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目性子和孩子一樣,幹什麽事都是風風火火的,不過一個白天,就將鑄劍用的熔爐、煤炭、風箱、鐵鉗、鐵砧、大小鐵錘弄了迴來,當天就起火暖爐。
好在四目沒忘記自己道士身份,並未急著開爐,而是選了個黃道吉日,也就是後天開爐鑄劍。不然,可能已經將那受過九重雷劫的鐵鏈放煉爐裏鍛煉去了。
當然,劍乃殺伐之器,四目鑄的是斬妖除魔的殺器,不是煉製帝王將相為象征權勢的禮劍,所以他選的黃道吉日很特別,在陳秋生看來,完全是個煞日。
四目選的那天,白虎抬頭,是個不折不扣的白虎煞日,不過白虎在西,五行屬金,主殺伐,其日開爐煉劍,卻也恰當。而且陳秋生聽四目說,那天五行細分是劍鋒金,還有當日兇神是主殺伐勾陳。
總之一句話,那天是個半年難遇的鑄劍吉日,至於是真是假,看四目那麽火急火燎的將鑄劍道具搬迴來,應該有那麽點道理。
鑄劍,離不開好的泉水淬劍,陳秋生跟四目提了下,四目便指著水井道:“自搬來之日起,我就改造過房屋風水,匯集靈氣,而陣眼,便是這口水井。裏麵的水,靈性滿滿,較之那些鑄劍明泉也不差,而且家樂閑著無事,我每天都讓他對水井施法,淨化水源,這水品質一流,鑄劍絕對沒有問題。”
總之,萬事俱備,隻欠東風,時間一到,四目便要開爐煉劍。
在青青的照顧下,三天時間,一晃而過,到了四目準備開爐鑄劍的日子。一大早,四目便將家樂叫起來做早點,吃完後,吉時差不多到了,便唿喝著家樂,做開爐前的準備。
吉時一到,四目便叫家樂將爐蓋吊起,然後投入材料——就是被九重天雷淬煉過的鐵鏈,放下爐蓋,指揮家樂鼓風,他則在開啟烈火符陣後,念三昧真火咒煆燒,讓神兵煉成後,帶上三昧真火的克魔特性。
爐火熊熊,如此煆燒了一個上午,鐵鏈便熔化成了鐵水。因本身打成鐵鏈就被剔除過一次雜質,九重雷劫更是將本就不多的雜質剔除一遍,熔爐並不能再剔除多少雜質,畢竟熔煉溫度再高,也沒有雷劫最後那道紫雷,所以,鐵鏈熔化後,四目便將其導入劍模中,沒有再繼續煆燒。
對了,這裏要說一下,從之前對付僵屍叔叔來看,四目酷愛重劍,所以,這次要鑄的劍,也較尋常長劍寬大。當然,為了便於攜帶,不是特別大,隻比尋常劍寬上三倍,長上半尺,後上五六倍,估摸成劍後,有四五十斤重。有時候陳秋生會想,如果師叔還做趕屍這行,每天晚上背著這麽把劍行進百裏,輕功絕對能強得不要不要的。
鐵汁很快灌滿劍模,還剩餘不少,被導入另一個模具。相較於四目的劍模,這個模具,不對,應該說這些模具,就要精巧不少了。
那是一個個指甲蓋大小的圓頂,下米有一個個小孔,看上去,就像是用大頭釘按出來的一樣。沒有錯,這模具,真就是用大頭釘按出來的,至於鑄出來的大頭釘,卻不是當普通大頭釘使用,而是用來充當之前被冰huo兩重天全扒下來的龍鱗。
用九重雷劫都沒毀壞的神鐵打造龍鱗,想想就帶勁,那防禦力,仙器怕是也破不開。
龍鱗小巧,一個也要不了多少鐵汁,不過數量眾多,陳秋生做了三大個模具,每個兩千龍鱗,鐵水都不夠用了,還有兩三百個模具是空的。不過陳秋生本來就是往多裏弄的,五千七ba,足夠了。
鐵汁在劍模中冷凝成型,接下來就是反複加熱鍛打,不斷淬火。這是個體力活,四目與家樂齊上陣,家樂大錘猛砸,四目小錘精細鍛打,叮叮當當聲中,隻打得劍身火星飛濺,如放煙花。
