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悄然而過,卲方在京城也一直在活動。
對於一個以前隻是在丹陽活動的豪紳,毫無疑問最初的日子還是有些糾結的。
畢竟來自小地方,而京城是哪裏?
天子腳下,首善之區。
不過和在朝官員一番接觸下來,他也漸漸發現,貌似所謂高不可攀的京官也就那樣,和丹陽的地方官沒啥區別。
除了官威稍微重一些,一樣的見錢眼開。
隻要禮物豐厚,就很快可以拉近關係。
於是,卲方也更加如魚得水,畢竟在老家他為鄉親打抱不平贏得很高的聲譽,可得罪的人也是不少,他見官的時間也是不少,早就練就一套和官府打交道的手段。
京城,內閣次輔陳以勤府邸一處花廳,此時這裏已經擺上一桌豐盛的酒席,圍桌而坐的雖隻有三人,可他們卻是可以當朝政局的大人物。
毫無疑問,今日陳以勤設宴隻邀請了殷士譫和魏廣德。
“來,先滿飲此杯,至於善貸問什麽事兒,相信你們多多少少也有所耳聞。
時辰尚早,不急,先把酒喝了,再慢慢說。”
陳以勤端起酒杯衝殷士譫和魏廣德敬了敬,看到他們也端起身前酒杯後這才抬手把酒杯放到嘴邊,袖袍遮麵一飲而盡。
殷士譫和魏廣德也有樣學樣,都是喝盡杯中酒。
其實對於這時代文人墨客、風流雅士的流行著裝-道袍,魏廣德並不怎麽喜歡,在家裏他還是喜歡穿窄袖的衣服。
隻不過去內閣要穿官服,而平時在外赴宴也隻能按照大家的衣著標準,穿上寬袖的道袍這種常服出席。
道袍在後世其實指兩類衣服,一種是是道教服飾。
道教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麵的長袍,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以上服裝,均取肥大寬鬆,以寓包藏乾坤、隔斷塵凡之意。
又取直領,以示瀟散。
道教道袍承傳有序從未斷代為道袍之正宗。
不過魏廣德可不是道士,這時代文人穿著是漢服道袍,是一種相傳由周武王親自定製的服飾“褶”。
褶在明代演變為道袍,是明代男子居家時的外衣,也可作襯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後在清初“剃發易服”的政策下消亡。
其特點是直領,大襟,兩側開衩,有暗擺,為漢民族最具特色的傳統服飾之一。
道袍形製為直領,大襟,右衽,大袖收口,衣領鑲嵌有白色的護領,兩側開衩,接有暗擺,暗擺打三個褶或不打褶,以係帶係結,穿著時可配絲絛、布製細腰帶或大帶。
道袍在明朝總的演變趨勢主要就是兩袖不斷增寬,大而長的袖子受到人們的青睞,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發展到有些誇張的地步。
成語衣袂飄飄,衣是衣服的意思,袂是袖子的意思,衣袂飄飄的意思就是行進間衣、袖隨風飄擺,有出塵之態。
一杯酒下肚,三人又拿起筷子夾了幾口菜,都是淺嚐輒止。
宴會,特別是有重要事情要商議的宴會,吃飽飯一般是不可能的,隻是嚐個味,主要還是說事情。
“最近京城來了個丹陽商人叫做卲方,在朝野上下遊走,結識了許多官員,不知你們是否聽聞過?”
陳以勤開口問道。
魏廣德沒開口,但微微點頭。
卲方來京城是以經商的名義開的路引,商人到了京城,作為和這一群體聯係比較緊密的魏廣德,當然會知道這個人。
至於原因,則是因為雖然自稱商人,可是對於經商一道貌似一竅不通,倒是喜歡巴結權貴,到處砸銀子結識在朝官員。
這麽反常的舉動,自然會讓京城各大商行掌櫃的側麵,不免都會多看一眼。
“我聽人說起過,出手很大方闊綽,不知道做什麽生意,但喜歡褒貶朝政。”
殷士譫聞言笑道,“估計是哪家派到京城來謀官的吧,不過太高調了點,嗬嗬”
“看來正甫那邊已經有人和他走動上了?”
