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先坐下,蘆布,上茶。」
李成梁心情忐忑的走進魏廣德值房,在聽到魏廣德的話後,蘆布就請他坐在外間左邊的椅子上,隨後又送上來一杯茶。
李成梁到京城的時間已經不短了,一開始他猜到朝廷可能要對西南用兵,但是這麽長的時間裏,他也沒有發現右軍都督府治下什麽地方存在不穩的跡象。
實際上,若不是魏廣德有意探查雲南以外邊疆區域的詳情,大明朝廷做夢都不會想到,西南邊陲之外,已經有人磨刀霍霍,打算蠶食大明的領土。
是的,緬甸周圍明廷冊封了三宣六慰,但因為並沒有實質上的統治,不過是利用地方土司形成象征意義的統一,雖然大明自劃定所謂疆域圖時,是把這塊地方也算在內的,但實際上朝廷根本不關注那裏。
而領土,而是大明朝廷實際控製的區域,如遼東和雲南。
而之外的土地,隻是名義上的疆域,其實並不上心。
李成梁也和其他明朝官員想法一樣,自然想不到內閣關注的其實並不在大明領土之上,而是在領土之外的疆域。
今日忽然出現內閣中書舍人傳見,李成梁心裏還在納悶。
雖然大家品級一樣,李成梁也不敢擺什麽架子。
內閣在大明朝廷地位超然,所以李成梁還是第一時間就趕到了這裏,等候召見。
隻是不巧,他來得太快,趕到內閣的時候才知道,三位閣臣進宮見駕未迴。
等候的時間裏,李成梁就在猜想內閣召見的目的,甚至他都以為會不會是朝廷鑄造銀幣,要他這個左都督親自帶領在京的虎賁、留守等幾個衛所,護衛朝廷鑄造的銀幣分發到各地。
他在京這段時間也聽說了,內地似乎不太平,各地皆有大大小小的匪盜。
總不能讓他一個堂堂的左都督,負責緝捕追盜的事務吧。
胡思亂想中,有人讓他去魏廣德值房,他馬上就跟著來了這裏。
等候中,李成梁偷眼了看了正在忙著寫公文的魏廣德,太年輕了。
在滿朝都是四、五十歲年紀的***裏,三十多歲的魏廣德真真是年紀輕輕。
但人家站隊站的好,當初朝臣看不起風向的時候,就果斷選擇站隊不受待見的裕王。
裕王雖然皇帝命短,沒做多久皇帝,可是就是這幾年時間裏,他也成功躋身內閣閣臣之列,成為朝中響當當的大人物。
戚繼光能夠隨便調動,可不就是靠著眼前這位年輕人的提攜。
想到因此丟掉實權,李成梁心裏泛起一陣不滿的情緒。
不過經過官場曆練,他也已經練就一副喜怒不形於色的本事,所以這會兒雖然坐下,但並沒有坐實。
好吧,就因為文武之別,李成梁這個正一品的左都督,在魏廣德麵前隻能把自己看做下屬,而不是平級官員之間的交流。
寫好票擬,魏廣德把一條帖在奏疏上,這才放下筆,起身走到外間主位上。
「魏閣老。」
看到魏廣德出來,李成梁馬上站起躬身道。
「李都督請坐,無須客氣。」
魏廣德做出個請的姿勢,讓他重新做好。
門口的蘆布又適時送上茶水,就快速退了出去。
「汝契,我這麽稱唿你不會見外吧。」
因為沒有和李成梁有過多的接觸,所以魏廣德見麵先是很客氣的說道。
「魏閣老言重了。」
雖然魏廣德比他年輕,可卻因為地位的原因,他那裏會見外。
實際上,如果魏廣德一直稱唿他的字,
說明對他的親近,反而不是壞事兒。
雖然在魏廣德麵前態度表現的很謙恭,但心裏怎麽想,那就是另一迴事兒了。
