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元年正月11。


    皇家北京大學、皇家軍事大學正式開學。


    大明所有的舉人以及軍隊或地方上的軍事人才基本進入了北京大學、皇家軍事學院深造,大明各地的青年才俊大部分匯聚到京城。


    地方如有異動,將少了大批青壯骨幹人才,力量將大大削弱。


    這些青年才俊進入北京大學和皇家軍事大學深造,畢業後,前途無量,成為既得利益者,對於反叛朝廷,會有更多的顧慮。


    信王朱由檢、周王朱肅溱世子朱恭枵、唐王朱碩熿世孫朱聿鍵、魯王朱壽鋐之侄朱以派、朱以洐、朱以江,益王子弟朱由植、朱慈炲,榮王子弟朱有楨、武王子弟朱肅涚以及朱鼎兆、朱乾生、朱埏境、朱常滮、朱寅衛、朱由櫛、朱運栓、朱常潮、朱誼石、朱誼泐、朱常淇、朱誼貴、朱朝墠、朱敬鑃、朱宗蒗、朱常巢、朱常澆、朱載墇、朱在鉞、朱在鐻、朱紹焜、朱存梧等宗室子弟經過嚴格審查後進入皇家軍事大學學習。


    曆史上12歲的朱由檢被封為信王。這一世,朱由檢被提前冊封,朱由檢將在皇家軍事大學天津海軍學院接受最嚴格的訓練學習,重點培養。


    周王朱肅溱世子朱恭枵,出生於1582年,太祖朱元璋第十世孫。萬曆17年封世子。崇禎八年朱肅溱過世後襲封周王。


    朱恭枵深受朱肅溱訓陶,忠孝賢明、輔政愛民。李自成率軍攻打開封,朱恭枵主動出資犒賞軍士,加築開封城,數次打退李自成進攻。崇禎17年,朱恭枵在逃亡中病逝。


    唐王朱碩熿世孫朱聿鍵,出生於1602年,太祖朱元璋的第九世孫。唐王朱碩熿心裏一直愛惜小妾生的兒子,憎嫌朱聿鍵之父唐王世子朱器墭。


    萬曆41年,唐王世子朱器墭與朱聿鍵父子被朱碩熿囚禁,父子兩人苟活了十六年。


    崇禎二年,朱聿鍵之父唐王世子朱器墭快要熬出頭時,卻被急切想襲唐王王位的弟弟毒死。唐王朱碩熿害怕被追究,趕忙立朱聿鍵為“世孫”。同年唐王朱碩熿去世後,朱聿鍵繼為唐王。


    崇禎九年,八旗入關。朱聿鍵私自率護軍千人北上勤王,被崇禎廢為庶人,關進鳳陽皇室監獄,被高牆圈禁7年。


    1645年,朱聿鍵在鄭鴻逵、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擁立下,於福州稱帝,改年號為隆武。其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任用金聲、楊廷麟、何騰蛟等人抗擊八旗南下,收編李自成農民軍餘部,多次出兵北伐,曾收複了安徽旌德、寧國等失地。


    1646年,八旗進攻福建,鄭芝龍降清,朱聿鍵被俘絕食而死。


    朱聿鍵是一位胸懷恢複大誌的君主,具有精史事,洞達古今,好讀書,儉樸愛民等許多優良品德。


    魯王朱壽鋐之侄朱以派,出生於1605年,太祖朱元璋的第九世孫。崇禎九年,魯王朱壽鋐死後無嗣,其弟朱以派之父朱壽鏞嗣位。崇禎12年,朱壽鏞逝世後,朱以派襲封。


    崇禎15年,清兵入塞攻破兗州府,朱以派自縊而亡,長子及弟朱以洐、朱以江一並殉難。兩年後其弟朱以海嗣位。1645年,朱以海在紹興監國,與在福建稱帝的朱聿鍵政權相互傾軋。


    甲申國變後,朱常潮、朱誼石、朱誼泐、朱常淇、朱誼貴、朱朝墠、朱敬鑃、朱宗蒗、朱常巢、朱常澆、朱載墇、朱在鉞、朱在鐻、朱紹焜、朱存梧等人在各地起兵抗清,兵敗後英勇殉國。


    益王子弟朱由植、朱慈炲,榮王子弟朱有楨、武王子弟朱肅涚以及朱鼎兆、朱乾生、朱埏境、朱常滮、朱寅衛、朱由櫛、朱運栓等人均為大明殉國。


    這些宗室子弟經過幾年思想教育和文化學習後,朱由校計劃他們分派到皇家衛隊水師從基層軍官開始鍛煉,期望以後能夠為大明的海上爭鋒開疆拓土。


    英國公之子張之極、恭順侯吳汝胤、懷遠侯常胤緒、寧陽侯陳光裕、定遠侯鄧紹煜之子鄧文明、誠意伯劉藎臣之子劉孔昭、平江伯陳啟嗣之子陳治安、彰武伯楊崇猷、惠安伯張慶臻一公四侯四伯經過嚴格審查後進入皇家軍事大學學習。


