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大兄,現在朝廷困局非一朝一夕能解決,隻能增收節支再無它法。
叔大兄那篇《生財有大道》我也拜讀過,‘蓋務本節用,生財之道也。’
可惜,朝廷支用太多,根本無法做到結餘,為此隻能想方設法將應收之財盡收。
以善貸看來,這寶鈔抵稅就是可以徹底放棄的。
當初太祖發現寶鈔,主要還是我大明銅料不足之故,印製寶鈔方便民間流通,至於之後,那是後話。
當今雖銅料依舊緊缺,可適才和卿所言卻讓我眼前一亮,如今海外白銀湧入,朝廷製錢,似是可以以銀製錢。”
魏廣德所說銀錢,可不是這個時候大明流通的銀子和製錢,而是打算直接在大明製作銀元。
宋元明之所以轉而發現紙鈔,其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銅料不足,之前各朝都沒有達到這個時代的商業繁華程度,所以少量銅錢也能滿足商品流通需要,而且前朝對於大宗商品交易,還會使用布帛作為支付媒介。
宋朝時也曾因為銅料不足而出現朝廷發行的鐵錢,這些其實都說明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錢幣受到材料供應製約而不能滿足市場需要。
魏廣德不知道這個時候大明朝有多少黃金和白銀,這個數據實在難以估算,但是他卻知道,隆慶開海後,全球白銀大量流入大明,據說總額超過數億兩之多。
有如此巨大的白銀流入,魏廣德當然覺得大明應該擯棄過去對白銀交易不管不問的模式,應該開始以白銀鑄錢做為法定貨幣。
當然,這其實也有朝廷的利益在其中。
要知道,以前的製錢都不是純銅製造,而是銅合金,是要參雜其他金屬在其中。
在魏廣德設想中,大明鑄造的銀元可以選用八、九成銀,剩餘原料用銅鑄造,這樣鑄幣費用和朝廷賺的錢就出來了。
而且銀元也不一定是足額一兩重,可以隻有十二、三錢重量就夠了,抵作一兩使用。
另外還可以發行更小額的,如一錢、五錢等小額銀幣,按照大明現在市麵上流通的兌換比,一錢銀子是七十文,這樣也可以彌補銅錢不足的問題。
但是要做這一切,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朝廷能受到足額的銀錠,把這些銀錠熔煉成銀幣。
至於投放出去,其實也很簡單,官員的官俸、軍餉等等。
至於民間接不接受,就如同當初老朱的政策一樣,禁止金銀銅錢交易,隻準使用寶鈔,現在變成禁止民間金銀私自交易,隻準使用銀元。
甚至在將來,還可以考慮朝廷收攏黃金發行金元。
魏廣德把自己的設想在張居正麵前婉婉道來,張居正也從一開始的漫不經心到後麵專心思考。
說白了,白銀在朝廷手裏一進一出,朝廷就可以獲得兩三成的利益,這對陷入財政困窘局麵的明廷來說,可謂久旱逢甘霖。
“以八九成銀參雜銅製作銀幣,以法令形式推行下去.辦法雖好,可朝廷手裏白銀還是太缺了,太倉存銀不過百萬兩,即便是內廷,估計也不過這個數額。”
張居正在心動之餘,很快就想到了推動此法雖然有諸多好處,特別是解決朝廷財政難題,可是要考慮到具體實施過程,就有些難題很難破解。
“江西、南直隸推行一條鞭法,除了實物俱折銀,若全國各布政使司皆如此,朝廷每年收入白銀怕不下千萬兩。
通過鑄幣,可增收一、二百萬兩之多,足以彌補當前財政虧空了。”
魏廣德馬上就說道,“實物也以保夠漕糧及其他必須之糧外,如果可以俱折銀。
據我所知,朝廷每年所收實物,因保管不當造成損失也不小,不若留夠必須之糧和一部分預備賑災糧外,全部折銀抵京,這樣也能增加白銀收入。”
他記得好像大明就是在萬曆朝開始白銀化,實質上就是銀本位製,所有財稅支出都是以白銀量化,無疑這就是最好的,把中國貨幣體係固定下來的時機。
魏廣德早就發現,大明財政收入並不是如後世所說年入二三百萬兩銀子,算上實物至少有兩、三千萬兩,隻不過其中大部分為實物,金銀比重很小。
不指望全部折銀,隻要有一部份折銀就足夠工部忙活了。