因為寶劍主要用來斬妖除魔,所以淬劍的井水,不僅是符水,還加了黑狗血以朱砂,故每淬火一次,劍身顏色便紅一分,反複淬火九次後,劍身已赤紅一片。
九為數之極,加上這神鐵也隻經過九重雷劫洗禮,所以,淬火九次,已是極致,也就是說,劍已成型。當然,還是劍胚,還得細細打磨開鋒。
九次鍛打淬火,一個下午的時間就過去了,天到傍晚,後麵工序,隻能明天繼續,四目讓家樂去準備晚飯後,便去澡堂洗澡去了。
洗完澡出來,四目將劍胚放在腿上,拿著一柄鋒利的匕首削銼起來,這是鑄劍第二步刨銼,目的是使劍身厚度適中,讓劍脊與劍刃之間呈一定坡度。
陳秋生津津有味的看著四目用匕首刨銼劍胚,暗道這鑄劍,還挺有趣的。當然,他這下午隻是看了下大概,他大部分時間,還是在用小刀將龍鱗削得光滑平整,到現在還沒完工呢。
很快家樂就整治好飯菜,過來叫兩人吃飯,兩人便放下手上工作去吃飯,胡吃海喝起來。
飯後,四目打發家樂去給祖師上香、做晚課,自己則抱著劍胚繼續刨銼,而還未完全康複的陳秋生,精力不濟,迴房打坐調息一番後,便睡了過去。
第二天,陳秋生繼續修整龍鱗,沒事的家樂也跑過來幫忙,而刨銼好劍胚的四目,開始了製劍第三步:磨光。
磨光,將己銼之劍置於厝石上磨光,並用金鋼沙布襄鐵尺均勻摩擦。先用粗沙布粗磨,後用細沙布細磨。
磨光之工倍於錘打與刨銼,四目用了一天才完工,而陳秋生在家樂、青青的幫助下,也將五千七百三十一顆龍鱗打磨好,計劃明日將龍頭接上,將龍鱗給龍安上,或者說按上更恰當。
一夜尋常過去,第二天天一亮,陳秋生便將家樂、青青叫來,把龍屍放了出來。
青青、家樂兩個,雖然知道各自師父夥同陳秋生屠了條“龍”,並知道龍屍在陳秋生那,但見到後,還是驚唿連連。
等兩人驚唿完畢,陳秋生立即分派任務,讓青青熬接骨膏和續肉膠,而家樂,則給其安排了個髒活累活:清洗龍頭、龍頸。
好在四目沒忘記自己道士身份,並未急著開爐,而是選了個黃道吉日,也就是後天開爐鑄劍。不然,可能已經將那受過九重雷劫的鐵鏈放煉爐裏鍛煉去了。
當然,劍乃殺伐之器,四目鑄的是斬妖除魔的殺器,不是煉製帝王將相為象征權勢的禮劍,所以他選的黃道吉日很特別,在陳秋生看來,完全是個煞日。
四目選的那天,白虎抬頭,是個不折不扣的白虎煞日,不過白虎在西,五行屬金,主殺伐,其日開爐煉劍,卻也恰當。而且陳秋生聽四目說,那天五行細分是劍鋒金,還有當日兇神是主殺伐勾陳。
總之一句話,那天是個半年難遇的鑄劍吉日,至於是真是假,看四目那麽火急火燎的將鑄劍道具搬迴來,應該有那麽點道理。
鑄劍,離不開好的泉水淬劍,陳秋生跟四目提了下,四目便指著水井道:“自搬來之日起,我就改造過房屋風水,匯集靈氣,而陣眼,便是這口水井。裏麵的水,靈性滿滿,較之那些鑄劍明泉也不差,而且家樂閑著無事,我每天都讓他對水井施法,淨化水源,這水品質一流,鑄劍絕對沒有問題。”
總之,萬事俱備,隻欠東風,時間一到,四目便要開爐煉劍。
在青青的照顧下,三天時間,一晃而過,到了四目準備開爐鑄劍的日子。一大早,四目便將家樂叫起來做早點,吃完後,吉時差不多到了,便唿喝著家樂,做開爐前的準備。
吉時一到,四目便叫家樂將爐蓋吊起,然後投入材料——就是被九重天雷淬煉過的鐵鏈,放下爐蓋,指揮家樂鼓風,他則在開啟烈火符陣後,念三昧真火咒煆燒,讓神兵煉成後,帶上三昧真火的克魔特性。
