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走傅侍郎,戶部裏反對的聲音就小了,隻要郭侍郎堅持,海運漕米一事在戶部就不會有阻礙。”


    到這個時候,王國光還把他當三歲小孩子一般糊弄,信誓旦旦對魏廣德說道。


    魏廣德心裏其實是有氣的,甚至都想甩手不管此事了。


    他自認為在當前的局勢下,支持漕糧海運是正確的,不僅可以為朝廷節省下大量的運輸耗費,最重要的是可以避開黃河水患的影響,保證南米及時運抵京師,穩定北地。


    何況,魏廣德也不是要廢棄漕運,隻是讓商船走運河,收取的水關閘費維護運河通暢,兩岸河工也有活路,不至於為了活命就揭竿而起。


    而且,魏廣德自認為已經讓步,那就是大部分漕糧還是走運河,隻是維持海上航道,運送少部分漕糧。


    就是這樣利國利民的政策,楊博、王國光一黨都還希望從自己這裏獲得利益,不得不讓魏廣德重新思考山西幫和南方,尤其是蘇杭、揚州一帶大商人之間的關係。


    不過要給大明執行百多年的海禁政策鬆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隻能慢慢來。


    來自後世的他知道,開海對國家的意義,不僅可以提升經濟,更是可以正眼看世界,打破國家的封閉。


    大明朝是一個開放的王朝,並不是滿清那樣固步自封,還是願意吸納這個時代最先進的技術。


    實際上,若是大明朝能夠延續百年,或許趁著西方工業革命的浪潮,也能很順利的發展起來。


    魏廣德對自己來到這裏的任務隻盯了三個,一個是開海,讓大明朝融入這個時代的國際秩序,成為東方秩序的製定者。


    西方的事兒,以當下的交通運輸和通訊條件來說,太過遙遠,根本顧不過來。


    至於學習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那樣滿世界圈占殖民地,還是洗洗睡吧。


    大明朝自身問題都那麽多,都顧不過來,你還想著對外打出去搶地盤,就身邊的文官唾沫星子都能噴死他。


    至於第二個,那就是找到所謂支撐“康乾盛世”的根,也就是紅薯,這玩意兒產量巨大,正是因為那個時代國內大範圍種植紅薯,讓民間不至於餓死人,才會讓那百多年的時間裏天下太平,被歌頌為所謂的“盛世”。


    除了相對明末吃不起飯,那個“紅薯盛世”倒也勉強能稱為“盛世”。


    既然來到這裏,魏廣德自然希望早點找到那個東西,辣椒都已經有了,想來紅薯和玉米,應該也快出現了。


    魏廣德之前可沒少讓人關注紅薯和玉米,一個是好種植,據說隻要栽下去就很容易存活,而且產量大,而玉米則是適合在山區和幹旱條件下生長,實在是明末最好的糧食作物。


    隻不過魏廣德終究不是研究曆史的老學究,並不知道他在尋找的東西,其實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就在距離他不遠的地方生長著,還被當做觀賞植物,就如同當初的辣椒一樣。


    因為魏廣德的幹預,現在江西和南京等地已經出現了成片的辣椒地,魏廣德也早已解決了口腹之欲。


    實際上,魏廣德第三個任務,自然是想要自己在這一世過的好,安逸享受的小目標是早就完成了。


    現在的他吃得好睡得好,強過現在絕大部分明人的生活水平,已經是最頂級的生活質量了。


    當然,在魏廣德看來,貌似還是沒有後世普通百姓的生活條件好,蓋因為當前的技術水平就這個樣子。


    魏廣德最終還是答應了王國光的要求,由他提議傅頤為南京都察院右都禦史,掌院事,隻為了一步步完成大明開海的目標。


    雖然傅頤如願以償的去了南京都察院,擔任右都禦史,掌控了南京都察院,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名字已經在魏廣德的小本本上記了一筆,注定他一輩子的仕途也就到頭了,魏廣德是絕對不會允許他再進一步的,哪怕為此和張居正、王國光撕破臉。


    日子一天天過去,朝政在張居正、魏廣德等人的輔助下有條不紊的進行。


    這天沒有朝會,是小皇帝朱翊鈞上課的日子。


    按照禮部排出的課表,魏廣德早上先去內閣看了下,處理了幾份奏疏,就邁步走出值房。


    出了內閣大門,魏廣德直接向北麵的文華殿走去。


    內閣的位置和文華殿相距並不遠,半盞茶都不到,魏廣德已經走到了文華殿外。


    在文華殿門口,魏廣德喊住門口值守的內侍問道:“陛下可曾到來?”


