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他不惜專門搞出一些大動靜,以此來引起朝廷的注意。因為在所有人中,隻有他一個人是真心希望報效朝廷的。
而這個人,便是坐上了梁山第一把交椅的宋江,人送外號及時雨。
八十萬禁軍教頭,一杆長槍萬齲花和尚魯智深,力拔山河倒拔垂楊柳。黑旋風李魁,力大無比單手舉牛。智多星吳用,便是那個時代的諸葛孔明。
青麵獸楊誌,一把寶刀嘯聚山林。但凡是看過水滸傳的人,都不會忘記楊誌賣刀的那個劇情。
楊誌賣刀,寶刀有三樣好處。吹毛即斷,削鐵如泥,殺人不沾血。
三碗不過崗的景陽岡,喝了十八碗的武鬆獨闖景陽岡,睡在景陽岡專等老虎來吃。赤手空拳打死一隻老虎,繼而跟久別長兄重逢。
雖然電視劇裏是那麽演的,其實很多人都曾分析過。其實武鬆一開始並未打算一個人過景陽岡,因為他也知道人跟老虎的差別。那會兒還沒有誰敢跟老虎單挑的呢,他當時對店二的話不屑一顧不過是本能反應而已。
如果他隻喝一碗酒的話,是絕對不會一個人過景陽岡的。就算他喝上三碗,也是不會那樣冒冒失失闖景陽岡的。
要怪就隻能怪他一連喝了十八碗,十八碗酒下肚那真是地任我行了。對於喝了十八碗酒的武鬆而言,甭景陽岡有隻老虎,就算是閻王殿他也敢去。
都酒壯慫權,可如果喝酒之人本就膽兒大呢,豈不是越喝膽兒越大了。
在寧濟市,李修緣還發現了幾個比較有趣的現象。
坐公交車的時候,他遇到了幾個刺龍紋鳳的年輕。他們一看就不像是什麽好人,卻在看到有老人上車的時候,主動去攙扶老人並給讓座。
這倒是讓李修緣對那幾個家夥刮目相看,紋身隻是代表他們喜歡那樣,並不能代表他們就是壞人。
有句話的特別的好,學曆不代表素質。在坐另一班公交車的時候,李修緣再一次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
公家車上坐滿了人,兩位老人上了車,司機在提醒乘客主動為需要幫助的乘客讓座。兩位老人往車廂中間走,途經之處有座的年輕人全都變成了演員。
有人故意轉過身去,麵對著窗戶裝作正在思考人生的樣子。有人本來還在玩手機,突然就閉上眼裝起了睡覺。
還有人故意不去看兩位老人,等兩位老人走過以後又扭過頭來,貌似是想看看到底誰給兩位老人讓座。
最終,兩位老人站在了下車門的位置,身旁坐著幾個穿著正裝的年輕人。有男有女,他們貌似正在討論有關工作的事兒。每個人都看到了那兩位老人,卻沒有一個人主動站起來讓座。
李修緣站在距離下車門偏後的位置,前言目睹了整個過程。在這個信息和科技越來越發達的時代,人們的素質卻越來越讓齲憂了。
李修緣剛才真想去幫那兩位老人,但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念頭。因為他想到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所有沒有主動讓座的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麽。
你可以去阻止一個不明就裏的人,也可以勸住一個不明真相的人,甚至可以幫助一個浪子迴頭的人,但卻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給老人讓座隻是一種道德層麵的禮節問題,又構不成犯法,即便是李修緣去跟那些人,也不一定會有人願意讓座。
不是沒有特別和諧的現象發生,在李修緣坐公交車去往火車站的時候,他還真不想從那班車上下去了。
因為在那個車上,他見到了最讓他感到驕傲和自豪的事情。
車廂裏站滿了人,卻有五個座位是空著的。不管是學生還是上班族,沒有人去坐那五個座。後來有孕婦上了車,眾人趕忙給她讓出一條路,由一位熱心的阿姨扶著她坐在了那五個空座之一。
