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化城向東140公裏為烏蘭察布。烏蘭察布距離大同約120公裏,距離二連浩特約350公裏。


    烏蘭察布是大窯文化、仰韶文化、岱海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被譽為太陽升起的地方,蒙古語意為紅山口。


    烏蘭察布曆史上就是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交匯交融的地區。戰國時大部分地區是趙國和匈奴的領地。宋、元、明時期,先後有契丹、蒙古等少數民族在此繁衍生息。


    天啟年間,烏蘭察布為四子部落、茂明安、烏喇特、察哈爾等部的遊牧地。


    烏蘭察布向東160公裏為元中都所在地張北。張北距離張家口約60公裏,距離北京約260公裏,距離二連浩特約440公裏,距離林丹汗的新都城查幹浩特城1300公裏。


    張北地區的元中都與和林、上都、大都被稱為蒙元四都。


    1307年,忽必烈的孫子元武宗於張北白城子建設中都,成為皇室往返於大都、上都之間的巡都。


    元中都有三重城,分別是城郭、皇城、宮城,呈迴字形相套,內城平麵呈長方形,周長2360米,中城套在內城之外,麵積約80萬平方米。元中都是元朝三座都城中規模最小的都城。


    元上都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正藍旗,距離張北220公裏,距離二連浩特約500公裏,二連浩特距離庫倫約660公裏,距離和林約1500公裏。


    1256年,忽必烈在此建城,命名為開平城。1263年升為都城,定名上都,成為元朝的第一個都城。


    元上都由宮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組成,外城為黃土夯築,城牆大約有三四公裏長,有四個門進出,城門外有護城河。進入元上都的第一座城門,屬皇城正南門,城牆總長1410米,中間為黃土夯築,皇城是當時文武官員們的居住地。


    皇城正中偏北是宮城,宮城有禦天門,是當時百官聚集、奉旨聽宣之處。元朝皇帝接見官員,宣布政令、聖旨等,文武百官就先在禦天門集中,等候命令。


    宮城是整個元上都的重中之重,它是皇帝處理政務以及皇後妃子居住的地方。宮城的大安閣是元朝皇帝舉行重大朝政活動的地方,如皇帝登基、接見外國使者、與大臣聚會等日常活動也在此舉行。


    元朝有五位皇帝在這裏登基,忽必烈曾經在這裏接見馬可波羅和接受南宋君主的投降。忽必烈在元上都一步步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元上都後,記述了元上都的繁榮景象,讓元上都在歐洲享有盛名。當時的元上都既有漢式宮殿樓閣,又有蒙古包式的帳篷,上都與中都、大都之間有四條驛道相通,交通繁忙,盛極一時。


    1358年,元中都、元上都被起義軍焚毀。永樂年間,又被蒙古攻取,開平地區、張北地區成為韃靼勢力範圍。天啟年間為察哈爾等部的遊牧之地。


    和林位於蒙古中部鄂爾渾河上遊、杭愛山南麓,向東約370公裏為庫倫。


    和林位於蒙古高原的中心地帶,是元朝嶺北行省首府。1235年,蒙古木亦堅汗在草原深處克烈部或迴鶻都城的基礎上,創建為蒙古帝國首都。13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的中心,地緣位置極為重要。


    忽必烈在元上都自立為汗並打敗阿裏不哥後,政治中心南遷漢地,此地不再是首都。元亡後,北元又以此為政治中心。但在不斷的內戰中淪為廢墟,


    查幹浩特城漢譯為白城,白城位於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阿巴嘎山腳下,整體坐落於巴彥唿舒河北岸、河穀草原平坦之地。


    白城規模宏大,城市建築布局主次分明,結構嚴謹,分內外兩重,呈迴字形布局。並利用棋盤山作為天然屏障,在兩座山峰之間的山坳處采用夯築城牆,中心辟有寬10米的白城南門。


    白城的內城位於外城的中部,城牆高大規整,防禦設施完備。城牆為正方形,邊長255米。


    內城建築以宮殿為主。中央宮殿位於城市的中軸線上,四周環以7座配殿,形成眾星拱月式的格局。


    林丹汗即位時蒙古內憂外患,為穩定蒙古草原的形勢,林丹汗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平息察哈爾部內部的分裂,並修建白城作為都城。


