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王莽應龍大膽,偷襲木邦,現正聚兵圍攻孟養,在我大明邊境也派出大軍,封鎖交通。”


    譚綸開口介紹道,“這是雲南急報,王凝把消息也發給李成梁,想來大軍應該進雲南了。”


    魏廣德聽聞是雲南的事兒,當即就鬆了口氣,不過依舊麵色嚴肅說道:“總歸是朝廷已經預判到的,有李成梁在那邊,還有沐昌祚,想來局勢也不會壞到哪裏去。”


    “既然緬王已經如此作為,朝廷還是要質問,讓李成梁盡快督導西南兵馬參與平叛,盡快結束戰事。”


    張居正開口說道,隨即扭頭看著魏廣德道:“記得之前善貸曾有意讓南海水師過滿次加,從南麵威脅緬甸。


    如今局勢既然已經按照之前推測在發展,我看還是給俞大猷盡快下令,命他盡快率部先去舊港,待接收張璉餘孽後,就帶他們西去緬甸建功立業,洗刷身上的罪名。”


    “林鳳手下那些降卒也可以一並帶去,讓他們為朝廷征戰。


    總不能做了孽,一個投誠就不再追究了。”


    魏廣德接話道,“此時,還是兵部盡快向兩部下文吧。”


    這個時候,張居正已經快速看完雲南巡撫王凝的急奏,和譚綸說的大差不差。


    看完奏疏,張居正就把它遞給魏廣德,讓他也看看,之後還要票擬交上去的。


    “好,那我馬上會部裏,讓人起草文書。”


    譚綸答應下來,就要往外走。


    他這次又趕迴來,就是半道接到兵部急報,所以又匆匆趕迴。


    “等等。”


    就在譚綸腳步就要跨出屋子的時候,魏廣德忽然又把人叫住。


    “怎麽了,善貸?”


    譚綸站住,迴頭不解的問道。


    “李成梁是左都督,雲南還有個巡撫王凝,加上黔國公、雲南總兵官沐昌祚還掛著征南大將軍印,三個人在雲南,誰管誰?”


    魏廣德也是突然想起這個事兒,當初策劃對緬甸用兵,意圖打通大明在西麵出海口的時候,隻想著用李成梁,卻忘記到了地方,還有諸多掣肘的事兒。


    是的,這其實就是上層策劃國策時,往往顧忌不到的地方。


    在他們的思路裏,下麵自然是按照他們的思路來做事,但是卻忽視了地方上往往有自己的訴求。


    然後就是,好的政策到了地方執行的時候就走了樣,好政策最後卻變成惡政,不僅沒有收到好效果,反而讓局麵變得更壞。


    在軍事層麵,自然就是地方上存在三巨頭,誰該管誰的問題,誰最後拍板。


    無疑,正常情況下,雲南巡撫王凝的權利是最大的。


    別看他是巡撫,不是總督,按說不該管軍事的。


    但是大明的文官還就有這個尿性,試問地方上哪個巡撫不把軍頭管的服服帖帖的。


    其實,這樣的局麵,也是朝廷樂見其成的事兒。


    不過到了這裏,魏廣德更關注的還是軍事計劃的順利實施,他本質上也不是個純粹的文官,自然不會忽略文官壓製武將的問題。


    在他的眼裏,他追求的是勝利,而不是誰的功勞大。


    “這個.”


    譚綸略微遲疑後才說道:“應該還是以王凝王巡撫的意見為主吧。”


    “要是戰事不利,責任又是誰的?”


    魏廣德直接追問道。


    “自然是李成梁和沐昌祚。


    他們一個右軍都督,一個雲南總兵官,若是戰事不順利,自然就是他們的責任。”


    譚綸很自然的開口說道。


    這就是當前大明官場的原則,權利最大的必然是文官,而一旦軍事上失利,則板子是打在武將屁股上。


    可以想見,真要到了那個時候,倒黴的不會是黔國公沐昌祚,而是左都督李成梁。


    誰叫他沒什麽背景,可不就成了替罪羊。


    可魏廣德不是要找替罪羊的,是要實現自己設定的目的。


    指揮權不在李成梁,自然就驗不出李成梁的成色來。


    把戰事指揮權交給王凝,魏廣德自然也是不樂意的。


    於是,魏廣德看向張居正,開口說道:“叔大兄,你看,王巡撫適合做這事兒嗎?”


