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見龍卸甲》的宣傳現場。
李飛碟表達了對李元青言論的不滿。
“我知道他的地位高,我也知道他曾不止一次批評港片,但我還是想說,他太年輕,年輕到不懂什麽叫做敬畏,我們劇組上上下下努力了數年,他看都沒看就斷言我們拍不好曆史大片,如此不負責任的話既顯示出他的傲慢,也否定了我們的辛勞汗水,他應該來認真看看這部電影,然後再向我們道歉!”
李飛碟後麵一直在強調劇組創作的困難。
按照他們的說法,《見龍卸甲》取自《三國演義》第92迴趙子龍兵困鳳鳴山一節。這段戲在原著中隻有短短374個字,編劇進行了大膽擴充與提煉,這才拍成一部100多分鍾的電影。
“把書變成電影,都要過這一關,但我們沒有顛覆原著,還是按照《三國演義》裏趙子龍的生平、出道、成名、到鳳鳴山這個順序在講。書裏麵不是連貫的,但我們把它連貫了起來,然後加入了一些三國文化等書中沒有說的事情。”
李飛碟這招“哭辛苦”讓《見龍卸甲》在觀眾那裏的第一印象不錯,畢竟你們付出了時間,不看功勞看苦勞。
李元青忙著拍mv,沒空迴應。
但陳曦可不是吃素的,你都拍成那樣還讓我們道歉?
於是,微博開始刮一陣“考據風”。
第一步先考據《見龍卸甲》裏趙子龍等人的形象,尤其是最突出那個“飛碟帽”,到底是不是三國的產物?
答案肯定不是,飛碟帽最早也就追溯到宋代,三國肯定不存在。
從飛碟帽開始,網友考據發現,整部電影的盔甲全都有問題,不是張冠李戴就是倭盔倭帽!
這就是你們劇組工作數年的成果?
電影正式上映後,觀眾的差評開始發酵。
微博專門設置了吐槽話題,就為了讓網友集中起來噴電影。
【李元青說的還是保守了,香江導演花了這麽多錢,拍了這麽長時間最後還是把曆史大片拍成了街頭鬥毆。】
【就算拋開《見龍卸甲》的曆史性,把裏麵的人物不與趙子龍、劉關張幾人掛鉤,單純看故事,這個故事相較於《調音師》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調音師》前期票房真的很慘,不足《見龍卸甲》票房的三分之一,剛剛超過三百萬華幣。
若是這個票房一直往下跌,最後能不能過千萬都不好說。
但是,這部電影憑借口碑硬是撐住了!
影評人會稍微挑一點刺,認為反轉設置的有些刻意,多次反轉是編劇的“黔驢技窮”,可能會導致觀眾審美疲勞。
實際上,路人觀眾吹爆這部電影!
演員裏除了蔣文麗和唐燕,男演員個個都不出名,尤其是主角張嵩文,聽說是靠以前給李元青當過老師才混進劇組的。
觀影之前,大家的心理預期已經拉到最低了,“柏林小金熊”這種噱頭能有幾個觀眾買賬?
觀影之後,幾乎所有觀眾都自發稱讚起這部電影,李元青說的“五年內華語懸疑巔峰之中”沒有一點誇張!
劇中演員的演技更是讓人折服!
之前都認為張嵩文憑師生關係入的劇組,現在都認為他確實有資格當老師。
宣發部抓準時機,在熱度起來後設置討論話題。
【你看懂《調音師》的細節了嗎?】
【《調音師》的結局真相究竟是什麽?】
......
