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撫是明代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之一,擁有一省的行政、軍事、監察、司法等各項權力,巡撫的職責包括管理地方政務、監督官員、處理司法案件等。
巡按則是中央派出的監察官員,負責巡視地方,監督官員的行為,彈劾違法亂紀的官員。
巡按的權力雖然不如巡撫大,但其彈劾權對地方官員具有很大的威懾力。
洪武十年,太祖朱元璋派監察禦史巡按州縣,此為明代巡按之始,至永樂朝遣禦史分巡天下成為定製。
巡撫這個官職正式設置是在明宣德、正統時期。
明初時,地方以布、按、都三司為地方最高長官,布政使掌一省行政,按察使掌一省刑名,都指揮使掌一省兵事。
如此一來雖然能在很大程度上集中皇權,避免地方勢力坐大,可缺點也很突出,一旦遇到重大政務,三司之間往往不能實心配合,甚至是相互推諉。
巡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為了更好地統轄一省事務,巡撫設立之初其職權就在三司之上。
不過話又說迴來,朝廷將地方的大事全部委托給巡撫,總得來說心裏也不踏實。
於是,利用巡按製衡巡撫的策略也就應運而生了。
實際上,張學顏和劉台的不和,正是大明朝所有巡撫和巡按不和的一個縮影,各地皆如此。
以品級論,巡撫多為尚書、侍郎、都禦史、少卿等京官出任,地位比較高。
巡按雖然隻是七品京官,但口銜天命視同欽差,實際權力絲毫不遜巡撫。
巡撫、巡按都有巡察地方的職能,且一般都帶都察院銜,地方各級官員的升降調補既受到巡撫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巡按的製約,如此巡按與巡撫的矛盾就必然出現。
景泰開始,各省巡撫統一加都禦史銜,而巡按隻是監察禦史,如此巡撫與巡按就成了名義上的上下級關係。
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撫按之間的關係並沒有任何緩和,反而愈演愈烈,巡按往往舍其本職而侵奪巡撫的職權。
朝廷派遣巡按的本意就是壓製巡撫,經過長時間的對峙,朝廷最終還是站在了巡按這一邊,堅決實行以巡按控製地方的目的。
有明一代,巡按始終壓巡撫一頭。
因此,也就能理解當初劉台為什麽搶奪本該是張學顏職責的原因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巡撫和巡按都掛都察院銜,但實際上隻有巡按才被認為是都察院的人。
實際上,劉台當初爭權也是在為都察院同僚打樣,如今倒黴,按說朝中禦史應該更偏向他才對。
但是,既然已經定下有於應昌去遼東核查劉台案,依照於應昌和張四維的關係,顯然偏向性明顯。
實際上,原時空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大明一向中立的都察院確實倒向張居正,張居正不僅得到內廷支持,又有都察院和六科的幫助,才能做到權侵朝野,完成幾乎不可能完成的改革。
魏廣德沒心思看奏疏,就靜靜坐在值房裏思考著都察院態度的轉變。
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的信號,即便他和張居正私下裏關係良好,可背不住也要提防一手。
高拱可就是在他如日中天的時候,悄無聲息就被張居正搞走的。
到現在,聽說高拱還在新鄭成天罵張居正。
其實,魏廣德到這個時候多少也知道是怎麽迴事兒了,隻能說張居正好算計。
其實當初嘉靖皇帝留下的爛攤子主要是國家財政虧空,但是官員選得其實都還不錯。
所以,留給隆慶皇帝的朝堂可謂人才濟濟。
張居正雖然繼承徐階衣缽,在朝中勢力很大,但說到底他還是內閣裏最年輕的人,難以服眾,即便搶在許多人前麵入閣積累資曆。
麵對內閣如此多人,如陳以勤、趙貞吉等人,除了李春芳,張居正心知難以和他們爭鬥,於是在有人為高拱遊說的時候,才把高大炮從新鄭拉迴京城。
如果,高拱迴朝後,其強勢做風很快就驅逐了陳以勤等人,張居正也就是仗著早年和高拱的關係,還有就是兩人共同的政治理念,才勉強被高拱接受下來。
不過誰都沒有想到,最關鍵的人物,也就是隆慶皇帝會那麽短命。
高拱有匡扶天下之心,更看不得內廷掌權,所以他一直有心收迴司禮監的權利。
在陳洪選擇支持高拱後,他也選擇支持陳洪,由此逼出了馮張聯盟。
而在隆慶皇帝死後,驅逐高拱的關鍵證據,也就是那句“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或者說“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成了壓垮他的最後根稻草。
這話本是高拱在內閣所說,但卻被張居正透露給了馮保,所以高拱一直惱怒張居正背後捅他一刀,斷了他的仕途。
都察院.