之後,魏廣德又詢問了李成梁在京城這段時間的適應情況。
畢竟是邊鎮調迴京城,而且因為驟登高位,京城的武勳麵對他可不會給好臉色。
誰叫之前雖然朝廷也會給予邊軍將領都督的官職,但多是為了封功,提升品級用的,像他這種直接掌府事的都督,可是非常少見的。
也因為搶了別人的差事兒,所以李成梁這段時間在京城的日子過得並不怎麽好,可以說如履薄冰也不為過。
「魏閣老,末將粗鄙武夫,自幼就長在邊地,還是更願意待在邊鎮保衛邊疆,是真不習慣在京城的生活。」
在魏廣德問他在京城過得怎麽樣後,李成梁選擇大倒苦水,他不會說遭到勳貴排擠,隻能說自己不習慣京城的生活。
要說京城的日子好不好過,那自然是好的,可惜如果還有遼東的錢財支援,他自然在京城可以過得很是滋味。
至於勳貴的排擠,也就那麽迴事兒,不放在心上就是了。
反正現在的五軍都督府,本就沒多大權利,不過就是和魏廣德一樣,批閱一些管轄都司和衛所的公文。
不過他還想建功立業,想要獲得爵位,所以他並不想留在京城消磨時間。
「留你在京城是我提出來的,聽說你有八子,在邊軍中是有名的李家軍。」
魏廣德嗬嗬笑道。
「魏閣老,我下麵是有八個兒子,不過五個年齡還小,都還沒有入軍營,隻有三子隨我在戰場上搏殺。」
李成梁不明白魏廣德說這話的原由,謹慎迴答道。
「你這些年在遼東戰績斐然,這是我留你下來的主要原因,或許你也有過猜想吧。」
魏廣德又問道。
聽到魏廣德這麽直接,李成梁有點明白了,這位魏閣老還真是軍戶出身,說話做事不喜歡拐彎,都是直來直往,那就好辦了,直說就是了。
「是,末將想過,或許是西南有事兒,所以朝廷留我在京城預備。」
當初在兵部打聽來的消息,他自然不會輕忽。
到了五軍都督府,他就一直在查閱治下雲南都司、貴州都司、四川都司、陝西都司、廣西都司及其所領衛所的文書。
但實際上,關鍵的文書也隻有兵部才有留存,五軍都督府裏留下的盡是些沒用的奏疏,比如屯田、軍戶人口什麽的,根本不涉及重點。
而且,當初有千戶在緬甸被殺,又是嘉靖朝的事兒,李成梁哪裏會想到那麽遠。
所以他看的公文,都是西南這幾年往來的文書,嘉靖朝的碰都沒有碰過。
「確實是西南有事,就是不知道你這個常年在北地作戰將官,有沒有把握在西南凱旋?」
魏廣德依舊是麵帶笑容問道。
「魏閣老,都督府沒有收到西南有警的消息。」
聽到魏廣德這麽說,李成梁有些驚訝的問道。
不管發生什麽事,隻要涉及打仗的,一般都不是偶發時間,都是需要很長時間醞釀才會爆發的。
即便地方上有所隱瞞,衛所、都司也會將情況上報都督府。
就好比現在,右軍都督府也不是沒有收到過一些警訓,但是距離爆發還差得遠。
多是地方官和土司之間矛盾重重,似有爆發衝突的可能。
但是這種事,地方將官發言權其實並不大,都是文官在裏麵搗鼓。
他們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對治下部族進行傾軋。
衛所因為要從地方
領錢領糧,還受製於當地官員,除了做一些準備外,也隻能幹看著,不敢多話。
當然,也有地方將官和文官同流合汙的,這就得看人家帶不帶你。
李成梁快速在腦海裏過了一遍,治下貌似沒有叛亂爆發的征兆,可是魏廣德話裏是什麽意思?
