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提出向宗室征稅,再用這個稅補貼宗室祿米不足,主意是和了皇帝心意,可他也有些舉棋不定,畢竟是要向他們收銀子,以往可沒有先例。
“陛下,宗室在各地因為缺乏約束,向來在地方上無法無天。
向他們征稅,也是給他們提個醒,上麵還有陛下你的存在,這樣每年繳稅的時候,讓各王府派世子或者族人押送進京,不走朝廷的通道。
他們進京以後,陛下一可以熟悉各地宗室,二可以施以威儀,其實也是為他們好。”
魏廣德看隆慶皇帝聽明白了,但還是沒有表態,幹脆接著說道。
“這事兒太大,容朕好好想想。”
隆慶皇帝這時候才說道,不過轉頭就看著魏廣德道:“不過你說的開礦之事,看來還真的抓緊議一議,內外廷現在都沒錢,必須盡快找到解決辦法。”
“可以先確定兩處京城附近的礦山進行開礦,這樣也可以在其中完善章程,定下製度,再逐漸推開。”
魏廣德說道。
他這些搗鼓的東西,很多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最好是一步步來,慢慢試,這樣就算有錯也能及時更正,不至釀成大禍。
“你迴去琢磨琢磨,寫個章程,朕也考慮考慮。”
魏廣德退出乾清宮迴內閣路上就尋思著,看樣子皇帝是覺得事兒比較大,可能還會找高拱、李春芳等人商議。
向宗室收稅,其實並不困難,主要是能頂住宗室的哭鬧就行,那幫人慣會哭窮,可隻要懲治兩個,其他的就老實了。
不過攤丁入畝那個事兒,也不知道是不是隆慶皇帝沒有注意到,或者根本就沒有重視,貌似他對開礦更有興趣。
隨著高拱的迴朝,內閣中人都發現隆慶皇帝最近變了許多。
以往每隔一兩日就會派人來內閣召人過去,但是現在變得更勤快的,幾乎每天都會派人過來。
隻是,每天召入宮中的,大多都有高拱,而也因為這個緣故,他們被宣召的次數卻變少了。
過去,他們六七日就可以見到皇帝一次,而現在已經變成十來日才能見到皇帝,也就是一個月隻能見到兩三次麵。
對於閣臣來說,在皇帝麵前刷臉是很重要的。
做為閣臣,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很重要,可隻是通過奏疏上附帶的票擬,那冰涼涼的文字,總歸是沒有親眼見到皇帝,在他麵前說兩句話的效果好。
在幾個人中,似乎也隻有魏廣德還保持著一個月能見到皇帝五六次的樣子,基本上沒什麽太大變化。
隆慶三年最後一個月,京城各衙門裏氣氛也很輕鬆。
高拱迴朝後,或許是發現需要他報複的人,一個個都沒了人影,到是一直都沒有什麽動作,隻是如同其他閣臣一樣,每日去內閣辦公,接受皇帝的垂問。
久而久之,大家似乎也逐漸淡忘了之前帶給他們的恐懼。
“老爺,管家張吉在宮外想見老爺。”
內閣值房裏,魏廣德正在處理奏疏,蘆布進來附在他耳邊輕聲說道。
蘆布是魏府管家,但沒有官身,自然進不了紫禁城。
“他有說是什麽事兒嗎?”
張吉來內閣找他,這事兒可不多見,肯定是出事兒了,於是魏廣德按捺住心詢問道。
“好像說是老爺的同鄉,那位兵科的歐陽老爺病死在路上了。”
蘆布小心翼翼的說道。
“什麽?”
