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如此,士南兄,你給我交個底,若是要徹底解決問題,保證運河暢通,這開挖泇運河就是唯一的辦法了?”
魏廣德繼續問道。
朱衡沒有這迴答,而是思考半晌後才抬頭看著魏廣德說道:“隻要避開徐州,運河自然暢通。”
和後世黃河過開封走菏澤、濟南方向從營口入海不同,此時是過開封後走商丘、徐州從淮安入海。
又因為在後世為了農業灌溉分水,以及北方降雨量的減少,黃河水量大減,黃河水患幾乎已經成為曆史,再也不複存在。
“所以反對開挖泇運河的,主要就是徐州那邊的人了?”
魏廣德看著朱衡,“你之前挖南陽新河,也是因為他們的強烈反對而進行的折中?”
“有這個因素,但不是絕對,那時候要是開挖泇運河,根本就來不及。
如果真要動工,隻能選擇在春荒的時候進行,田地裏沒什麽活兒,可以召集大量民工,還不耽擱農業生產。
其他三季都不能,因為這個工程太過浩大,前後兩三百裏的河道,可不是簡單說說就行的。”
朱衡苦笑著解釋道,“何況那時候,我的副手潘季馴潘子良也是治黃派,他一力主張疏浚河道為主的治黃。”
“潘子良不是徐州人啊?他家在徐州有生意?”
知道潘季馴是治黃保運派的,魏廣德就有些詫異道。
在他看來,人的立場根本就是自己的利益,也隻有潘家在徐州有生意,才會那麽在乎徐州。
保住徐州段運河,就是保住在徐州的生意。
“這個應該沒有,他就是認為隻有疏浚河道,才能避免黃河向南尋找出海口。
疏浚河道不僅能造福兩岸百姓,也可以保住江淮的皇陵安全。
不過也因此,他一直都得到朝中徐州籍貫同僚的支持,幾起幾落,可總有人提到他,讓他有機會複位。
畢竟,朝中懂治水的官員可真不多。”
朱衡解釋道。
“我明白了,避黃行運的話,雖然可以保證漕糧運輸安全,可黃河卻可能因此淤堵造成再次決口,尋道出海。
治黃派擔心因此危及江淮的皇陵,就是說就算朝廷決定避黃行運,治水也必須繼續進行下去。
與其兩頭都要投銀子,不如全力投入到治黃保運中去。”
到這個時候,魏廣德才真正理解了這個時期大明朝在治理黃河問題上麵臨的兩難境地。
根本就不是一個簡簡單單治水的問題,而是涉及到治水、漕運和皇陵的一個複雜問題。
不過魏廣德仔細想了想還是點頭說道:“士南兄這麽說,我個人倒是偏向於治黃保運了,把漕運和其他兩件分開容易,可那兩件事兒終究還是要壓在朝廷心頭。”
譚綸這時候也開口說道:‘士南兄當初的決定,我也是支持的,與其耗費財力開挖幾百裏的新河,不如想辦法治水。
黃河淤堵,那就盡力清淤,保持河道暢通就是了。’
“哪有那麽容易,若隻是清淤就能解決,黃河水患早就治住了。”
聽了譚綸的話,朱衡隻是搖著頭。
可以說他朱衡自從到任工部後,其實就幹兩件事兒,一是修皇陵,二就是治水。
皇陵總能修好,可治水治了這麽多年,他都幾乎要絕望了。
特別是隆慶那幾年,幾乎就是年年治水,年年水患,無休無止。
以前,他的想法也是治黃保運,可是到現在,他已經逐漸偏向避黃派了,真的傷不起。
隻不過做出這樣的選擇,等於就是告訴朝廷,黃河改道,奪淮入海已經不可避免,皇陵還是別保了,保不住。
可這話要說出他之口,隻怕馬上就會成為別人攻訐他的口實,下野就近在咫尺了。
雖然工作累,可朱衡還想再做幾年官,他還沒到幹不動的時候。
“現在潘季馴在做什麽?他懂治水嗎?”
魏廣德忽然問道。
“隆慶五年,黃河水患再起,他因治水不利被罷免,現在已經閑賦在家。”
朱衡說道。
“那朝中還有其他會治水的官員嗎?”
魏廣德又追問道。
“治水之人.”