「嗬嗬.」
魏廣德隻是一陣輕笑,他已經大致猜出李成梁的判斷,應該是以為地方平叛。
笑過之後才說道:「李都督想錯了,召你在京要對付的,可不是地方平叛那點事兒。
西南因為地形複雜,確實對於我明軍平定土司叛亂有一些影響,但哪裏需要朝廷動用左都督這樣的沙場悍將,地方各路鎮守就已經足夠了。」
魏廣德的話也說的不錯,大部分地方叛亂,不過就是調動一路鎮守,帶著幾個衛所就平定下來。
就算對方有極大的聲望,能夠帶動許多小部族參與,那不過就是調遣總兵,多動員幾路人馬的事兒,還真沒有從京城出動都督級別的官員親上戰場隻會平叛的先例。
「西南.」
魏廣德的話,讓李成梁豁然開朗,他終於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了。
他和其他人想法其實一樣,大部分人都隻會把眼睛盯在國內,而看不到領土外的疆域。
魏廣德的話其實已經向他透露了許多信息,那就是讓他去指揮的軍事行動,很大概率不是在大明領土之上,而是之外的戰爭,貌似規模還不小。
這就難怪了,翻遍了西南遞來的文書,都沒發現有大戰爆發的跡象,原來戰事根本就不在這裏。
有了魏廣德的提示,李成梁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兩個方向,一是烏思藏都指揮使司和朵甘行都指揮使司,二就是雲南之外的三宣六慰了。
烏思藏都指揮使司,簡稱「烏思藏都司」,是中國明朝對今西藏自治區除昌都地區以外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錫金、不丹的最高軍政管轄機構。
朵甘行都指揮使司,簡稱朵甘行都司,是明朝在青藏高原東部的軍事管轄區名,下轄1衛2法王封地3宣慰使司5招討司4萬戶府16千戶所。
實際上,這兩個都指揮使司負責的主要是西藏的中部和東部地區,在西部還有俄力思軍民元帥府,掌管的就是今天西藏的阿裏地區。
明朝對藏政策,其實並沒有超出元朝的封賞製度,都是通過封賞地方上大貴族,土司的方式進行。
明朝對西藏的統治主要采取了羈縻製度和多封眾建的政策,通過在西藏地區設立行政機構,封授官員,恢複驛站,以及通過茶馬貿易控製西藏地方。
明朝還重視西藏地方各個宗教勢力,采取多封眾建,冊封三大法王、五大教王,實現了維護地方穩定,保障西藏與內地各方麵聯係暢通的目標。
為了保持西藏的穩定,明天通過招附、賞賜、多封眾建、政教合一的多種形式獲得地方貴族和宗教領袖的支持,在基層則推行都指揮使司和衛所製度,軍政合一。
明廷自始至終都未對對藏族地區派駐大臣督管、也未駐兵,隻是要求定期朝貢和對繼任者的冊封。
畢竟西藏地處高原,要派兵過去也是很麻煩的。
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
洪武二年,朱元璋派遣官員持詔諭前往西藏,著令各部歸順明朝。
詔書說到朱元璋「命將率師,悉平海內。臣民推戴為天下主,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式我前王之道,用康黎庶。惟爾吐蕃,邦居西土,今中國一統,恐尚未聞,故茲詔示」。
同年,明太祖還派遣陝西承宣布政使司的官員許允德前往藏地進行第二次詔諭,「令各族酋長舉故官,至京授職」。
不過此時藏地官員還都效忠元朝,並未臣服,直到明軍攻取洮、岷等州,並進克元朝的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的治所河州,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遂降明。
