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84年,大宋迎來了極不平凡的一年。
四月,西北李繼遷作亂,被田祚欽擊敗,西北路皆平。
五月,宋朝最重要的開國將領石守信,病逝在東京城府中。
石守信,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後周太祖時,累遷至親衛都虞侯。從周世宗征晉陽,遷鐵騎左右都校。從征淮南,領嘉州防禦使,充鐵騎、控鶴四廂都指揮使。從征關南,以功遷殿前都虞侯,轉都指揮使、領洪州防禦使。恭帝即位,加領義成軍節度。宋太祖即位後,遷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領歸德軍節度。平定李筠之叛後,以功加同平章事。乾德元年,太祖采納趙普建議,杯酒釋兵權,石守信稱病請解兵權,出為天平軍節度。開寶六年,加兼侍中。太平興國元年,加兼中書令。次年,拜中書令,行河南尹,充西京留守。三年,加檢校太師。四年,從征範陽,督戰不利,責授崇信軍節度、兼中書令,不久進封衛國公。七年,移鎮陳州,複守中書令。守信累任節度,搜刮無度,聚財钜萬。卒於太平興國九年,時年五十七歲。贈尚書令,追封威武郡王,諡武烈。
石守信是北宋開國時期的重要將領,但自從建國之後,他便深居簡出,除非有召,否則決不出東京城半步,深得趙家兄弟的倚仗,他死後,長子石允繼承爵位和家族家主。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北宋開國功臣,參知政事李穆幾乎在同一時間去世。
李穆,字孟雍,開封府陽武(今河南原陽)人。後周顯德初,以進士為郢、汝二州從事,後遷至右拾遺。宋初,曆任洋州通判、陝州通判。開寶五年,召為太子中允。次年,拜左拾遺、知製誥。太平興國元年,拜左補闕。三年,加史館修撰、判館事。四年,拜中書舍人,預修太祖實錄。七年,受秦王廷美、盧多遜案件牽連,責授司封員外郎。八年春,與宋白等同知貢舉,不久拜中書舍人、史館修撰、判館事。後召為翰林學士。知開封府,有功,擢為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雍熙元年卒,時年五十七歲,贈工部尚書。
開國大臣一個個的離去,這些人,都曾追隨著宋太祖趙匡胤,出入戰陣之中,謀機廟堂之上,為了天下安定,生靈繁茂而出生入死,鞠躬盡瘁。他們的離去,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一個與天下爭衡的時代。
趙光義頗為煩悶,唐月輕也一樣。最終,這位當初拒絕見麵的官家,下令召殿前都點檢唐月輕入宮。
崇德殿的擺設依舊沒有變化,古樸,典雅,威嚴。趙光義一身便服,斜躺在榻上,揉著眉心。似有千般心事,萬種憂愁。
唐月輕穿的也是便服,這是趙老大定下的規矩,也是趙光義登基時許可的榮寵。
“微臣,參見陛下。”
趙光義看著跪在地上的唐月輕,歎了一口氣,有些頹喪的說道:“這裏沒有外人,喊舅舅便可,過來陪朕說說話。”
唐月輕心中思量一番,恭敬的行禮:“遵旨。”
說罷,他起身坐到趙光義對麵的榻上,看向趙光義。
趙光義光著腳,五月天有些炎熱,越發讓他煩悶,唐月輕見狀,拿起一旁帶著金絲的蒲扇,對著趙光義扇了起來。
“朕比先帝,如何?”
“先帝開創基業,繼往開來,任人唯賢,大刀闊斧。代周拒遼,平蜀滅唐,一統寰宇。似他這般人物,千百年來,也就那麽幾個。”
趙光義閉著眼睛點點頭,正午的陽光透進殿裏,讓森寒的崇德殿,有了一絲暖意。
“那朕呢?”
唐月輕看著趙光義舒服的換了個姿勢側躺著,此刻的二人,不像是君臣,倒真像是尋常人家的舅甥。
“開國元勳,壯心烈誌,統鎮中國,外禦四夷,科舉興盛,農桑繁華,商貿往來,太平無憂。”
“倒是個中肯的評價,避開了朕的醜時。”
趙光義笑了起來,起身到了兩杯冰涼的蜜水,一杯推到唐月輕麵前,拿起自己的杯子,喝了一口,微微打了個冷戰,渾身舒暢。
“朕有時不太明白,二哥疑心那麽重的一個人,為何偏偏對你百般信任,甚至將身家性命寄托在你身上,他為何就算定了你不會背叛?”
