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衣起源於古代的遊牧部落。最早的編織毛衣出現在中東的兩河文明中。隨後數百年間,毛衣編織技術傳播到歐洲,成為流行歐洲的衣物製造技術。歐洲人逐漸愛上毛衣編織,走上了與中華文明完全不同的服裝材料之路。


    19世紀末,毛線傳入中國,最早的毛線被稱為毛冷、絨線。20世紀初,中國都還沒有自己的國產毛線,全部需要進口。毛線編織很快在城市時髦女性中風行,織得一手好毛衣與做得一手好針線成為對女性心靈手巧的讚美。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手工編織毛衣披肩與絲襪高跟鞋搭配構成了上海灘摩登女郎的靚影。


    勞動布又稱牛仔布,是一種較粗厚的色織經麵斜紋棉布,經紗顏色深,一般為靛藍色,緯紗顏色淺,一般為淺灰或本白紗。


    牛仔布始於美國西部,適用於牛仔褲。1850年,猶太人利維·斯特勞斯發明的工裝褲成為牛仔褲的鼻祖。牛仔褲久盛不衰,被列為百搭服裝之首。


    絲襪誕生於15世紀,最初的服務對象是男性。手工針織機發明後,較精細的絲襪問世,徹底改變了襪子手工製造的曆史。


    1939年,尼龍纖維的發明,引起了襪業革命。尼龍絲襪的發展成為襪子曆史中的一個裏程碑。1970年,萊卡麵料被正式運用到絲襪中,絲襪成為現代女性的必需品,短裙出現,大腿亮相,充分展現出女性的身體曲線。


    萊卡麵料是由氨綸纖維製成的麵料,具有極好的彈性和恢複性。


    幹法製造氨綸纖維采用聚氨酯溶液為原料,經過幹燥、熔融、擠出、拉伸、卷繞等工序製成。幹法製造氨綸具有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穩定等優點,是氨綸生產的主要方法之一。


    製作聚氨酯采用多元醇、異氰酸酯等原料以及催化劑、穩定劑等輔料。經過混合反應等工序後製成。


    服飾研究部負責紐扣、拉鏈、皮具、皮鞋、新式服裝等的設計研究。


    紐扣方麵研製現代樣式的木質扣、陶瓷扣、金屬扣等各種衣服扣子。皮具方麵研製各種豬牛羊皮皮具、皮帶、皮包、背包、挎包、皮箱等。皮鞋方麵按照現代皮鞋的標準,研製橡膠底新式皮鞋、高跟鞋。


    拉鏈、塑料袋、尼龍、水中唿吸器、石膏繃帶、燈泡、集成電路、電視、電冰箱、飛機是近代方便人們生活的十大發明。


    拉鏈的發明雛形,最初來自於人們穿的長統靴。1893年,美國人賈德森研製出拉鏈的雛形。1912年,拉鏈上齒牙改成了上凸下凹的形狀,拉鏈的名字誕生。


    一戰爆發後,美國軍方意識到,軍服裝上拉鏈可以提高軍人的穿衣速度,試裝拉鏈的軍服大受前線將士歡迎。


    1917年,拉鏈傳入日本,以新興產業的形式出現,成為日本的重要產業。


    服飾研究部結合現有布料和新布料設計製作t恤、襯衣、裙裝、瑜伽褲、毛衣、中裝、旗袍、牛仔衣、牛仔褲、勞保服、防寒服、羽絨服、絲襪、新式胸罩、性感內衣套裝、抹胸、丁字褲、比基尼泳衣、情趣內衣、睡衣等服裝,以及被套、枕套、床單、窗簾等床上用品、家居用品。


    絲襪麵料用於設計製作各種絲襪。毛線、毛料、針織麵料用於設計製作各種毛衣、針織衣物。裙裝主要設計連衣裙、包臀裙、吊帶裙、長裙等款式。


    勞動布設計製作牛仔褲、牛仔衣以及工匠勞保製服、安保製服。毛織物、尼龍纖維、滌綸布料等混紡麵料,設計製作男女式正裝、外套、防寒服、羽絨服等。


    純棉、真絲布料用於製作t恤、襯衣、裙裝、旗袍、睡衣、內衣等貼身衣物。


    內衣方麵設計製作帶有中華古風韻味的新式胸罩、性感內衣套裝、抹胸、丁字褲、比基尼泳衣、情趣內衣等女性私密衣物。這些內衣一旦推向市場,必定深受女性追捧,男性喜愛,加速大明的人口增長,刺激經濟的發展。


    丁字褲又稱t型褲,是範圍較小的三角褲。丁字褲早期是男人穿的,1939年的紐約世博會上,它成為滑稽戲舞蹈演員們的衣著。1980年,美國某內衣品牌將丁字褲包裝成時尚。


    1990年,好萊塢的明星們開始穿著丁字褲登上時尚雜誌和電影宣傳封麵。丁字褲開始成為女性日常搭配的一部分。


    化工研究部研究的焦化產品、三酸兩堿取得實驗性生產。煤焦油、煤氣、蠟油、汽油、柴油、三酸兩堿源源不斷的產出。


    工業研發區開始籌建焦化廠、三酸兩堿廠,進行工業化大生產試驗研究。


    利用煤焦油作為原料,研製尼龍纖維、合成樹脂取得重大突破。利用尼龍纖維研製尼龍絲襪、纜繩、漁網、布料、帳篷等產品迅速推進。利用合成樹脂研製膠水、膠帶、塑料製品、橡膠製品等全麵展開。