    “迴魏閣老,陛下剛剛已經到了,正在裏麵吃早點。”


    內侍被魏廣德叫住,馬上恭敬答道。


    魏廣德點點頭,這才邁步進入文華殿。


    而此時已經坐在文華殿裏麵南而坐的小皇帝朱翊鈞正打著哈欠,顯然並沒有睡醒。


    這一幕被走到門口的魏廣德看到眼裏,等他邁步進入文華殿的時候,小皇帝瞬間精神起來,疲憊盡散,馬上正襟危坐。


    魏廣德進殿後先向小皇帝行禮,禮畢起身後不等小皇帝朱翊鈞開口,他就已經朗聲問道:“陛下昨晚何時休息的,為何事才進殿時,看到陛下哈欠連天。”


    “這魏師傅,昨晚”


    朱翊鈞忽然被魏廣德問話,頓時有些語塞,不知道該如何迴答。


    “魏閣老,昨日何雒文何講官給皇爺布置抄習課業比較重,皇爺抄到很晚才完成。”


    一邊的近侍太監這會兒開口替小皇帝解釋道。


    魏廣德也懶得問太監的名字,而是看著朱翊鈞道:‘想來白日時,陛下又貪玩了吧,否則講官所布置作業,斷不會影響到陛下休息。’


    這時代,日講官給皇帝布置的作業,無非就是背誦或者抄習聖賢之書,或者皇明祖訓,要說多那也絕對不會很多。


    如果小皇帝真的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影響到休息,那隻能說肯定是貪玩耽誤了做作業的時間。


    “陛下,當初先帝在時,你可有先帝可以遮風擋雨,所以那些年你在宮裏很逍遙自在。


    可是現在形勢不同了,伱已經登基成為皇帝,即便年歲再輕,也是皇帝,天下之主,就要擔負起自己的責任。


    你現在年齡小,自然暫時不用如此,但也得好好學習,為將來親政打下基礎才是。”


    魏廣德接下來也不做其他,就按照早就商議好的內容給小皇帝朱翊鈞上課。


    小皇帝的課業是內閣三人和吏部尚書陸樹聲一起定下來的,教的東西因為不用科舉,所以也和私塾教書不同。


    私塾教書一是為了讓學生識字,而則是為了應對科舉,所以四書五經都要求學習,這樣看到八股文出題才能對的上來。


    而皇帝這個職業很特殊,是傳承製,不用科舉就能掌權。


    當然,類似的還有軍職,比如世襲百戶、千戶和指揮,這些也都是到了年歲就可以掌權。


    從權利的角度上說,世襲軍職似乎比世襲爵位還要好,因為有實權,而爵位沒有實權,得看襲爵人和皇帝的遠近親疏,才由皇帝安排官職。


    小皇帝朱翊鈞的課程,主要是學習《大學》和《尚書》,按照安排,應該是先讀《大學》十遍,次讀《尚書》十遍,然後就是講官各隨進講。


    這個,其實不是張居正、魏廣德定下來的,而是參考了當初英宗皇帝的學習課程。


    魏廣德修的是《尚書》,倒是和了給小皇帝講課的要求。


    不過《尚書》這本書,是四書五經裏最麻煩的一本書,所選之人甚少,字數雖少,卻因為需要極強的記憶力,而讓人望而卻步。


    《尚書》所用詞匯十分古老,行文習慣也與今天差異極大,基於此,一般人不會去讀。


    《尚書》是漢代的叫法,以前就叫《書》,作為記言體史書,《尚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官方檔案文獻資料之一,最初有多少篇,不知道,相傳是由孔子刪削整理出來的。


    秦始皇焚書坑儒,禁絕《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流傳學習。


    濟南人伏生是秦博士,焚書令下,他把《尚書》藏在牆壁之中,後來的戰亂中,伏生四處流亡。直到漢初,社會安定下來,他迴去找書,已經損壞十多篇,隻剩二十九篇了。


    把《尚書》背下來可不容易,離開文字,就算伏生這樣的學者,也無法讓全書複原,隻好用剩下的二十九篇在山東教書。


    漢代通行文字是隸書,伏生之前藏起來的書是用秦篆或者古籀文字寫的。


    因此,伏生教書時,得把古文字翻譯成“今文”,漢代立五經博士,就是用今文《尚書》做教材。


    《尚書》的理解有多難?