陳以勤笑道。
“是啊,吏部下麵一個郎中和他接觸過幾次,和我提過此事,隻是還不能確定是否真是新鄭派來的。”
殷士譫開口說道,“一個是丹陽人,一個在新鄭,還真看不出怎麽攪和在一塊去的。”
“我找你們來此就是說這事兒,他應該是肅卿派來的,或許是為了試探現在朝中對他的態度,畢竟他的老冤家徐閣老已經致仕一年有餘,他起了這個心思也不奇怪。”
陳以勤一臉嚴肅說道。
“正甫兄說人家高調,殊不知這正是高明的地方。”
魏廣德卻是笑笑,隨口說道。
“確實不好動他。”
殷士譫也是尷尬一笑,剛才隻是隨口一說,確實口誤了。
若人真是高拱派來試探的,高調才是王道,擺在明麵上,讓他們這些人都不好用出什麽手段。
要是偷偷摸摸的進行,其實還更好處理一點。
“從他和那些人交談的話語還有行事手段看,他是那人派來的無疑。”
陳以勤開口說道。
聽到陳以勤的話,魏廣德和殷士譫也收起笑容嚴肅起來。
他們當然明白其中的厲害,也知道陳以勤叫他們來喝酒的緣故,自然是商議他們對此事的態度。
“正甫,你怎麽看待此事?”
陳以勤看了眼兩人,隨即就問道。
殷士譫想想才說道:“派人盯住他,對他聯係的官員進行一些警告,甚至可以考慮把人抓起來,核查他路引。
據我聽到的消息,這個叫卲方的可不像他路引上說的,是個商人。”
殷士譫明顯表達了一絲擔心,於是說道。
魏廣德雖然有些納悶,一開始他的態度可是沒那麽鄭重,可也仔細想了想對卲方能采用的手段,最後發覺其實還真沒有太好的辦法。
除非暗中派人威脅,明麵上還真沒太好的辦法。
陳以勤搖搖頭,殷士譫的法子他老早就想過,但是不可行。
若人家是暗中進行,這麽做還可以,可卲方是大張旗鼓來到京城,又四處活動,對他采取行動隻會招來旁人非議。
“善貸,你怎麽看?”
采取不滿意,於是又看向魏廣德。
“沒什麽好辦法。”
魏廣德搖頭苦笑,“也隻能是盯人,看他接觸那些官員,對他們進行一些警示。
至於動用順天府的力量,還是算了,影響不好。”
魏廣德的話讓陳以勤眉頭微皺,隻是用平淡的語氣說道:“你說,當初他和徐階鬥的厲害的時候,我們袖手旁觀,會不會遭到他的記恨?”
“以肅卿的為人,還真可能會?”
殷士譫低聲道:“他隻會認為都是別人的錯,他是被人算計了,而不會考慮到其實是他為人有差,才導致那時候大部分官員都支持徐階。”
魏廣德聞言隻是微微點頭,不過他對高拱迴朝這件事兒是真沒放在心上,因為他隻知道張居正牛逼,高拱不行。
既然笑道最後的是張居正,那就沒什麽好怕的。
想到張居正,魏廣德輕笑道:“逸甫兄,正甫兄,你們其實不用太擔心。”
“為何?”
殷士譫問道。
“內閣中除了我們三人,可還有李首輔和張叔大。
若是高拱迴朝,影響最大的無疑是李首輔,高肅卿向來不願屈居人下,他一旦還朝必然劍指首輔之位,那位才是更應該頭疼的人。
至於張叔大就更不必說了,他高肅卿被逼離開所為何人?
雖然徐閣老已經致仕,可朝野公認,張叔大就是徐閣老的繼任者,高肅卿要是迴朝,還不把火氣都往他那裏撒。
再看看六部堂官,你們覺得誰會喜歡高肅卿迴來,對他們處理政務指手畫腳?
現在的朝堂,和當初驅逐他時並沒有絲毫變化,除了低品級不得誌官員或許會生出這種心思,其他有多少人會願意讓他迴來?”