唐月輕的腦海裏浮現出趙老大和藹的笑容,心中不由的一陣酸楚。
趙老大做皇帝時,他做事肆無忌憚,對大宋忠心無二,將趙老大當做親生父親一般敬重看待,而他也把自己真正當做子侄,愛護,信任。那時的自己,八麵威風,有誰能攔?
“士為知己者死,先帝待我恩重如山,又多加偏袒,不以大錯而降罪,不以威重而猜忌,以真心待我。唯有肝腦塗地,收拾四方山河,歸來敬上,方能報答。”
趙光義眼中的神采,忽暗忽明。
“是啊,那時的你,橫空出世,定策決計,南征北戰,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如今天下篤定,再鋒利的劍,也該收起來了。”唐月輕低頭說道。
趙光義略微詫異的看了看唐月輕,搖頭否認:“契丹實力漸增,時刻威脅著大宋,四方蠻夷未服,家國重事都需謀略,這劍,還收不得。”
“契丹不過一邊之患,至於其他的,大宋人才輩出,各司其職,文臣議事,武將征伐,皆無憂矣。”
“這麽說,你還是不願意幫朕?”
“舅舅,您是天子,我是臣子,隻要您一聲令下,我必定拚盡全力。”
趙光義的臉色漸漸寒冷:“即便是這般,你也是為了報答你二舅,而不是我,對嗎?”
趙匡胤是老二,趙光義是老三。
“舅舅過段日子,北上征討契丹的時候,敢留我在東京嗎?”
趙光義聞言一愣,唐月輕抬起頭,目光平靜的看向他。
四目相對,寒光凜冽。
就在劍拔弩張,千鈞一發之際,劉國兵在外突然高聲喊道:“皇後娘娘到~”
趙光義冷哼一聲,別過頭去,唐月輕一言不發,轉頭起身,拜迎皇後。
李皇後在宮娥的攙扶下,笑盈盈的進來,伸手扶起唐月輕,拉著他的手走到榻邊坐下,對唐月輕笑著說道:“本宮聽說你來了,放下手中的活計就過來了,許久都不曾見你和清荷她們,也不知道常進宮走動走動,越發的備懶了。”
唐月輕不好意思的說道:“瑣事繁忙,倒叫娘娘擔心了……”
李皇後笑了笑,沒有接話,轉頭對趙光義說道:“前些日子,劉廷讓進貢了許多洛陽的牡丹,本以為不是什麽稀罕物,誰知今兒一瞧,竟是五顏六色,鮮豔欲滴。臣妾打算明日召各命婦女眷進宮,一同賞花敘舊,陛下以為如何?”
趙光義隨手拿起旁邊的一本奏折,有一沒一的翻著,聽到皇後問他,便說道:“啊?哦……這些事,皇後做主便可。”
李皇後笑著低首行禮,轉而又對唐月輕說道:“明日叫清荷和漣兒一同進宮,可不許忘了,這是本宮的懿旨。”
唐月輕連忙拱手道:“微臣遵旨。”
李皇後絮絮叨叨的聊著家長裏短,無形中將趙光義和唐月輕拉進尋常人家的八卦瑣事裏,兩個人都聽得耳朵起繭,卻又不得不忍受著,李皇後說了快半個時辰,說的乏了,才問道:“今日晚膳就在宮裏吃吧,剛巧德昌也休沐了,你也見見他,本宮聽說你將城紀書院托給寇家的孩子做主,本來是不放心的,後來見了他一麵,成熟穩重,是個好苗子。”
趙光義忍不住插了一嘴:“那是自然,他甩手掌櫃做的穩當,看看那李繼遷,才讀了幾年,就把西北攪了個天翻地覆……”
“陛下這話可就沒來由了,孟玄喆也是月輕的書院裏出來的,戰功赫赫,臣妾常聽陛下誇讚,怎能淨撿著說?”
唐月輕站在一旁,聽著這帝後的對話,微微汗顏。
這李皇後不愧是將門女子,占著理了,懟死人來誰都不放在眼裏啊……
好不容易熬到李皇後離開,出去準備晚膳了,兩個人才長出了一口氣,互相看了看,心中都有些哭笑不得。
“本來,石守信,李穆相繼去世,朕心裏不舒坦,想把你喊進宮說說話,找找茬,誰知竟……唉!”