    崇禎8年,皇太極率軍攻入白城,由於額哲在女真大軍攻城之時便棄城投降,白城城內建築和城牆未遭破壞,得以保留。


    白城為蒙元王朝最後一座都城,但曆史短暫,在蒙元王朝的都城中未排上號。


    ……


    麵對蒙古部落習以為常的南下扣邊擄掠,俗話說隻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朱由校本不想現在就發動征服蒙古的戰爭,大明的政治經濟改革還未完成,朝廷的財政赤字還未解決,經濟結構還非常脆弱,國力虛弱,再埋頭發展幾年,那是最好。


    可惜,樹欲靜而風不止。


    借助戰爭,收服河套、征服蒙古,加速大明的政治經濟改革也是不錯的選擇。


    收服河套、征服蒙古也是朱由校最基本的使命。


    裝備跨時代熱兵器的皇家衛隊征服蒙古難度不大,但征服蒙古後,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千百年來,北方遊牧民族對華夏的威脅侵擾,才是最大的難題。


    朱由校與皇家衛隊總參謀部針對鄂爾多斯部的入侵,製定了誘敵深入,關門打狗,全殲入侵之敵的作戰方案,作戰方案命名為對蒙自衛反擊戰。


    全殲入侵之敵隻是完成自衛目的,對於膽敢入侵大明的蒙古部落,必須給予嚴厲的懲罰,以儆效尤。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必十倍還之。


    鄂爾多斯部與土默特部狼狽為奸,牽一發動全身,打擊鄂爾多斯部的同時,趁勢攻打歸化城的西土默特部。


    為防止青海土默特部分部救援,青海土默特分部一並解決。青海地區藏族部落眾多,為配合征服青海,康巴藏區一並征服。


    對蒙自衛反擊戰升級為三大軍區聯合作戰的大戰役,不僅為三大軍區的未來戰略布局,也為了這些地區的礦產資源。通過此戰,檢驗皇家衛隊的戰鬥力。


    北方軍區戰略目標收複河套平原以及陰山山脈,將北方防線全麵北移。打通從九原城經白雲鄂博、庫倫至貝加爾湖地區約1500公裏的交通線,切斷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漠南蒙古的聯係,將蒙古三部分割為東蒙古和西蒙古。


    華西軍區戰略目標向北收複阿拉善高原、額吉納旗、居延海、洪果爾山、賀蘭山地區,向南收複青海地區,兵鋒進抵西域、青藏高原。


    自從華西軍區成立後,嚴密封鎖河西走廊,青海蒙古土默特部和漠南蒙古的聯係早已經被隔絕。


    西南軍區戰略目標收複康巴藏區,兵鋒進抵青藏高原。


    康巴藏區在中國西南邊疆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曆史上有治藏必先安康的古訓。康巴曆史和文化是藏族曆史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夏貢拉山位於西藏昌都,藏語意為東邊的雪山,海拔5298米,自古便是“進藏第一山”、“川藏第一險”,成為康藏天然分界處 。


    打箭爐古為羌地,三國蜀漢始稱打箭爐。夏貢拉山以東為康,取康地安定之意,得名康定。滿清時期改為康定府。民國時期成為西康省省會。解放後為甘孜州首府。


    天啟年間的康巴藏區有白利土司、德格、甘孜、鄧柯、白玉、石渠、馬爾康等藏族部落,最大的勢力為白利土司屯月多吉。


    大明內部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處理,工業基礎水平,經濟錢糧,武器裝備生產供應,特別是後勤保障不能夠支持徹底征服蒙古高原、青藏高原、西域。


    通過此戰,打通通往中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地區的交通線,打通通往西藏、西域的交通線,震懾蒙古諸部,獲得暫時的和平。


    大明抓住此戰略發展機遇,加速處理內部矛盾,發展工業、發展經濟、發展軍工,提高後勤保障水平,將大明的戰爭潛力提升到新高度。


    隨著皇家衛隊總參謀部的一聲令下,北方軍區、華西軍區、西南軍區三大戰爭機器迅速的運轉起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爾東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爾東大王並收藏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