魏廣德分析了朝堂的局勢,朝中的幾股勢力說白了自然是內閣的特殊三角關係,加上六部堂官各自形成的圈子。
魏廣德思來想去,都不認為會有人樂意看到高拱迴歸,所以他即便知道此事,也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
而且,魏廣德還想到內廷。
以魏廣德對隆慶皇帝的了解,若是高拱迴朝,對他們這個圈子打擊可謂沉重,可是高拱對皇帝的影響太大,無疑這會嚴重影響到另一夥人的利益,那就是騰祥、孟衝這些宦官。
當初倒高拱的時候,李芳在內廷話語權很重,所以當時倒高拱的勢力主要來自朝堂。
離開容易迴來難,李芳已經不在,內廷宦官也不會希望高拱迴來,這對他們來說威脅太大的了。
由此可以看出來,能夠接觸到皇帝的高官權貴,其實都不希望高拱迴朝,他拿什麽來鬥?
陳以勤聽著魏廣德的話微微點頭,這點他有想到,隻是生性謹慎的他還是把人召集起來商議,希望集思廣益,想辦法徹底杜絕高拱迴朝的可能。
不過殷士譫此時則是拍手叫好道:‘善貸說的沒錯,當初滿朝傾拱,而現在依舊如此。
而且,我想騰祥、孟衝還有陳洪也不會希望高拱迴來,畢竟高拱對陛下的影響,我們三個捆在一起也拚不過,更遑論他們了。’
對殷士譫的話,陳以勤充耳不聞,而是看著魏廣德問道:“以你之見,我們什麽都不用做,因為最終不會有什麽結果?”
“派人盯著,看看他能耍出什麽花樣來還是有必要的。”
魏廣德開口說道,不過看著陳以勤依舊嚴肅的臉,狐疑問道:“難道逸甫兄認為,背後還有其他陰謀?”
“不確定。”
對於魏廣德的問話,陳以勤搖搖頭,“總感覺此事不會那麽簡單,那個卲方的做法,更像是故意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你說會不會.
新鄭還有其他人來京城活動,卲方在明麵上活躍,讓我們都去關注他,而私底下另有他人暗中聯絡官員?”
“那就再仔細查查?要不要和李首輔、叔大那邊通個氣,大家一起出手,調查近期來京城的河南人?”
魏廣德覺得陳以勤的分析也有道理,雖然他覺得大局未變,高拱是沒有機會迴朝的,可如果有機會扼殺這種可能,自然就更好。
“隻是一個猜測,也不好多說什麽,還是我們撒出去人手先查一查,要是有什麽發現在商議要不要和他們商討此事。”
陳以勤定調道。
於是當晚,殷士譫和魏廣德迴到各自府上後,就吩咐下人開始排查近期出現在京城的河南人的行蹤,因為陳以勤的分析就連魏廣德也覺得很合理。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不先把人找出來,自然就沒法看穿高拱打的算盤。
所以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他們府裏發動能夠影響的力量開始在京城挖地三尺尋找這個人。
不過這樣的手段注定是徒勞的,此時卲方就在京城一家最豪華客棧的客房裏聽著手下人的匯報。
一是讓他了解當今的朝廷局麵,還有那些聯係官員他們的後續動作,當然也少不了客棧周圍散布的許多可疑之人。
“不愧是做個閣老的,分析得還真是準確。”
聽完手下人的匯報,卲方在心底對高拱的才華由衷的佩服。
其實魏廣德的分析大體上是沒有錯的,這也是高拱對當下朝堂局勢的分析,在京城裏希望他迴去的官員不會很多,而且大多還是他的門生故舊。
盡管知道他迴京城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但是高拱還是努力思考,打破這種局麵的辦法。
讓卲方高調進京,和在京官員接觸就是其中之一。
他深知,就算卲方悄悄進了京城,暗中聯係官員,他的行蹤也很快就會被人發現,藏是藏不住的。
倒不如大大方方出來,讓背後勢力疑神疑鬼更好。
隻要過上一段時間,他們發覺卲方的作為並沒有取得什麽實際效果,對他的關注自然會減小。
而真正的殺手鐧,則是高拱作出的“死中求活”的絕殺。
魏廣德隻想到內外廷因為懼怕高拱對隆慶皇帝的影響,會不約而同選擇反對高拱迴朝,卻忘記“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的含義。
在他認為可以接受的論資排輩序列中,終究會有人忍不住,想要挑戰前麵的人,超過他們。
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說到底都是為了利益。
(本章完)
對於一個以前隻是在丹陽活動的豪紳,毫無疑問最初的日子還是有些糾結的。
畢竟來自小地方,而京城是哪裏?