“陛下這會叫屈了,微臣挨了陛下說教,又被皇後娘娘問這些……臣隻顧享樂,哪裏知曉家中和京中的坊間傳言?娘娘離開時,分明是嫌棄臣……”
“罷了罷了!朕也沒心跟你打馬虎眼了,今天喊你來也確實是有事,朕和你明說罷。”
“陛下有何吩咐?”
“朕要北伐,留你在東京心裏沒底。”
唐月輕臉上一喜,抬頭剛要說話,就被打斷。
“西北你就不要想了,讓你迴西北還不得反了天了?西川也不行,易守難攻,你要是占據,朕還真拿你沒辦法。”
唐月輕長大了嘴巴:“那……那去哪裏?”
趙光義皺眉思索道:“朕這些日子,總覺得江南有些針插不進,水潑不動的感覺,加之吳越錢俶,泉州陳洪進至今沒有徹底掌握,朕打算派你去金陵,去江寧城,想想辦法,不動刀兵給朕把吳越,閩越兩地徹底收歸朝廷。”
“微臣遵命。”
去江南好啊!遠離權力中心,也不會被猜忌,到了江南,花天酒地……咳咳,造福一方百姓,挺好的。
“朕這次也放開膽子,你就是把東京城的唐府搬走,朕也不聞不問了。”
趙光義這是……
他讓步了,唐月輕也有些微微心軟。猶豫片刻,拱手說道:“陛下,微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有屁就放!”
“臣以為,北伐契丹,奪迴燕雲,遼東的時機還不成熟,韓德讓雖然年輕,卻老謀深算,不下趙公。那耶律休哥,耶律斜珍,王臣鶴等,更是精謀擅戰之輩,人心皆定,團結一致,兵馬雄壯,更兼燕雲易守難攻,臣多嘴一句,恐怕時機未到啊……”
“朕知道。”
趙光義穿了布屐,起身走到殿門口,扶在門邊上,看著外麵陽光明媚,暑氣炎炎。
再迴過頭看唐月輕,竟然有些眼睛發混,微微有些眩暈。
唐月輕見趙光義閉眼,似乎不舒服,連忙上前攙扶,趙光義歇了一會,緩緩睜開眼睛,說道:“你不懂,如果換了你坐到這個位置,就會明白了。有些事,明知不可為,還是要去試一試的。”
唐月輕似懂非懂的點點頭,說道:“幼時學藝那會,師父曾說過一句話,倒是與陛下方才所言有些相像。”
趙光義饒有興趣的問道:“哦?說來聽聽。”
“師父說,人這一輩子,需要經曆三層境界。這第一層境界,便是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的時候。”
趙光義點點頭:“年少輕狂,天下盡在我眼中,倒是不假。”
“這第二層境界,是發現有些事,即使是拚盡全力,也依舊不會成功的時候。”
趙光義目光中浮現一絲哀傷,茫然的點頭:“是啊,有些事,再怎麽努力,也改變不了結局……”
唐月輕看了看他,問道:“陛下,您沒事吧?”
趙光義輕笑一聲,眼神恢複清明,問道:“那第三層境界呢?”
唐月輕認真的說道:“明知沒有用,卻還是要去試一試的時候。”
趙光義接連點頭,讚許道:“不錯,不錯!人活一世,自然不能有缺憾!即便未曾擁有,起碼為之努力過!你師父是個得道高人啊!能說出這樣的話,能教出你這樣的徒弟,確實不是一般人物。”
說到這,趙光義突然像是想起了什麽,問道:“你師父是哪門哪派,可有名號?朕依稀記得你以前說過,不過朕給忘了。”
唐月輕臉不紅氣不喘的迴答道:“恩師是昆侖山散派,號為百度老祖。”
趙光義聽了,臉色漸漸變得震驚,他光著腳快步走到榻後,從櫃子裏翻箱倒櫃找了半天,終於拿出一個小盒子。他擦了擦,打開,取出一張紙,先是呆立原地,接著又難以置信的看向唐月輕。
唐月輕被看的莫名其妙,問道:“陛下,怎麽了?”