想到這裏,魏廣德不由得揉揉眉心。
如今張學顏搞劉台,卻把都察院推向了張居正一邊,這怕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
到此事張居正怕是在值房裏彈冠相慶,魏廣德心裏就一陣難受。
雖然他也把一些老鄉送進了都察院做禦史,可這樣的決定不是下麵的禦史能決定的,隻能是都察院中上層博弈後的結果。
“啪。”
忽然,魏廣德一拍額頭。
之前忘記了,現在想到都察院,他這才想到此事的根源。
這馬上就到了官員考察的時候了,我就說張學顏為什麽在這時候鬧這麽一出戲,原來根兒在這裏。
“三六九”
魏廣德嘴裏低聲喃喃,很快就算出張學顏出京時間已經九年,差不多到點又該考察一波,如果評語好,貌似就該迴京入六部了。
他就是在賭討好張居正,給他出口惡氣,張居正也會讓吏部給他好的評語。
看樣子,張居正雖然沒有對都察院動手,可是張四維私下裏怕是沒少往裏麵打點錢財。
此時,魏廣德才後知後覺,他被張居正戲耍了。
他和張居正私底下有君子協議,不會插手幹預都察院,可是他的“黨羽”插手,他大可裝作不知情就好了。
“都察院,九年.”
魏廣德此時心裏快速盤算一番,之前一直沒有下的決定,此時終於還是做出來了。
之前,張居正已經暗示他在十三省中挑選,最終選擇福建作為清丈田畝的試點,魏廣德還在考慮該把勞堪弄到哪裏去。
是入六部還是謀個巡撫外放,雖然他一直打算讓勞堪幫忙,替他掌控都察院,可因為和張居正的協議,所以他一直不好出手。
但是現在眼看著都察院要倒向二張陣營,魏廣德也不得不走出反擊了。
副都禦使,這就是魏廣德考慮為勞堪謀的新差事兒,也是為以後升遷都禦史或者掌部做準備。
明朝的都察院,從上到下有左右都禦史,左、右副都禦史和左、右僉都禦史。
衙門下屬不止有熟知的十三道監察禦史,還有經曆、司務、照磨和司獄四個部門。
其中經曆、司務與照磨是都察院內務行政部,負責整理內部文件和傳達內部信息,司獄則是都察院內專門負責的監獄部門。
他們通常是由副都禦使協管,也幫助都禦史處理朝覲、考評、彈劾等職務。
而僉都禦史則一般管理十三道,遇大事直接和都禦史、副都禦使一起參核。
如果能夠把勞堪推到副都禦使上,魏廣德就相當於在都察院裏有了一定話語權,至少有人為他發聲。
比如這次劉台案,對方擺明車馬炮的情況下,可以出聲阻止,安排其他中立禦史前往遼東查案。
實際上,隻要不是二張一係的禦史巡按遼東,劉台基本上可以全身而退。
畢竟,劉台的作為,實際上是在幫都察院搶權。
以後禦史下地方,權勢會更大也更風光。
“陳瓚.”