天子腳下,首善之區。
不過和在朝官員一番接觸下來,他也漸漸發現,貌似所謂高不可攀的京官也就那樣,和丹陽的地方官沒啥區別。
除了官威稍微重一些,一樣的見錢眼開。
隻要禮物豐厚,就很快可以拉近關係。
於是,卲方也更加如魚得水,畢竟在老家他為鄉親打抱不平贏得很高的聲譽,可得罪的人也是不少,他見官的時間也是不少,早就練就一套和官府打交道的手段。
京城,內閣次輔陳以勤府邸一處花廳,此時這裏已經擺上一桌豐盛的酒席,圍桌而坐的雖隻有三人,可他們卻是可以當朝政局的大人物。
毫無疑問,今日陳以勤設宴隻邀請了殷士譫和魏廣德。
“來,先滿飲此杯,至於善貸問什麽事兒,相信你們多多少少也有所耳聞。
時辰尚早,不急,先把酒喝了,再慢慢說。”
陳以勤端起酒杯衝殷士譫和魏廣德敬了敬,看到他們也端起身前酒杯後這才抬手把酒杯放到嘴邊,袖袍遮麵一飲而盡。
殷士譫和魏廣德也有樣學樣,都是喝盡杯中酒。
其實對於這時代文人墨客、風流雅士的流行著裝-道袍,魏廣德並不怎麽喜歡,在家裏他還是喜歡穿窄袖的衣服。
隻不過去內閣要穿官服,而平時在外赴宴也隻能按照大家的衣著標準,穿上寬袖的道袍這種常服出席。
道袍在後世其實指兩類衣服,一種是是道教服飾。
道教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麵的長袍,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以上服裝,均取肥大寬鬆,以寓包藏乾坤、隔斷塵凡之意。
又取直領,以示瀟散。
道教道袍承傳有序從未斷代為道袍之正宗。
不過魏廣德可不是道士,這時代文人穿著是漢服道袍,是一種相傳由周武王親自定製的服飾“褶”。
褶在明代演變為道袍,是明代男子居家時的外衣,也可作襯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後在清初“剃發易服”的政策下消亡。
其特點是直領,大襟,兩側開衩,有暗擺,為漢民族最具特色的傳統服飾之一。
道袍形製為直領,大襟,右衽,大袖收口,衣領鑲嵌有白色的護領,兩側開衩,接有暗擺,暗擺打三個褶或不打褶,以係帶係結,穿著時可配絲絛、布製細腰帶或大帶。
道袍在明朝總的演變趨勢主要就是兩袖不斷增寬,大而長的袖子受到人們的青睞,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發展到有些誇張的地步。
成語衣袂飄飄,衣是衣服的意思,袂是袖子的意思,衣袂飄飄的意思就是行進間衣、袖隨風飄擺,有出塵之態。
一杯酒下肚,三人又拿起筷子夾了幾口菜,都是淺嚐輒止。
宴會,特別是有重要事情要商議的宴會,吃飽飯一般是不可能的,隻是嚐個味,主要還是說事情。
“最近京城來了個丹陽商人叫做卲方,在朝野上下遊走,結識了許多官員,不知你們是否聽聞過?”
陳以勤開口問道。
魏廣德沒開口,但微微點頭。
卲方來京城是以經商的名義開的路引,商人到了京城,作為和這一群體聯係比較緊密的魏廣德,當然會知道這個人。
至於原因,則是因為雖然自稱商人,可是對於經商一道貌似一竅不通,倒是喜歡巴結權貴,到處砸銀子結識在朝官員。
這麽反常的舉動,自然會讓京城各大商行掌櫃的側麵,不免都會多看一眼。
“我聽人說起過,出手很大方闊綽,不知道做什麽生意,但喜歡褒貶朝政。”
殷士譫聞言笑道,“估計是哪家派到京城來謀官的吧,不過太高調了點,嗬嗬”
“看來正甫那邊已經有人和他走動上了?”
