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說完葛守禮的事兒,三人說話的重點自然又轉迴到新錢法的事兒上。


    “因為事關重大,所以迴部以後,我和左侍郎陳瓚說了此事,他也很支持.”


    於是接下裏,王國光又把他和陳瓚討論的情況說了下,其中也有陳瓚的建議。


    魏廣德就在一邊靜靜聽著,畢竟集思廣益是最好的,否則他就直接草擬章程,然後在和張居正商議了。


    之所以直接拋出來,還找到三個尚書一起說這個事兒,可不就是為了聽聽別人的想法,好豐滿他的計劃。


    至於這個陳瓚,魏廣德也認識。


    畢竟是堂堂戶部左侍郎,朝廷的三品大員,已經是非常高的官職了。


    全大明除了外放的總督、巡撫,又有幾個京官能做到三品。


    陳瓚字敬夫,號玉泉,直隸河間府獻縣圈頭村人。


    明朝嘉靖癸卯科舉人,丁未科進士,初任山西太原府陽曲縣知縣,曆任山東道監察禦史、山東按察司副使、河南按察使瞪職,現任戶部左侍郎。


    不多時,朱衡也從外麵進來,手裏還抱著六個盒子。


    他甫一登場,就吸引了屋裏三人的目光。


    魏廣德有些驚詫的問道:“士南兄,樣幣出來了?”


    “呃,不是。”


    朱衡隻是微愣,旋即明白魏廣德想錯了,急忙解釋道:“不是不是,我昨日召集工匠,他們翻出之前鑄造的錢幣,我覺得可以從中進行選擇。”


    朱衡把六個盒子擺在茶幾上,逐一打開給他們看。


    魏廣德探頭看了眼,不自覺就伸手把第一個盒子裏放著的錢幣拿了出來。


    “大中通寶?”


    上麵鑄造的文字清晰可見,顯然不是流向民間的錢幣,而且入手錢幣也給魏廣德不一樣的感覺。


    “這個是雕母,朝廷鑄造的所有錢幣,雕母和母錢都會由工部收迴保存。”


    朱衡解釋道。


    “雕母?手工雕刻?”


    魏廣德詫異問道。


    他雖然看了許多雜書,其中當然也提到鑄幣的工藝,雕母這個詞還有印象。


    不過,他以為雕母應該是木製的,因為方便雕刻,畢竟隻是做模子,模子做出來,再澆鑄製作母錢。


    不過,手裏這枚大中通寶通體銅製,而且這雕母的含銅量還頗高。


    大中通寶距離現在多少年了,這枚雕母還是黃燦燦的,表麵並沒有氧化,顯然工部保存的也非常好。


    魏廣德仔細端詳了手中錢幣上雕刻的文字,很清晰也很有韻味,再看開孔,也是非常精準。


    放下在的大中通寶,魏廣德又拿起第二個盒子裏的一枚銅錢,是洪武通寶,也是雕母。


    這會兒,張居正、王國光等人手裏也都已經不斷翻看盒子裏的雕母。


    “我就說,感覺和上次看到的樣幣不同。”


    魏廣德對身旁也是在翻看錢幣的張居正說道。


    張居正點點頭,“那時候上來的應該是樣幣,母錢都不是。”


    當初隆慶年的時候,隆慶皇帝也鑄造了一批隆慶通寶,樣幣自然是過了內閣的,所以那會兒魏廣德就看過工部送上的樣幣。


    中國古錢幣和其它文物不同的地方,就是古錢幣的工藝流程。


    同一種錢幣,就有雕樣、雕母、種母、鑄母、母錢、子錢的順序之分。


    古時翻鑄大量錢幣時,中央和地方財政所製作的標準樣板錢,不能用來流通。


    各個方麵都得到朝廷的認可後,才可以進行母錢的翻鑄。


    母錢的雕製是很精良的,現在我們所見雕母都是金黃色的銅製,是質地優良的銅材。


    銅雕母的錢文很精美,字口深竣。每個字的筆畫都非常清晰,絕無粘連模糊。


    比同版式本的流通錢要細瘦,從細部看還保有手工鏤刻的痕跡。


    雕母錢不見刀痕跡象,比同版流通的錢稍大些、厚重些。


    雕母錢被製成錢模後取走,工匠用熔化了的銅液澆鑄在錢模上,待鑄幣冷卻後開模,取出鑄幣加工打磨光潔即成,所以每一款雕母都有權威性。


    母錢可分為三種,即錢樣、雕母錢和鑄母錢。


    而魏廣德猜測的其實也不算錯,因為錢樣一般還真就是上等木料或者象牙雕刻,畢竟容易成形。


    出來以後,再雕鑄雕母,畢竟製作雕母耗時費力。


    “你帶這些來,是何用意?”