洪武三年,元順帝病歿,在此情勢下原先忠於元朝的西北藏族首領陸續歸附明朝。
洪武四年,西藏的世襲封主鎮西武靖王卜納剌攜帶元朝頒發的印信,率吐蕃諸部首領到南京向明朝納款,表示歸順。
明朝收繳了元朝授予他們的印信,分別授予他們為河州衛指揮同知、靖南衛指揮同知,並準予其子孫世襲,屬下官吏也授千戶、所鎮撫等職。
洪武五年年,故元攝帝師喃加巴藏卜帶領六十多人赴南京朝見明太祖,表示歸降。
喃加巴藏卜被明太祖封為「熾盛佛寶國師」,賜玉印一顆,他還先後兩次向明朝舉薦故元的藏族舊官一百多人,皆被授予各級官職。
通過這樣的方式,明朝建立了對西藏的統治至今。
想到要是西藏發生叛亂的話,李成梁心裏不知怎麽就有點不寒而栗的感覺。
大軍要是去那邊打仗,可是麻煩的很,不僅補給難以運輸,就是士卒也未必適應那裏的環境。
誰叫這年頭對西藏用兵,大多是從陝西出發,走青藏線。
當然,還有從川地出發的。
但不管走哪條,不管是陝西都司還是四川都司,都是他右軍都督府的治下,就算他不想去也是不能。
至於另一個方向,那就是朝廷在雲南之外還冊封的三宣六慰。
相比上青藏高原,李成梁顯然更願意是雲南那邊有事兒。
不過讓他驚訝的是,雲南都司並沒有警訓上報。
先坐下,蘆布,上茶。」
李成梁心情忐忑的走進魏廣德值房,在聽到魏廣德的話後,蘆布就請他坐在外間左邊的椅子上,隨後又送上來一杯茶。
李成梁到京城的時間已經不短了,一開始他猜到朝廷可能要對西南用兵,但是這麽長的時間裏,他也沒有發現右軍都督府治下什麽地方存在不穩的跡象。
實際上,若不是魏廣德有意探查雲南以外邊疆區域的詳情,大明朝廷做夢都不會想到,西南邊陲之外,已經有人磨刀霍霍,打算蠶食大明的領土。
是的,緬甸周圍明廷冊封了三宣六慰,但因為並沒有實質上的統治,不過是利用地方土司形成象征意義的統一,雖然大明自劃定所謂疆域圖時,是把這塊地方也算在內的,但實際上朝廷根本不關注那裏。
而領土,而是大明朝廷實際控製的區域,如遼東和雲南。
而之外的土地,隻是名義上的疆域,其實並不上心。
李成梁也和其他明朝官員想法一樣,自然想不到內閣關注的其實並不在大明領土之上,而是在領土之外的疆域。
今日忽然出現內閣中書舍人傳見,李成梁心裏還在納悶。
雖然大家品級一樣,李成梁也不敢擺什麽架子。
內閣在大明朝廷地位超然,所以李成梁還是第一時間就趕到了這裏,等候召見。
隻是不巧,他來得太快,趕到內閣的時候才知道,三位閣臣進宮見駕未迴。
等候的時間裏,李成梁就在猜想內閣召見的目的,甚至他都以為會不會是朝廷鑄造銀幣,要他這個左都督親自帶領在京的虎賁、留守等幾個衛所,護衛朝廷鑄造的銀幣分發到各地。
他在京這段時間也聽說了,內地似乎不太平,各地皆有大大小小的匪盜。
總不能讓他一個堂堂的左都督,負責緝捕追盜的事務吧。
胡思亂想中,有人讓他去魏廣德值房,他馬上就跟著來了這裏。
等候中,李成梁偷眼了看了正在忙著寫公文的魏廣德,太年輕了。
在滿朝都是四、五十歲年紀的***裏,三十多歲的魏廣德真真是年紀輕輕。
但人家站隊站的好,當初朝臣看不起風向的時候,就果斷選擇站隊不受待見的裕王。
裕王雖然皇帝命短,沒做多久皇帝,可是就是這幾年時間裏,他也成功躋身內閣閣臣之列,成為朝中響當當的大人物。
戚繼光能夠隨便調動,可不就是靠著眼前這位年輕人的提攜。
想到因此丟掉實權,李成梁心裏泛起一陣不滿的情緒。
不過經過官場曆練,他也已經練就一副喜怒不形於色的本事,所以這會兒雖然坐下,但並沒有坐實。
好吧,就因為文武之別,李成梁這個正一品的左都督,在魏廣德麵前隻能把自己看做下屬,而不是平級官員之間的交流。
寫好票擬,魏廣德把一條帖在奏疏上,這才放下筆,起身走到外間主位上。
「魏閣老。」
看到魏廣德出來,李成梁馬上站起躬身道。