魏廣德霍然起身,他不知道在另一個時空裏,傳說歐陽一敬就是因為高拱迴朝憂鬱而死,當然也有人說他是被高拱迴來嚇死的。
但是不管怎麽說,歐陽一敬都是他彭澤老鄉,算是他同僚裏離家最近的一個,所以平時關係處的也更深,猛然間聽說人死了,可不就很震驚。
魏廣德知道,這事兒應該不假,張吉不會沒腦子信謠言,歎口氣說道:“我去看看。”
魏廣德出了值房,徑直往宮門走去,蘆布在他身後亦步亦趨跟著。
出了承天門,魏廣德在宮門外廣場上看到張吉,此時張吉已經快步迎了上來。
“老爺,歐陽老爺路過歸德府一病不起,養了半個多月也沒見好,之後人就沒了。”
張吉把一封信交到魏廣德手裏,魏廣德抽出來快速看了眼。
信是歐陽一敬身邊長隨寫的,按照規矩,像歐陽一敬這樣有官身的官員病故是要報官的,朝廷也會優撫。
品級夠高的官員,還會按照生前對朝廷的貢獻,賜予諡號一類的獎勵。
諡號是指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死之後,後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評價的文字,始於西周,曾廣泛通行於漢字文化圈。
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古人為了方便對曆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
總的來說,古代曆史上的皇帝、皇後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
諡法初起時,隻有“美諡”、“平諡”,沒有“惡諡”,但自周厲王因為暴政“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等被諡為“厲”後,“惡諡”也就出現了。
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
上述三類諡號,一般屬於官諡。
此外,還有“私諡”。
私諡,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諡號,“私諡”始於周末,興盛於漢朝。
不過別看歐陽一敬在京城闖出了“罵神”的稱唿,但他本人品級太低,都給事中其實就是正七品官員,當然是享受不到賜諡榮譽的。
“蘆布,伱去禮部一趟,把事兒告訴趙貞吉,請他在歸德那邊上奏後盡快處置此事,安排驛馬送靈迴鄉。”
魏廣德轉頭對身後的蘆布吩咐一聲,蘆布得了吩咐馬上就往不遠處的禮部跑去。
“張吉,府裏安排個懂這些的老人,帶兩個護衛馬上去歸德府,一路護送他們迴彭澤。”
魏廣德又對張吉吩咐道。
現在歐陽一敬肯定是留在歸德,要等朝廷這邊下文安排後才能繼續往迴走。
“知道了,老爺。”
張吉答應一聲。
“唉,想不到會這樣,早知如此就該強要他先去福建避避風頭。”
魏廣德心知是路途原因把人熬沒的,不過病因必然是他的心病。
人就是這樣,精氣神足的時候,就算有什麽也能挺過來。
可人要是沒了精氣神,一點小病可能就會變成大病,甚至就如歐陽一敬這樣,直接就掛了。
做為同鄉,魏廣德是必須做這些安排的,不然會被其他老鄉視為沒有親情。
“你派府裏人把消息傳達給在京的江西老鄉,這事沒必要藏著掖著,估計歸德那邊的上奏應該也快抵京了。”
魏廣德又對張吉說完,這才轉身朝宮門走去。
在魏廣德離開後,張吉也馬上迴魏府,按照魏廣德的吩咐派人出去辦事。
不過一日,歐陽一敬病死歸途的消息就在京城傳開,幾乎在瞬間就喚醒了朝中官員已經淡忘的那一絲警惕。
