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三令五申的效果還是有的,至少江西籍官員,特別是那些剛剛入朝,正是熱血時期的新科進士,也隻有江西進士這個時候還保持著沉默。


    至於其他人,不管是翰林院的庶吉士,還是各部的觀政士,也是紛紛寫起了他們人生第一份奏疏,對張居正“奪情”之事進行褒貶。


    而在紛擾的京城各省籍官員裏,湖廣官員可以說是鬧得最利害的。


    那些帶頭,言辭激烈反對“奪情”的官員,許多可都是張居正的湖廣老鄉。


    對此,一些受惠於張居正的湖廣人這個時候也站出來,拚命維護張居正首輔地位。


    可不就直接讓湖廣會館每天都是戰火連天,爭吵聲不絕於耳。


    魏廣德還在內閣值房裏處理送來的奏疏,隨著宮裏旨意下發,不僅沒有止住那些官員反對“奪情”的奏疏,反而讓這樣的奏疏愈發洶湧起來。


    魏廣德每天處理的奏疏,近三分之一都是和張居正有關係,不是支持就是反對。


    可是麵對這樣的奏疏,魏廣德也不能直接讓中書那裏就隨便票擬了,還得送到他和張四維的值房裏,由他們兩人親自票擬。


    這天下午,魏廣德在內閣用了午飯,剛小憩一會兒,蘆布就快步進來。


    “什麽事兒?”


    魏廣德字躺椅上還沒眯著,看到蘆布進來,隨口就問道。


    “老爺,剛收到消息,禮部尚書馬自強帶著吏部幾位大人去了首輔府邸。”


    蘆布站在魏廣德身前小聲說道。


    “去吊唁?”


    魏廣德一皺眉問道。


    雖然想起前日王希烈說的話,魏廣德多少有些猜測,但還是這麽問道。


    “不是,聽說是去勸說首輔大人不要接旨。”


    這次,蘆布說話語氣裏帶著小心。


    “嗬嗬,馬自強也是飄了,身為禮部尚書,居然慫恿大臣抗旨不遵,哈哈.”


    魏廣德笑的很灑脫,可聽在蘆布耳朵裏卻很是刺耳,不覺低下頭去。


    “王希烈去了沒有?”


    魏廣德忽然收起笑容,開口問道。


    “去了,王侍郎在人群裏。”


    蘆布馬上答道。


    “潘晟呢?”


    魏廣德繼續追問。


    “潘侍郎沒去。”


    蘆布迴答很快,顯然已經把禮部過去的都有哪些人記得很熟。


    魏廣德微微點頭,隨即擺擺手說道:‘知道了,下去吧,有消息及時告訴我。’


    等蘆布出了值房以後,魏廣德也沒心思眯覺了,在躺椅上坐正身體思索起來。


    禮部這次為什麽要去,還不是因為前日下午宮裏發出旨意。


    魏廣德草擬後送到張四維那裏,第二天擬好的旨意才送迴司禮監,然後就是禮科那邊卡了一下,畢竟六科裏反對張居正“奪情”的人也不少。


    實際上,六科給事中們雖然名義上因為考成法臣服於張居正,但是他們哪裏會甘心。


    要知道,之前能處罰他們的隻有皇帝。


    做錯了事兒,辦錯了差,那都是隻能是皇帝親自處罰。


    但是現在皇帝把監督六科的權利,移交給了首輔,他們頭上多了一個管他們的人,如何能心甘情願。


    彈劾走張居正,就有機會奪迴這個監督之權。


    內閣按照宮裏的旨意草擬了聖旨,沒有封駁,可六科還有這樣的權利,他們也想再爭一爭。


    隻不過或許是馮保出了裏,今天正式的聖旨還是通過了六科,發到禮部手裏,才有了今天禮部官員張府一行。


    這是一道正式的聖旨,不是中旨。


    如果是中旨發出,張居正是萬萬不敢接的。


    做為首輔要是敢接中旨,那才真是壞了規矩,畢竟這涉及到內閣的權利。


    正式的聖旨,那就不同了。


    隻是,禮部傳個旨意去那麽多人,魏廣德就知道肯定不止單純傳旨那麽簡單。


    果然,一個時辰後,魏廣德重新做迴書案後開始處理公務時,蘆布又從外麵匆匆進門,到了他麵前,小聲匯報張府傳來的消息。


    雖然馬自強等人苦口婆心勸說半天,但是張居正還是接了旨意。


    “沒鬧起來吧。”


