督師。”
周延儒立馬表態,“臣願往。”
他知道自己是最不可能的人,因此第一個表態。
崇禎的表現沒讓他失望,“先生要總覽全局,不可外出。”
陳演正要請求起複侯恂,崇禎卻直接點將了,“吳愛卿,朕知你知兵,近特進你為兵部尚書兼戶部尚書,賜尚方寶劍,即日離京督師平寇。”
崇禎說吳甡知兵其實也是有道理的,吳甡也是萬曆四十一年的進士,也是典型的東林黨人,早期和魏忠賢硬杠過,結局當然是迴鄉養老了。
崇禎登基後,他很快就得到了啟用,從中央幹到地方,從河南禦史幹到山西巡撫,和流賊打了十幾年交道,崇禎七年時還曾經靠一次地震準確預知清軍即將入關,雖然預測到了,卻抵擋不住,最終被連降三級,得了個留職查看的處分。
不過,吳甡在山西巡撫任上四年還是做了不少事的,除了被清軍突破過一次意外,不論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都沒有進入過山西,就連山西的土賊賀宗漢、劉浩然、高加計之流也被他剿得幹幹淨淨,山西難得太平了幾年。
時間一晃就到了崇禎十六年,朝中知兵的大臣已經掛得差不多了,除了一個侯恂外,崇禎實在想不到其他人選,因此,吳甡這一次在劫難逃了。
吳甡自然一千個不願意,但皇帝金口已經開了,他也不得不接旨,“臣接旨。”
崇禎道,“有什麽要求,你盡管提,朕都準。”
吳甡想了想,答道,“陛下,臣還要思量一番,待臣寫好奏章再請陛下定奪。”
崇禎更高興了,吳甡這麽說說明他不是一個信口開河之人,可比十幾年前那個姓袁的家夥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