趙光義沒有說話,隻是呆呆的把那張紙遞給唐月輕。
唐月輕接過來,看向紙上的文字。
“蕭綽,遼魏王蕭思溫嫡女,應曆三年五月初五生於臨津府,後師從昆侖山百度老祖,長兄蕭討古,幼弟蕭達覽……”
我的天……
四月,西北李繼遷作亂,被田祚欽擊敗,西北路皆平。
五月,宋朝最重要的開國將領石守信,病逝在東京城府中。
石守信,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後周太祖時,累遷至親衛都虞侯。從周世宗征晉陽,遷鐵騎左右都校。從征淮南,領嘉州防禦使,充鐵騎、控鶴四廂都指揮使。從征關南,以功遷殿前都虞侯,轉都指揮使、領洪州防禦使。恭帝即位,加領義成軍節度。宋太祖即位後,遷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領歸德軍節度。平定李筠之叛後,以功加同平章事。乾德元年,太祖采納趙普建議,杯酒釋兵權,石守信稱病請解兵權,出為天平軍節度。開寶六年,加兼侍中。太平興國元年,加兼中書令。次年,拜中書令,行河南尹,充西京留守。三年,加檢校太師。四年,從征範陽,督戰不利,責授崇信軍節度、兼中書令,不久進封衛國公。七年,移鎮陳州,複守中書令。守信累任節度,搜刮無度,聚財钜萬。卒於太平興國九年,時年五十七歲。贈尚書令,追封威武郡王,諡武烈。
石守信是北宋開國時期的重要將領,但自從建國之後,他便深居簡出,除非有召,否則決不出東京城半步,深得趙家兄弟的倚仗,他死後,長子石允繼承爵位和家族家主。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北宋開國功臣,參知政事李穆幾乎在同一時間去世。
李穆,字孟雍,開封府陽武(今河南原陽)人。後周顯德初,以進士為郢、汝二州從事,後遷至右拾遺。宋初,曆任洋州通判、陝州通判。開寶五年,召為太子中允。次年,拜左拾遺、知製誥。太平興國元年,拜左補闕。三年,加史館修撰、判館事。四年,拜中書舍人,預修太祖實錄。七年,受秦王廷美、盧多遜案件牽連,責授司封員外郎。八年春,與宋白等同知貢舉,不久拜中書舍人、史館修撰、判館事。後召為翰林學士。知開封府,有功,擢為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雍熙元年卒,時年五十七歲,贈工部尚書。
開國大臣一個個的離去,這些人,都曾追隨著宋太祖趙匡胤,出入戰陣之中,謀機廟堂之上,為了天下安定,生靈繁茂而出生入死,鞠躬盡瘁。他們的離去,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一個與天下爭衡的時代。
趙光義頗為煩悶,唐月輕也一樣。最終,這位當初拒絕見麵的官家,下令召殿前都點檢唐月輕入宮。
崇德殿的擺設依舊沒有變化,古樸,典雅,威嚴。趙光義一身便服,斜躺在榻上,揉著眉心。似有千般心事,萬種憂愁。
唐月輕穿的也是便服,這是趙老大定下的規矩,也是趙光義登基時許可的榮寵。
“微臣,參見陛下。”
趙光義看著跪在地上的唐月輕,歎了一口氣,有些頹喪的說道:“這裏沒有外人,喊舅舅便可,過來陪朕說說話。”
唐月輕心中思量一番,恭敬的行禮:“遵旨。”
說罷,他起身坐到趙光義對麵的榻上,看向趙光義。
趙光義光著腳,五月天有些炎熱,越發讓他煩悶,唐月輕見狀,拿起一旁帶著金絲的蒲扇,對著趙光義扇了起來。
“朕比先帝,如何?”
“先帝開創基業,繼往開來,任人唯賢,大刀闊斧。代周拒遼,平蜀滅唐,一統寰宇。似他這般人物,千百年來,也就那麽幾個。”
趙光義閉著眼睛點點頭,正午的陽光透進殿裏,讓森寒的崇德殿,有了一絲暖意。
“那朕呢?”
唐月輕看著趙光義舒服的換了個姿勢側躺著,此刻的二人,不像是君臣,倒真像是尋常人家的舅甥。
“開國元勳,壯心烈誌,統鎮中國,外禦四夷,科舉興盛,農桑繁華,商貿往來,太平無憂。”
“倒是個中肯的評價,避開了朕的醜時。”
趙光義笑了起來,起身到了兩杯冰涼的蜜水,一杯推到唐月輕麵前,拿起自己的杯子,喝了一口,微微打了個冷戰,渾身舒暢。
“朕有時不太明白,二哥疑心那麽重的一個人,為何偏偏對你百般信任,甚至將身家性命寄托在你身上,他為何就算定了你不會背叛?”