朱衡這次沒有馬上迴答,而是想了一會兒才說道:“治水有功的,也隻有掛冠而去的海瑞海剛峰了。”
“嗯?”
聽到朱衡說起海瑞,魏廣德還很是詫異。
這位老兄後世很有名,不過都是因為清廉,相對於大明當下的官員來說,確實當得起一個“清”字。
看魏廣德不解,朱衡就解釋道:“江南地區雖水網縱橫、富甲天下,但水災卻十分頻繁,百姓苦不堪言。
每到雨季,江南便浸泡在洪水當中,大麵積田地被淹導致絕收,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地。
海瑞做江南巡撫,主要就是為了治理江南水患去的。
他通過實地考察和查閱曆任主官的治水記錄,終於找到了水災的成因,除雨季長、降水多外,更大的因素是水利設施的荒廢。
當時太湖主要出海通道吳淞江堵塞嚴重,太湖的水泄不出去,奔湧迴溢,便造成了水患。
所以他上奏請求征集民夫清淤,以解決江南水患。”
魏廣德點點頭,“他成功了。”
不過朱衡卻沒有點頭,而是笑道:“他征集的民夫不是清理吳淞江的淤堵,而是派去拓寬黃浦江,這其實也是前朝夏元吉采取的策略。
洪武朝時,朝廷為了封住出海口,故意封堵了吳淞江,導致大麵積淤堵,要想恢複工程太過浩大且難以短時間完成。
而夏元吉應對太湖水患,就是選擇“黃浦奪淞”,利用吳淞江河道把太湖之水引至當時吳淞江的支流黃浦江,然後讓太湖水順著黃浦江注入長江,奔湧入海。
海瑞也是選擇了和他一樣的套路,放棄淤堵厲害的吳淞江,而選擇治理黃浦江,拓寬江河之出海口,現在那裏已經數年不見水患了。”
朱衡的解釋,魏廣德眨眨眼,依稀有些明白點什麽。
魏廣德此時微微點頭,不過在他心裏,也把海瑞做為了治黃的備選之人。
“你覺得朝廷若是再次治黃,用潘季馴好還是海瑞好?”
魏廣德很突兀的問道。
朱衡盯著魏廣德半天,才皺眉說道:“潘子良其實已經多次治黃,但是效果都不甚理想。”
這話,其實朱衡還是很客氣的,沒有直言潘季馴之前的治黃是失敗的。
“至於海瑞,雖然懂治水,但是”
朱衡對把治黃這麽大的事兒交給海瑞,顯然還是心有顧慮。
畢竟治理太湖,在他看來還是簡單,並不是太大的事兒,可是治黃卻不是,難度是天壤之別。
“好了,我明白了,隻是作為備選。”
魏廣德開口說道。
“善貸,伱給我交個底,是不是內閣又要”
朱衡這時候開口,對著魏廣德問道,不過話到最後,還是不知道怎麽說下去。
“唉”
魏廣德歎口氣,這裏就朱衡和譚綸,魏廣德倒是都放心,於是也不藏著掖著,就直說道:“漕糧今年雖說穩了,可首輔那裏依舊還是擔心。
水患的事兒,誰說得準呢?”
“未雨綢繆,是對的。”
譚綸接話道。
“加之他還有那些小心思,所以今日他在我麵前又提到開鑿膠萊運河的事兒,雖說依舊有一小段海路,但是風險可就小了,不用環繞膠東半島。
這次的海難,對首輔那邊影響很大。”
魏廣德繼續說道。
“其實,應該還是要徹底否決高閣老那些政策吧。”
譚綸沒開口,朱衡卻接話道。
他在朝堂多年,很多事兒都看的清楚。
一朝天子一朝臣,對首輔來說也是一樣的。
繼續執行高拱的政策,出了成績大家也是念著他的好,可不會認為是現任首輔的功勞。
如此,還不如斷掉。
第二日,魏廣德到了內閣辦公,他暫時也沒想好,打算等張居正再次提及此事時再和張居正商議治黃之事。
不過接近中午的時候,張居正那邊忽然派人過來相召。
等魏廣德到了首輔值房才知道,寧化王府、方山王府及秦王府都上奏催祿。
“宗支日煩,祿米無措,郡王而上猶得厚給,將軍、中尉多不能自存。”
張居正等魏廣德看完奏疏後,開口對他說道,“這次也是,三府的將軍、中尉又把府縣衙門堵了,討要祿米,地方上也沒有,還好各府派人把人都帶迴去了,可長此以往也不是辦法。”
“最怕的還是有宗室故意鬧事等京城責罰,更甚者越關進京城來討要,之前幾個被圈禁高牆的宗室,鳳陽那邊雖然限製自由,但都好吃好喝供著。
要是他們效仿,那才叫鬧笑話。”
沒想到張居正叫他過來是因為宗室祿米的事兒,魏廣德知道這個事兒不好處理。
宗室祿米的事兒,其實在嘉靖朝之前就時有發生,但那時候朝廷還有底子能夠解決,而到了中後期,戶部老庫枯竭,朝廷也就沒辦法解決了,於是開始全麵爆發。
“三四萬張嘴,真鬧起來,陛下顏麵也是無存。”
張居正看著魏廣德說道:“我記得你早前曾對先帝提到過一些解決辦法,不知現在可曾拿出章程來?”