    魏廣德忽然插話,打斷了正滔滔不絕講述的蘆布。


    “呃沒有吧,沒人說張府裏有人爭吵,隻是都在勸說首輔大人不應該接旨,還是應該遵從孝道迴鄉守製。”


    蘆布愣了愣,馬上就說道。


    “那就好。”


    魏廣德點點頭,隻是勸說,那就還算好,就怕有愣頭青在張居正麵前言辭激烈把人惹惱了,那才是不可收拾。


    別的不說,光是一個慫恿“抗旨不遵”的帽子,就夠許多人喝一壺的。


    官員可以憑心拒絕皇帝的聖旨,皇帝為了表現寬廣的胸懷,一般不會計較。


    可是慫恿就是另一迴事兒了,那是赤裸裸對皇帝的蔑視,讓別人不聽皇帝的話,那是欺君。


    不過這次馬自強做的,多少還是有些出格了。


    “唉”


    終於,魏廣德還是長歎一口氣,嘴裏喃喃低語道:“明知道是陽謀,叔大還是硬著頭皮往裏鑽了。”


    張居正和魏廣德是多年老友,明知道現在其實張居正是被人算計了,可他卻不能做什麽。


    其實,張居正何嚐不知道,隻是到了這個時候,他也隻能一條道走到黑,沒有迴頭的可能。


    甚至,為了保住身前身後名,他還要把新政做的更好,才能堵住悠悠眾口,就如同唐太宗李世民那樣。


    世人說到他,隻會記得“貞觀之治”、“天可汗”,還有虛心納諫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美談,誰還會記得“玄武門之變”。


    為了皇位他親手射死太子李建成,射傷李元吉,隨後率領數百騎與守門宿衛一同擊敗東宮及齊王府兩千精兵,借機殺死了所有的侄子。


    事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禪讓皇位成為一代帝王。


    對於《實錄》,李世民讓直言其實,李世民此舉也使自己親殺兄弟的事實在史書中完整保留了下來。


    隻可惜,張居正最終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想法,大明的新政沒有完全實施,他自己就先死了。


    雖然自魏廣德登門吊唁之後,他就再未和張居正見過麵,但他還是能猜出,他應該已經意識到了危險。


    到了晚上,魏廣德迴到府裏,吃過飯後,在書房裏一坐,沒一會兒張吉就進來了。


    “老爺。”


    張吉在魏廣德麵前恭敬站好,輕聲唿喚一聲。


    魏廣德抬頭看了他一眼,這才開口說道:“說說吧,今兒京城裏都發生了什麽事兒?”


    “禮部那邊給張府送去了聖旨,不過禮部的人據說曾經勸說首輔大人不要接旨”


    聽到這裏,魏廣德擺擺手插話道:“這事兒我知道了,還有其他的嗎?”


    “張府門口宋堯愈、張鳳賢等幾人辭別了張府,搬到了國子監和其他地方。”


    張吉又小聲說道,“這幾個人,都是之前反對“奪情”,堅持認為應該迴鄉丁憂的人。”


    “哦,有意思。”


    聽到這個消息,魏廣德點點頭,張居正身邊是有明白人的。


    有這些人在,就算張居正自己想不到,經過他們的提醒,也應該看出來了。


    而且,這些人還十分機警的選擇了趨吉避兇,先一步離開了張府這個旋渦。


    想來雖然對以後他們國子監的出身會有影響,但卻不會影響到他們正常的仕途,至少不必擔心被人清算。


    “那首輔那邊,可有消息傳出,他什麽時候出府迴內閣辦差?”


    魏廣德又開口問道。


    “這個,還沒有消息。”


    張吉急忙答道。


    雖然“奪情”,但不代表張居正就不在家守孝。


    實際上就算是奪情,並不意味著他們就完全脫離是居喪之禮的束縛,事實上除了不迴鄉守孝,很多禮節他們依然必須遵守。


    比如說不得參加或主持朝廷吉禮,不得從事娛樂活動、不得娶妻生子等,如果官員違法這些規定,即便是奪情在前,也會遭到其他官員的彈劾,嚴重者同樣會受到處罰。


    而現在,張居正就必須在家呆滿七七喪期後才能出府辦公。


    張居正這剛接了聖旨,明兒就得上奏謝恩,然後說清楚請假多久才能迴內閣辦公。


    至於迴家安葬父親,那是明年的事兒了,到時候算著日子,張居正自然會提前上奏請假的。


    我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古時人們將社會禮節風俗歸納為簡單易明的“五禮”,也就是“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