陳以勤笑道。
“是啊,吏部下麵一個郎中和他接觸過幾次,和我提過此事,隻是還不能確定是否真是新鄭派來的。”
殷士譫開口說道,“一個是丹陽人,一個在新鄭,還真看不出怎麽攪和在一塊去的。”
“我找你們來此就是說這事兒,他應該是肅卿派來的,或許是為了試探現在朝中對他的態度,畢竟他的老冤家徐閣老已經致仕一年有餘,他起了這個心思也不奇怪。”
陳以勤一臉嚴肅說道。
“正甫兄說人家高調,殊不知這正是高明的地方。”
魏廣德卻是笑笑,隨口說道。
“確實不好動他。”
殷士譫也是尷尬一笑,剛才隻是隨口一說,確實口誤了。
若人真是高拱派來試探的,高調才是王道,擺在明麵上,讓他們這些人都不好用出什麽手段。
要是偷偷摸摸的進行,其實還更好處理一點。
“從他和那些人交談的話語還有行事手段看,他是那人派來的無疑。”
陳以勤開口說道。
聽到陳以勤的話,魏廣德和殷士譫也收起笑容嚴肅起來。
他們當然明白其中的厲害,也知道陳以勤叫他們來喝酒的緣故,自然是商議他們對此事的態度。
“正甫,你怎麽看待此事?”
陳以勤看了眼兩人,隨即就問道。
殷士譫想想才說道:“派人盯住他,對他聯係的官員進行一些警告,甚至可以考慮把人抓起來,核查他路引。
據我聽到的消息,這個叫卲方的可不像他路引上說的,是個商人。”
殷士譫明顯表達了一絲擔心,於是說道。
魏廣德雖然有些納悶,一開始他的態度可是沒那麽鄭重,可也仔細想了想對卲方能采用的手段,最後發覺其實還真沒有太好的辦法。
除非暗中派人威脅,明麵上還真沒太好的辦法。
陳以勤搖搖頭,殷士譫的法子他老早就想過,但是不可行。
若人家是暗中進行,這麽做還可以,可卲方是大張旗鼓來到京城,又四處活動,對他采取行動隻會招來旁人非議。
“善貸,你怎麽看?”
采取不滿意,於是又看向魏廣德。
“沒什麽好辦法。”
魏廣德搖頭苦笑,“也隻能是盯人,看他接觸那些官員,對他們進行一些警示。
至於動用順天府的力量,還是算了,影響不好。”
魏廣德的話讓陳以勤眉頭微皺,隻是用平淡的語氣說道:“你說,當初他和徐階鬥的厲害的時候,我們袖手旁觀,會不會遭到他的記恨?”
“以肅卿的為人,還真可能會?”
殷士譫低聲道:“他隻會認為都是別人的錯,他是被人算計了,而不會考慮到其實是他為人有差,才導致那時候大部分官員都支持徐階。”
魏廣德聞言隻是微微點頭,不過他對高拱迴朝這件事兒是真沒放在心上,因為他隻知道張居正牛逼,高拱不行。
既然笑道最後的是張居正,那就沒什麽好怕的。
想到張居正,魏廣德輕笑道:“逸甫兄,正甫兄,你們其實不用太擔心。”
“為何?”
殷士譫問道。
“內閣中除了我們三人,可還有李首輔和張叔大。
若是高拱迴朝,影響最大的無疑是李首輔,高肅卿向來不願屈居人下,他一旦還朝必然劍指首輔之位,那位才是更應該頭疼的人。
至於張叔大就更不必說了,他高肅卿被逼離開所為何人?
雖然徐閣老已經致仕,可朝野公認,張叔大就是徐閣老的繼任者,高肅卿要是迴朝,還不把火氣都往他那裏撒。
再看看六部堂官,你們覺得誰會喜歡高肅卿迴來,對他們處理政務指手畫腳?
現在的朝堂,和當初驅逐他時並沒有絲毫變化,除了低品級不得誌官員或許會生出這種心思,其他有多少人會願意讓他迴來?”