「李都督請坐,無須客氣。」
魏廣德做出個請的姿勢,讓他重新做好。
門口的蘆布又適時送上茶水,就快速退了出去。
「汝契,我這麽稱唿你不會見外吧。」
因為沒有和李成梁有過多的接觸,所以魏廣德見麵先是很客氣的說道。
「魏閣老言重了。」
雖然魏廣德比他年輕,可卻因為地位的原因,他那裏會見外。
實際上,如果魏廣德一直稱唿他的字,
說明對他的親近,反而不是壞事兒。
雖然在魏廣德麵前態度表現的很謙恭,但心裏怎麽想,那就是另一迴事兒了。
之後,魏廣德又詢問了李成梁在京城這段時間的適應情況。
畢竟是邊鎮調迴京城,而且因為驟登高位,京城的武勳麵對他可不會給好臉色。
誰叫之前雖然朝廷也會給予邊軍將領都督的官職,但多是為了封功,提升品級用的,像他這種直接掌府事的都督,可是非常少見的。
也因為搶了別人的差事兒,所以李成梁這段時間在京城的日子過得並不怎麽好,可以說如履薄冰也不為過。
「魏閣老,末將粗鄙武夫,自幼就長在邊地,還是更願意待在邊鎮保衛邊疆,是真不習慣在京城的生活。」
在魏廣德問他在京城過得怎麽樣後,李成梁選擇大倒苦水,他不會說遭到勳貴排擠,隻能說自己不習慣京城的生活。
要說京城的日子好不好過,那自然是好的,可惜如果還有遼東的錢財支援,他自然在京城可以過得很是滋味。
至於勳貴的排擠,也就那麽迴事兒,不放在心上就是了。
反正現在的五軍都督府,本就沒多大權利,不過就是和魏廣德一樣,批閱一些管轄都司和衛所的公文。
不過他還想建功立業,想要獲得爵位,所以他並不想留在京城消磨時間。
「留你在京城是我提出來的,聽說你有八子,在邊軍中是有名的李家軍。」
魏廣德嗬嗬笑道。
「魏閣老,我下麵是有八個兒子,不過五個年齡還小,都還沒有入軍營,隻有三子隨我在戰場上搏殺。」
李成梁不明白魏廣德說這話的原由,謹慎迴答道。
「你這些年在遼東戰績斐然,這是我留你下來的主要原因,或許你也有過猜想吧。」
魏廣德又問道。
聽到魏廣德這麽直接,李成梁有點明白了,這位魏閣老還真是軍戶出身,說話做事不喜歡拐彎,都是直來直往,那就好辦了,直說就是了。
「是,末將想過,或許是西南有事兒,所以朝廷留我在京城預備。」
當初在兵部打聽來的消息,他自然不會輕忽。
到了五軍都督府,他就一直在查閱治下雲南都司、貴州都司、四川都司、陝西都司、廣西都司及其所領衛所的文書。
但實際上,關鍵的文書也隻有兵部才有留存,五軍都督府裏留下的盡是些沒用的奏疏,比如屯田、軍戶人口什麽的,根本不涉及重點。
而且,當初有千戶在緬甸被殺,又是嘉靖朝的事兒,李成梁哪裏會想到那麽遠。
所以他看的公文,都是西南這幾年往來的文書,嘉靖朝的碰都沒有碰過。
「確實是西南有事,就是不知道你這個常年在北地作戰將官,有沒有把握在西南凱旋?」
魏廣德依舊是麵帶笑容問道。
「魏閣老,都督府沒有收到西南有警的消息。」
聽到魏廣德這麽說,李成梁有些驚訝的問道。
不管發生什麽事,隻要涉及打仗的,一般都不是偶發時間,都是需要很長時間醞釀才會爆發的。
即便地方上有所隱瞞,衛所、都司也會將情況上報都督府。
就好比現在,右軍都督府也不是沒有收到過一些警訓,但是距離爆發還差得遠。
多是地方官和土司之間矛盾重重,似有爆發衝突的可能。
但是這種事,地方將官發言權其實並不大,都是文官在裏麵搗鼓。
他們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對治下部族進行傾軋。
衛所因為要從地方
領錢領糧,還受製於當地官員,除了做一些準備外,也隻能幹看著,不敢多話。
當然,也有地方將官和文官同流合汙的,這就得看人家帶不帶你。
李成梁快速在腦海裏過了一遍,治下貌似沒有叛亂爆發的征兆,可是魏廣德話裏是什麽意思?