    魏廣德把六個盒子裏的錢幣都看了遍,不是每枚錢幣都看,隻是把幾個盒子裏的雕母都看了一個,有大錢,也有小錢。


    畢竟大家都在看,魏廣德也就很隨意的,哪個順手拿哪個。


    “是這樣,自太祖皇帝時起,錢幣重量都有微調,比如大中通寶,平錢重一錢,到洪武通寶則是一錢二分。”


    朱衡開始侃侃而談道:“而到了嘉靖朝時,嘉靖通寶重量為一錢二分五,前幾年鑄造了一批隆慶通寶,重量為一錢三分。”


    朱衡隻需要說平錢重量就夠了,因為大錢都是依照小平錢之重遞增。


    朱衡說這個,魏廣德大致猜出他的意思。


    為了顯示貴氣,後代皇帝所鑄錢幣往往都是用料越來越多。


    樣錢其實好做,可是用料配比直接關係到鑄幣成本,還有錢幣最後的重量也很關鍵,這些都是需要工部事前計算好。


    別花功夫鑄幣,結果成本更高,鑄造出來的錢幣越多虧損越厲害,還怎麽大規模鑄造。


    魏廣德要推動的新錢法,其實就是要大量鑄幣的,否則不能保證民間流通,還不如不做。


    隻不過魏廣德比較務實,或者說比較精於計算,他才不會為了所謂的麵子,就耗銅料製造精美的錢幣流傳後世。


    “如果可以,我建議按照大中通寶的形製,平錢重量為一錢,雖然錢幣可能不稱手,但是含銅提高了,錢幣也更精美。”


    魏廣德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沒必要做大點的錢幣,小而精似乎更好。


    “百姓身上揣十幾個銅錢,重量可就少一錢多。”


    魏廣德又說道。


    “這樣鑄造出來,和前代錢幣比,可就小一點了。”


    朱衡微微皺眉,他沒想到魏廣德的選擇會如此極端,直接選最小的造。


    “嗬嗬。”


    魏廣德笑笑接話道:“用料一錢可不代表錢幣就小,隻要把中間開孔做大點,錢幣大小應該不影響才是。”


    “呃”


    朱衡一時無語。


    確實,真要這麽做,一錢料也可以做出來和其他用料更多的錢幣一樣大小,隻是不能比。


    放一塊,很容易發現中間的孔洞大小的差別。


    “魏閣老,這耗用銅料多少是計算銅價和民間貨物價格來算的,若是銅料不夠,新錢怕是在民間會被抵製。”


    王國光皺眉說道。


    “錢幣是朝廷鑄造,有朝廷強製推行。”


    說話時,魏廣德又指指盒子裏的錢幣說道:“這東西,總比寶鈔強吧。”


    到了後世,哪個國家的貨幣還去考慮物價因素,計算製作成本的,都是國家背書,強推的。


    怪不得這些年,大明朝鑄幣不賺錢。


    因為大家都想的是把錢幣做的精美無比,主要是含銅量高一點,越高越好,這才方便自己換迴家熔煉了鑄私錢。


    這話,魏廣德能猜到,但是卻不好說出來。


    他家以前幹沒幹過這事兒,魏廣德還真不知道,沒聽父親說過。


    但是鑄私錢的事兒,他是知道的,他家有參與,把衛所的碗口銃熔了。


    鑄私錢,或許許多人覺得是不能說的秘密,放在後世就是印製假鈔,不過在大明朝,特別是嘉靖中後期就不是事兒了,因為他們是“奉旨”鑄私錢,朝廷還定了一比十的兌換價格


    “要禁絕民間鑄造私錢,就不要在料上下太多成本,否則民間難以禁絕私錢泛濫。”


    魏廣德環視屋裏三人,壓低聲音說道:“早聽說民間有兌官錢熔了鑄私錢的,所以官錢的用料必須注意,我覺得官錢的成本,除了扣除料錢和工價外,朝廷至少要賺兩成。


    如此,才能不給民間鑄私錢有獲利餘地,同時戶部要嚴格控製各地礦場,特別是雲南銅礦開采。”


    此時大明各地雖然有大大小小許多礦場,可銅礦主要產自雲南。


    隻要從源頭扼製住銅料,再有壓低官錢的含銅量,就可以讓民間鑄私錢變得無利可圖,自然也就沒人繼續幹這個事兒了。


    防止民間私錢泛濫,用這招可比殺頭更有效果。


    “我看行。”