    塑料的應用非常廣泛,現代社會白色垃圾汙染嚴重,塑料的應用嚴格管製。凡是能夠用其它材料代替的,嚴禁使用塑料。特別是塑料袋、塑料包裝全麵禁止。


    隨著煤氣的產出以及提取、儲存技術的成熟,氫氣、氧氣、氯氣、氨氣、氮氣、氦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乙烷、乙炔、甲苯等常用氣體開始研究。


    隨著三酸兩堿的問世,安全無煙火藥、黃色火藥、雷酸汞開始研製。


    無煙火藥由硝酸、硫酸混合液與棉麻纖維合成。


    無煙火藥燃燒後沒有殘渣,不發生煙霧或隻發生少量煙霧。使用無煙火藥可增加彈丸的射程,提高彈道平直性和射擊精度。


    1845年,瑞士人舍恩拜發明的硝化纖維,很不穩定,很容易發生爆炸事故。


    1884年,法國人維埃利將硝化纖維溶解在乙醚和酒精裏,在其中加入適量的穩定劑,成為膠狀物,通過壓成片狀、切條、幹燥硬化,製成了世界上第一種安全穩定的無煙火藥。


    無煙火藥的誕生將為彈藥的開發鋪平道路。18世紀90年代初,歐洲國家的軍用步槍彈基本上從大口徑黑火藥槍彈演變為較小口徑無煙火藥槍彈。馬克沁重機槍也是因為使用了無煙火藥才具有實用的價值。


    乙醇采用發酵法製得,發酵法的原料為含澱粉的農產品,經水解、發酵,即可製得乙醇。乙醇與濃硫酸加熱至135度左右可製得乙醚。


    無煙火藥的穩定劑一般加入二苯胺、樟腦。


    二苯胺中的苯在煤煉焦過程中生成的輕焦油中大量含有。從石油產品中提取苯是最廣泛使用的製備方法。


    樟腦是由樟樹木片用水蒸氣蒸餾所得的精油,係白色晶體。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樟腦出韶州、漳州,狀似龍腦,色白如雪,樟樹脂膏也。


    鄭成功收複台灣後,樟腦業開始傳入台灣。1863年起樟腦行銷國外,台灣樟腦由此聞名世界。隨著合成塑料工業的迅速發展,天然樟腦供不應求。


    苯的提取太複雜,以樟腦作為穩定劑生產安全穩定的無煙火藥是目前技術條件的首選。


    黃色火藥采用矽藻土吸收硝化甘油製得,由諾貝爾於1866年發明。黃色火藥威力大,生產、使用、運輸都非常安全。


    硝化甘油是一種烈性液體炸藥,由甘油與硝酸、濃硫酸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製得。輕微震動即會劇烈爆炸,危險性大,不宜生產。


    甘油分為天然甘油和合成甘油。天然甘油主要是從動植物的油脂中提取,將油脂置入堿性水溶液中進行水解,既可以得到甘油。


    從肥皂廢液中,可輕易迴收得到甘油。早期的商業化甘油均是從肥皂廢液中迴收獲得。直到21世紀,肥皂廢液仍然是迴收甘油的一個常用原料。依靠高壓蒸汽水解油脂,可得到高純度甘油。


    矽藻土是由單細胞水生植物矽藻的遺骸沉積,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形成的矽藻土礦。矽藻土具有多孔性、較低的密度、較大的比表麵積、相對的不可壓縮性以及化學穩定性等獨特的性能。


    矽藻土吸收硝化甘油,可生產安全穩定的黃色火藥。黃色火藥分為40%和60%兩個版本。40%版為40%硝化甘油、15%木粉、44%硝石、1%碳酸鈣。60%版為60%硝化甘油、16%木粉、23%硝石、1%碳酸鈣。


    雷酸汞是一種呈白色或灰色的晶體,是最早被人們發現的起爆藥,對火焰、針刺和撞擊有較高的敏感性。


    雷酸汞的製取是將汞和硝酸混合反應生成硝酸汞,硝酸汞再與乙醇混合反應,製得灰雷汞。在反應過程中加入少量的鹽酸和銅,即可製得雷酸汞。


    1799年,霍華德製造出雷酸汞。1814年,雷酸汞開始被用於製造火帽。


    汞俗稱水銀,是常溫常壓下唯一以液態存在的金屬。汞在自然界中分布量極小,被認為是稀有金屬。天然的硫化汞又稱為朱砂、丹砂,由於具有鮮紅的色澤,很早就被人們用作紅色顏料。


    汞使用的曆史悠久,中國在公元前7世紀或更早已經開始大量製取汞。在中世紀煉金術中與硫磺、鹽共稱煉金術神聖三元素。


    古代人們把硫化汞在空氣中煆燒得到汞。但是生成的汞容易揮發,不易收集,而且操作人員會發生汞中毒。人們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改用密閉方式製汞,有的是密閉在竹筒中,有的是密閉的石榴罐中。


    根據文獻記載,在秦始皇駕崩前,就已經有一些王侯在墓葬中灌輸水銀,例如齊桓公在墓中傾水銀為池。


    安全無煙火藥、黃色火藥、雷酸汞的研製,被列為絕密。安全無煙火藥、黃色火藥、雷酸汞一旦研製成功,中華民族必將更加偉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爾東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爾東大王並收藏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