雖然歐陽一敬不是因為受到高拱打壓憂鬱而死,但是絕大部分官員還是把矛頭指向高拱,這讓高拱是氣憤不已。
誠然,在進京城前他確實考慮要收拾歐陽一敬,但最多就是想辦法把人要麽罷官,要麽丟到雲南那邊去,並沒有想要弄死他們。
他和嚴世番不同,可沒想著要斬草除根什麽的。
但結果是,自己什麽也沒做,屎盆子還是扣到自己頭上了。
隻不過又是兩日後,禮部再次收到淮安府奏報,乞歸養病的原湖廣布政司左參議胡應嘉在家中病故。
一時間,京官們更加不好了,每當看到高拱的時候如同看瘟神般。
雖然都是病故,可這年頭人迷信,當初彈劾高拱的兩大都給事中在極短的時間裏先後病故,大家自然都覺得不正常。
甚至都有人私下裏相傳,懷疑是高拱派人做的手腳。
從張吉口中聽到這個消息,魏廣德隻是微微驚訝,當然是不會相信,雖然他相信高拱或許有這個能力。
可是重點是,不管是歐陽一敬還是胡應嘉,大家其實隻是立場不同,並沒有到非生即死的程度。
政治鬥爭是很殘酷,可是遠沒有到要致人死地,罷官、流放,就已經是很重的報複了。
隆慶三年,就在這樣古怪的氣氛中過去,魏廣德把之前寫的關於在施行“一條鞭法”過程中,嚐試增加“攤丁入畝”的章程,還有向宗室征稅、開礦的章程遞送進皇宮,但除了不時被隆慶皇帝召去詢問外,隆慶皇帝始終沒有給出明確的態度。
魏廣德也明白,此事急不得,畢竟涉及國策,皇帝考慮周全才是對的,而不能僅僅因為眼前貌似“觸手可及”的利益就貿然行事。
隻是,他給隆慶皇帝寫的那些章程,其實都有副本落到高拱手裏。
在內閣,高拱雖然從未找魏廣德詢問過什麽,但那些章程他可沒有少看。
隻不過這些東西到了高拱眼中怎麽想的,或許也隻有他和隆慶皇帝才知道。
當然,對於這些,魏廣德也有猜測,但是也沒怎麽上心。
比在皇帝那裏的信任,魏廣德清楚他是拍馬也趕不上高拱的。
隻是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隆慶之後的萬曆皇帝衷情於四處開礦增加內帑收入,竟是源自他寫給隆慶皇帝的奏疏。
隆慶四年正旦大朝會,亦如以前幾年一樣,隆慶皇帝高坐在禦座之上,隻是氣色明顯沒有以前好。
魏廣德偷眼看了看高高在上的皇帝,臉色有些蒼白,顯然沒少在後宮耕耘。
不過說來也怪,隆慶皇帝後宮佳麗不少,可真正開花結果的唯有那個曾經的裕王府宮女,現在的李貴妃。
或許是易孕體質,隆慶二年的時候,李妃為隆慶皇帝誕下第二個兒子朱翊鏐,在皇室排行老四,倒是讓隆慶皇帝高興了好一陣子。
皇極殿內,文武群臣及四夷貢使向隆慶皇帝行慶賀禮後,有旨,免宣表,免百官宴,賜節鈔錢。
這點倒是沒有出乎大家的預料,除了隆慶元年和二年外,隆慶三年就是這樣,皇帝禦黃極殿接受百官和貢使慶賀,之後也是這樣。
皇帝退殿以後,大臣們魚貫而出,領取各自的節鈔錢,就準備找地方吃飯。
正旦大朝會,百官到宮門外集合還是很早的,所以大多隻是吃了點東西墊墊肚子,折騰了半天早就餓的前胸貼後背了。
至於賞賜的節鈔錢,其實也就那樣,一疊擦屁股都嫌硬的寶鈔,還有宮裏鑄造的金銀錢。
魏廣德每年領到的寶鈔都是不少,比如正旦的寶鈔就達一百貫,如果放在明初那就當一百兩銀子使。
不過這是隆慶年,寶鈔價格早就跌得不成樣子,若不是繳稅和過鈔關有用,可能民間會直接丟棄。
至於明廷鑄造專門用來賞賜的金銀錢,品相看上去不錯,幾乎代表著這一時代大明朝最好的鑄造水平。
這些金銀錢比官鑄銅錢略大,材質是按一定比例參入金銀銅料鑄造而成,所以摸上去手感比銅錢好許多。
魏廣德今年的節鈔錢依舊是一百貫寶鈔和十枚金錢,按照現在的市價,這十枚金錢大約相當於十兩銀子,或許能多一些,畢竟是宮裏出來的,貨真價實的金銀,可不是參入鉛等不值錢材料的劣錢。