    用國學大師梁啟超的話說就是,看《尚書》若是不看注釋就看不懂。


    《尚書·盤庚》裏有這麽一句話:“迪高後丕乃崇降弗祥。”


    是不是有一種“每一個字都認識,連在一起就不知什麽意思”的感覺?


    但看看注釋就很容易明白,“迪”是語氣助詞,沒有意義。


    “高後”是高祖、先祖的意思。


    “丕乃”是於是、就的意思。


    “崇”是重大的意思。


    “弗祥”是不祥、罪罰的意思。


    素衣連在一起,意思是說“先祖於是就會重重地降下災禍”。


    盡管如此,《尚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經典之一,記載了上古時代的政治、軍事、文化、製度等方麵的內容。


    《尚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個部分,每個部分分別記錄了不同時期的曆史事件和政治製度。


    《尚書》的內容包括政治製度、法律製度、宗教製度、軍事製度、經濟製度等方麵的內容,其中最重要的是它記錄了上古時代的政治製度和法律製度。


    《尚書》中的《甘誓》、《湯誓》、《盤庚》等篇章是研究上古政治製度和法律製度的重要文獻。


    另外,《尚書》中也包含了一些哲學思想,例如《鹹有一德》篇中體現了儒家的道德思想,認為人應該遵守道德規範,追求道德完善。


    《洪範》篇中則闡述了儒家的天命觀,認為天命是神聖的,人應該順應天命。


    總的來說,《尚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政治、軍事、文化、製度等方麵的內容具有重要價值。


    既然這麽重要,晦澀難懂的《尚書》也就成了皇帝的必修教材,自漢代起就是每個帝王需要學習的知識。


    講讀畢,小皇帝進暖閣休憩,司禮監將各衙門章奏進上禦覽,魏廣德就在旁伺候。


    若是其他講官,這時候是要去西廂房休息等待的。


    今日是魏廣德講課,所以他要在一邊,小皇帝若有所諮問,他就可以將本中事情一一明白敷奏,庶皇上睿明日開,國家政務久之自然練熟。


    覽本後,小皇帝還要在正字官輔導下習字,皇帝的書法水平不要求很高,但也不能太差。


    臨近午飯時間,魏廣德還要講《資治通鑒》節要,按之前講官已講略過,接著後麵的說,將前代興亡事實直解明白。


    到這個時候,朱翊鈞上午的課程才算結束,下午沒有安排課程,不過往常講官會布置作業,比如熟背什麽文章或者習字多少篇。


    魏廣德正要告退之時,小皇帝忽然笑嘻嘻對他說道:“師傅,今日朕就不迴宮了,就在這兒吃午飯,魏師傅也一起陪著朕吧。


    禦膳房昨兒進了一道菜,初吃雖然甘平,但是再吃就有另一種味道。”


    “那臣謝過陛下。”


    聽到小皇帝賜宴,魏廣德倒沒什麽,禦膳其實沒有想象的那麽好吃,也就那樣,還不如外麵大酒樓的招牌菜。


    不過小皇帝既然有心,魏廣德也不會駁了他的意思,欣然接受。


    魏廣德把先前小皇帝練字的紙張收起來,這是要帶迴內閣的。


    這些紙張按順序放好,久了才能知道皇帝書法進展情況,前後有個比較。


    不過,在宴席上,魏廣德看到其中一道菜的時候,不由雙眼瞪大,來不及招唿小皇帝就已經拿起筷子夾起來,反複打量。


    “魏師傅,沒見過這東西吧。”


    禦座上的小皇帝嘚瑟的話語響起,魏廣德才反應過來,適才貌似孟浪了。


    “陛下,這是何物?”


    魏廣德雖然已經知道,但還是佯裝不知問道。


    “這東西叫禦麥,就種在西苑,前段時間成熟,所以讓禦膳房做出來。”


    小皇帝很高興魏廣德不認識,於是給他科普道。


    “宮裏一直有這東西?”


    魏廣德狐疑問道。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隆萬盛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平行空間來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平行空間來客並收藏隆萬盛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