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農業經濟為主,農業稅田賦是國家最大的財政進項,輔之以丁賦差役。


    明初實行兩稅法,田賦分夏稅、秋糧,萬曆後改行一條鞭法,賦役漸有合並之勢。


    一條鞭法是中國古代賦役製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以土地為主要征稅對象,以征收貨幣代替征收實物和征發差役,廢除了直接役使農民人身自由的賦役製度。


    經張居正於萬曆9年推向全國,極大方便了征收稅款,同時防止了地方官員的作弊。但因為觸動了皇族和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失敗。


    明朝初年,對土地所有者按土地麵積、土質等級征收田賦,一般按收獲量的一成征收。征收糧食、絲、麻、棉等實物稱本色,折為銀錢等貨幣稱折色。


    對人戶則征發職役,對16至60歲的男丁征發均徭,出勞動力者稱為力差,出錢、物代替稱銀差,還有為官府提供種種勞役的雜泛。


    稅收的基礎形式仍然是按土地、戶、丁征收錢物和征發差役。


    明代僅次於賦役的稅收,是鹽稅和茶稅,鹽、茶實行專賣,通過鹽、茶引專賣來收取。專賣的形式主要有民產、官收、商人運銷,政府向運銷的商人征稅。


    明代的商稅主要包括市稅、關稅和舶稅三種。關稅又稱通過稅,是指在商人必經交通要道設關立卡,征收通過稅。萬曆以後,關卡增多,使商業大受破壞。


    明初市稅基本上按三十取一的原則征收,宣德後大規模增加營業稅,稅率雜派不斷增加。


    隆慶年間實行舶稅製。


    一是以船的長度計算征稅,稱為水餉,由船商承擔;


    二是按貨物多少,計值征稅,由鋪商交納,稱為陸餉;


    三是加征去呂宋貿易迴來隻載白銀的船隻,每船加征白銀150兩,稱為加增餉。


    明代朝廷和官員還通過火耗、賦役折銀明裏暗裏增加賦稅,後期直接加征遼餉、剿餉、練餉三餉。


    火耗起於萬曆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賦稅一律征銀上交國庫,把百姓交的碎銀熔化重鑄為上交的銀錠就有了火耗。征收實物米穀等耗損名目更多。


    征稅時加征的火耗大於實際火耗,差額就落入了官員的私人腰包,以致於火耗不斷加重,偏僻的州縣賦稅少,火耗數倍於正賦。


    滿清時期,由中央統一耗損比例來征收賦稅,稱為火耗歸公,並製定養廉銀製度。


    此舉集中了征稅權利,減輕了人民的額外負擔,增加了外官薪給,對整頓吏治、減少貪汙有積極作用。但州縣於額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未能從根本上改善吏治。


    徭役折銀始於官員們暗中推動的隨從皂隸折銀,徭役折銀使得官員工資得到了數倍增長,隨從皂隸折銀不僅解決了俸薄問題,而且也為地方財政增收開了一個口子,徭役折銀的收入逐漸有大於田賦的趨勢。


    在天啟前,明代依靠賦役折銀等手段,滿足了財政開支不斷增加的需求。但天啟後,因災害、戰爭不斷,致使物價飛漲,導致國家財政儲備用空。


    明代雖然有完善的財稅製度,但因士紳官員免稅、土地集中、吏治腐敗,稅收枯竭,最終導致了大明財政體係崩潰破產。


    滿清時期實行的攤丁入畝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賦役製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滿清將曆代相沿的丁銀並入田賦征收的一種賦稅製度。


    攤丁入畝標誌著中國實行兩千多年人頭稅的廢除。是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雍正時期開始實行。


    這一製度的實行,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勞動者有了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賦稅規則的簡化減少了官府打馬虎眼任意加稅的可能。


    攤丁入畝的實施,直接讓人口出現爆炸性增長。乾隆6年突破1億,乾隆57年突破3億,道光14年突破4億,占世界人口超40%,奠定了人口大國的基礎。


    朱由校計劃等新錦衣衛派駐地方站穩腳跟後,國土部重新丈量土地,稅務部結合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的辦法,重新製定田賦收取標準,取消丁賦差役和人頭稅以及一切苛捐雜稅,按照個人土地麵積以征收貨幣形式征收田賦。