魏廣德分析了朝堂的局勢,朝中的幾股勢力說白了自然是內閣的特殊三角關係,加上六部堂官各自形成的圈子。
魏廣德思來想去,都不認為會有人樂意看到高拱迴歸,所以他即便知道此事,也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
而且,魏廣德還想到內廷。
以魏廣德對隆慶皇帝的了解,若是高拱迴朝,對他們這個圈子打擊可謂沉重,可是高拱對皇帝的影響太大,無疑這會嚴重影響到另一夥人的利益,那就是騰祥、孟衝這些宦官。
當初倒高拱的時候,李芳在內廷話語權很重,所以當時倒高拱的勢力主要來自朝堂。
離開容易迴來難,李芳已經不在,內廷宦官也不會希望高拱迴來,這對他們來說威脅太大的了。
由此可以看出來,能夠接觸到皇帝的高官權貴,其實都不希望高拱迴朝,他拿什麽來鬥?
陳以勤聽著魏廣德的話微微點頭,這點他有想到,隻是生性謹慎的他還是把人召集起來商議,希望集思廣益,想辦法徹底杜絕高拱迴朝的可能。
不過殷士譫此時則是拍手叫好道:‘善貸說的沒錯,當初滿朝傾拱,而現在依舊如此。
而且,我想騰祥、孟衝還有陳洪也不會希望高拱迴來,畢竟高拱對陛下的影響,我們三個捆在一起也拚不過,更遑論他們了。’
對殷士譫的話,陳以勤充耳不聞,而是看著魏廣德問道:“以你之見,我們什麽都不用做,因為最終不會有什麽結果?”
“派人盯著,看看他能耍出什麽花樣來還是有必要的。”
魏廣德開口說道,不過看著陳以勤依舊嚴肅的臉,狐疑問道:“難道逸甫兄認為,背後還有其他陰謀?”
“不確定。”
對於魏廣德的問話,陳以勤搖搖頭,“總感覺此事不會那麽簡單,那個卲方的做法,更像是故意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你說會不會.
新鄭還有其他人來京城活動,卲方在明麵上活躍,讓我們都去關注他,而私底下另有他人暗中聯絡官員?”
“那就再仔細查查?要不要和李首輔、叔大那邊通個氣,大家一起出手,調查近期來京城的河南人?”
魏廣德覺得陳以勤的分析也有道理,雖然他覺得大局未變,高拱是沒有機會迴朝的,可如果有機會扼殺這種可能,自然就更好。
“隻是一個猜測,也不好多說什麽,還是我們撒出去人手先查一查,要是有什麽發現在商議要不要和他們商討此事。”
陳以勤定調道。
於是當晚,殷士譫和魏廣德迴到各自府上後,就吩咐下人開始排查近期出現在京城的河南人的行蹤,因為陳以勤的分析就連魏廣德也覺得很合理。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不先把人找出來,自然就沒法看穿高拱打的算盤。
所以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他們府裏發動能夠影響的力量開始在京城挖地三尺尋找這個人。
不過這樣的手段注定是徒勞的,此時卲方就在京城一家最豪華客棧的客房裏聽著手下人的匯報。
一是讓他了解當今的朝廷局麵,還有那些聯係官員他們的後續動作,當然也少不了客棧周圍散布的許多可疑之人。
“不愧是做個閣老的,分析得還真是準確。”
聽完手下人的匯報,卲方在心底對高拱的才華由衷的佩服。
其實魏廣德的分析大體上是沒有錯的,這也是高拱對當下朝堂局勢的分析,在京城裏希望他迴去的官員不會很多,而且大多還是他的門生故舊。
盡管知道他迴京城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但是高拱還是努力思考,打破這種局麵的辦法。
讓卲方高調進京,和在京官員接觸就是其中之一。
他深知,就算卲方悄悄進了京城,暗中聯係官員,他的行蹤也很快就會被人發現,藏是藏不住的。
倒不如大大方方出來,讓背後勢力疑神疑鬼更好。
隻要過上一段時間,他們發覺卲方的作為並沒有取得什麽實際效果,對他的關注自然會減小。
而真正的殺手鐧,則是高拱作出的“死中求活”的絕殺。
魏廣德隻想到內外廷因為懼怕高拱對隆慶皇帝的影響,會不約而同選擇反對高拱迴朝,卻忘記“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的含義。
在他認為可以接受的論資排輩序列中,終究會有人忍不住,想要挑戰前麵的人,超過他們。
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說到底都是為了利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