想到現在的都禦史,魏廣德馬上就想到了那個固執老頭。
得找個機會和他說說才行,魏廣德在心裏打定主意。
正好,這次都察院派人,多少算是出了岔子,雖然還不知道陳瓚的態度,但以魏廣德對他的了解,陳瓚不至於做出這個事兒。
很大概率還是都察院下麵的副都禦使和僉都禦史有一些人支持,才會這麽決定。
掌部的人,多少還是要考慮下麵人的情緒,若支持的人多了,他即便有心反對也是不能,否則很容易引出眾叛親離的結果。
他的前任葛守禮可不就是因此被人踢出戶部,閑住多年才翻身。
說到這裏,魏廣德還是不得不佩服高拱一點,那就是都察院這事兒,高拱做的比他和張居正都好。
他們倆是私底下協商不染指都察院,讓他“獨立”,可高拱是真把都察院當做監察機構,直接丟給頑固的葛守禮執掌。
陳瓚也是因為兩不沾,才有機會被他們認可接替葛守禮的位置。
“老爺,江治江侍郎求見。”
正想著事兒,門外蘆布進來稟報道。
“請他進來。”
魏廣德馬上吩咐一句,自己也起身迎了過去。
“善貸。”
江治進門就衝魏廣德拱手,魏廣德也急忙還禮,請他入內坐下。
江治進內閣也是帶著公事兒來的,兩人簡單寒暄後,江治就直入正題,道明來意。
“這是部裏剛收到的奏疏,是河道總督潘季馴上的《兩河經略疏》,煩請善貸先看看。”
江治從袖中摸出一份奏疏遞了過去,魏廣德順手接過,馬上翻看起來。
從名字就知道,肯定是潘季馴對治理黃河和淮河已經有了個初步構想,所以魏廣德翻看的時候,還問道:“工部對此是何章程?”
《兩河經略疏》是曆史上第一份綜合治理黃淮和運河的全麵的規劃。
在《兩河經略疏》中,他們提出了“治河六議”:塞決口以挽正河,築堤防以杜潰決,複閘壩以防外河,創滾水壩以固堤岸,止浚海工程以省糜費,寢開老黃河之議以仍利涉。
“工部幾位大人對此頗多爭議,都有些不放心。”
江治開口說道。
“嗯。”
魏廣德並沒有多說,他是看完整個奏疏以後,又思索片刻才說道:“貌似和以前治水無差異,也不知道這樣做了能維持多久。”
這些年,朝廷在治水上銀子沒少花,可成效不大,幾年就要出亂子。
最快的一次,還是隆慶五年,潘季馴前頭上奏治水功成,轉過身就出亂子,自己也被罷官。
“多少還是有變化的。”
隻是沒想到,江治卻是開口說了句。
“哪裏?”
魏廣德狐疑道,他看了奏疏,都是修堤壩修閘口,都是治水的那幾樣手段。
“這裏。”
就在奏疏上,江治指出一段說道:“徐州以下河漕兩岸高築大堤,挽河歸漕,逼淮水盡出清口。
惟良兄的意思雖然也是修堤壩,可前麵有寫收窄河道,我們商議後認為,他是想要束水攻沙。”
聽到“束水攻沙”四個字,魏廣德立時來了精神。
這個詞兒他記得,曆史上有,好像就是潘季馴提出來的。
不過到了這個時代,還是第一次聽到,所以若不是江治說出來,他都險些忘記了這個法子。
“束水攻沙想法是好,可也承擔著巨大風險,若是平時水勢和緩還好,多少能帶走泥沙,和若是天降暴雨,水流喘急時,難免就有堤壩傾覆之險。”
很快,江治就把工部其他人的意見說了出來,其中未嚐沒有他的理解,實際上江治對潘季馴這份《兩河經略疏》也是持懷疑態度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所以,魏廣德問起,他就直指要害。
魏廣德可沒想都這些,他在後世看到的都是說這個法子好的文章,但是現在聽來,也覺得江治說的很有道理。
“工部是什麽意思?”
魏廣德隻好問道。
“現在還沒有意見,有分歧。”
江治開口道:“不過大部分人認為,此法短期內或對保運有利,畢竟衝刷泥沙,此法大妙。
但就眾人看法,此法治標不治本,隻不過是緩解淤堵。”
工部中人多參與過河工,自然知道治水是怎麽迴事兒。
河工,真不是那麽好做的。
“意思就是說,如果朝廷批準他的奏疏,可能又是砸銀子聽不到響,或者說能維持幾年而已?”
