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華中總督楊嗣昌,西南總督張伯鯨,華南總督瞿式耜率軍到達各省後,經過周密的部署,相繼采取雷霆手段,以強大的武力,全麵控製各省衛所軍隊,開始了舊軍隊的整肅整編整訓。
雲南昆明。
三月的昆明氣候宜人,空氣格外清新,藍天白雲之下,滇池的湖水愈發湛藍,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正是城中達官貴人遊玩的好去處。
若是往常的時候,滇池周邊早已經是車水馬龍,人滿為患,但如今滇池周邊的人影明顯稀疏了許多,大多數人不由自主的將注意力放在了城中的黔國公府和雲南都司衙門,無心遊玩。
秦良玉率領川軍第三師突然包圍了黔國公府和雲南都司衙門,緊接著新任西南總督張伯鯨率領皇家衛隊西南縱隊進入昆明開始接管昆明各地衛所。
黔國公沐昌祚及其全家被拘押審查,昆明大變天。
……
漕運總督府治所淮安。
淮安作為漕運樞杻、鹽運要衝、南船北馬交匯之地,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為京杭大運河沿線“四大都市”。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漫長的歲月裏,經曆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最後一次興修完成才稱作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裏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大運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全長約1800公裏。
京杭大運河全程分為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魯運河、中運河、裏運河、江南運河七段。串聯通州、天津、滄州、臨清、聊城、徐州、淮安、揚州、鎮江、常州、蘇州、杭州等城鎮。
北京的什刹海、後海、積水潭一帶,為京杭大運河漕運的終點,千帆競泊,熱鬧繁華。積水潭比較大的碼頭、最熱鬧的景象集中在離鼓樓最近的銀錠橋、煙袋斜街一帶。
當時的文人雅士匯集在積水潭邊賞酒作文,酒樓、客棧、妓院等服務業非常繁榮。
通州古詩雲,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誌性建築。明代漕運鼎盛時,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來往的漕船每年有二萬多艘,共分十幫,商船三萬艘,官兵12萬人次。
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師,又在這裏被海河一齊送入渤海,使小小的直沽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京杭大運河加強了南北交通和交流,鞏固了中央對全國的統治,加強了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建設,促進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相融合,方便了南糧北運。
成為了大明政治統治和經濟、物資運輸賴以維係的交通生命線。
1855年黃河改道後,運河山東段逐漸淤廢。從此漕運主要改經海路。1911年,津浦鐵路全線通車,京杭大運河以及沿線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京杭大運河又稱漕河,通過漕河運輸稱漕運,通過漕運運輸的糧食稱為漕糧。
明代經濟重心南移,出現了政治、軍事重心與經濟重心分離的狀況,漕運對於明朝的政治、軍事意義更加突出。
明朝時期,廢除了海上運輸,國內運輸基本靠漕運,漕運越發重要。漕糧不僅供應京城的日常食糧,支撐著中央的正常運轉,還支撐北方的軍事體係。
漕運是專製集權政治的產物,也是朝廷攫取天下財富的手段之一,為滿足國家正常的行政開支和皇室消費,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南北物資交流的需求大增,大運河也成為商運之河、民運之河。漕船不僅允許載客運輸,所帶貨物也日益增長,漕船貿易日趨活躍。
南方的糧食、絲綢、布匹、茶葉、糖、竹、木、漆、陶瓷等源源不斷運往北方,北方的鬆木、皮貨、煤炭、棉花等也不斷由運河南下。棉布和絲織品幾百年來一直是運河上的主要貨物。
漕運方法曆經改革,在明代趨於完善,有支運法、兌運法、改兌法三種。
為了適應漕運的需求,在運河沿線的淮安、徐州、德州、臨清建立若幹糧倉。便於隨時儲存和轉運漕糧,由戶部每年派出主事四人分管。
淮安最知名的糧倉常盈倉每年可儲漕糧70萬餘石。每年漕船到達淮安後,需接受漕運總督衙門的盤查,上萬艘糧船的船工水手、漕運官兵在此停留,南來北往的商人在此進行貨物交易,旅客也在此盤桓。因此促成淮安城市的繁榮。
漕糧裝運、征收、行船次序、期限管理及至運送時間、航行裏數都有繁雜的製度。
由於漕政腐敗,各級官府貪汙聚斂,船幫胥吏勾結,耗米、耗費橫收暴斂,通常為正糧的二三倍,甚至四五倍,苦的是承擔漕糧、漕運的老百姓。