不過魏廣德不知道,他這麽做其實也埋藏下巨大的隱患,其根本就是大明自產白銀和銅料不足,完全靠從外部輸入。
在大明商品暢銷全球的背景下,巨額白銀流入自然不會有問題,恰恰相反,白銀流入一開始會激活大明經濟,但是在後期會引發劇烈的通貨膨脹。
而最大的危機還在於,一旦大明不能吸收足額的白銀流入,則在國內可能就可能形成經濟危機。
實際上後世學者也有觀點認為,明朝滅亡的深層次原因,是與這一時期全球化經濟有關。
明朝自開國以來,雖然一直是走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路線,但這隻是籠統的解釋而已。
隨著全球曆史的不斷發展,歐洲文藝複興開始、大航海時代到來,明朝已經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加入了全球化的經濟貿易當中。
早在成祖朱棣時期,就開始了鄭和下西洋的大規模航海探索,可以說,明朝到中期以後,已經與世界經濟的連接越來越密切了,也不能再被完全定義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路線了。
明朝的經濟發展還是比較複雜的,明朝早期使用過紙幣,後來用銅錢,之後銀子也成為了流通貨幣,這一複雜的轉變,與全球白銀的產量增加有著密切關係。
在明朝中後期,白銀就已經成為了歐亞大陸最重要的交易貨幣,因為各個國家的商人在一起互相貿易,互相做買賣,大家肯定需要達成共識,選出一種貨幣作為全球流通的公認貨幣,而這個公認貨幣就是白銀。
當時全球貿易大多以白銀為結算貨幣,很多國家都對白銀的需求量與日俱增,這也包括明朝。
在白銀需求量暴漲的時候,歐洲人在美洲大陸上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的銀礦,白銀產量的增加也刺激了冶煉技術的提升,歐洲鑄造的銀幣損耗更小,造型更加精美,純度也更高。
美洲的大量白銀被源源不斷地運往歐洲,然後鑄造成銀幣,再馬不停蹄地從歐洲運往東方的中國,用來購買明朝的各種商品,主要是奢侈品,比如瓷器、絲綢等。
明末財政崩潰時,恰恰是歐洲發生宗教改革的時期,就是著名的“三十年戰爭”。
這場戰爭是由歐洲新教與舊教兩大陣營爆發的戰爭,而且戰爭一打就是三十年,這期間歐洲對白銀需求量激增,自然無暇顧及與中國的貿易。
當時的明朝正處於物價上漲、白銀價格下跌的通貨膨脹期,白銀的需求量激增。
在隆慶年間,白銀在大明還比較稀缺,所以價值較高。
隨著月港開關,白銀流入明朝的數量巨大,而且速度太快,不可避免地導致物價上漲,然後就是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白銀價格開始出現下跌。
直到明朝的白銀價格與海外市場持平,甚至低於海外市場後,那些“套匯”的商人覺得已經無利可圖,明朝的白銀就開始大量外流,這就相當於大量熱錢湧出市場。
這時候熱錢的湧出,也就是白銀流出,對明朝經濟可以說是災難性的打擊,讓明朝中後期的經濟直接跌入了通貨緊縮。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明朝爆發了一場由白銀引發的經濟危機。
後世對經濟過熱,嚴重通貨膨脹還有各種限製辦法,如提升利率、減少貸款等方式,讓市麵上熱錢減少為經濟降溫。
而麵對通縮則辦法不多,大多隻能靠增發貨幣和吸引外資等方式緩解,主要還是靠自身經濟發展走出困境。
但在銀本位製下,明朝政府不可能像如今的央行一樣,向市場釋放流動性來緩解危機。
因為明朝不可能通過像印紙幣一樣的方式來增加貨幣的供應,因為白銀是不可再生的,大明自產不多,主要靠外部輸入。
所以,明朝因為一場金融危機,引發了整個社會的係統性經濟危機,由此導致了接下來的一係列危機,比如貪汙腐敗,增加民間稅收,引發農民起義等等,從而引發了王朝的覆滅。
“全部折銀?”