魏廣德考慮片刻,就把自己以前想的一些事兒詳細給張居正進行了介紹,無非就是開源節流。
節流,其實嘉靖末年的《宗藩條例》就已經做到極致,當時定下來的就是祿米發放,給鈔七成,給糧三成,實際上祿米就是定在三成,皇女則正是隻有兩成。
同時,禮部還更加嚴格審核宗室身份,其實就是有意的拖延認定的時間,這樣就把能領祿米的時間往後拖延。
對這些動作,魏廣德以為已經是做到極致了,不可能繼續壓縮宗室祿米的支給。
“朝廷得考慮讓宗室自給才是。”
最後,魏廣德提醒道:‘宗室如此繁衍,真如之前有人上奏,舉國之米怕都無法供給宗室了。’
“開放四民之業,怕是未必有人響應,而且朝中和宮裏,怕都不會答應。”
張居正有些猶豫道。
現在朝政決策權就在內閣手裏,宮裏也就是行使監督之權,可最終決策權還是在宮裏。
民政或許他們不會在意,但是涉及宗室,就未必會答應。
“若不廢除四民之禁,讓宗室可以從事農工商等事務,讓宗室當中有才華的人出來做官,宗室隻會越來越多,多到徹底拖垮朝廷的地步。
隻要說動那些生活困難的宗室,給一些東西讓他們脫離宗室自謀出路,不僅對他們好,對朝廷也是降負。
士農工商,大家都可以過得很好,宗室為什麽就不能活?
至於那些擔憂,隻要限製宗室人才不得入京做官和掌握軍隊就行了,在地方上擔任一些職務謀生。”
魏廣德說道。
“這個我再考慮考慮,禮部那邊未必會答應。”
張居正搖搖頭說道,“還有你說的那個永額,是如何操作?”
“禮部牽頭,核定宗室各支人口,和各省督撫協商,確定每年派額數量並定為永額,不得再增減。
此額一旦劃定,每年各省須按分攤足額給付祿米,宗室各支人口不論多寡,都按此額依照爵位均攤。
這樣,各王府每年能夠分配多少祿米就是他們自己的事兒,自己要多生兒子,到時候分配的祿米養不活,那也是他們的事兒,和朝廷無關。
再有允許其脫籍入四業,想來會有一些宗室之人選擇退出,拿了朝廷給的東西自謀出路。
不管是經商也好,科舉也罷,反正和朝廷就沒多大關係了。”
魏廣德看著張居正說道,“另外,親、郡王因為地位崇高還有大量獲封田地,尚可以保持優渥的生活,將軍、中尉多缺衣少食生活淒慘,在分配定額時,可再大減親、郡王祿米。”
“親、郡王人數沒那麽多,減少他們的祿米,其他宗室到手也多不了多少。”
張居正搖搖頭,“善貸可知現在在冊宗室有幾人?”
魏廣德搖搖頭,不過還是試探著說道:“三萬?”
“嗬嗬,沒那麽多,我記得前年底禮部奏報過,在冊有二萬九千人,現在應該不到三萬之數。”
張居正笑道,““現在親王歲給祿米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一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中尉三百石,奉國中尉二百石。
就算親王都降到郡王甚至將軍級別,又能有多少?”