唐月輕的腦海裏浮現出趙老大和藹的笑容,心中不由的一陣酸楚。
趙老大做皇帝時,他做事肆無忌憚,對大宋忠心無二,將趙老大當做親生父親一般敬重看待,而他也把自己真正當做子侄,愛護,信任。那時的自己,八麵威風,有誰能攔?
“士為知己者死,先帝待我恩重如山,又多加偏袒,不以大錯而降罪,不以威重而猜忌,以真心待我。唯有肝腦塗地,收拾四方山河,歸來敬上,方能報答。”
趙光義眼中的神采,忽暗忽明。
“是啊,那時的你,橫空出世,定策決計,南征北戰,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如今天下篤定,再鋒利的劍,也該收起來了。”唐月輕低頭說道。
趙光義略微詫異的看了看唐月輕,搖頭否認:“契丹實力漸增,時刻威脅著大宋,四方蠻夷未服,家國重事都需謀略,這劍,還收不得。”
“契丹不過一邊之患,至於其他的,大宋人才輩出,各司其職,文臣議事,武將征伐,皆無憂矣。”
“這麽說,你還是不願意幫朕?”
“舅舅,您是天子,我是臣子,隻要您一聲令下,我必定拚盡全力。”
趙光義的臉色漸漸寒冷:“即便是這般,你也是為了報答你二舅,而不是我,對嗎?”
趙匡胤是老二,趙光義是老三。
“舅舅過段日子,北上征討契丹的時候,敢留我在東京嗎?”
趙光義聞言一愣,唐月輕抬起頭,目光平靜的看向他。
四目相對,寒光凜冽。
就在劍拔弩張,千鈞一發之際,劉國兵在外突然高聲喊道:“皇後娘娘到~”
趙光義冷哼一聲,別過頭去,唐月輕一言不發,轉頭起身,拜迎皇後。
李皇後在宮娥的攙扶下,笑盈盈的進來,伸手扶起唐月輕,拉著他的手走到榻邊坐下,對唐月輕笑著說道:“本宮聽說你來了,放下手中的活計就過來了,許久都不曾見你和清荷她們,也不知道常進宮走動走動,越發的備懶了。”
唐月輕不好意思的說道:“瑣事繁忙,倒叫娘娘擔心了……”
李皇後笑了笑,沒有接話,轉頭對趙光義說道:“前些日子,劉廷讓進貢了許多洛陽的牡丹,本以為不是什麽稀罕物,誰知今兒一瞧,竟是五顏六色,鮮豔欲滴。臣妾打算明日召各命婦女眷進宮,一同賞花敘舊,陛下以為如何?”
趙光義隨手拿起旁邊的一本奏折,有一沒一的翻著,聽到皇後問他,便說道:“啊?哦……這些事,皇後做主便可。”
李皇後笑著低首行禮,轉而又對唐月輕說道:“明日叫清荷和漣兒一同進宮,可不許忘了,這是本宮的懿旨。”
唐月輕連忙拱手道:“微臣遵旨。”
李皇後絮絮叨叨的聊著家長裏短,無形中將趙光義和唐月輕拉進尋常人家的八卦瑣事裏,兩個人都聽得耳朵起繭,卻又不得不忍受著,李皇後說了快半個時辰,說的乏了,才問道:“今日晚膳就在宮裏吃吧,剛巧德昌也休沐了,你也見見他,本宮聽說你將城紀書院托給寇家的孩子做主,本來是不放心的,後來見了他一麵,成熟穩重,是個好苗子。”
趙光義忍不住插了一嘴:“那是自然,他甩手掌櫃做的穩當,看看那李繼遷,才讀了幾年,就把西北攪了個天翻地覆……”
“陛下這話可就沒來由了,孟玄喆也是月輕的書院裏出來的,戰功赫赫,臣妾常聽陛下誇讚,怎能淨撿著說?”
唐月輕站在一旁,聽著這帝後的對話,微微汗顏。
這李皇後不愧是將門女子,占著理了,懟死人來誰都不放在眼裏啊……
好不容易熬到李皇後離開,出去準備晚膳了,兩個人才長出了一口氣,互相看了看,心中都有些哭笑不得。
“本來,石守信,李穆相繼去世,朕心裏不舒坦,想把你喊進宮說說話,找找茬,誰知竟……唉!”