張居正此時陷入思考,這對大明朝來說可不是一件小事兒。
在此以前的大明戶部收入是大量的實物加一定的金銀和少量的寶鈔存在,按魏廣德的意思,實物特別是糧食隻保證朝廷需求和一部分應急糧外全部折銀運抵京師。
這些銀錠製成銀幣再發出去,市麵上禁止銀錠交易,全部改用銀元。
製幣所獲利益,按照魏廣德計算,倒真是可以彌補朝廷虧空。
“變化太大了,怕要召集部議。”
張居正遲疑著說道。
“一條鞭法若要推行天下,早晚也要到這一步,那就是折銀,否則如何實施?”
魏廣德看出張居正的猶豫,於是繼續說道。
張居正聞言隻是點點頭,表示自己知道此事。
其實關於一條鞭法,張居正自然也有自己的考量,那就是賦依舊按照明初製定規矩,征收實物賦稅,役則收銀錢,由官府募集勞力去做,把農民留在田間地頭,不再奔赴去服徭役。
“其實我擔心的,還是市麵上白銀不足,這也是隻在江西、南直隸試行,而沒有推行天下的原因。”
良久,張居正才又說道。
魏廣德知道這幾年,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大明會接收海量的白銀,這些白銀會流入國內充斥城鎮鄉村,所以張居正的擔憂其實根本不存在
不過這些話,他也說不出口,畢竟如何得來的消息,可不便相告。
於是魏廣德笑道:“適才我所言,不過是因為聽到和卿之言所想,有些以前也曾想過,隻是在和卿說起後才融會貫通。
朝廷鑄造銀元之事,叔大兄可再想想,我們有機會再討論,如何?”
魏廣德也感覺到現在就在大明搞銀本位還有些超前,至少在張居正沒有看到民間大量白銀流通之前,怕是沒有底氣搞這一套,於是幹脆說道。
而且,魏廣德依稀記得,好像後世民國那會兒一開始推行銀本位後,好像就因為對岸美國的白銀政策變化,導致大量銀元外流,最後不得不放棄銀元發行法幣。
好像自己也得好好捋捋這其中關係,經過張居正的謹慎以對,魏廣德也反應過來,好像自己還真是操切了。
雖然他不認為自己的主張有錯,特別是鑄造銀元之法,肯定是對的,隻不過應該有什麽地方自己沒有考慮到。
從張居正值房出來的路上,魏廣德還在思考這個問題,路過呂調陽值房時,魏廣德才猛然醒悟過來自己遺漏的是什麽。
是的,其實以前魏廣德就知道有這麽迴事兒,隻是沒有深思過,那就是大明現在的金價是六、七兩白銀,但魏廣德記得明初時,金價應該是四、五兩銀子。
知道這些,主要就是因為魏廣德的商船可是一直在偷偷從事和倭國的交易,金價在倭國更高,大約是十兩白銀的價格。
想到金價,還全托了先前呂調陽提到夷人用白銀兌換大明的黃金這事兒。
雖然魏廣德一直在做這個事兒,那就是他們運出去的商品多用金銀和銅錢采購,而在倭國時交易收迴除了倭國特產,剩餘就是白銀和銅料。
銅料運迴國大多被用來鑄造銅錢,白銀除了購買商品外就是被兌換成黃金,製作成各種精美飾品再出口倭國換取更多的白銀。
金銀價格的變化,讓魏廣德悚然而驚。
原則上把大明的黃金運到倭國,可以換到更多的白銀。
現在大量白銀流入,其實對夷人來說就是把低賤的白銀拿到大明購買商品。
等大明白銀充斥以後,金價必然大漲,屆時是否還有大量金銀流入,就看大明商品在海外的市場如何。
若是大明這邊的金價超過十兩銀子,怕不會形成大明白銀外流的局麵,人家下次就會帶著黃金來采購商品,臨了換走白銀。
大明這邊實行銀本位貨幣體係,白銀大量流出一定會影響到經濟,造成稅賦減少,難道那時候又改成金本位?