爐火熊熊,如此煆燒了一個上午,鐵鏈便熔化成了鐵水。因本身打成鐵鏈就被剔除過一次雜質,九重雷劫更是將本就不多的雜質剔除一遍,熔爐並不能再剔除多少雜質,畢竟熔煉溫度再高,也沒有雷劫最後那道紫雷,所以,鐵鏈熔化後,四目便將其導入劍模中,沒有再繼續煆燒。
對了,這裏要說一下,從之前對付僵屍叔叔來看,四目酷愛重劍,所以,這次要鑄的劍,也較尋常長劍寬大。當然,為了便於攜帶,不是特別大,隻比尋常劍寬上三倍,長上半尺,後上五六倍,估摸成劍後,有四五十斤重。有時候陳秋生會想,如果師叔還做趕屍這行,每天晚上背著這麽把劍行進百裏,輕功絕對能強得不要不要的。
鐵汁很快灌滿劍模,還剩餘不少,被導入另一個模具。相較於四目的劍模,這個模具,不對,應該說這些模具,就要精巧不少了。
那是一個個指甲蓋大小的圓頂,下米有一個個小孔,看上去,就像是用大頭釘按出來的一樣。沒有錯,這模具,真就是用大頭釘按出來的,至於鑄出來的大頭釘,卻不是當普通大頭釘使用,而是用來充當之前被冰huo兩重天全扒下來的龍鱗。
用九重雷劫都沒毀壞的神鐵打造龍鱗,想想就帶勁,那防禦力,仙器怕是也破不開。
龍鱗小巧,一個也要不了多少鐵汁,不過數量眾多,陳秋生做了三大個模具,每個兩千龍鱗,鐵水都不夠用了,還有兩三百個模具是空的。不過陳秋生本來就是往多裏弄的,五千七ba,足夠了。
鐵汁在劍模中冷凝成型,接下來就是反複加熱鍛打,不斷淬火。這是個體力活,四目與家樂齊上陣,家樂大錘猛砸,四目小錘精細鍛打,叮叮當當聲中,隻打得劍身火星飛濺,如放煙花。
因為寶劍主要用來斬妖除魔,所以淬劍的井水,不僅是符水,還加了黑狗血以朱砂,故每淬火一次,劍身顏色便紅一分,反複淬火九次後,劍身已赤紅一片。
九為數之極,加上這神鐵也隻經過九重雷劫洗禮,所以,淬火九次,已是極致,也就是說,劍已成型。當然,還是劍胚,還得細細打磨開鋒。
九次鍛打淬火,一個下午的時間就過去了,天到傍晚,後麵工序,隻能明天繼續,四目讓家樂去準備晚飯後,便去澡堂洗澡去了。
洗完澡出來,四目將劍胚放在腿上,拿著一柄鋒利的匕首削銼起來,這是鑄劍第二步刨銼,目的是使劍身厚度適中,讓劍脊與劍刃之間呈一定坡度。
陳秋生津津有味的看著四目用匕首刨銼劍胚,暗道這鑄劍,還挺有趣的。當然,他這下午隻是看了下大概,他大部分時間,還是在用小刀將龍鱗削得光滑平整,到現在還沒完工呢。
很快家樂就整治好飯菜,過來叫兩人吃飯,兩人便放下手上工作去吃飯,胡吃海喝起來。
飯後,四目打發家樂去給祖師上香、做晚課,自己則抱著劍胚繼續刨銼,而還未完全康複的陳秋生,精力不濟,迴房打坐調息一番後,便睡了過去。
第二天,陳秋生繼續修整龍鱗,沒事的家樂也跑過來幫忙,而刨銼好劍胚的四目,開始了製劍第三步:磨光。
磨光,將己銼之劍置於厝石上磨光,並用金鋼沙布襄鐵尺均勻摩擦。先用粗沙布粗磨,後用細沙布細磨。
磨光之工倍於錘打與刨銼,四目用了一天才完工,而陳秋生在家樂、青青的幫助下,也將五千七百三十一顆龍鱗打磨好,計劃明日將龍頭接上,將龍鱗給龍安上,或者說按上更恰當。
一夜尋常過去,第二天天一亮,陳秋生便將家樂、青青叫來,把龍屍放了出來。
青青、家樂兩個,雖然知道各自師父夥同陳秋生屠了條“龍”,並知道龍屍在陳秋生那,但見到後,還是驚唿連連。
等兩人驚唿完畢,陳秋生立即分派任務,讓青青熬接骨膏和續肉膠,而家樂,則給其安排了個髒活累活:清洗龍頭、龍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