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軍區總指揮熊廷弼、政治委員康實忠、參謀長伍實君按照朱由校的戰略部署,堅壁清野,各部堅守沈陽、遼陽、廣寧、奉集堡、虎皮驛等重城。
努爾哈赤試探了一個月,在遼沈地區一粒糧食也沒有撈到,反而倒貼了不少軍費錢糧。
努爾哈赤依然使用誘敵戰術,派出幾十騎兵在城外遊蕩,想誘使守城官兵出城交戰。
熊廷弼親自指揮沈陽防禦戰,嚴格執行據城防守的命令。
努爾哈赤晃悠了兩日,淩辱謾罵什麽事情都做了,沈陽城守軍依然不為所動。
努爾哈赤又生一計,傳出消息,越過沈陽,進攻山海關,隨即拔營向西開拔。
皇家衛隊總參謀部給東北軍區下達的作戰方案中,明確指出,如果努爾哈赤越過沈陽,進攻山海關,沈陽守軍不僅無罪,反而有功,說明沈陽防守很好。
東北軍區對努爾哈赤的動向不為所動,反而更加堅定了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
努爾哈赤又到各處轉悠了幾日,各處守軍依然據城防守,不為所動。
這下努爾哈赤沉不住氣了,再次兵臨沈陽城下,開始對沈陽東門發起進攻。
八旗軍隊的戰術在不同曆史階段有所演變。
最初,八旗軍隊在進攻時騎馬快速機動,作戰時下馬步戰,使用長把劈刀或長矛進行近身搏鬥,追擊時則騎馬射箭。經常采用突襲戰術,利用騎兵的機動性進行快速打擊。
隨著八旗兵掌控草原牧區,獲得優質馬匹後,戰術有所調整,?重步兵和騎兵區分更加明確,攻擊方式也更加多樣化,包括使用?火槍和?火炮。
到了後期,隨著火槍和火炮的應用,重步兵基本消失,改為騎兵在前,輕步兵居中,炮隊在後的陣型。
在戰術上,八旗軍隊的步兵騎兵密切協同,配合作戰。
行軍時,若地廣,則八固山並列,隊伍整齊,中有節次。地狹,則八固山合一路而行,節次不亂。軍士禁喧嘩,行伍禁紛亂。
當兵刃相接之際,披重鎧執利刀者,令為前鋒,披短甲善射者,自後衝擊,巴牙喇精兵立於別地觀望,勿令下馬,勢有不及處,即接應之。
麵對以火器見長的明軍,八旗軍隊也有自己的應對措施。
順風放箭攻擊明軍是八旗軍隊的經典戰術。
即使在其他不是順風的戰例中,八旗軍隊也可以以一部分裝備重甲的步兵吸引明軍火力或以盾車覆蓋皮革阻擋明軍子彈。
八旗軍隊躲在車後放箭,大量殺傷明軍而後騎兵進行衝擊,往往能夠取勝。
但是,麵對依靠紅衣大炮守城的明軍,早期缺乏火器的八旗軍隊在攻城戰中就處於劣勢了。
此時,八旗軍隊往往隻能先以重甲外披棉甲,盔外戴大厚棉帽者,在前執盾而進,立於城牆之下。繼之以所選攜輕短甲善射之軍,隨往放箭。
接近城牆後,八旗軍隊執盾登城,城內放箭、擲巨石、滾擲木、投火等抵抗。八旗軍隊登城的同時,置盾於城下,然後開始土木工程,挖掘用磚石所築的城垣。
麵對明軍的火器部隊,八旗軍隊往往也隻能憑借人數上的優勢,以及善射的技能,依托盾車和重甲,用弓箭強行壓製,這必然要付出相當的損失。
八旗軍隊最出名的武器就是清弓和布麵甲。
清弓顧名思義,是清軍使用的兵器。特點是大尺寸、大弓梢、拉力較大。注重的是“穩”和“準”。
清弓一般都是大拉鋸重箭近射,不追求射程,其破甲能力相當出色。相比明軍的早期火器,清弓威力大,準確度高,確實在戰場上有優勢。
布麵甲是八旗軍隊的標誌。起源於元朝,興盛於明朝。
八旗軍隊常用的布麵甲盔甲與明朝一脈相承。布麵甲使用布帛作為甲衣的表麵。外麵釘有甲泡,要害部位內綴有鐵甲片,棉布做襯。
上身甲稱甲衣,有無袖和有袖兩種,下身稱甲裳,穿時用係帶係於腰間。
布麵甲製作成本低廉,工藝簡單,既能保暖,又對早期火器有一定防護作用。可以說是八旗軍隊的利器。
首先打頭陣的依然是李永芳、佟養性的漢軍等雜牌軍,約莫4000人左右。
漢軍雜牌軍以前隸屬於明軍時,戰鬥力拉跨,可投降女真後,攻起城來卻勇猛無比。努爾哈赤治軍還真是有本事。
一將功成萬骨枯。
古代攻城之戰,排在前麵的士兵明知是炮灰,為何還要拚死往前衝?
