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不能這樣說下去,王淩峰拉迴話題,立刻說道:“正所謂發現問題堅決問題,發現新的問題,大家一起研究,爭取解決問題,而不能規避問題,或者用一句‘這是祖製’來敷衍了事。如果這樣,社會怎麽發展,人類怎麽進步。”
王淩峰此時的語氣比較重。
而張叔夜立刻說道:“國師,遵從先人定下來的製度,是我們的一種傳統,打破傳統的事情不是沒有人做過,比如王相公(王安石)主持的變法,不僅僅失敗了,還導致大量的百姓失去家園,不然廂軍也不會……”張叔夜也欲言又止,畢竟王安石的維新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
“那也不能停止不前,發現問題而不解決問題,現在大宋已經到了關鍵時刻,貧道幫助朝廷度過一時的危機,但是我不可能老是留在人間,要是不看在大宋在對華夏文化與傳承上做出一定貢獻,而且大宋又優待文人士大夫,對百姓的治理上還是可以的,你以為天帝能管理凡間事情啊!我們在天上修仙不香嗎?下來參與紅塵之事,又不是遊曆來了。”王淩峰非常嚴肅的說。
對於王淩峰嚴肅的模樣,眾人感到有些擔憂。
而這時候,坐在站在王淩峰身旁不遠的高俅則立刻來勸慰王淩峰說道:“國師消消氣,您老說的都對,我朝廂軍的確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是該改變一下了。國師您老辛勞,莫為我等迂腐的凡人動氣。”
因為高俅在滄州之戰的表現,雖然沒有官複原職,但是高俅也被趙桓冊封為轉運使管製,隸屬兵部後勤部門,但是這個職位在宋朝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在地方一路轉運使甚至可以成為最高行政長官。
看到這個被從新啟用的政治投機者高俅,王淩峰也表示很無奈,畢竟在滄州之戰的時候,高俅算是立過功。運輸糧草裝備給大軍,而且自掏腰包買糧食,補充出征大軍的物資。並且在滄州之戰中,又立下戰功,就是表演過年歡樂的氣氛迷惑金軍,算是從新迴歸了朝廷公務員的序列。
雖然不是太尉官職了,但是成為轉運使,皇帝冊封,就算王淩峰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而且與小說演義中不同,高俅可是在曆史上最後壽終正寢的一位。
王淩峰接著說:“廂軍不是一股腦全部裁撤,我的想法是,廂軍能用之兵繼續擔任軍隊的糧草運輸等工作,特別是秋天收獲後的北伐。但是,軍隊中的老弱太多,我建議,將這些人發還為民,廂軍以後不需終身服役,三十歲以後,全部退役為大宋預備役部隊,平時為農,戰時為後勤部隊,每月統一訓練幾次,農忙是則不需用訓練,官府給預備役廂軍發下良田,讓其耕種,不知道大家以為如何。”
其實王淩峰並不知道,他說的這種製度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已經用過,就是保甲法,隻是王安石真對於民,而王淩峰用在了廂軍身上,並且王淩峰並不了解王安石的保甲法,隻是在上學的時候學習過,而他是參照明軍的軍戶製度,簡單的改良一下而已。
“於安石相公的保甲法很像。”張叔夜說道。
完了,有些尷尬了,沒想到自己的提議竟然於王安石的保甲法撞衫了,王大國師表示很尷尬。
然後王淩峰立刻又接著說道:“我還研究成立,廂軍道橋工程部隊,廂軍農墾建設兵團,廂軍畜牧建設兵團,和各種廂軍工廠,讓廂軍和其家眷都有工作。這樣不僅僅能解決朝廷的壓力,同時讓廂軍能自給自足,還能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對於建設兵團這個詞匯雖然大家不是很明白,但是兵團有‘兵’字,兵不就是用來打仗的嗎?去搞別的,大家感覺王淩峰的做法於和廂軍將領做的很像,就是開發廂軍的賺錢功能,而不是作戰功能。
隻是不知道,王淩峰讓廂軍做這些事情,先不說政府的財政撥款需要多大的問題,而且關於成立廂軍這麽多的兵團、工廠啥的,這工廠到底是做什麽的?如果廂軍都去幹別的,那各地方的守備問題怎麽解決。