戲裏戲外都勾著觀眾的心。
票房也漸漸漲了上去,最高的時候接近八百萬華幣。
這已經是最高了。
《調音師》終究還是吃了演員沒名氣的虧,再加上引發熱度後,網絡盜版資源開始風靡,觀眾確實喜歡這部電影,但免費多次觀看網絡資源更合觀眾的心。
陳曦和程耳都對此無可奈何。
陳曦安慰道。
“照這個票房走勢,最後應該能過四千萬華幣,相較於八百萬不到的製作成本,已經賺了,對你的導演名氣提升非常大,這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不少影評人稱讚程耳進步非常快,《第三個人》裏,他的導演功力還隻能算勉強及格,故事更是算不得精彩。
《調音師》裏他的水平得到認可,在好故事的加持下,不少觀眾給他冠以“懸疑大師”的稱號,這讓他心花怒放。
“還是得感謝公司能提供這麽好的劇本,招募這麽多好演員,我才能取得一點成績。”
程耳心想,“至少《第三個人》虧錢的陰影算消散了。”
“等這部電影的事情忙完,你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時間,又或者準備新的本子,不能過分依賴元青,你也有招牌了,隻要以後拍的故事都在及格線以上,還是會有不少觀眾買賬的。”
“陳總,我確實有新的故事正在斟酌,等我準備的差不多了就會向公司尋求幫助。”
“這一點你放心,你都是公司簽約導演了,為你拍電影保駕護航本來就是公司的職責。”
另一邊,《見龍卸甲》的發行方,伯納於東和電影導演李飛碟都不太高興。
《見龍卸甲》票房跌得太快,首周末超三千萬,明明是奔著破億的,結果現在連過六千萬都費勁。
於東在思考,是不是港星真的過時了,劉德華人氣那麽高,怎麽拍一部砸一部?
前年《墨攻》,今年《見龍卸甲》破億怎麽都那麽困難?
於東覺得,以後拍大片得請些內地的大明星了,可能內地觀眾對港星觀感變差了。
李飛碟則是鬱悶了。
票房沒成功就算了,反正《見龍卸甲》在日本的版權賣得不錯,電影倒是沒虧。
可他的風評變差了,內地網友鋪天蓋地的嘲諷,對他的電影美學、劇情改編都進行了體無完膚的批評。
尤其是對比程耳收獲的讚譽,他更是輸得一敗塗地。
他一開始的言論本是想得到李元青的迴應,這樣自己四舍五入也是他那個級別的導演,結果李元青理都沒理他,手下馬仔就把他的風頭壓了下去。
這讓他很不服氣!
他已經想好了,就一條路走到黑,等自己的飛碟帽拍多了,內地這群沒有審美能力的觀眾一定會接受這種風格!
“要不要拍個三部曲四部曲?”
這些人的想法,李元青肯定不會知曉。
本是全身心投入mv製作的李元青,因為一出突發事件不得不拿起電話撥通了一個位於雲南的號碼。
“康導!這件事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李飛碟表達了對李元青言論的不滿。
“我知道他的地位高,我也知道他曾不止一次批評港片,但我還是想說,他太年輕,年輕到不懂什麽叫做敬畏,我們劇組上上下下努力了數年,他看都沒看就斷言我們拍不好曆史大片,如此不負責任的話既顯示出他的傲慢,也否定了我們的辛勞汗水,他應該來認真看看這部電影,然後再向我們道歉!”
李飛碟後麵一直在強調劇組創作的困難。
按照他們的說法,《見龍卸甲》取自《三國演義》第92迴趙子龍兵困鳳鳴山一節。這段戲在原著中隻有短短374個字,編劇進行了大膽擴充與提煉,這才拍成一部100多分鍾的電影。
“把書變成電影,都要過這一關,但我們沒有顛覆原著,還是按照《三國演義》裏趙子龍的生平、出道、成名、到鳳鳴山這個順序在講。書裏麵不是連貫的,但我們把它連貫了起來,然後加入了一些三國文化等書中沒有說的事情。”
李飛碟這招“哭辛苦”讓《見龍卸甲》在觀眾那裏的第一印象不錯,畢竟你們付出了時間,不看功勞看苦勞。
李元青忙著拍mv,沒空迴應。
但陳曦可不是吃素的,你都拍成那樣還讓我們道歉?
於是,微博開始刮一陣“考據風”。
第一步先考據《見龍卸甲》裏趙子龍等人的形象,尤其是最突出那個“飛碟帽”,到底是不是三國的產物?
答案肯定不是,飛碟帽最早也就追溯到宋代,三國肯定不存在。
從飛碟帽開始,網友考據發現,整部電影的盔甲全都有問題,不是張冠李戴就是倭盔倭帽!
這就是你們劇組工作數年的成果?