魏廣德迴到值房琢磨了半天,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還得好好想想,不過這不影響他給家裏寫信,把收到的銀子換成金子儲存。(本章完)
叔大兄那篇《生財有大道》我也拜讀過,‘蓋務本節用,生財之道也。’
可惜,朝廷支用太多,根本無法做到結餘,為此隻能想方設法將應收之財盡收。
以善貸看來,這寶鈔抵稅就是可以徹底放棄的。
當初太祖發現寶鈔,主要還是我大明銅料不足之故,印製寶鈔方便民間流通,至於之後,那是後話。
當今雖銅料依舊緊缺,可適才和卿所言卻讓我眼前一亮,如今海外白銀湧入,朝廷製錢,似是可以以銀製錢。”
魏廣德所說銀錢,可不是這個時候大明流通的銀子和製錢,而是打算直接在大明製作銀元。
宋元明之所以轉而發現紙鈔,其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銅料不足,之前各朝都沒有達到這個時代的商業繁華程度,所以少量銅錢也能滿足商品流通需要,而且前朝對於大宗商品交易,還會使用布帛作為支付媒介。
宋朝時也曾因為銅料不足而出現朝廷發行的鐵錢,這些其實都說明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錢幣受到材料供應製約而不能滿足市場需要。
魏廣德不知道這個時候大明朝有多少黃金和白銀,這個數據實在難以估算,但是他卻知道,隆慶開海後,全球白銀大量流入大明,據說總額超過數億兩之多。
有如此巨大的白銀流入,魏廣德當然覺得大明應該擯棄過去對白銀交易不管不問的模式,應該開始以白銀鑄錢做為法定貨幣。
當然,這其實也有朝廷的利益在其中。
要知道,以前的製錢都不是純銅製造,而是銅合金,是要參雜其他金屬在其中。
在魏廣德設想中,大明鑄造的銀元可以選用八、九成銀,剩餘原料用銅鑄造,這樣鑄幣費用和朝廷賺的錢就出來了。
而且銀元也不一定是足額一兩重,可以隻有十二、三錢重量就夠了,抵作一兩使用。
另外還可以發行更小額的,如一錢、五錢等小額銀幣,按照大明現在市麵上流通的兌換比,一錢銀子是七十文,這樣也可以彌補銅錢不足的問題。
但是要做這一切,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朝廷能受到足額的銀錠,把這些銀錠熔煉成銀幣。
至於投放出去,其實也很簡單,官員的官俸、軍餉等等。
至於民間接不接受,就如同當初老朱的政策一樣,禁止金銀銅錢交易,隻準使用寶鈔,現在變成禁止民間金銀私自交易,隻準使用銀元。
甚至在將來,還可以考慮朝廷收攏黃金發行金元。
魏廣德把自己的設想在張居正麵前婉婉道來,張居正也從一開始的漫不經心到後麵專心思考。
說白了,白銀在朝廷手裏一進一出,朝廷就可以獲得兩三成的利益,這對陷入財政困窘局麵的明廷來說,可謂久旱逢甘霖。
“以八九成銀參雜銅製作銀幣,以法令形式推行下去.辦法雖好,可朝廷手裏白銀還是太缺了,太倉存銀不過百萬兩,即便是內廷,估計也不過這個數額。”
張居正在心動之餘,很快就想到了推動此法雖然有諸多好處,特別是解決朝廷財政難題,可是要考慮到具體實施過程,就有些難題很難破解。
“江西、南直隸推行一條鞭法,除了實物俱折銀,若全國各布政使司皆如此,朝廷每年收入白銀怕不下千萬兩。
通過鑄幣,可增收一、二百萬兩之多,足以彌補當前財政虧空了。”
魏廣德馬上就說道,“實物也以保夠漕糧及其他必須之糧外,如果可以俱折銀。
據我所知,朝廷每年所收實物,因保管不當造成損失也不小,不若留夠必須之糧和一部分預備賑災糧外,全部折銀抵京,這樣也能增加白銀收入。”
他記得好像大明就是在萬曆朝開始白銀化,實質上就是銀本位製,所有財稅支出都是以白銀量化,無疑這就是最好的,把中國貨幣體係固定下來的時機。
魏廣德早就發現,大明財政收入並不是如後世所說年入二三百萬兩銀子,算上實物至少有兩、三千萬兩,隻不過其中大部分為實物,金銀比重很小。
不指望全部折銀,隻要有一部份折銀就足夠工部忙活了。