「嗬嗬.」
魏廣德隻是一陣輕笑,他已經大致猜出李成梁的判斷,應該是以為地方平叛。
笑過之後才說道:「李都督想錯了,召你在京要對付的,可不是地方平叛那點事兒。
西南因為地形複雜,確實對於我明軍平定土司叛亂有一些影響,但哪裏需要朝廷動用左都督這樣的沙場悍將,地方各路鎮守就已經足夠了。」
魏廣德的話也說的不錯,大部分地方叛亂,不過就是調動一路鎮守,帶著幾個衛所就平定下來。
就算對方有極大的聲望,能夠帶動許多小部族參與,那不過就是調遣總兵,多動員幾路人馬的事兒,還真沒有從京城出動都督級別的官員親上戰場隻會平叛的先例。
「西南.」
魏廣德的話,讓李成梁豁然開朗,他終於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了。
他和其他人想法其實一樣,大部分人都隻會把眼睛盯在國內,而看不到領土外的疆域。
魏廣德的話其實已經向他透露了許多信息,那就是讓他去指揮的軍事行動,很大概率不是在大明領土之上,而是之外的戰爭,貌似規模還不小。
這就難怪了,翻遍了西南遞來的文書,都沒發現有大戰爆發的跡象,原來戰事根本就不在這裏。
有了魏廣德的提示,李成梁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兩個方向,一是烏思藏都指揮使司和朵甘行都指揮使司,二就是雲南之外的三宣六慰了。
烏思藏都指揮使司,簡稱「烏思藏都司」,是中國明朝對今西藏自治區除昌都地區以外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錫金、不丹的最高軍政管轄機構。
朵甘行都指揮使司,簡稱朵甘行都司,是明朝在青藏高原東部的軍事管轄區名,下轄1衛2法王封地3宣慰使司5招討司4萬戶府16千戶所。
實際上,這兩個都指揮使司負責的主要是西藏的中部和東部地區,在西部還有俄力思軍民元帥府,掌管的就是今天西藏的阿裏地區。
明朝對藏政策,其實並沒有超出元朝的封賞製度,都是通過封賞地方上大貴族,土司的方式進行。
明朝對西藏的統治主要采取了羈縻製度和多封眾建的政策,通過在西藏地區設立行政機構,封授官員,恢複驛站,以及通過茶馬貿易控製西藏地方。
明朝還重視西藏地方各個宗教勢力,采取多封眾建,冊封三大法王、五大教王,實現了維護地方穩定,保障西藏與內地各方麵聯係暢通的目標。
為了保持西藏的穩定,明天通過招附、賞賜、多封眾建、政教合一的多種形式獲得地方貴族和宗教領袖的支持,在基層則推行都指揮使司和衛所製度,軍政合一。
明廷自始至終都未對對藏族地區派駐大臣督管、也未駐兵,隻是要求定期朝貢和對繼任者的冊封。
畢竟西藏地處高原,要派兵過去也是很麻煩的。
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
洪武二年,朱元璋派遣官員持詔諭前往西藏,著令各部歸順明朝。
詔書說到朱元璋「命將率師,悉平海內。臣民推戴為天下主,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式我前王之道,用康黎庶。惟爾吐蕃,邦居西土,今中國一統,恐尚未聞,故茲詔示」。
同年,明太祖還派遣陝西承宣布政使司的官員許允德前往藏地進行第二次詔諭,「令各族酋長舉故官,至京授職」。
不過此時藏地官員還都效忠元朝,並未臣服,直到明軍攻取洮、岷等州,並進克元朝的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的治所河州,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遂降明。
洪武三年,元順帝病歿,在此情勢下原先忠於元朝的西北藏族首領陸續歸附明朝。
洪武四年,西藏的世襲封主鎮西武靖王卜納剌攜帶元朝頒發的印信,率吐蕃諸部首領到南京向明朝納款,表示歸順。
明朝收繳了元朝授予他們的印信,分別授予他們為河州衛指揮同知、靖南衛指揮同知,並準予其子孫世襲,屬下官吏也授千戶、所鎮撫等職。
洪武五年年,故元攝帝師喃加巴藏卜帶領六十多人赴南京朝見明太祖,表示歸降。
喃加巴藏卜被明太祖封為「熾盛佛寶國師」,賜玉印一顆,他還先後兩次向明朝舉薦故元的藏族舊官一百多人,皆被授予各級官職。
通過這樣的方式,明朝建立了對西藏的統治至今。
想到要是西藏發生叛亂的話,李成梁心裏不知怎麽就有點不寒而栗的感覺。
大軍要是去那邊打仗,可是麻煩的很,不僅補給難以運輸,就是士卒也未必適應那裏的環境。
誰叫這年頭對西藏用兵,大多是從陝西出發,走青藏線。
當然,還有從川地出發的。
但不管走哪條,不管是陝西都司還是四川都司,都是他右軍都督府的治下,就算他不想去也是不能。
至於另一個方向,那就是朝廷在雲南之外還冊封的三宣六慰。
相比上青藏高原,李成梁顯然更願意是雲南那邊有事兒。
不過讓他驚訝的是,雲南都司並沒有警訓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