魏廣德皺眉問道。
他以前沒太在意,也是人雲亦雲,都說束水攻沙好,想來就是好的。
畢竟,邏輯上確實說得通。
不過聽了江治的話,淤積泥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而且束水後反而潰壩風險大增。
這個時候,魏廣德就不得不認真思考這個事兒了。
巡按則是中央派出的監察官員,負責巡視地方,監督官員的行為,彈劾違法亂紀的官員。
巡按的權力雖然不如巡撫大,但其彈劾權對地方官員具有很大的威懾力。
洪武十年,太祖朱元璋派監察禦史巡按州縣,此為明代巡按之始,至永樂朝遣禦史分巡天下成為定製。
巡撫這個官職正式設置是在明宣德、正統時期。
明初時,地方以布、按、都三司為地方最高長官,布政使掌一省行政,按察使掌一省刑名,都指揮使掌一省兵事。
如此一來雖然能在很大程度上集中皇權,避免地方勢力坐大,可缺點也很突出,一旦遇到重大政務,三司之間往往不能實心配合,甚至是相互推諉。
巡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為了更好地統轄一省事務,巡撫設立之初其職權就在三司之上。
不過話又說迴來,朝廷將地方的大事全部委托給巡撫,總得來說心裏也不踏實。
於是,利用巡按製衡巡撫的策略也就應運而生了。
實際上,張學顏和劉台的不和,正是大明朝所有巡撫和巡按不和的一個縮影,各地皆如此。
以品級論,巡撫多為尚書、侍郎、都禦史、少卿等京官出任,地位比較高。
巡按雖然隻是七品京官,但口銜天命視同欽差,實際權力絲毫不遜巡撫。
巡撫、巡按都有巡察地方的職能,且一般都帶都察院銜,地方各級官員的升降調補既受到巡撫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巡按的製約,如此巡按與巡撫的矛盾就必然出現。
景泰開始,各省巡撫統一加都禦史銜,而巡按隻是監察禦史,如此巡撫與巡按就成了名義上的上下級關係。
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撫按之間的關係並沒有任何緩和,反而愈演愈烈,巡按往往舍其本職而侵奪巡撫的職權。
朝廷派遣巡按的本意就是壓製巡撫,經過長時間的對峙,朝廷最終還是站在了巡按這一邊,堅決實行以巡按控製地方的目的。
有明一代,巡按始終壓巡撫一頭。
因此,也就能理解當初劉台為什麽搶奪本該是張學顏職責的原因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巡撫和巡按都掛都察院銜,但實際上隻有巡按才被認為是都察院的人。
實際上,劉台當初爭權也是在為都察院同僚打樣,如今倒黴,按說朝中禦史應該更偏向他才對。
但是,既然已經定下有於應昌去遼東核查劉台案,依照於應昌和張四維的關係,顯然偏向性明顯。
實際上,原時空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大明一向中立的都察院確實倒向張居正,張居正不僅得到內廷支持,又有都察院和六科的幫助,才能做到權侵朝野,完成幾乎不可能完成的改革。
魏廣德沒心思看奏疏,就靜靜坐在值房裏思考著都察院態度的轉變。
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的信號,即便他和張居正私下裏關係良好,可背不住也要提防一手。
高拱可就是在他如日中天的時候,悄無聲息就被張居正搞走的。
到現在,聽說高拱還在新鄭成天罵張居正。
其實,魏廣德到這個時候多少也知道是怎麽迴事兒了,隻能說張居正好算計。
其實當初嘉靖皇帝留下的爛攤子主要是國家財政虧空,但是官員選得其實都還不錯。
所以,留給隆慶皇帝的朝堂可謂人才濟濟。
張居正雖然繼承徐階衣缽,在朝中勢力很大,但說到底他還是內閣裏最年輕的人,難以服眾,即便搶在許多人前麵入閣積累資曆。
麵對內閣如此多人,如陳以勤、趙貞吉等人,除了李春芳,張居正心知難以和他們爭鬥,於是在有人為高拱遊說的時候,才把高大炮從新鄭拉迴京城。
如果,高拱迴朝後,其強勢做風很快就驅逐了陳以勤等人,張居正也就是仗著早年和高拱的關係,還有就是兩人共同的政治理念,才勉強被高拱接受下來。
不過誰都沒有想到,最關鍵的人物,也就是隆慶皇帝會那麽短命。
高拱有匡扶天下之心,更看不得內廷掌權,所以他一直有心收迴司禮監的權利。
在陳洪選擇支持高拱後,他也選擇支持陳洪,由此逼出了馮張聯盟。
而在隆慶皇帝死後,驅逐高拱的關鍵證據,也就是那句“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或者說“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成了壓垮他的最後根稻草。
這話本是高拱在內閣所說,但卻被張居正透露給了馮保,所以高拱一直惱怒張居正背後捅他一刀,斷了他的仕途。
都察院.