不過魏廣德不知道,他這麽做其實也埋藏下巨大的隱患,其根本就是大明自產白銀和銅料不足,完全靠從外部輸入。
在大明商品暢銷全球的背景下,巨額白銀流入自然不會有問題,恰恰相反,白銀流入一開始會激活大明經濟,但是在後期會引發劇烈的通貨膨脹。
而最大的危機還在於,一旦大明不能吸收足額的白銀流入,則在國內可能就可能形成經濟危機。
實際上後世學者也有觀點認為,明朝滅亡的深層次原因,是與這一時期全球化經濟有關。
明朝自開國以來,雖然一直是走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路線,但這隻是籠統的解釋而已。
隨著全球曆史的不斷發展,歐洲文藝複興開始、大航海時代到來,明朝已經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加入了全球化的經濟貿易當中。
早在成祖朱棣時期,就開始了鄭和下西洋的大規模航海探索,可以說,明朝到中期以後,已經與世界經濟的連接越來越密切了,也不能再被完全定義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路線了。
明朝的經濟發展還是比較複雜的,明朝早期使用過紙幣,後來用銅錢,之後銀子也成為了流通貨幣,這一複雜的轉變,與全球白銀的產量增加有著密切關係。
在明朝中後期,白銀就已經成為了歐亞大陸最重要的交易貨幣,因為各個國家的商人在一起互相貿易,互相做買賣,大家肯定需要達成共識,選出一種貨幣作為全球流通的公認貨幣,而這個公認貨幣就是白銀。
當時全球貿易大多以白銀為結算貨幣,很多國家都對白銀的需求量與日俱增,這也包括明朝。
在白銀需求量暴漲的時候,歐洲人在美洲大陸上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的銀礦,白銀產量的增加也刺激了冶煉技術的提升,歐洲鑄造的銀幣損耗更小,造型更加精美,純度也更高。
美洲的大量白銀被源源不斷地運往歐洲,然後鑄造成銀幣,再馬不停蹄地從歐洲運往東方的中國,用來購買明朝的各種商品,主要是奢侈品,比如瓷器、絲綢等。
明末財政崩潰時,恰恰是歐洲發生宗教改革的時期,就是著名的“三十年戰爭”。
這場戰爭是由歐洲新教與舊教兩大陣營爆發的戰爭,而且戰爭一打就是三十年,這期間歐洲對白銀需求量激增,自然無暇顧及與中國的貿易。
當時的明朝正處於物價上漲、白銀價格下跌的通貨膨脹期,白銀的需求量激增。
在隆慶年間,白銀在大明還比較稀缺,所以價值較高。
隨著月港開關,白銀流入明朝的數量巨大,而且速度太快,不可避免地導致物價上漲,然後就是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白銀價格開始出現下跌。
直到明朝的白銀價格與海外市場持平,甚至低於海外市場後,那些“套匯”的商人覺得已經無利可圖,明朝的白銀就開始大量外流,這就相當於大量熱錢湧出市場。
這時候熱錢的湧出,也就是白銀流出,對明朝經濟可以說是災難性的打擊,讓明朝中後期的經濟直接跌入了通貨緊縮。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明朝爆發了一場由白銀引發的經濟危機。
後世對經濟過熱,嚴重通貨膨脹還有各種限製辦法,如提升利率、減少貸款等方式,讓市麵上熱錢減少為經濟降溫。
而麵對通縮則辦法不多,大多隻能靠增發貨幣和吸引外資等方式緩解,主要還是靠自身經濟發展走出困境。
但在銀本位製下,明朝政府不可能像如今的央行一樣,向市場釋放流動性來緩解危機。
因為明朝不可能通過像印紙幣一樣的方式來增加貨幣的供應,因為白銀是不可再生的,大明自產不多,主要靠外部輸入。
所以,明朝因為一場金融危機,引發了整個社會的係統性經濟危機,由此導致了接下來的一係列危機,比如貪汙腐敗,增加民間稅收,引發農民起義等等,從而引發了王朝的覆滅。
“全部折銀?”