內閣幾個人走的一路,這時候可不好和六部五寺的人一起,和本衙門的人坐一桌才顯得親切。
高拱迴朝到目前為止,大抵上還是和大家保持著親密的關係,並沒有因為政見不合產生激烈的分歧,所以內閣現在的氣氛還算不錯。
幾位閣臣在宮外找了家大酒樓,要了個雅間就圍坐在一起,吃吃喝喝。
“聽說,今年鼇山燈會,宮裏前前後後花了二十多萬兩,超過以往數次。”
酒席上,殷士譫開口說道。
“這兩日應該就要封場開始布置了,到時候看看今年的鼇山燈會又是多麽壯觀。”
魏廣德樂嗬嗬接話道。
來到明朝,進了京城以後,每年的鼇山燈會他都是一次不拉。
一開始是為了和裕王偶遇,後來是因為知道嘉靖皇帝也會在城樓上觀賞,到現在,不知不覺已經養成了習慣。
或許,這年頭娛樂活動少的緣故吧。
北京城,又不象南京,每年還有選花魁的活動,鼇山燈會就是唯一的選擇。
(本章完)
“陛下,宗室在各地因為缺乏約束,向來在地方上無法無天。
向他們征稅,也是給他們提個醒,上麵還有陛下你的存在,這樣每年繳稅的時候,讓各王府派世子或者族人押送進京,不走朝廷的通道。
他們進京以後,陛下一可以熟悉各地宗室,二可以施以威儀,其實也是為他們好。”
魏廣德看隆慶皇帝聽明白了,但還是沒有表態,幹脆接著說道。
“這事兒太大,容朕好好想想。”
隆慶皇帝這時候才說道,不過轉頭就看著魏廣德道:“不過你說的開礦之事,看來還真的抓緊議一議,內外廷現在都沒錢,必須盡快找到解決辦法。”
“可以先確定兩處京城附近的礦山進行開礦,這樣也可以在其中完善章程,定下製度,再逐漸推開。”
魏廣德說道。
他這些搗鼓的東西,很多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最好是一步步來,慢慢試,這樣就算有錯也能及時更正,不至釀成大禍。
“你迴去琢磨琢磨,寫個章程,朕也考慮考慮。”
魏廣德退出乾清宮迴內閣路上就尋思著,看樣子皇帝是覺得事兒比較大,可能還會找高拱、李春芳等人商議。
向宗室收稅,其實並不困難,主要是能頂住宗室的哭鬧就行,那幫人慣會哭窮,可隻要懲治兩個,其他的就老實了。
不過攤丁入畝那個事兒,也不知道是不是隆慶皇帝沒有注意到,或者根本就沒有重視,貌似他對開礦更有興趣。
隨著高拱的迴朝,內閣中人都發現隆慶皇帝最近變了許多。
以往每隔一兩日就會派人來內閣召人過去,但是現在變得更勤快的,幾乎每天都會派人過來。
隻是,每天召入宮中的,大多都有高拱,而也因為這個緣故,他們被宣召的次數卻變少了。
過去,他們六七日就可以見到皇帝一次,而現在已經變成十來日才能見到皇帝,也就是一個月隻能見到兩三次麵。
對於閣臣來說,在皇帝麵前刷臉是很重要的。
做為閣臣,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很重要,可隻是通過奏疏上附帶的票擬,那冰涼涼的文字,總歸是沒有親眼見到皇帝,在他麵前說兩句話的效果好。
在幾個人中,似乎也隻有魏廣德還保持著一個月能見到皇帝五六次的樣子,基本上沒什麽太大變化。
隆慶三年最後一個月,京城各衙門裏氣氛也很輕鬆。
高拱迴朝後,或許是發現需要他報複的人,一個個都沒了人影,到是一直都沒有什麽動作,隻是如同其他閣臣一樣,每日去內閣辦公,接受皇帝的垂問。
久而久之,大家似乎也逐漸淡忘了之前帶給他們的恐懼。
“老爺,管家張吉在宮外想見老爺。”
內閣值房裏,魏廣德正在處理奏疏,蘆布進來附在他耳邊輕聲說道。
蘆布是魏府管家,但沒有官身,自然進不了紫禁城。
“他有說是什麽事兒嗎?”
張吉來內閣找他,這事兒可不多見,肯定是出事兒了,於是魏廣德按捺住心詢問道。
“好像說是老爺的同鄉,那位兵科的歐陽老爺病死在路上了。”
蘆布小心翼翼的說道。
“什麽?”