古代四大軍功,先登、斬將、奪旗、陷陣,以先登為最,先登意味著戰爭的勝利。
如果你能夠衝上去第一個登城而還能活下來,除了給錢,還能做官,甚至封侯,可謂是九死一生。先登就像一場賭博,你能夠活下來世世代代吃喝不愁。
熊廷弼派出一個旅4000名步槍兵進行防禦,迫擊炮、手榴彈刻意被隱藏。李永芳、佟養性的漢軍,幾次進攻,都被步槍輕易擊退。
明軍零傷亡,李永芳、佟養性的漢軍傷亡了上千人。但城下的壕溝被填埋清除了一道。
第一天的攻防結束,努爾哈赤發覺形勢不對,明軍火器厲害,立即調整戰術。
第二日,努爾哈赤派出大量車盾,依然是李永芳、佟養性漢軍雜牌軍,兵力增加到8000人,隱蔽在車盾後進攻東門。目的很明確,填埋清除城下的壕溝。
熊廷弼輪換一個旅4000名步槍兵進行防禦,迫擊炮、手榴彈依然被隱藏。
經過一天的激戰,明軍依然零傷亡。李永芳、佟養性付出傷亡3000人的代價,城下的三道壕溝全部被填埋清除。
李永芳、佟養性用傷亡4000餘人的代價,為女真八旗大軍趟出一條血路。
第三日,真正的血戰開始了。努爾哈赤在西門、北門各出動5000人發起佯攻,分散明軍兵力,借機主攻東門。
西門、北門打響後,努爾哈赤派出大量的車盾,組織了2萬女真八旗重甲步兵隱蔽在車盾後,開始強攻東門。
熊廷弼在西門、北門各安排一個旅4000名步槍兵進行防禦。派上兩個旅8000名步槍兵,在東門進行防禦,手榴彈準備,迫擊炮依然被隱藏。
女真八旗步兵在付出約5000人的傷亡後,進攻到城下。密集的弓箭也射向了城頭,明軍開始有了傷亡。
女真八旗重甲步兵架起雲梯,開始登城時,密集的手榴彈飛下城牆,一時間屍橫遍野,女真八旗重甲步兵看著即將到手的城門城牆,誓死不退。
幸存者看著傷亡慘重的八旗子弟,已經打紅了眼,不顧一切的往城上攀爬。
東北軍區增援的兩個旅8000名步槍兵早已經臨陣待命,盯著城牆垛口,上來一個,解決一個。手榴彈也不停的往下扔。
沈陽城看起來搖搖欲墜,努爾哈赤見此情形發起總攻,派出3萬騎兵衝鋒。
熊廷弼等的就是女真八旗的騎兵出場,布置5個山炮營135門山炮、10個迫擊炮營810門迫擊炮,請君入甕。
當女真八旗騎兵衝鋒至2500米時,810門迫擊炮齊發,5分鍾的密集轟炸,約1.5萬發炮彈傾瀉到3萬騎兵頭上,女真八旗騎兵傷亡過半。
幸存的女真八旗騎兵衝到城下拋射弓箭時,又遭遇步槍兵的打擊,傷亡超過三分之二,麵對巨大的傷亡,不得不撤出戰場。
炮團打擊騎兵的同時,城下的女真八旗重甲步兵也遭遇了猛烈的打擊,手榴彈、子彈收割著女真八旗的生命。
女真八旗步兵傷亡一半以上,紛紛撤退逃竄,但要跑出八百米才比較安全。等到全部撤出,傷亡約人,僅有約5000人迴到大營。3萬騎兵傷亡約。
三天下來,殲滅八旗約4萬人,女真軍參將布剛、遊擊郎革、石裏泰、雅巴海、布哈、孫紮欽、巴彥、雅木布裏、西爾泰、郎格、敦布達哈、木布、祿汪格等將領戰死。明軍陣亡400多人,傷1500多人。
努爾哈赤試探了一個月,在遼沈地區一粒糧食也沒有撈到,反而倒貼了不少軍費錢糧。
努爾哈赤依然使用誘敵戰術,派出幾十騎兵在城外遊蕩,想誘使守城官兵出城交戰。
熊廷弼親自指揮沈陽防禦戰,嚴格執行據城防守的命令。
努爾哈赤晃悠了兩日,淩辱謾罵什麽事情都做了,沈陽城守軍依然不為所動。