想到這裏,魏廣德不由得揉揉眉心。
如今張學顏搞劉台,卻把都察院推向了張居正一邊,這怕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
到此事張居正怕是在值房裏彈冠相慶,魏廣德心裏就一陣難受。
雖然他也把一些老鄉送進了都察院做禦史,可這樣的決定不是下麵的禦史能決定的,隻能是都察院中上層博弈後的結果。
“啪。”
忽然,魏廣德一拍額頭。
之前忘記了,現在想到都察院,他這才想到此事的根源。
這馬上就到了官員考察的時候了,我就說張學顏為什麽在這時候鬧這麽一出戲,原來根兒在這裏。
“三六九”
魏廣德嘴裏低聲喃喃,很快就算出張學顏出京時間已經九年,差不多到點又該考察一波,如果評語好,貌似就該迴京入六部了。
他就是在賭討好張居正,給他出口惡氣,張居正也會讓吏部給他好的評語。
看樣子,張居正雖然沒有對都察院動手,可是張四維私下裏怕是沒少往裏麵打點錢財。
此時,魏廣德才後知後覺,他被張居正戲耍了。
他和張居正私底下有君子協議,不會插手幹預都察院,可是他的“黨羽”插手,他大可裝作不知情就好了。
“都察院,九年.”
魏廣德此時心裏快速盤算一番,之前一直沒有下的決定,此時終於還是做出來了。
之前,張居正已經暗示他在十三省中挑選,最終選擇福建作為清丈田畝的試點,魏廣德還在考慮該把勞堪弄到哪裏去。
是入六部還是謀個巡撫外放,雖然他一直打算讓勞堪幫忙,替他掌控都察院,可因為和張居正的協議,所以他一直不好出手。
但是現在眼看著都察院要倒向二張陣營,魏廣德也不得不走出反擊了。
副都禦使,這就是魏廣德考慮為勞堪謀的新差事兒,也是為以後升遷都禦史或者掌部做準備。
明朝的都察院,從上到下有左右都禦史,左、右副都禦史和左、右僉都禦史。
衙門下屬不止有熟知的十三道監察禦史,還有經曆、司務、照磨和司獄四個部門。
其中經曆、司務與照磨是都察院內務行政部,負責整理內部文件和傳達內部信息,司獄則是都察院內專門負責的監獄部門。
他們通常是由副都禦使協管,也幫助都禦史處理朝覲、考評、彈劾等職務。
而僉都禦史則一般管理十三道,遇大事直接和都禦史、副都禦使一起參核。
如果能夠把勞堪推到副都禦使上,魏廣德就相當於在都察院裏有了一定話語權,至少有人為他發聲。
比如這次劉台案,對方擺明車馬炮的情況下,可以出聲阻止,安排其他中立禦史前往遼東查案。
實際上,隻要不是二張一係的禦史巡按遼東,劉台基本上可以全身而退。
畢竟,劉台的作為,實際上是在幫都察院搶權。
以後禦史下地方,權勢會更大也更風光。
“陳瓚.”
