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軍都督府在京有37衛,分別是留守左衛、鎮南衛、驍騎右衛、龍虎衛、沈陽左衛、沈陽右衛、留守右衛、虎賁右衛、武德衛、留守中衛、神策衛、應天衛、和陽衛、留守前衛、龍驤衛、豹韜衛、留守後衛、鷹揚衛、興武衛、大寧中衛、大寧前衛、會州衛、富峪衛、寬河衛、神武左衛、昭陵衛、忠義左衛、忠義右衛、忠義前衛、忠義後衛、義勇中衛、義勇左衛、義勇右衛、義勇前衛、義勇後衛、武成中衛、蔚州左衛。


    37衛總編製約 20萬人,分駐於順天府的良鄉縣、固安縣、永清縣、東安縣、香河縣、涿州以及通州轄區的武清、漷縣、三河等地。五軍都督府被兵部架空,兵權盡歸兵部。


    另外通州團練山陝兵約6000人,昌平團練河南兵約2000人,天津駐紮的團練和各地援遼兵約人,天津海防營和借調至天津的江北、江南水兵總計約7000人。


    邊軍密雲鎮約人、昌平鎮約人,戰鬥力不可小量。


    衛所、團練、邊軍總計約28萬餘人馬。雖然這些軍隊吃空餉嚴重,具體兵力不明,但也是一支不可小噓的力量。


    這些軍隊本是拱衛京城的重要力量,如今卻成為朱由校的威脅。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不將這些軍隊完全掌控,朱由校夜不能寐,一直焦急的等待著各地的消息。


    朱由校一直等到淩晨,隨著總參謀部陸續的匯報。


    除了昌平、密雲發生了小範圍的武裝衝突外,其他地方的軍隊,在強大的武力震懾和朱由校手令雙重壓力下,皇家衛隊兵不血刃,全麵控製順天府各地的衛所、邊軍。


    天津轄區的軍隊由天津海上巡邏隊全麵控製。


    皇家衛隊和特勤師徹底掌控京城以及順天府地區的防務,順天府轄區的軍隊全部被控製在營地,接受整肅審查。


    朱由校終於鬆了一口氣。


    泰昌元年9月初2。


    朱由校徹底掌控京城以及順天府的防務,立即借著紅丸案的名義,將調查範圍擴大到五軍都督府。


    五軍都督府被皇家衛隊全麵封鎖,大批高官、勳貴被控製在五軍都督府或者各自的府邸。


    五軍都督府起初為大都督府,由太祖皇帝朱元璋建立。


    由中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組成,是統領大明全國軍隊的最高軍事機構。


    兵部和五軍都督府都聽命於皇帝, 五軍都督府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兵部擁有調兵權而無統兵權。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相互節製互不統屬。


    土木之變後,五軍都督府的權力很大程度上轉移到了兵部。


    五軍都督府由大量的皇親勳貴執掌,掌府官員屍位素餐。明代中後期五軍都督府逐步失去了參政、議政權,變成受製於兵部執行命令的機構。


    明朝末年,都司衛所任命官員連呈送五軍都督府的步驟都直接省去,五軍都督府徹底喪失了武將官員的選拔任命權。 軍隊操練、軍事情報等無權幹預,五軍都督府實權削弱殆盡。


    五軍都督府權力的削弱和兵部權力的加重,表明明代的軍事領導體製是以文製武,統一於文官的兵部。


    軍隊應該是一個高度集中統一的武裝集團,隻有高度的集中統一才有較強的戰鬥力。統一於文官的兵部雖然不妨害皇帝的中央集權,又能增強軍隊戰鬥力。但這種領導體製並不完善,兵部對前線指揮幹預過多就是其中之一。


    大明朝廷分為中樞、地方、軍事三部分。


    明代初設中書省,有左右丞相,胡惟庸案之後,明太祖朱元璋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皇帝直接統領六部,將皇帝集權發展到了高峰。


    明成祖朱棣成立內閣,內閣起初隻是皇帝的諮政機構。仁宗、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老師的恩情,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尊崇。


    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谘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世宗時期,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製六部,正式形成為大明的行政中樞 。


    內閣輔臣一般封為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少師、少傅、少保三孤或疊加中極殿大學士、建極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職位崇高。人數為1人至7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內閣之下設六部。


    吏部吏部設正二品尚書1人,正三品左右侍郎2人,正五品郎中4人分管文選、驗封、稽勳、考功四個清吏司,從五品員外郎1人,正六品主事3人,七品以下4人,共15人。


    吏部為六部之首,掌管全國文官選拔、考核、爵勳評定。除內閣輔臣、吏部尚書、武官外,全國官員皆由吏部會同其他高級官員推選或自行推選。


    戶部設正二品尚書1人、正三品左右侍郎2人、正五品郎中23人、從五品員外郎3人、正六品主事24人,分管13省的13個清吏司以及寶鈔提舉司、廣盈庫、軍儲倉等。七品以下56人,共109人。


    戶部掌管全國疆土、田地 、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


    禮部設正二品尚書1人、正三品左右侍郎2人、正五品郎中4人、從五品員外郎1人、正六品主事4人分管儀製、祀祭、主客、精膳四個清吏司以及鑄印局等,七品以下5人,共17人。


    禮部分掌管禮儀、祭祀、宴饗、貢舉以及日常官員行為規範、禮儀禮節、公章管理、榮譽稱號、慶典活動組織、慶功宴安排等事務性工作。


    其中禮儀、宴饗中包含外交工作。古代漢族禮儀,以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兇禮,軍旅之事為軍禮,賓客之事為賓禮,冠婚之事為嘉禮,合稱五禮。


    兵部設正二品尚書1人、正三品左右侍郎2人、正五品郎中7人,從五品員外郎4人、正六品主事12人,分管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個清吏司以及會文館等。七品以下7人,共33人。


    兵部掌管武官選拔、考核、任命以及軍製、訓練、征調、鎮戍、邊防、儀仗、禁衛、驛傳、廄牧、軍械、符勘、兵籍、武學等軍事行政,其堂官往往督軍出征,掌管軍隊進退、賞罰,職權尤重。相當於21世紀的國防部。


    刑部設正二品尚書1人、正三品侍郎2人、正五品郎中13人,從五品員外郎1人、正六品主事17人,分管13省13個清吏司。七品以下9人,共43人。


    刑部掌管立法審定、刑獄。複核各地的刑案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案件。


    工部設正二品尚書1人、正三品左右侍郎2人、正五品郎中8人,從五品員外郎6人、正六品主事13人,分管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個清吏司以及寶源局、軍器局等,虞衡是掌官山林川澤,都水是負責水利設施修護。七品以下32人,共62人。


    工部掌管全國工程事務,負責全國的橋梁、宮殿、大堤、水利等大型土木工程的營建,也管理部分開礦、冶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爾東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爾東大王並收藏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