農民被應役運糧,荒時廢業,又遭風濤漂沒,官吏勒索,生活異常艱辛,被迫紛紛逃亡和反抗。一般運軍下層,亦遭受同樣的苦累及長官的克扣,不斷出現逃亡現象。
為確保這條生命線的暢通無阻,明廷專門設置了直屬中央的京杭大運河地方管理機構漕運總督,不計成本地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給以保障。
漕運總督全稱為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始設於景泰2年,駐節於南直隸淮安府城,品級為從一品或正二品。
漕運總督下設中軍、左營、右營、城守營、水師七營親轄武裝,以及專職漕糧運輸的運軍約12萬人,擁有運船餘隻,海船350隻。
另設置理漕參政、巡漕禦史、郎中、監兌、理刑管洪、管造船主事、管閘主事等官員達270多人。
漕運總督還統領潁州兵備道、徐州兵備道、淮揚海防道、中都留守司、南直隸廬州衛、揚州衛、高郵衛、儀真衛、滁州衛、徐州衛、淮安衛、大河衛、邳州衛、沂州衛、泗州衛、壽州衛、宿州衛以及洪塘守禦所、海州中守禦所。
總督天下漕運事務是漕運總督的核心本職。漕運總督節製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河南、山東六省漕糧,於每省設正四品督糧道負責漕運。
淮安儼然是一個行省,漕運總督不僅是一個專業官員,也是一方大吏,而淮安則是一個準省級城市。
漕運總督要像其他督撫那樣,總理全省軍政事務,包括督理錢糧、操練兵馬、修理城池、撫安軍民、禁革奸弊等事項。如有戰事發生,可以選將調兵,組織備戰。
漕運總督巡撫鳳陽等處,包括淮安府、揚州府、鳳陽府、廬州府,和州、滁州、徐州四府三州。鳳陽府、廬州府、和州、滁州在安徽,廬州府即合肥,包括了長江以北整個淮河中下遊地區。
鳳陽是太祖朱元璋的老家,雖然開府淮安,卻不稱巡撫淮安而稱巡撫鳳陽。鳳陽巡撫轄地雖然與南直隸交叉著,但他仍然要對他所轄範圍內的事務負責。
漕運總督兼管河道,即兼管運河、黃河等河道的治理。
漕運總督不僅管理跨越數省長達1800公裏的漕運事務,還要兼任鳳陽巡撫,經常忙不過來,所以有時又單獨另設鳳陽巡撫。
漕運總督屬於肥差,與紳糧大戶、漕幫或青幫關係密切,內幕甚多。
崇禎時期,漕運總督又多了兼理海防。
南直隸海防很核心的一點即是圍繞留都的安危展開,應天府為南直隸的心髒。駐太倉蘇鬆、駐江陰常鎮、徐州、揚州四個兵備道以及駐泰州的淮揚海防道為應天府的屏障。
鎮江府的海防據點為南京門戶,蘇鬆兩府海防據點是南京的屏障。常州府當長江入海口,揚州府的軍營和守備比較密集。
在南京內外守備統率下,南京的軍事力量基本集中在應天府,加上南京三大營和操江提督掌控的應天府附近水軍武裝力量,南京的防衛理論上固若金湯。
雲南昆明。
三月的昆明氣候宜人,空氣格外清新,藍天白雲之下,滇池的湖水愈發湛藍,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正是城中達官貴人遊玩的好去處。
若是往常的時候,滇池周邊早已經是車水馬龍,人滿為患,但如今滇池周邊的人影明顯稀疏了許多,大多數人不由自主的將注意力放在了城中的黔國公府和雲南都司衙門,無心遊玩。
秦良玉率領川軍第三師突然包圍了黔國公府和雲南都司衙門,緊接著新任西南總督張伯鯨率領皇家衛隊西南縱隊進入昆明開始接管昆明各地衛所。
黔國公沐昌祚及其全家被拘押審查,昆明大變天。
……
漕運總督府治所淮安。
淮安作為漕運樞杻、鹽運要衝、南船北馬交匯之地,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為京杭大運河沿線“四大都市”。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漫長的歲月裏,經曆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最後一次興修完成才稱作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裏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大運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全長約1800公裏。
京杭大運河全程分為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魯運河、中運河、裏運河、江南運河七段。串聯通州、天津、滄州、臨清、聊城、徐州、淮安、揚州、鎮江、常州、蘇州、杭州等城鎮。
北京的什刹海、後海、積水潭一帶,為京杭大運河漕運的終點,千帆競泊,熱鬧繁華。積水潭比較大的碼頭、最熱鬧的景象集中在離鼓樓最近的銀錠橋、煙袋斜街一帶。
當時的文人雅士匯集在積水潭邊賞酒作文,酒樓、客棧、妓院等服務業非常繁榮。
通州古詩雲,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誌性建築。明代漕運鼎盛時,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來往的漕船每年有二萬多艘,共分十幫,商船三萬艘,官兵12萬人次。