想到現在的都禦史,魏廣德馬上就想到了那個固執老頭。
得找個機會和他說說才行,魏廣德在心裏打定主意。
正好,這次都察院派人,多少算是出了岔子,雖然還不知道陳瓚的態度,但以魏廣德對他的了解,陳瓚不至於做出這個事兒。
很大概率還是都察院下麵的副都禦使和僉都禦史有一些人支持,才會這麽決定。
掌部的人,多少還是要考慮下麵人的情緒,若支持的人多了,他即便有心反對也是不能,否則很容易引出眾叛親離的結果。
他的前任葛守禮可不就是因此被人踢出戶部,閑住多年才翻身。
說到這裏,魏廣德還是不得不佩服高拱一點,那就是都察院這事兒,高拱做的比他和張居正都好。
他們倆是私底下協商不染指都察院,讓他“獨立”,可高拱是真把都察院當做監察機構,直接丟給頑固的葛守禮執掌。
陳瓚也是因為兩不沾,才有機會被他們認可接替葛守禮的位置。
“老爺,江治江侍郎求見。”
正想著事兒,門外蘆布進來稟報道。
“請他進來。”
魏廣德馬上吩咐一句,自己也起身迎了過去。
“善貸。”
江治進門就衝魏廣德拱手,魏廣德也急忙還禮,請他入內坐下。
江治進內閣也是帶著公事兒來的,兩人簡單寒暄後,江治就直入正題,道明來意。
“這是部裏剛收到的奏疏,是河道總督潘季馴上的《兩河經略疏》,煩請善貸先看看。”
江治從袖中摸出一份奏疏遞了過去,魏廣德順手接過,馬上翻看起來。
從名字就知道,肯定是潘季馴對治理黃河和淮河已經有了個初步構想,所以魏廣德翻看的時候,還問道:“工部對此是何章程?”
《兩河經略疏》是曆史上第一份綜合治理黃淮和運河的全麵的規劃。
在《兩河經略疏》中,他們提出了“治河六議”:塞決口以挽正河,築堤防以杜潰決,複閘壩以防外河,創滾水壩以固堤岸,止浚海工程以省糜費,寢開老黃河之議以仍利涉。
“工部幾位大人對此頗多爭議,都有些不放心。”
江治開口說道。
“嗯。”
魏廣德並沒有多說,他是看完整個奏疏以後,又思索片刻才說道:“貌似和以前治水無差異,也不知道這樣做了能維持多久。”
這些年,朝廷在治水上銀子沒少花,可成效不大,幾年就要出亂子。
最快的一次,還是隆慶五年,潘季馴前頭上奏治水功成,轉過身就出亂子,自己也被罷官。
“多少還是有變化的。”
隻是沒想到,江治卻是開口說了句。
“哪裏?”
魏廣德狐疑道,他看了奏疏,都是修堤壩修閘口,都是治水的那幾樣手段。
“這裏。”
就在奏疏上,江治指出一段說道:“徐州以下河漕兩岸高築大堤,挽河歸漕,逼淮水盡出清口。
惟良兄的意思雖然也是修堤壩,可前麵有寫收窄河道,我們商議後認為,他是想要束水攻沙。”
聽到“束水攻沙”四個字,魏廣德立時來了精神。
這個詞兒他記得,曆史上有,好像就是潘季馴提出來的。
不過到了這個時代,還是第一次聽到,所以若不是江治說出來,他都險些忘記了這個法子。
“束水攻沙想法是好,可也承擔著巨大風險,若是平時水勢和緩還好,多少能帶走泥沙,和若是天降暴雨,水流喘急時,難免就有堤壩傾覆之險。”
很快,江治就把工部其他人的意見說了出來,其中未嚐沒有他的理解,實際上江治對潘季馴這份《兩河經略疏》也是持懷疑態度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所以,魏廣德問起,他就直指要害。
魏廣德可沒想都這些,他在後世看到的都是說這個法子好的文章,但是現在聽來,也覺得江治說的很有道理。
“工部是什麽意思?”
魏廣德隻好問道。
“現在還沒有意見,有分歧。”
江治開口道:“不過大部分人認為,此法短期內或對保運有利,畢竟衝刷泥沙,此法大妙。
但就眾人看法,此法治標不治本,隻不過是緩解淤堵。”
工部中人多參與過河工,自然知道治水是怎麽迴事兒。
河工,真不是那麽好做的。
“意思就是說,如果朝廷批準他的奏疏,可能又是砸銀子聽不到響,或者說能維持幾年而已?”
魏廣德皺眉問道。
他以前沒太在意,也是人雲亦雲,都說束水攻沙好,想來就是好的。
畢竟,邏輯上確實說得通。
不過聽了江治的話,淤積泥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而且束水後反而潰壩風險大增。
這個時候,魏廣德就不得不認真思考這個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