電影正式上映後,觀眾的差評開始發酵。
微博專門設置了吐槽話題,就為了讓網友集中起來噴電影。
【李元青說的還是保守了,香江導演花了這麽多錢,拍了這麽長時間最後還是把曆史大片拍成了街頭鬥毆。】
【就算拋開《見龍卸甲》的曆史性,把裏麵的人物不與趙子龍、劉關張幾人掛鉤,單純看故事,這個故事相較於《調音師》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調音師》前期票房真的很慘,不足《見龍卸甲》票房的三分之一,剛剛超過三百萬華幣。
若是這個票房一直往下跌,最後能不能過千萬都不好說。
但是,這部電影憑借口碑硬是撐住了!
影評人會稍微挑一點刺,認為反轉設置的有些刻意,多次反轉是編劇的“黔驢技窮”,可能會導致觀眾審美疲勞。
實際上,路人觀眾吹爆這部電影!
演員裏除了蔣文麗和唐燕,男演員個個都不出名,尤其是主角張嵩文,聽說是靠以前給李元青當過老師才混進劇組的。
觀影之前,大家的心理預期已經拉到最低了,“柏林小金熊”這種噱頭能有幾個觀眾買賬?
觀影之後,幾乎所有觀眾都自發稱讚起這部電影,李元青說的“五年內華語懸疑巔峰之中”沒有一點誇張!
劇中演員的演技更是讓人折服!
之前都認為張嵩文憑師生關係入的劇組,現在都認為他確實有資格當老師。
宣發部抓準時機,在熱度起來後設置討論話題。
【你看懂《調音師》的細節了嗎?】
【《調音師》的結局真相究竟是什麽?】
......
戲裏戲外都勾著觀眾的心。
票房也漸漸漲了上去,最高的時候接近八百萬華幣。
這已經是最高了。
《調音師》終究還是吃了演員沒名氣的虧,再加上引發熱度後,網絡盜版資源開始風靡,觀眾確實喜歡這部電影,但免費多次觀看網絡資源更合觀眾的心。
陳曦和程耳都對此無可奈何。
陳曦安慰道。
“照這個票房走勢,最後應該能過四千萬華幣,相較於八百萬不到的製作成本,已經賺了,對你的導演名氣提升非常大,這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不少影評人稱讚程耳進步非常快,《第三個人》裏,他的導演功力還隻能算勉強及格,故事更是算不得精彩。
《調音師》裏他的水平得到認可,在好故事的加持下,不少觀眾給他冠以“懸疑大師”的稱號,這讓他心花怒放。
“還是得感謝公司能提供這麽好的劇本,招募這麽多好演員,我才能取得一點成績。”
程耳心想,“至少《第三個人》虧錢的陰影算消散了。”
“等這部電影的事情忙完,你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時間,又或者準備新的本子,不能過分依賴元青,你也有招牌了,隻要以後拍的故事都在及格線以上,還是會有不少觀眾買賬的。”
“陳總,我確實有新的故事正在斟酌,等我準備的差不多了就會向公司尋求幫助。”
“這一點你放心,你都是公司簽約導演了,為你拍電影保駕護航本來就是公司的職責。”
另一邊,《見龍卸甲》的發行方,伯納於東和電影導演李飛碟都不太高興。
《見龍卸甲》票房跌得太快,首周末超三千萬,明明是奔著破億的,結果現在連過六千萬都費勁。
於東在思考,是不是港星真的過時了,劉德華人氣那麽高,怎麽拍一部砸一部?
前年《墨攻》,今年《見龍卸甲》破億怎麽都那麽困難?
於東覺得,以後拍大片得請些內地的大明星了,可能內地觀眾對港星觀感變差了。
李飛碟則是鬱悶了。
票房沒成功就算了,反正《見龍卸甲》在日本的版權賣得不錯,電影倒是沒虧。
可他的風評變差了,內地網友鋪天蓋地的嘲諷,對他的電影美學、劇情改編都進行了體無完膚的批評。
尤其是對比程耳收獲的讚譽,他更是輸得一敗塗地。
他一開始的言論本是想得到李元青的迴應,這樣自己四舍五入也是他那個級別的導演,結果李元青理都沒理他,手下馬仔就把他的風頭壓了下去。
這讓他很不服氣!
他已經想好了,就一條路走到黑,等自己的飛碟帽拍多了,內地這群沒有審美能力的觀眾一定會接受這種風格!
“要不要拍個三部曲四部曲?”
這些人的想法,李元青肯定不會知曉。
本是全身心投入mv製作的李元青,因為一出突發事件不得不拿起電話撥通了一個位於雲南的號碼。
“康導!這件事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