張居正考慮半晌,這才對魏廣德說道:“這樣,你關於《宗藩條例》的建議寫個章程,我們和宮裏議一議。”
(本章完)
魏廣德繼續問道。
朱衡沒有這迴答,而是思考半晌後才抬頭看著魏廣德說道:“隻要避開徐州,運河自然暢通。”
和後世黃河過開封走菏澤、濟南方向從營口入海不同,此時是過開封後走商丘、徐州從淮安入海。
又因為在後世為了農業灌溉分水,以及北方降雨量的減少,黃河水量大減,黃河水患幾乎已經成為曆史,再也不複存在。
“所以反對開挖泇運河的,主要就是徐州那邊的人了?”
魏廣德看著朱衡,“你之前挖南陽新河,也是因為他們的強烈反對而進行的折中?”
“有這個因素,但不是絕對,那時候要是開挖泇運河,根本就來不及。
如果真要動工,隻能選擇在春荒的時候進行,田地裏沒什麽活兒,可以召集大量民工,還不耽擱農業生產。
其他三季都不能,因為這個工程太過浩大,前後兩三百裏的河道,可不是簡單說說就行的。”
朱衡苦笑著解釋道,“何況那時候,我的副手潘季馴潘子良也是治黃派,他一力主張疏浚河道為主的治黃。”
“潘子良不是徐州人啊?他家在徐州有生意?”
知道潘季馴是治黃保運派的,魏廣德就有些詫異道。
在他看來,人的立場根本就是自己的利益,也隻有潘家在徐州有生意,才會那麽在乎徐州。
保住徐州段運河,就是保住在徐州的生意。
“這個應該沒有,他就是認為隻有疏浚河道,才能避免黃河向南尋找出海口。
疏浚河道不僅能造福兩岸百姓,也可以保住江淮的皇陵安全。
不過也因此,他一直都得到朝中徐州籍貫同僚的支持,幾起幾落,可總有人提到他,讓他有機會複位。
畢竟,朝中懂治水的官員可真不多。”
朱衡解釋道。
“我明白了,避黃行運的話,雖然可以保證漕糧運輸安全,可黃河卻可能因此淤堵造成再次決口,尋道出海。
治黃派擔心因此危及江淮的皇陵,就是說就算朝廷決定避黃行運,治水也必須繼續進行下去。
與其兩頭都要投銀子,不如全力投入到治黃保運中去。”
到這個時候,魏廣德才真正理解了這個時期大明朝在治理黃河問題上麵臨的兩難境地。
根本就不是一個簡簡單單治水的問題,而是涉及到治水、漕運和皇陵的一個複雜問題。
不過魏廣德仔細想了想還是點頭說道:“士南兄這麽說,我個人倒是偏向於治黃保運了,把漕運和其他兩件分開容易,可那兩件事兒終究還是要壓在朝廷心頭。”
譚綸這時候也開口說道:‘士南兄當初的決定,我也是支持的,與其耗費財力開挖幾百裏的新河,不如想辦法治水。
黃河淤堵,那就盡力清淤,保持河道暢通就是了。’
“哪有那麽容易,若隻是清淤就能解決,黃河水患早就治住了。”
聽了譚綸的話,朱衡隻是搖著頭。
可以說他朱衡自從到任工部後,其實就幹兩件事兒,一是修皇陵,二就是治水。
皇陵總能修好,可治水治了這麽多年,他都幾乎要絕望了。
特別是隆慶那幾年,幾乎就是年年治水,年年水患,無休無止。
以前,他的想法也是治黃保運,可是到現在,他已經逐漸偏向避黃派了,真的傷不起。
隻不過做出這樣的選擇,等於就是告訴朝廷,黃河改道,奪淮入海已經不可避免,皇陵還是別保了,保不住。
可這話要說出他之口,隻怕馬上就會成為別人攻訐他的口實,下野就近在咫尺了。
雖然工作累,可朱衡還想再做幾年官,他還沒到幹不動的時候。
“現在潘季馴在做什麽?他懂治水嗎?”
魏廣德忽然問道。
“隆慶五年,黃河水患再起,他因治水不利被罷免,現在已經閑賦在家。”
朱衡說道。
“那朝中還有其他會治水的官員嗎?”
魏廣德又追問道。
“治水之人.”
朱衡這次沒有馬上迴答,而是想了一會兒才說道:“治水有功的,也隻有掛冠而去的海瑞海剛峰了。”
“嗯?”