    張居正其實老早就猜出魏廣德用意,他也聽說有人用官錢熔煉鑄造私錢的事兒。


    “這樣的話,出來的錢幣可就用不了多久,表麵就會鏽蝕。”


    朱衡還是從工部的角度分析這麽做的後果,雖然看起來工部鑄幣能賺更多,但是這利潤是要進戶部的,這是一早魏廣德就說了,補充朝廷財政。


    “錢幣會一直鑄造下去,到時候可以讓各地征收賦稅時,將鏽蝕太厲害的錢幣交迴工部重新鑄造。”


    魏廣德滿不在乎的說道。


    “可是,朝廷哪來這麽多的銅料?”


    是的,中國地大物博,也就是說說,其實一些礦石資源還是非常緊張的,就好比銅礦,金銀礦等等。


    當然,說中國缺礦,其實也就是貪心不足蛇吞象,大家都想有世界級的超級大礦。


    就說銅礦,中國發現的最大銅礦,其實和南美那邊的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隻不過可惜,南美距離大明太遠,現在讓大明水師橫渡太平洋都夠嗆,至少在沒有掌握西班牙人的航海圖前,探測新航線就是九死一生的結局。


    不過大明周邊,也不是沒有銅礦資源豐富的地方,那就是倭國。


    “大明沒有,可以從外麵買迴來。”


    魏廣德說道。


    “買?找誰買?”


    王國光瞪大眼睛看向魏廣德,滿眼盡是詢問之意。


    魏廣德看看王國光,又看了眼張居正等人,見他們都是想問的樣子,也不賣關子直接說道:“宋時錢幣就曾大量外流,何故?


    無非就是宋朝鑄造的錢幣樣式精美,加之含銅量固定,比較好作為通用錢幣。


    我大明要鑄造的錢幣,也不僅是在大明境內流通,我也希望能如宋時般流向海外,讓海外諸國都盡相使用我大明錢幣。


    相應的,他們要獲得大明錢幣,自然也要往大明販運貨物甚至金銀及銅料。”


    “魏閣老,你的意思我明白,可是海外哪兒有銅料?”


    王國光無疑是最支持大量鑄幣的,因為鑄幣要有兩成利潤,這可是進工部補充朝廷財政困境的,鑄造越多可不就越好。


    隻不過支持歸支持,銅料是憑空變不出來的。


    鑄幣,要的可不就是銅料。


    其實相對來說,銀幣還更簡單些。


    大明一直都因為銅料不足,鑄錢數量少,所以民間流通不暢,才有了私錢的存在空間。


    用大明製造的銅錢買海外銅料,隻要能算過賬,那當然是好事兒。


    “倭國。”


    魏廣德開口說道。


    “嘶。”


    魏廣德話音落下,屋裏幾人都倒吸一口涼氣。


    十多年前,朝廷還在為倭寇煩惱,沒想到現在魏閣老就想著要和倭國做生意了。


    明朝對倭國的警惕心是很高的,月港發出去的船引,每張上麵都要寫嚴禁和倭國貿易,根本就沒有頒發和到倭國的船引。


    當然,和倭國做生意利潤太大,所以出了月港的海船,有多少秘密駛向倭國,這個誰也說不清楚。


    而且,海商大多和“海盜”、“倭寇”有聯係,出海後在外海把貨物轉移到別的船上,又如何不可?


    所以,朝廷一直嚴禁,但是大明和倭國的貿易卻從來沒有斷過。


    光是金銀比價的差異,就讓海商趨之若鶩。


    利潤,始終還是商人最追逐的東西,真敢冒著殺頭的風險鋌而走險的。


    “叔大兄還記得那份文書嗎?”


    魏廣德此時看向張居正,笑著問道。


    “你是說”


    張居正已經知曉魏廣德的打算,於是點點頭。


    魏廣德繼續說道:“諸公別忘記了,我們是用大概六成銅換取倭國十成銅,是我們大明賺了,而我們付出的隻是工匠精湛的鑄幣手藝。


    這也是削弱倭國實力的方法之一吧,倭寇在我大明搶掠多少財物,用這樣的方法把財富賺迴來,何樂不為。”


    “如果真如此,也不是不行,倒是可以讓錦衣衛查探一番,看看倭國銅價如何。”


    張居正這次率先表態支持,大明不會和倭國做直接貿易,魏廣德話裏意思已經明確了。


    但是通過朝鮮商人轉口,貌似也不是不行。


    賺錢嘛,不寒磣。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隆萬盛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平行空間來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平行空間來客並收藏隆萬盛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