    而其中,“兇禮”主要涉及的就是與喪葬之事的相關的一眾習俗。


    封建等級製度森嚴,天子的殯葬喪儀更是有著嚴格的規定。


    《禮記·王製》中就有明確規定,稱“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


    這裏的“殯”指的就是停柩不葬,“七月而葬”則是指天子去世後需要停靈滿七個月方可安葬。


    停靈這個日子,近代也多有學者進行研究考察,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點原因便是確定死者確實氣絕,以避免誤斷。


    這個原因聽起來似乎荒謬,但確實是有史可考的。


    因為古時缺乏各類醫療輔助設備,確診斷病也多是要依靠醫者的“望聞問切”。


    但純人力的診斷難免會有誤差存在,有時病者可能仍然一息尚存,但由於心跳唿吸極弱,極有可能被誤診為沒有生機,繼而被草草下葬斷送性命。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春秋時期神醫扁鵲問診虢國太子的典故,便是最好的印證。


    話說扁鵲在遊曆至虢國境內時,聽聞該國的太子在淩晨時分突然暴斃。


    正所謂醫者仁心,扁鵲覺得正值青年的男子驟然暴斃屬實蹊蹺,擔心其中另有原因,或是尚有救治可能性也未可知,因此專程扣響了宮殿大門,要求見太子一麵。


    盡管虢國皇宮內的一眾人等都覺得扁鵲所說都是無稽之談,但皇帝愛子心切,也應允了扁鵲這一請求。


    扁鵲看診之後,以銀針刺入虢國太子的三陽五會之穴,太子果然漸漸蘇醒。


    待太子逐漸好轉之後,扁鵲方才將其中緣由告訴了周圍眾人。


    原來,虢國太子所患的是類似於“腦卒中”一類的突發病症,病人往往於淩晨時分突然昏厥,唿吸斷斷續續,極為微弱,一不注意就極其容易診斷為病人已逝。


    但如果搶救及時,卻還有轉圜餘地的。


    有扁鵲“起死迴生”的病例在前,後人在確定死者是否真的氣絕身亡時也變得愈發謹慎。


    都主張需要停靈等待一段時間後,方可進行後續的喪葬事宜。


    而這一做法在《禮記》“問喪”篇中也得到了印證,書中有雲“三日而後斂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


    也就是在死者亡故後,需要等待數日,確定死者確實沒有複生的可能性後,才可以行後續的送終之禮。


    治喪環節中的“招魂”一禮,也是出於這一目的。


    鄭玄曾經對《禮記》進行批注道:“氣絕則哭,哭而複,複而不蘇,可以為死事。”


    因為舊時人們認為,死者沒有唿吸並不意味著絕對的死亡,隻有在進行過招魂禮之後仍然不能轉醒,才說明亡者已經真正的逝去。


    “沒有就沒有吧。”


    魏廣德也沒什麽表示,不過忽然想起一事,又問道:“今日遞到通政使司裏的奏疏,有多少是支持首輔的,多少是反對首輔的?”


    “迴老爺,支持奪情的奏疏十一份,反對的有二十二份,依舊是反對的多過支持的。”


    張吉急忙答話,“官員的名字,我們都記錄下來了。”


    “昨日也是三十多份?”


    魏廣德想想才問道。


    “對,比今日少一份,吳中行和趙用賢也都上了奏疏。”


    張吉答道。


    “這些人,連篇累牘上奏,也不怕出事兒。”


    或許為了表達一直的堅決,這些力挺反對“奪情”的官員,不斷遊說其他官員加入不說,自己也不斷上奏,闡述其立場,言明在無重大國事的情況下,不應該隨意“奪情”。


    “聖朝以孝治天下”這是曆朝曆代政治的根本綱領,不說具體實施起來有幾分真幾分假,但是在明麵上必須絕對遵守。


    這也是他們堅持下去的原因。


    當然,更深層次還是因為一個破壞規則的人,一個損害既得利益集團利益的人,一個前所未有的“獨裁者”,讓那些官員們坐立難安,欲除之而後快。


    “門生、鄉黨,也不知道他們最終會是什麽結局。”


    魏廣德在心裏嘀咕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隆萬盛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平行空間來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平行空間來客並收藏隆萬盛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