聽到朱衡說起海瑞,魏廣德還很是詫異。
這位老兄後世很有名,不過都是因為清廉,相對於大明當下的官員來說,確實當得起一個“清”字。
看魏廣德不解,朱衡就解釋道:“江南地區雖水網縱橫、富甲天下,但水災卻十分頻繁,百姓苦不堪言。
每到雨季,江南便浸泡在洪水當中,大麵積田地被淹導致絕收,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地。
海瑞做江南巡撫,主要就是為了治理江南水患去的。
他通過實地考察和查閱曆任主官的治水記錄,終於找到了水災的成因,除雨季長、降水多外,更大的因素是水利設施的荒廢。
當時太湖主要出海通道吳淞江堵塞嚴重,太湖的水泄不出去,奔湧迴溢,便造成了水患。
所以他上奏請求征集民夫清淤,以解決江南水患。”
魏廣德點點頭,“他成功了。”
不過朱衡卻沒有點頭,而是笑道:“他征集的民夫不是清理吳淞江的淤堵,而是派去拓寬黃浦江,這其實也是前朝夏元吉采取的策略。
洪武朝時,朝廷為了封住出海口,故意封堵了吳淞江,導致大麵積淤堵,要想恢複工程太過浩大且難以短時間完成。
而夏元吉應對太湖水患,就是選擇“黃浦奪淞”,利用吳淞江河道把太湖之水引至當時吳淞江的支流黃浦江,然後讓太湖水順著黃浦江注入長江,奔湧入海。
海瑞也是選擇了和他一樣的套路,放棄淤堵厲害的吳淞江,而選擇治理黃浦江,拓寬江河之出海口,現在那裏已經數年不見水患了。”
朱衡的解釋,魏廣德眨眨眼,依稀有些明白點什麽。
魏廣德此時微微點頭,不過在他心裏,也把海瑞做為了治黃的備選之人。
“你覺得朝廷若是再次治黃,用潘季馴好還是海瑞好?”
魏廣德很突兀的問道。
朱衡盯著魏廣德半天,才皺眉說道:“潘子良其實已經多次治黃,但是效果都不甚理想。”
這話,其實朱衡還是很客氣的,沒有直言潘季馴之前的治黃是失敗的。
“至於海瑞,雖然懂治水,但是”
朱衡對把治黃這麽大的事兒交給海瑞,顯然還是心有顧慮。
畢竟治理太湖,在他看來還是簡單,並不是太大的事兒,可是治黃卻不是,難度是天壤之別。
“好了,我明白了,隻是作為備選。”
魏廣德開口說道。
“善貸,伱給我交個底,是不是內閣又要”
朱衡這時候開口,對著魏廣德問道,不過話到最後,還是不知道怎麽說下去。
“唉”
魏廣德歎口氣,這裏就朱衡和譚綸,魏廣德倒是都放心,於是也不藏著掖著,就直說道:“漕糧今年雖說穩了,可首輔那裏依舊還是擔心。
水患的事兒,誰說得準呢?”
“未雨綢繆,是對的。”
譚綸接話道。
“加之他還有那些小心思,所以今日他在我麵前又提到開鑿膠萊運河的事兒,雖說依舊有一小段海路,但是風險可就小了,不用環繞膠東半島。
這次的海難,對首輔那邊影響很大。”
魏廣德繼續說道。
“其實,應該還是要徹底否決高閣老那些政策吧。”
譚綸沒開口,朱衡卻接話道。
他在朝堂多年,很多事兒都看的清楚。
一朝天子一朝臣,對首輔來說也是一樣的。
繼續執行高拱的政策,出了成績大家也是念著他的好,可不會認為是現任首輔的功勞。
如此,還不如斷掉。
第二日,魏廣德到了內閣辦公,他暫時也沒想好,打算等張居正再次提及此事時再和張居正商議治黃之事。
不過接近中午的時候,張居正那邊忽然派人過來相召。
等魏廣德到了首輔值房才知道,寧化王府、方山王府及秦王府都上奏催祿。
“宗支日煩,祿米無措,郡王而上猶得厚給,將軍、中尉多不能自存。”
張居正等魏廣德看完奏疏後,開口對他說道,“這次也是,三府的將軍、中尉又把府縣衙門堵了,討要祿米,地方上也沒有,還好各府派人把人都帶迴去了,可長此以往也不是辦法。”
“最怕的還是有宗室故意鬧事等京城責罰,更甚者越關進京城來討要,之前幾個被圈禁高牆的宗室,鳳陽那邊雖然限製自由,但都好吃好喝供著。
要是他們效仿,那才叫鬧笑話。”
沒想到張居正叫他過來是因為宗室祿米的事兒,魏廣德知道這個事兒不好處理。
宗室祿米的事兒,其實在嘉靖朝之前就時有發生,但那時候朝廷還有底子能夠解決,而到了中後期,戶部老庫枯竭,朝廷也就沒辦法解決了,於是開始全麵爆發。
“三四萬張嘴,真鬧起來,陛下顏麵也是無存。”
張居正看著魏廣德說道:“我記得你早前曾對先帝提到過一些解決辦法,不知現在可曾拿出章程來?”