    全國其它地區推薦的優秀官兵,沈有容進入皇家軍事大學擔任教官。


    沈壽崇、王夢熊、鄭文雄、陳九德、陳泳溸、陳謨、張可大、侯良柱、孫鑰、王承憲、薑名武、鄧玘、俞諮皋、朱可貞等人進入皇家軍事大學學習。


    沈有容字士弘,出生於1557年,萬曆7年中應天武試第四名。先後在薊遼、閩浙、登萊等邊防或海防從軍。


    沈有容一生四十餘載軍旅生涯,有數十年鎮守在福建沿海。正是在這期間,他曾率軍三次進入台灣、澎湖列島,殲倭寇,驅荷蘭入侵者,成功地保衛了台灣。


    因屢立奇功,由旗牌官逐步擢升為都督同知。天啟四年還鄉。


    泰昌元年,遼東女真進犯加劇,明廷設置山東副總兵,駐登州,統領水師,以為陸上策應。沈有容因為以往功勳,擔任此職。


    沈壽崇字宗山,沈有容第六子,崇禎皇帝昭妃沈沛卿四叔。文武雙全,崇禎元年宣州第一個武進士。


    授郢留守司,因性格耿介剛直,居官清廉盡責,連續得罪了上級和禦史被罷官。崇禎16年與李自成起義軍的戰鬥中英勇殉國。


    王夢熊生有異質,虎頭豹頤,勇敢多奇策,力能提石八百斤,射術精湛。曆任把總、守備、鬆潘坐營都司、中軍守備、梧桐守備、剿夷都司、驃騎將軍。


    王夢熊治軍嚴厲,勤於訓練。生擒土官安崇業、王順,斬蠻酋阿剌沙馬,大敗荷蘭殖民者。


    鄭文雄為武安侯鄭亨八世孫,與武安侯鄭惟孝同輩。性格倜儻,輕財好施,喜交山野之豪傑。身材強壯高大,臂力驚人。甲申國變後追隨永曆,兵敗殉國。


    陳九德為登萊遊擊,陳泳溸、陳謨為指揮使。


    陳九德為明代抗倭英雄陳璘的兒子。陳泳溸、陳謨為陳璘的孫子。


    陳璘字朝爵,出生於1543年,17歲從軍,征戰一生。他幾乎參加了嘉靖萬曆年間全部的平叛剿匪除倭戰爭,屢立戰功,成為明朝中後期的國之棟梁,也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


    陳璘統領水師抗倭援朝,在露梁海戰中,陳璘任主帥,鄧子龍、李舜臣為副帥。露梁海戰是一場以切斷敵人海上退路為目的的規模巨大的海上殲滅戰,成為亞洲海戰史上著名戰役之一。


    這次海戰給侵朝日軍以重大打擊,對戰後朝鮮和平局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經此大捷之後,200多年,日本不敢覬覦中華。


    陳泳溸出生於1590年,追隨陳璘南征北戰,參與了抗倭援朝戰爭。明朝滅亡後,陳泳溸不願降清,東渡鴨綠江赴朝鮮定居。


    陳泳溸一直蟄居在全羅南道,繁衍17代2000多陳氏後人,受到了朝鮮朝廷和當地人民的擁戴和愛護。


    張可大字觀甫,出生於1580年,萬曆29年武進士。曆任浙江都司、遊擊、參將、副總兵,南京錦衣衛掌堂右府僉書、登萊總兵、右軍都督府都督同知。因吳橋兵變,敗於叛軍,自盡殉國。


    張可大以勤勉忠於職守聞名,生平孝友,又博學多才,所到之地,禮賢下士。雖在軍旅,每日帶兵訓練、打仗,但他依然手不釋卷,有儒將之風。


    侯良柱字朝石,出生於1590年,四川廬州永寧衛人。天啟年間曆任四川副總兵、總兵。崇禎10年,與李自成農民軍交戰,英勇殉國。


    孫鑰是孫承宗的第五子,出生於1591年。身材魁偉,精通騎射,通曉兵法。八旗攻破高陽時,孫鑰戰死。


    王承憲出生於1598年,曆任楚雄衛指揮、遊擊,出擊沙定洲,英勇殉國。


    薑名武字我揚,出生於1598年,山東省保德人。天啟2年武舉人,曆任大同威遠守備、大水峪遊擊、宣府西城參將、通州副總兵。


    崇禎15年開封戰役中,率軍與農民軍血戰,英勇殉國。


    鄧玘出生於1600年,四川人。天啟初,積功升四川守備、四川副總兵、遵化總兵,與侯良柱共斬安邦彥,勇冠諸將。後因部下叛亂,引罪自殺。


    俞諮皋字克邁,出生於1685年,抗倭名將俞大猷之子。萬曆37年武舉,因父功襲衛指揮僉事。


    曆任福建海壇參將、福浙副總兵、福浙總兵,曾統兵成功驅逐占領澎湖列島的荷蘭侵略者。俞諮皋自幼崇尚父親抗倭保國,立誌從軍。少時在父親指導下研讀兵法,習武強身。


    朱可貞出生於1596年,廣西龍江人。崇禎元年武進士。文武全才,善海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爾東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爾東大王並收藏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