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師,又在這裏被海河一齊送入渤海,使小小的直沽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京杭大運河加強了南北交通和交流,鞏固了中央對全國的統治,加強了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建設,促進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相融合,方便了南糧北運。
成為了大明政治統治和經濟、物資運輸賴以維係的交通生命線。
1855年黃河改道後,運河山東段逐漸淤廢。從此漕運主要改經海路。1911年,津浦鐵路全線通車,京杭大運河以及沿線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京杭大運河又稱漕河,通過漕河運輸稱漕運,通過漕運運輸的糧食稱為漕糧。
明代經濟重心南移,出現了政治、軍事重心與經濟重心分離的狀況,漕運對於明朝的政治、軍事意義更加突出。
明朝時期,廢除了海上運輸,國內運輸基本靠漕運,漕運越發重要。漕糧不僅供應京城的日常食糧,支撐著中央的正常運轉,還支撐北方的軍事體係。
漕運是專製集權政治的產物,也是朝廷攫取天下財富的手段之一,為滿足國家正常的行政開支和皇室消費,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南北物資交流的需求大增,大運河也成為商運之河、民運之河。漕船不僅允許載客運輸,所帶貨物也日益增長,漕船貿易日趨活躍。
南方的糧食、絲綢、布匹、茶葉、糖、竹、木、漆、陶瓷等源源不斷運往北方,北方的鬆木、皮貨、煤炭、棉花等也不斷由運河南下。棉布和絲織品幾百年來一直是運河上的主要貨物。
漕運方法曆經改革,在明代趨於完善,有支運法、兌運法、改兌法三種。
為了適應漕運的需求,在運河沿線的淮安、徐州、德州、臨清建立若幹糧倉。便於隨時儲存和轉運漕糧,由戶部每年派出主事四人分管。
淮安最知名的糧倉常盈倉每年可儲漕糧70萬餘石。每年漕船到達淮安後,需接受漕運總督衙門的盤查,上萬艘糧船的船工水手、漕運官兵在此停留,南來北往的商人在此進行貨物交易,旅客也在此盤桓。因此促成淮安城市的繁榮。
漕糧裝運、征收、行船次序、期限管理及至運送時間、航行裏數都有繁雜的製度。
由於漕政腐敗,各級官府貪汙聚斂,船幫胥吏勾結,耗米、耗費橫收暴斂,通常為正糧的二三倍,甚至四五倍,苦的是承擔漕糧、漕運的老百姓。
農民被應役運糧,荒時廢業,又遭風濤漂沒,官吏勒索,生活異常艱辛,被迫紛紛逃亡和反抗。一般運軍下層,亦遭受同樣的苦累及長官的克扣,不斷出現逃亡現象。
為確保這條生命線的暢通無阻,明廷專門設置了直屬中央的京杭大運河地方管理機構漕運總督,不計成本地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給以保障。
漕運總督全稱為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始設於景泰2年,駐節於南直隸淮安府城,品級為從一品或正二品。
漕運總督下設中軍、左營、右營、城守營、水師七營親轄武裝,以及專職漕糧運輸的運軍約12萬人,擁有運船餘隻,海船350隻。
另設置理漕參政、巡漕禦史、郎中、監兌、理刑管洪、管造船主事、管閘主事等官員達270多人。
漕運總督還統領潁州兵備道、徐州兵備道、淮揚海防道、中都留守司、南直隸廬州衛、揚州衛、高郵衛、儀真衛、滁州衛、徐州衛、淮安衛、大河衛、邳州衛、沂州衛、泗州衛、壽州衛、宿州衛以及洪塘守禦所、海州中守禦所。
總督天下漕運事務是漕運總督的核心本職。漕運總督節製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河南、山東六省漕糧,於每省設正四品督糧道負責漕運。
淮安儼然是一個行省,漕運總督不僅是一個專業官員,也是一方大吏,而淮安則是一個準省級城市。
漕運總督要像其他督撫那樣,總理全省軍政事務,包括督理錢糧、操練兵馬、修理城池、撫安軍民、禁革奸弊等事項。如有戰事發生,可以選將調兵,組織備戰。
漕運總督巡撫鳳陽等處,包括淮安府、揚州府、鳳陽府、廬州府,和州、滁州、徐州四府三州。鳳陽府、廬州府、和州、滁州在安徽,廬州府即合肥,包括了長江以北整個淮河中下遊地區。
鳳陽是太祖朱元璋的老家,雖然開府淮安,卻不稱巡撫淮安而稱巡撫鳳陽。鳳陽巡撫轄地雖然與南直隸交叉著,但他仍然要對他所轄範圍內的事務負責。
漕運總督兼管河道,即兼管運河、黃河等河道的治理。
漕運總督不僅管理跨越數省長達1800公裏的漕運事務,還要兼任鳳陽巡撫,經常忙不過來,所以有時又單獨另設鳳陽巡撫。
漕運總督屬於肥差,與紳糧大戶、漕幫或青幫關係密切,內幕甚多。
崇禎時期,漕運總督又多了兼理海防。
南直隸海防很核心的一點即是圍繞留都的安危展開,應天府為南直隸的心髒。駐太倉蘇鬆、駐江陰常鎮、徐州、揚州四個兵備道以及駐泰州的淮揚海防道為應天府的屏障。
鎮江府的海防據點為南京門戶,蘇鬆兩府海防據點是南京的屏障。常州府當長江入海口,揚州府的軍營和守備比較密集。
在南京內外守備統率下,南京的軍事力量基本集中在應天府,加上南京三大營和操江提督掌控的應天府附近水軍武裝力量,南京的防衛理論上固若金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