“陛下這會叫屈了,微臣挨了陛下說教,又被皇後娘娘問這些……臣隻顧享樂,哪裏知曉家中和京中的坊間傳言?娘娘離開時,分明是嫌棄臣……”
“罷了罷了!朕也沒心跟你打馬虎眼了,今天喊你來也確實是有事,朕和你明說罷。”
“陛下有何吩咐?”
“朕要北伐,留你在東京心裏沒底。”
唐月輕臉上一喜,抬頭剛要說話,就被打斷。
“西北你就不要想了,讓你迴西北還不得反了天了?西川也不行,易守難攻,你要是占據,朕還真拿你沒辦法。”
唐月輕長大了嘴巴:“那……那去哪裏?”
趙光義皺眉思索道:“朕這些日子,總覺得江南有些針插不進,水潑不動的感覺,加之吳越錢俶,泉州陳洪進至今沒有徹底掌握,朕打算派你去金陵,去江寧城,想想辦法,不動刀兵給朕把吳越,閩越兩地徹底收歸朝廷。”
“微臣遵命。”
去江南好啊!遠離權力中心,也不會被猜忌,到了江南,花天酒地……咳咳,造福一方百姓,挺好的。
“朕這次也放開膽子,你就是把東京城的唐府搬走,朕也不聞不問了。”
趙光義這是……
他讓步了,唐月輕也有些微微心軟。猶豫片刻,拱手說道:“陛下,微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有屁就放!”
“臣以為,北伐契丹,奪迴燕雲,遼東的時機還不成熟,韓德讓雖然年輕,卻老謀深算,不下趙公。那耶律休哥,耶律斜珍,王臣鶴等,更是精謀擅戰之輩,人心皆定,團結一致,兵馬雄壯,更兼燕雲易守難攻,臣多嘴一句,恐怕時機未到啊……”
“朕知道。”
趙光義穿了布屐,起身走到殿門口,扶在門邊上,看著外麵陽光明媚,暑氣炎炎。
再迴過頭看唐月輕,竟然有些眼睛發混,微微有些眩暈。
唐月輕見趙光義閉眼,似乎不舒服,連忙上前攙扶,趙光義歇了一會,緩緩睜開眼睛,說道:“你不懂,如果換了你坐到這個位置,就會明白了。有些事,明知不可為,還是要去試一試的。”
唐月輕似懂非懂的點點頭,說道:“幼時學藝那會,師父曾說過一句話,倒是與陛下方才所言有些相像。”
趙光義饒有興趣的問道:“哦?說來聽聽。”
“師父說,人這一輩子,需要經曆三層境界。這第一層境界,便是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的時候。”
趙光義點點頭:“年少輕狂,天下盡在我眼中,倒是不假。”
“這第二層境界,是發現有些事,即使是拚盡全力,也依舊不會成功的時候。”
趙光義目光中浮現一絲哀傷,茫然的點頭:“是啊,有些事,再怎麽努力,也改變不了結局……”
唐月輕看了看他,問道:“陛下,您沒事吧?”
趙光義輕笑一聲,眼神恢複清明,問道:“那第三層境界呢?”
唐月輕認真的說道:“明知沒有用,卻還是要去試一試的時候。”
趙光義接連點頭,讚許道:“不錯,不錯!人活一世,自然不能有缺憾!即便未曾擁有,起碼為之努力過!你師父是個得道高人啊!能說出這樣的話,能教出你這樣的徒弟,確實不是一般人物。”
說到這,趙光義突然像是想起了什麽,問道:“你師父是哪門哪派,可有名號?朕依稀記得你以前說過,不過朕給忘了。”
唐月輕臉不紅氣不喘的迴答道:“恩師是昆侖山散派,號為百度老祖。”
趙光義聽了,臉色漸漸變得震驚,他光著腳快步走到榻後,從櫃子裏翻箱倒櫃找了半天,終於拿出一個小盒子。他擦了擦,打開,取出一張紙,先是呆立原地,接著又難以置信的看向唐月輕。
唐月輕被看的莫名其妙,問道:“陛下,怎麽了?”
趙光義沒有說話,隻是呆呆的把那張紙遞給唐月輕。
唐月輕接過來,看向紙上的文字。
“蕭綽,遼魏王蕭思溫嫡女,應曆三年五月初五生於臨津府,後師從昆侖山百度老祖,長兄蕭討古,幼弟蕭達覽……”
我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