    當初魏廣德是要把他搬走,不過後來張居正出麵保人,所以才他人繼續留在雲南,等待機會再把人調走。


    一拖就拖到現在,戰事將起。


    這個時候臨陣換將自然也是不妥,但是雲南為官之首的王凝接手指揮權,當然也是不合適的。


    張居正知道魏廣德的意思,思索片刻才說道:“王凝隻是巡撫,不該插手軍事的。


    內閣和兵部聯合下文,提醒他恪盡職守,主要帶領兵備道保證大軍糧草輜重就好,其他的就不要插手了。”


    魏廣德聞言,滿意的點頭笑道:“善貸也認為正該如此。


    李成梁和沐昌祚都是有沙場悍將,對付緬軍不說手到擒來,但也是綽綽有餘。


    以李成梁為正,主攻,沐昌祚為副將,保證邊境安全和運輸大軍糧草,子理兄意下如何?”


    魏廣德是直接推李成梁上台,主持這一次對緬甸的軍事行動。


    打贏了,讓他封侯拜相,打輸了,李家就在大明將門徹底除名。


    譚綸聽完魏廣德的話算是明白了,這是他又要力推一個軍方主將出來。


    之前魏廣德推出來的是馬芳,因為有嘉靖皇帝的誇讚,所以馬芳在邊鎮的地位得以穩固和提高。


    之後就是俞大猷,再然後是戚繼光。


    這兩人,譚綸其實也都算是熟悉。


    畢竟在江浙剿倭的時候,譚綸是和他們打過交道的,特別是戚繼光,常年在浙江剿倭,他們二人的聯係幾位緊密,戚繼光實際上大部分時間都還是他的部將。


    也是因為熟悉,才更加看重,到了京城以後,戚繼光找到他訴說他在京城的難處,譚綸二話不說就把人帶到魏廣德麵前。


    現在想想,馬芳已經是在大同養老,年歲大了,歲月不饒人。


    而俞大猷呢?


    雖然還能蹦躂幾年,但架不住年齡也到了。


    很多人或許喜歡霍去病,因為他是中國曆史上最年輕的戰神。


    17歲就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北擊匈奴,霍去病率領800鐵騎,在漠南直驅百餘裏,斬殺匈奴2000多人,被封為冠軍侯。


    19歲時,霍去病任驃騎將軍,再次征討渾邪王、休屠王兩個部落,一共殺敵4萬餘人,從此漢朝控製了河西地區。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22歲,再一次率軍北進2000多裏,殲滅匈奴左賢王部7萬多人,一路踏平匈奴聖地狼居胥山,並在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封禮,從此匈奴逃亡漠北,而漠南再無王庭。


    給人的印象就是,好像武將越年輕越好,因為這樣的人有衝勁,敢打敢拚。


    但實際上,朝廷選擇將領,正常情況下是絕對不會看這個的。


    選將,一般都是選擇中年將領為主,這樣的人有經驗,一般不會輕易冒進。


    不管是馬芳還是俞大猷,亦或者戚繼光、李成梁,都是人到中年才開始真正的發跡。


    因為之前的戰爭經曆已經成為經驗,讓他們可以從容應對不同的戰局,做到遊刃有餘。


    好吧,扯遠了。


    相對於馬芳和俞大猷,戚繼光和李成梁是顯得更加年輕一些。


    其實真說起來,俞大猷比馬芳還大十歲。


    不過常年在北疆征戰,幼年受苦,馬芳身體機能下降更多,所以兩人在一起顯的差不多。


    不管是俞大猷還是馬芳,勉強還能再次征戰,但剩餘時間也是不多了。


    大明朝是到了打造新的南北戰神的時候了。


    明顯,魏廣德是有意把戚繼光留在北方,李成梁則去南麵,譚綸自然也不會阻止。


    大明地域遼闊,南北差異巨大。


    雖然威脅主要集中在北方,但是別忘了,李成梁是土生土長的的遼東人,即便去了南方,對這邊也不會陌生。


    如果需要,是隨時可以調迴來的。


    譚綸的猜測,其實也是魏廣德所想。


    而魏廣德之所以選擇讓李成梁去南方,主要也是因為李成梁的兒子夠多,丟兩個上山,丟兩個下海,反正現在大明對外擴張,正是需要人手的時候。


    將門虎子,這話可不是隨便說說,其實也是有道理的。


    雖然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但是將門出來的孩子,大多帶著傲氣,有股不服輸的勁頭,是最適合軍旅的。