努爾哈赤又生一計,傳出消息,越過沈陽,進攻山海關,隨即拔營向西開拔。
皇家衛隊總參謀部給東北軍區下達的作戰方案中,明確指出,如果努爾哈赤越過沈陽,進攻山海關,沈陽守軍不僅無罪,反而有功,說明沈陽防守很好。
東北軍區對努爾哈赤的動向不為所動,反而更加堅定了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
努爾哈赤又到各處轉悠了幾日,各處守軍依然據城防守,不為所動。
這下努爾哈赤沉不住氣了,再次兵臨沈陽城下,開始對沈陽東門發起進攻。
八旗軍隊的戰術在不同曆史階段有所演變。
最初,八旗軍隊在進攻時騎馬快速機動,作戰時下馬步戰,使用長把劈刀或長矛進行近身搏鬥,追擊時則騎馬射箭。經常采用突襲戰術,利用騎兵的機動性進行快速打擊。
隨著八旗兵掌控草原牧區,獲得優質馬匹後,戰術有所調整,?重步兵和騎兵區分更加明確,攻擊方式也更加多樣化,包括使用?火槍和?火炮。
到了後期,隨著火槍和火炮的應用,重步兵基本消失,改為騎兵在前,輕步兵居中,炮隊在後的陣型。
在戰術上,八旗軍隊的步兵騎兵密切協同,配合作戰。
行軍時,若地廣,則八固山並列,隊伍整齊,中有節次。地狹,則八固山合一路而行,節次不亂。軍士禁喧嘩,行伍禁紛亂。
當兵刃相接之際,披重鎧執利刀者,令為前鋒,披短甲善射者,自後衝擊,巴牙喇精兵立於別地觀望,勿令下馬,勢有不及處,即接應之。
麵對以火器見長的明軍,八旗軍隊也有自己的應對措施。
順風放箭攻擊明軍是八旗軍隊的經典戰術。
即使在其他不是順風的戰例中,八旗軍隊也可以以一部分裝備重甲的步兵吸引明軍火力或以盾車覆蓋皮革阻擋明軍子彈。
八旗軍隊躲在車後放箭,大量殺傷明軍而後騎兵進行衝擊,往往能夠取勝。
但是,麵對依靠紅衣大炮守城的明軍,早期缺乏火器的八旗軍隊在攻城戰中就處於劣勢了。
此時,八旗軍隊往往隻能先以重甲外披棉甲,盔外戴大厚棉帽者,在前執盾而進,立於城牆之下。繼之以所選攜輕短甲善射之軍,隨往放箭。
接近城牆後,八旗軍隊執盾登城,城內放箭、擲巨石、滾擲木、投火等抵抗。八旗軍隊登城的同時,置盾於城下,然後開始土木工程,挖掘用磚石所築的城垣。
麵對明軍的火器部隊,八旗軍隊往往也隻能憑借人數上的優勢,以及善射的技能,依托盾車和重甲,用弓箭強行壓製,這必然要付出相當的損失。
八旗軍隊最出名的武器就是清弓和布麵甲。
清弓顧名思義,是清軍使用的兵器。特點是大尺寸、大弓梢、拉力較大。注重的是“穩”和“準”。
清弓一般都是大拉鋸重箭近射,不追求射程,其破甲能力相當出色。相比明軍的早期火器,清弓威力大,準確度高,確實在戰場上有優勢。
布麵甲是八旗軍隊的標誌。起源於元朝,興盛於明朝。
八旗軍隊常用的布麵甲盔甲與明朝一脈相承。布麵甲使用布帛作為甲衣的表麵。外麵釘有甲泡,要害部位內綴有鐵甲片,棉布做襯。
上身甲稱甲衣,有無袖和有袖兩種,下身稱甲裳,穿時用係帶係於腰間。
布麵甲製作成本低廉,工藝簡單,既能保暖,又對早期火器有一定防護作用。可以說是八旗軍隊的利器。
首先打頭陣的依然是李永芳、佟養性的漢軍等雜牌軍,約莫4000人左右。
漢軍雜牌軍以前隸屬於明軍時,戰鬥力拉跨,可投降女真後,攻起城來卻勇猛無比。努爾哈赤治軍還真是有本事。
一將功成萬骨枯。
古代攻城之戰,排在前麵的士兵明知是炮灰,為何還要拚死往前衝?