張居正此時陷入思考,這對大明朝來說可不是一件小事兒。
在此以前的大明戶部收入是大量的實物加一定的金銀和少量的寶鈔存在,按魏廣德的意思,實物特別是糧食隻保證朝廷需求和一部分應急糧外全部折銀運抵京師。
這些銀錠製成銀幣再發出去,市麵上禁止銀錠交易,全部改用銀元。
製幣所獲利益,按照魏廣德計算,倒真是可以彌補朝廷虧空。
“變化太大了,怕要召集部議。”
張居正遲疑著說道。
“一條鞭法若要推行天下,早晚也要到這一步,那就是折銀,否則如何實施?”
魏廣德看出張居正的猶豫,於是繼續說道。
張居正聞言隻是點點頭,表示自己知道此事。
其實關於一條鞭法,張居正自然也有自己的考量,那就是賦依舊按照明初製定規矩,征收實物賦稅,役則收銀錢,由官府募集勞力去做,把農民留在田間地頭,不再奔赴去服徭役。
“其實我擔心的,還是市麵上白銀不足,這也是隻在江西、南直隸試行,而沒有推行天下的原因。”
良久,張居正才又說道。
魏廣德知道這幾年,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大明會接收海量的白銀,這些白銀會流入國內充斥城鎮鄉村,所以張居正的擔憂其實根本不存在
不過這些話,他也說不出口,畢竟如何得來的消息,可不便相告。
於是魏廣德笑道:“適才我所言,不過是因為聽到和卿之言所想,有些以前也曾想過,隻是在和卿說起後才融會貫通。
朝廷鑄造銀元之事,叔大兄可再想想,我們有機會再討論,如何?”
魏廣德也感覺到現在就在大明搞銀本位還有些超前,至少在張居正沒有看到民間大量白銀流通之前,怕是沒有底氣搞這一套,於是幹脆說道。
而且,魏廣德依稀記得,好像後世民國那會兒一開始推行銀本位後,好像就因為對岸美國的白銀政策變化,導致大量銀元外流,最後不得不放棄銀元發行法幣。
好像自己也得好好捋捋這其中關係,經過張居正的謹慎以對,魏廣德也反應過來,好像自己還真是操切了。
雖然他不認為自己的主張有錯,特別是鑄造銀元之法,肯定是對的,隻不過應該有什麽地方自己沒有考慮到。
從張居正值房出來的路上,魏廣德還在思考這個問題,路過呂調陽值房時,魏廣德才猛然醒悟過來自己遺漏的是什麽。
是的,其實以前魏廣德就知道有這麽迴事兒,隻是沒有深思過,那就是大明現在的金價是六、七兩白銀,但魏廣德記得明初時,金價應該是四、五兩銀子。
知道這些,主要就是因為魏廣德的商船可是一直在偷偷從事和倭國的交易,金價在倭國更高,大約是十兩白銀的價格。
想到金價,還全托了先前呂調陽提到夷人用白銀兌換大明的黃金這事兒。
雖然魏廣德一直在做這個事兒,那就是他們運出去的商品多用金銀和銅錢采購,而在倭國時交易收迴除了倭國特產,剩餘就是白銀和銅料。
銅料運迴國大多被用來鑄造銅錢,白銀除了購買商品外就是被兌換成黃金,製作成各種精美飾品再出口倭國換取更多的白銀。
金銀價格的變化,讓魏廣德悚然而驚。
原則上把大明的黃金運到倭國,可以換到更多的白銀。
現在大量白銀流入,其實對夷人來說就是把低賤的白銀拿到大明購買商品。
等大明白銀充斥以後,金價必然大漲,屆時是否還有大量金銀流入,就看大明商品在海外的市場如何。
若是大明這邊的金價超過十兩銀子,怕不會形成大明白銀外流的局麵,人家下次就會帶著黃金來采購商品,臨了換走白銀。
大明這邊實行銀本位貨幣體係,白銀大量流出一定會影響到經濟,造成稅賦減少,難道那時候又改成金本位?
魏廣德迴到值房琢磨了半天,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還得好好想想,不過這不影響他給家裏寫信,把收到的銀子換成金子儲存。(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