魏廣德考慮片刻,就把自己以前想的一些事兒詳細給張居正進行了介紹,無非就是開源節流。
節流,其實嘉靖末年的《宗藩條例》就已經做到極致,當時定下來的就是祿米發放,給鈔七成,給糧三成,實際上祿米就是定在三成,皇女則正是隻有兩成。
同時,禮部還更加嚴格審核宗室身份,其實就是有意的拖延認定的時間,這樣就把能領祿米的時間往後拖延。
對這些動作,魏廣德以為已經是做到極致了,不可能繼續壓縮宗室祿米的支給。
“朝廷得考慮讓宗室自給才是。”
最後,魏廣德提醒道:‘宗室如此繁衍,真如之前有人上奏,舉國之米怕都無法供給宗室了。’
“開放四民之業,怕是未必有人響應,而且朝中和宮裏,怕都不會答應。”
張居正有些猶豫道。
現在朝政決策權就在內閣手裏,宮裏也就是行使監督之權,可最終決策權還是在宮裏。
民政或許他們不會在意,但是涉及宗室,就未必會答應。
“若不廢除四民之禁,讓宗室可以從事農工商等事務,讓宗室當中有才華的人出來做官,宗室隻會越來越多,多到徹底拖垮朝廷的地步。
隻要說動那些生活困難的宗室,給一些東西讓他們脫離宗室自謀出路,不僅對他們好,對朝廷也是降負。
士農工商,大家都可以過得很好,宗室為什麽就不能活?
至於那些擔憂,隻要限製宗室人才不得入京做官和掌握軍隊就行了,在地方上擔任一些職務謀生。”
魏廣德說道。
“這個我再考慮考慮,禮部那邊未必會答應。”
張居正搖搖頭說道,“還有你說的那個永額,是如何操作?”
“禮部牽頭,核定宗室各支人口,和各省督撫協商,確定每年派額數量並定為永額,不得再增減。
此額一旦劃定,每年各省須按分攤足額給付祿米,宗室各支人口不論多寡,都按此額依照爵位均攤。
這樣,各王府每年能夠分配多少祿米就是他們自己的事兒,自己要多生兒子,到時候分配的祿米養不活,那也是他們的事兒,和朝廷無關。
再有允許其脫籍入四業,想來會有一些宗室之人選擇退出,拿了朝廷給的東西自謀出路。
不管是經商也好,科舉也罷,反正和朝廷就沒多大關係了。”
魏廣德看著張居正說道,“另外,親、郡王因為地位崇高還有大量獲封田地,尚可以保持優渥的生活,將軍、中尉多缺衣少食生活淒慘,在分配定額時,可再大減親、郡王祿米。”
“親、郡王人數沒那麽多,減少他們的祿米,其他宗室到手也多不了多少。”
張居正搖搖頭,“善貸可知現在在冊宗室有幾人?”
魏廣德搖搖頭,不過還是試探著說道:“三萬?”
“嗬嗬,沒那麽多,我記得前年底禮部奏報過,在冊有二萬九千人,現在應該不到三萬之數。”
張居正笑道,““現在親王歲給祿米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一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中尉三百石,奉國中尉二百石。
就算親王都降到郡王甚至將軍級別,又能有多少?”
張居正考慮半晌,這才對魏廣德說道:“這樣,你關於《宗藩條例》的建議寫個章程,我們和宮裏議一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