魏廣德霍然起身,他不知道在另一個時空裏,傳說歐陽一敬就是因為高拱迴朝憂鬱而死,當然也有人說他是被高拱迴來嚇死的。
但是不管怎麽說,歐陽一敬都是他彭澤老鄉,算是他同僚裏離家最近的一個,所以平時關係處的也更深,猛然間聽說人死了,可不就很震驚。
魏廣德知道,這事兒應該不假,張吉不會沒腦子信謠言,歎口氣說道:“我去看看。”
魏廣德出了值房,徑直往宮門走去,蘆布在他身後亦步亦趨跟著。
出了承天門,魏廣德在宮門外廣場上看到張吉,此時張吉已經快步迎了上來。
“老爺,歐陽老爺路過歸德府一病不起,養了半個多月也沒見好,之後人就沒了。”
張吉把一封信交到魏廣德手裏,魏廣德抽出來快速看了眼。
信是歐陽一敬身邊長隨寫的,按照規矩,像歐陽一敬這樣有官身的官員病故是要報官的,朝廷也會優撫。
品級夠高的官員,還會按照生前對朝廷的貢獻,賜予諡號一類的獎勵。
諡號是指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死之後,後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評價的文字,始於西周,曾廣泛通行於漢字文化圈。
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古人為了方便對曆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
總的來說,古代曆史上的皇帝、皇後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
諡法初起時,隻有“美諡”、“平諡”,沒有“惡諡”,但自周厲王因為暴政“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等被諡為“厲”後,“惡諡”也就出現了。
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
上述三類諡號,一般屬於官諡。
此外,還有“私諡”。
私諡,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諡號,“私諡”始於周末,興盛於漢朝。
不過別看歐陽一敬在京城闖出了“罵神”的稱唿,但他本人品級太低,都給事中其實就是正七品官員,當然是享受不到賜諡榮譽的。
“蘆布,伱去禮部一趟,把事兒告訴趙貞吉,請他在歸德那邊上奏後盡快處置此事,安排驛馬送靈迴鄉。”
魏廣德轉頭對身後的蘆布吩咐一聲,蘆布得了吩咐馬上就往不遠處的禮部跑去。
“張吉,府裏安排個懂這些的老人,帶兩個護衛馬上去歸德府,一路護送他們迴彭澤。”
魏廣德又對張吉吩咐道。
現在歐陽一敬肯定是留在歸德,要等朝廷這邊下文安排後才能繼續往迴走。
“知道了,老爺。”
張吉答應一聲。
“唉,想不到會這樣,早知如此就該強要他先去福建避避風頭。”
魏廣德心知是路途原因把人熬沒的,不過病因必然是他的心病。
人就是這樣,精氣神足的時候,就算有什麽也能挺過來。
可人要是沒了精氣神,一點小病可能就會變成大病,甚至就如歐陽一敬這樣,直接就掛了。
做為同鄉,魏廣德是必須做這些安排的,不然會被其他老鄉視為沒有親情。
“你派府裏人把消息傳達給在京的江西老鄉,這事沒必要藏著掖著,估計歸德那邊的上奏應該也快抵京了。”
魏廣德又對張吉說完,這才轉身朝宮門走去。
在魏廣德離開後,張吉也馬上迴魏府,按照魏廣德的吩咐派人出去辦事。
不過一日,歐陽一敬病死歸途的消息就在京城傳開,幾乎在瞬間就喚醒了朝中官員已經淡忘的那一絲警惕。
雖然歐陽一敬不是因為受到高拱打壓憂鬱而死,但是絕大部分官員還是把矛頭指向高拱,這讓高拱是氣憤不已。
誠然,在進京城前他確實考慮要收拾歐陽一敬,但最多就是想辦法把人要麽罷官,要麽丟到雲南那邊去,並沒有想要弄死他們。
他和嚴世番不同,可沒想著要斬草除根什麽的。
但結果是,自己什麽也沒做,屎盆子還是扣到自己頭上了。
隻不過又是兩日後,禮部再次收到淮安府奏報,乞歸養病的原湖廣布政司左參議胡應嘉在家中病故。