因為宋朝是強幹弱枝的軍隊政策,地方守備幾乎就是交給廂軍,朝廷的正規作戰部隊都拱衛京城,地方派遣量不多。
所以,王淩峰的話讓大家都沉思起來,卻無法表達自己的意見。
“那啥,總之,我想像朝廷建議,廂軍進行整改,同時各地軍隊也要進行改革,我們要分出職業軍人和誌願軍人兩項來。並且要改變軍隊,特別是廂軍的職責於職能,更加合理的將廂軍利用起來,並且不再讓廂軍成為朝廷的負擔,還能為朝廷增加產值。”王淩峰解釋道。
“國師,職業軍人比較好理解,那什麽是誌願軍人哪?”宗澤拱手問道。
“這個,職業軍人和誌願軍人的區別就是,職業軍隊服役的年限和誌願軍人服役的年限,職業軍人,如果到了四十五歲,現在我先這樣設定,職業軍人十八歲選拔征召,四十五歲如無軍職應該退休,朝廷發放安置費用,並且幫助其找工作或者自主創業,讓軍隊退役後無後顧之憂,軍官五十五歲退役,並給予安置。誌願軍人就是,當兵年限時間較短,幾年而已,並且退役後給予一定安置費用,並且朝廷負責推薦工作,優秀的留在軍隊可以專職為職業軍人,基本就是這個意思。”王淩峰說完看向大家。
王淩峰的說法其實就是後世的軍事製度,這樣的軍事製度在後世各國非常普遍,但是在這個時代,就有些過於超前了。
特別是軍人退役的安置工作,在這個時代施行的是軍戶製度,就是隻要一當兵,一輩子都是軍人,而且子孫後代也是,算是一種傳承性質的工作。
而王淩峰的提議讓眾人確實眼前一亮,感覺國師說道的確非常的好,並且很讚同。
“國師,的提議非常好,但是,關於軍戶的弟子是否繼續在軍隊服役的問題哪?”宗澤問道。
“軍人子弟可以優先考慮在軍中服役,那麽沒有到服役年限的軍人子弟我們要成立學校,對軍人子弟進行教育,使其長大後就算不當兵,也可以為國家做出貢獻。”王淩峰緩緩的說道。
讓軍人子弟接受教育,這可算是平地一聲驚雷,古代別說是軍人子弟,就連平民也難以接受教育。除了中農以上人家和富戶,才能接受教育,就算宋朝的文化普及率是曆朝曆代最高的,但是跟後世比起來,差的何其遙遠,就連民國時期的教育都超越古代很多檔次。
接受教育,在這個時代來說,對於普通人,簡直就是一種遙遠的夢想罷了。
王淩峰此時的語氣比較重。
而張叔夜立刻說道:“國師,遵從先人定下來的製度,是我們的一種傳統,打破傳統的事情不是沒有人做過,比如王相公(王安石)主持的變法,不僅僅失敗了,還導致大量的百姓失去家園,不然廂軍也不會……”張叔夜也欲言又止,畢竟王安石的維新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
“那也不能停止不前,發現問題而不解決問題,現在大宋已經到了關鍵時刻,貧道幫助朝廷度過一時的危機,但是我不可能老是留在人間,要是不看在大宋在對華夏文化與傳承上做出一定貢獻,而且大宋又優待文人士大夫,對百姓的治理上還是可以的,你以為天帝能管理凡間事情啊!我們在天上修仙不香嗎?下來參與紅塵之事,又不是遊曆來了。”王淩峰非常嚴肅的說。
對於王淩峰嚴肅的模樣,眾人感到有些擔憂。
而這時候,坐在站在王淩峰身旁不遠的高俅則立刻來勸慰王淩峰說道:“國師消消氣,您老說的都對,我朝廂軍的確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是該改變一下了。國師您老辛勞,莫為我等迂腐的凡人動氣。”
因為高俅在滄州之戰的表現,雖然沒有官複原職,但是高俅也被趙桓冊封為轉運使管製,隸屬兵部後勤部門,但是這個職位在宋朝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在地方一路轉運使甚至可以成為最高行政長官。
看到這個被從新啟用的政治投機者高俅,王淩峰也表示很無奈,畢竟在滄州之戰的時候,高俅算是立過功。運輸糧草裝備給大軍,而且自掏腰包買糧食,補充出征大軍的物資。並且在滄州之戰中,又立下戰功,就是表演過年歡樂的氣氛迷惑金軍,算是從新迴歸了朝廷公務員的序列。