    征收的貨幣田賦全部存入當地政府在中華銀行開設的田賦專用賬戶。直接從源頭上杜絕火耗、賦役折銀等名目繁多的亂收費。徹底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田賦征收無論皇親貴族還是官紳平民,一律根據土地麵積和田地等級進行征收,征收標準大約按照收成的一成收取。


    上等、中等、下等田地均參考下等田地的收成計算,平均每畝每年0.1銀元。有意讓土地擁有者占國家的便宜,以體現皇帝的恩德。


    使用賦稅調整手段,還可以遏製土地兼並。


    大明1億多人口,考慮部分家庭不以耕種為主,人均耕地可達到10畝左右。


    田賦的征收,以家庭為單位,人均20畝至40畝的,田賦標準為征收基準的2倍,40畝至60畝的為征收基準的3倍,60至80畝的為征收基準的4倍,以此類推。


    按此征收標準,必定從根本上杜絕土地兼並。大量的土地將廉價甩賣,甚至奉送。國土部可趁機,進行收儲,最終實現土地國有化。


    以後朝廷也不再賞賜土地,改為使用貨幣進行獎勵。


    明初造冊登記的賦田約有8.6億畝,每年田賦收入約8600萬銀元。到了崇禎年間,在冊的賦田地隻有3億多畝,足足減少了六成。


    21世紀中國的耕地紅線為18億畝,耕地還可以有至少10億畝的增加空間,田賦收入還將翻倍。大明如果能夠收取到所有土地的田賦,財政收入將大大增加。


    2022年gdp約121萬億人民幣,財政收入約20萬億人民幣,財政收入達到gdp的17%。萬曆末期gdp約10億兩白銀,財政收入約為2600萬兩白銀,其中商業稅總額不過340萬兩,財政收入僅為gdp的2.6%。


    賦稅政策必須進行調整,調整後財政收入至少能夠達到1.5億銀元以上。


    商稅方麵也必須進行調整,取消鹽、茶專賣,取消鹽稅茶稅、市稅、關稅、舶稅等各種繁雜的稅種。僅收取營業稅和進出口關稅。


    營業稅按照銷售商品的種類分別確定稅率,糧食等民生食用商品按照3%收取,其它的如奢侈品最高可達到30%。平均稅率10%左右。


    進出口關稅也根據商品的種類分別確定稅率,進口國計民生類商品或者國內急需的商品,稅率低,其它的如奢侈品最高可達到100%。


    要想實現進出口關稅的收取,必須設立海關,必須建設強大的水師。


    通過軍隊整肅、嚴打運動抄沒的土地,以及皇莊土地,由新錦衣衛國土部收歸國有後,以國有土地使用權無償出讓的方式,分發給軍隊裁撤的老弱以及失地無地的老百姓進行耕種。


    每人限定5畝,並辦理使用期限暫定99年的國有土地使用證。嚴禁私自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使用權轉讓必須取得國土部同意。


    凡是持有國有土地使用證的老百姓全家,免除丁賦差役和人頭稅等一切徭役賦稅,僅按照國有土地使用證的麵積,每年每畝繳納0.1銀元的國有土地使用稅。


    新錦衣衛對其提供全方位的保護,有任何困難均可尋求新錦衣衛的幫助。


    國有土地使用權無償出讓的方式在順天府試行後,大量的自耕農以及沒有功名特權的小地主,紛紛找到新錦衣衛國土部,要求將自己的土地投獻,減輕徭役賦稅的同時,享受新錦衣衛保護的待遇。


    朱由校沒有想到,為農民減負,辦實事辦好事,結果自己變成了土地兼並的最大頭子,真是沒有想到。


    朱由校安排新錦衣衛國土部,全部接收,凡是投獻過來的,都是新錦衣衛的子民,享受新錦衣衛特別保護的待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爾東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爾東大王並收藏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