一時間,京官們更加不好了,每當看到高拱的時候如同看瘟神般。
雖然都是病故,可這年頭人迷信,當初彈劾高拱的兩大都給事中在極短的時間裏先後病故,大家自然都覺得不正常。
甚至都有人私下裏相傳,懷疑是高拱派人做的手腳。
從張吉口中聽到這個消息,魏廣德隻是微微驚訝,當然是不會相信,雖然他相信高拱或許有這個能力。
可是重點是,不管是歐陽一敬還是胡應嘉,大家其實隻是立場不同,並沒有到非生即死的程度。
政治鬥爭是很殘酷,可是遠沒有到要致人死地,罷官、流放,就已經是很重的報複了。
隆慶三年,就在這樣古怪的氣氛中過去,魏廣德把之前寫的關於在施行“一條鞭法”過程中,嚐試增加“攤丁入畝”的章程,還有向宗室征稅、開礦的章程遞送進皇宮,但除了不時被隆慶皇帝召去詢問外,隆慶皇帝始終沒有給出明確的態度。
魏廣德也明白,此事急不得,畢竟涉及國策,皇帝考慮周全才是對的,而不能僅僅因為眼前貌似“觸手可及”的利益就貿然行事。
隻是,他給隆慶皇帝寫的那些章程,其實都有副本落到高拱手裏。
在內閣,高拱雖然從未找魏廣德詢問過什麽,但那些章程他可沒有少看。
隻不過這些東西到了高拱眼中怎麽想的,或許也隻有他和隆慶皇帝才知道。
當然,對於這些,魏廣德也有猜測,但是也沒怎麽上心。
比在皇帝那裏的信任,魏廣德清楚他是拍馬也趕不上高拱的。
隻是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隆慶之後的萬曆皇帝衷情於四處開礦增加內帑收入,竟是源自他寫給隆慶皇帝的奏疏。
隆慶四年正旦大朝會,亦如以前幾年一樣,隆慶皇帝高坐在禦座之上,隻是氣色明顯沒有以前好。
魏廣德偷眼看了看高高在上的皇帝,臉色有些蒼白,顯然沒少在後宮耕耘。
不過說來也怪,隆慶皇帝後宮佳麗不少,可真正開花結果的唯有那個曾經的裕王府宮女,現在的李貴妃。
或許是易孕體質,隆慶二年的時候,李妃為隆慶皇帝誕下第二個兒子朱翊鏐,在皇室排行老四,倒是讓隆慶皇帝高興了好一陣子。
皇極殿內,文武群臣及四夷貢使向隆慶皇帝行慶賀禮後,有旨,免宣表,免百官宴,賜節鈔錢。
這點倒是沒有出乎大家的預料,除了隆慶元年和二年外,隆慶三年就是這樣,皇帝禦黃極殿接受百官和貢使慶賀,之後也是這樣。
皇帝退殿以後,大臣們魚貫而出,領取各自的節鈔錢,就準備找地方吃飯。
正旦大朝會,百官到宮門外集合還是很早的,所以大多隻是吃了點東西墊墊肚子,折騰了半天早就餓的前胸貼後背了。
至於賞賜的節鈔錢,其實也就那樣,一疊擦屁股都嫌硬的寶鈔,還有宮裏鑄造的金銀錢。
魏廣德每年領到的寶鈔都是不少,比如正旦的寶鈔就達一百貫,如果放在明初那就當一百兩銀子使。
不過這是隆慶年,寶鈔價格早就跌得不成樣子,若不是繳稅和過鈔關有用,可能民間會直接丟棄。
至於明廷鑄造專門用來賞賜的金銀錢,品相看上去不錯,幾乎代表著這一時代大明朝最好的鑄造水平。
這些金銀錢比官鑄銅錢略大,材質是按一定比例參入金銀銅料鑄造而成,所以摸上去手感比銅錢好許多。
魏廣德今年的節鈔錢依舊是一百貫寶鈔和十枚金錢,按照現在的市價,這十枚金錢大約相當於十兩銀子,或許能多一些,畢竟是宮裏出來的,貨真價實的金銀,可不是參入鉛等不值錢材料的劣錢。
內閣幾個人走的一路,這時候可不好和六部五寺的人一起,和本衙門的人坐一桌才顯得親切。
高拱迴朝到目前為止,大抵上還是和大家保持著親密的關係,並沒有因為政見不合產生激烈的分歧,所以內閣現在的氣氛還算不錯。
幾位閣臣在宮外找了家大酒樓,要了個雅間就圍坐在一起,吃吃喝喝。
“聽說,今年鼇山燈會,宮裏前前後後花了二十多萬兩,超過以往數次。”
酒席上,殷士譫開口說道。
“這兩日應該就要封場開始布置了,到時候看看今年的鼇山燈會又是多麽壯觀。”
魏廣德樂嗬嗬接話道。
來到明朝,進了京城以後,每年的鼇山燈會他都是一次不拉。
一開始是為了和裕王偶遇,後來是因為知道嘉靖皇帝也會在城樓上觀賞,到現在,不知不覺已經養成了習慣。
或許,這年頭娛樂活動少的緣故吧。
北京城,又不象南京,每年還有選花魁的活動,鼇山燈會就是唯一的選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