古代四大軍功,先登、斬將、奪旗、陷陣,以先登為最,先登意味著戰爭的勝利。
如果你能夠衝上去第一個登城而還能活下來,除了給錢,還能做官,甚至封侯,可謂是九死一生。先登就像一場賭博,你能夠活下來世世代代吃喝不愁。
熊廷弼派出一個旅4000名步槍兵進行防禦,迫擊炮、手榴彈刻意被隱藏。李永芳、佟養性的漢軍,幾次進攻,都被步槍輕易擊退。
明軍零傷亡,李永芳、佟養性的漢軍傷亡了上千人。但城下的壕溝被填埋清除了一道。
第一天的攻防結束,努爾哈赤發覺形勢不對,明軍火器厲害,立即調整戰術。
第二日,努爾哈赤派出大量車盾,依然是李永芳、佟養性漢軍雜牌軍,兵力增加到8000人,隱蔽在車盾後進攻東門。目的很明確,填埋清除城下的壕溝。
熊廷弼輪換一個旅4000名步槍兵進行防禦,迫擊炮、手榴彈依然被隱藏。
經過一天的激戰,明軍依然零傷亡。李永芳、佟養性付出傷亡3000人的代價,城下的三道壕溝全部被填埋清除。
李永芳、佟養性用傷亡4000餘人的代價,為女真八旗大軍趟出一條血路。
第三日,真正的血戰開始了。努爾哈赤在西門、北門各出動5000人發起佯攻,分散明軍兵力,借機主攻東門。
西門、北門打響後,努爾哈赤派出大量的車盾,組織了2萬女真八旗重甲步兵隱蔽在車盾後,開始強攻東門。
熊廷弼在西門、北門各安排一個旅4000名步槍兵進行防禦。派上兩個旅8000名步槍兵,在東門進行防禦,手榴彈準備,迫擊炮依然被隱藏。
女真八旗步兵在付出約5000人的傷亡後,進攻到城下。密集的弓箭也射向了城頭,明軍開始有了傷亡。
女真八旗重甲步兵架起雲梯,開始登城時,密集的手榴彈飛下城牆,一時間屍橫遍野,女真八旗重甲步兵看著即將到手的城門城牆,誓死不退。
幸存者看著傷亡慘重的八旗子弟,已經打紅了眼,不顧一切的往城上攀爬。
東北軍區增援的兩個旅8000名步槍兵早已經臨陣待命,盯著城牆垛口,上來一個,解決一個。手榴彈也不停的往下扔。
沈陽城看起來搖搖欲墜,努爾哈赤見此情形發起總攻,派出3萬騎兵衝鋒。
熊廷弼等的就是女真八旗的騎兵出場,布置5個山炮營135門山炮、10個迫擊炮營810門迫擊炮,請君入甕。
當女真八旗騎兵衝鋒至2500米時,810門迫擊炮齊發,5分鍾的密集轟炸,約1.5萬發炮彈傾瀉到3萬騎兵頭上,女真八旗騎兵傷亡過半。
幸存的女真八旗騎兵衝到城下拋射弓箭時,又遭遇步槍兵的打擊,傷亡超過三分之二,麵對巨大的傷亡,不得不撤出戰場。
炮團打擊騎兵的同時,城下的女真八旗重甲步兵也遭遇了猛烈的打擊,手榴彈、子彈收割著女真八旗的生命。
女真八旗步兵傷亡一半以上,紛紛撤退逃竄,但要跑出八百米才比較安全。等到全部撤出,傷亡約人,僅有約5000人迴到大營。3萬騎兵傷亡約。
三天下來,殲滅八旗約4萬人,女真軍參將布剛、遊擊郎革、石裏泰、雅巴海、布哈、孫紮欽、巴彥、雅木布裏、西爾泰、郎格、敦布達哈、木布、祿汪格等將領戰死。明軍陣亡400多人,傷15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