雖然不是太尉官職了,但是成為轉運使,皇帝冊封,就算王淩峰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而且與小說演義中不同,高俅可是在曆史上最後壽終正寢的一位。
王淩峰接著說:“廂軍不是一股腦全部裁撤,我的想法是,廂軍能用之兵繼續擔任軍隊的糧草運輸等工作,特別是秋天收獲後的北伐。但是,軍隊中的老弱太多,我建議,將這些人發還為民,廂軍以後不需終身服役,三十歲以後,全部退役為大宋預備役部隊,平時為農,戰時為後勤部隊,每月統一訓練幾次,農忙是則不需用訓練,官府給預備役廂軍發下良田,讓其耕種,不知道大家以為如何。”
其實王淩峰並不知道,他說的這種製度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已經用過,就是保甲法,隻是王安石真對於民,而王淩峰用在了廂軍身上,並且王淩峰並不了解王安石的保甲法,隻是在上學的時候學習過,而他是參照明軍的軍戶製度,簡單的改良一下而已。
“於安石相公的保甲法很像。”張叔夜說道。
完了,有些尷尬了,沒想到自己的提議竟然於王安石的保甲法撞衫了,王大國師表示很尷尬。
然後王淩峰立刻又接著說道:“我還研究成立,廂軍道橋工程部隊,廂軍農墾建設兵團,廂軍畜牧建設兵團,和各種廂軍工廠,讓廂軍和其家眷都有工作。這樣不僅僅能解決朝廷的壓力,同時讓廂軍能自給自足,還能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對於建設兵團這個詞匯雖然大家不是很明白,但是兵團有‘兵’字,兵不就是用來打仗的嗎?去搞別的,大家感覺王淩峰的做法於和廂軍將領做的很像,就是開發廂軍的賺錢功能,而不是作戰功能。
隻是不知道,王淩峰讓廂軍做這些事情,先不說政府的財政撥款需要多大的問題,而且關於成立廂軍這麽多的兵團、工廠啥的,這工廠到底是做什麽的?如果廂軍都去幹別的,那各地方的守備問題怎麽解決。
因為宋朝是強幹弱枝的軍隊政策,地方守備幾乎就是交給廂軍,朝廷的正規作戰部隊都拱衛京城,地方派遣量不多。
所以,王淩峰的話讓大家都沉思起來,卻無法表達自己的意見。
“那啥,總之,我想像朝廷建議,廂軍進行整改,同時各地軍隊也要進行改革,我們要分出職業軍人和誌願軍人兩項來。並且要改變軍隊,特別是廂軍的職責於職能,更加合理的將廂軍利用起來,並且不再讓廂軍成為朝廷的負擔,還能為朝廷增加產值。”王淩峰解釋道。
“國師,職業軍人比較好理解,那什麽是誌願軍人哪?”宗澤拱手問道。
“這個,職業軍人和誌願軍人的區別就是,職業軍隊服役的年限和誌願軍人服役的年限,職業軍人,如果到了四十五歲,現在我先這樣設定,職業軍人十八歲選拔征召,四十五歲如無軍職應該退休,朝廷發放安置費用,並且幫助其找工作或者自主創業,讓軍隊退役後無後顧之憂,軍官五十五歲退役,並給予安置。誌願軍人就是,當兵年限時間較短,幾年而已,並且退役後給予一定安置費用,並且朝廷負責推薦工作,優秀的留在軍隊可以專職為職業軍人,基本就是這個意思。”王淩峰說完看向大家。
王淩峰的說法其實就是後世的軍事製度,這樣的軍事製度在後世各國非常普遍,但是在這個時代,就有些過於超前了。
特別是軍人退役的安置工作,在這個時代施行的是軍戶製度,就是隻要一當兵,一輩子都是軍人,而且子孫後代也是,算是一種傳承性質的工作。
而王淩峰的提議讓眾人確實眼前一亮,感覺國師說道的確非常的好,並且很讚同。
“國師,的提議非常好,但是,關於軍戶的弟子是否繼續在軍隊服役的問題哪?”宗澤問道。
“軍人子弟可以優先考慮在軍中服役,那麽沒有到服役年限的軍人子弟我們要成立學校,對軍人子弟進行教育,使其長大後就算不當兵,也可以為國家做出貢獻。”王淩峰緩緩的說道。
讓軍人子弟接受教育,這可算是平地一聲驚雷,古代別說是軍人子弟,就連平民也難以接受教育。除了中農以上人家和富戶,才能接受教育,就算宋朝的文化普及率是曆朝曆代最高的,但是跟後世比起來,差的何其遙遠,就連民國時期的教育都超越古代很多檔次。
接受教育,在這個時代來說,對於普通人,簡直就是一種遙遠的夢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