    再有家族的言傳身教,可比其他人上手快。


    魏廣德不要李成梁到北麵,就是怕沒了努爾哈赤,出現其他什麽哈赤,所以早早把人換到南方。


    不過他不知道的是,努爾哈赤這個時候在遼東活的還很好,根本就沒有被明軍說殺,他的祖父和父親也還建在,這個時候都效忠大明。


    至少現在,努爾哈赤並沒有要反對大明的想法。


    因為他的家族,很多地方都仰仗大明。


    魏廣德的提議,張居正也不反對,他看出來了,魏廣德拿緬甸試刀,要看看這個前遼東總兵官的成色,是否能夠放手使用。


    張居正和魏廣德太相似了,都是軍戶出身,自然對武將沒有太多成見。


    隻要能打仗,能保境安民,他就願意使用。


    可不像其他文官,麵對武將都是鼻孔看人。


    “對了,戚繼美不是貴州總兵官嗎?兵部也可以下文,讓他去緬甸戰場試試。”


    魏廣德又提議道。


    戚家是軍戶人家,後世人隻知道有個戚繼光,但其實他還有個兄弟叫戚繼美,沾了戚繼光的光,做到貴州總兵官。


    這,或許也是戚繼光最終沒能封侯的原因,功勞分攤在家族,享受了他的蔭澤。


    都是左都督,已經升無可升,可不就隻能惠及家人。


    爵位,可不是那麽隨便給的。


    上麵沒人幫著說話,基本上就別想獲得。


    魏廣德提出用戚繼美,也是想看看戚家兄弟是不是都有本事。


    以往光芒都被戚繼光哪去了,看看他兄弟是個什麽成色。


    “好。”


    譚綸無所謂,調個將官而已。


    “就這樣吧,我能想到的就這些,叔大兄看看還有什麽需要注意的。”


    魏廣德再想想,覺得沒什麽需要補充了,於是看向張居正,詢問道。


    “我沒什麽需要強調的,其他都看兵部籌劃吧。”


    張居正開口道。


    “那我就先會衙門,到時候公文草擬後就送內閣來。”


    譚綸當即告辭,出了內閣。


    譚綸剛離開,魏廣德也起身告辭。


    “大人,戶部王尚書到了。”


    就在他出門的時候,就看見門口站著戶部王國光。


    魏廣德衝他拱拱手,王國光也立即還禮。


    王國光是張居正叫來的,自然是安排月港加稅事宜。


    主意雖然是魏廣德出的,可他並不想過多攪合在這裏麵,所以也沒有留步,直接迴自己值房辦公去了。


    不過魏廣德不知道,他離開後,王國光知道內閣打算在月港加稅,還是按商品價值加收三成稅,登時眉頭就皺起。


    “怎麽,汝觀,難道此事很難做嗎?”


    看到王國光的反應,張居正開口問道。


    “叔大,你怕是不知道月港賦稅分配的比率,若真按此加稅,能不能收到暫且不說,但就戶部,可沒增加多少進項。


    大頭,可都進了宮裏。”


    王國光其實聽到加稅,心裏就已經算到會增加多少。


    可他蛋疼啊,因為銀子不能流進戶部。


    “叔大,我看是不是和馮公公那裏商量下,改動一下分銀子的份子。”


    王國光建議道。


    “當初宮裏拿一半,戶部和地方分另一半,是善貸為了避免月港開海不會半途夭折才定下的。


    早些年每年不過收稅幾萬兩,如果那時候提出來,或許可行。


    可按照現在的稅額,怕是宮裏不會答應。”


    張居正略感頭疼,不過隨即又說道:“雖然大筆稅銀不會流入戶部,但是相應的,內廷有了這麽一大筆銀子的進項,今年戶部撥給內廷的銀子就可以減少一些。


    多的不說,三、五十萬兩總是可以的。


    一進一出,算起來戶部收益還是會超過百萬兩銀子。”


    張居正則是解釋道。


    “話是這麽說”


    誰都不會嫌銀子多,張居正的話有道理,但是王國光還是想再爭取下。


    不過,張居正沒有給他機會,而是打斷他的話道:“我就給你交給底,當初善貸這麽劃分份子,其實就是因此。


    當時我們內閣幾人都是認可的,宮裏除開進項,缺口都是戶部來補。


    隻要內廷的銀子多了,戶部需要拿銀子補的窟窿也就小了。”


    張居正這麽說,也是明白的告訴王國光,想要調整月港分稅銀份子是不可能的,叫他死了這條心。


    “那,也隻好如此。”


    話說到這份上,他也無話可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隆萬盛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平行空間來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平行空間來客並收藏隆萬盛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