後來上來兩位老人,同樣也坐在了那五個空座上,再後來上來兩個腿腳不利索的中年夫婦。大家同樣給他們讓出一條道,讓他們能夠順利抵達那兩個空座。
空座上方寫著八個大字,“老弱病殘孕專用座”。
每一列公交車上都會有這八個字,也就是每一輛公交車上都會有這五個專用座。
但跟之前所遇到的那些公交車相比,身處這輛公交車的李修緣感到了由衷的驕傲和自豪。
他為車上所有的乘客感到自豪,為駕駛這輛公交車的司機感到自豪,同時也為在這輛車上的每一位乘客的家人感到自豪。
大和尚曾經過,人們如果都能懂理講理,這個社會根本就用不著法律。如果人們做事都在道上的話,連理都用不上了。道理道理,大家都在按照各自的正道去走,又怎麽會需要理來製約呢,就更不需要法律來約束了。
而在離開寧濟市之前,李修緣去了一趟少昊陵。也正是在從少昊陵開往火車站的公交車上,讓他遇到了那群最可愛的人。
他們中有上班族,有學生,有業務員,有外來務工人員。
看到這些饒時候,李修緣想到了前不久看到了一條新聞。
某地的自動取款機前,一位民工跪在地上取款。原因是存放自動取款機的那間屋子更拖過地,他怕自己把地給踩髒了。而剛拖完地的銀行工作人員,再三勸這位民工無需這樣,他盡管踩就是了,等會兒他再拖一遍就是了。
看到這則新聞的李修緣心裏很不好受,不好使的不是因為民工的下跪取錢,而是因為民工在城市裏的卑賤地位。
他們是城市的建造者和維護者,卻不是城市的擁有者和使用者。甚至在很多時候,他們還會受到哪些擁有者和使用者的冷眼和嘲諷。
華夏因一山而得名的城市屈指可數,而地處魯省境內的安泰市,便是這屈指可數的其中之一。
簇因泰山而得名,寓意為泰山安則國泰民安之意。因此,該城市便建在泰山腳下。
自秦始皇起,共有十三位帝王攜次親來泰山進行封禪或者祭祀。除此之外,還有二十四位帝王,先後差人來泰山祭祀共計七十二次。
(本章完)
而這個人,便是坐上了梁山第一把交椅的宋江,人送外號及時雨。
八十萬禁軍教頭,一杆長槍萬齲花和尚魯智深,力拔山河倒拔垂楊柳。黑旋風李魁,力大無比單手舉牛。智多星吳用,便是那個時代的諸葛孔明。
青麵獸楊誌,一把寶刀嘯聚山林。但凡是看過水滸傳的人,都不會忘記楊誌賣刀的那個劇情。
楊誌賣刀,寶刀有三樣好處。吹毛即斷,削鐵如泥,殺人不沾血。
三碗不過崗的景陽岡,喝了十八碗的武鬆獨闖景陽岡,睡在景陽岡專等老虎來吃。赤手空拳打死一隻老虎,繼而跟久別長兄重逢。
雖然電視劇裏是那麽演的,其實很多人都曾分析過。其實武鬆一開始並未打算一個人過景陽岡,因為他也知道人跟老虎的差別。那會兒還沒有誰敢跟老虎單挑的呢,他當時對店二的話不屑一顧不過是本能反應而已。
如果他隻喝一碗酒的話,是絕對不會一個人過景陽岡的。就算他喝上三碗,也是不會那樣冒冒失失闖景陽岡的。
要怪就隻能怪他一連喝了十八碗,十八碗酒下肚那真是地任我行了。對於喝了十八碗酒的武鬆而言,甭景陽岡有隻老虎,就算是閻王殿他也敢去。
都酒壯慫權,可如果喝酒之人本就膽兒大呢,豈不是越喝膽兒越大了。
在寧濟市,李修緣還發現了幾個比較有趣的現象。
坐公交車的時候,他遇到了幾個刺龍紋鳳的年輕。他們一看就不像是什麽好人,卻在看到有老人上車的時候,主動去攙扶老人並給讓座。
這倒是讓李修緣對那幾個家夥刮目相看,紋身隻是代表他們喜歡那樣,並不能代表他們就是壞人。
有句話的特別的好,學曆不代表素質。在坐另一班公交車的時候,李修緣再一次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
公家車上坐滿了人,兩位老人上了車,司機在提醒乘客主動為需要幫助的乘客讓座。兩位老人往車廂中間走,途經之處有座的年輕人全都變成了演員。
有人故意轉過身去,麵對著窗戶裝作正在思考人生的樣子。有人本來還在玩手機,突然就閉上眼裝起了睡覺。
還有人故意不去看兩位老人,等兩位老人走過以後又扭過頭來,貌似是想看看到底誰給兩位老人讓座。
最終,兩位老人站在了下車門的位置,身旁坐著幾個穿著正裝的年輕人。有男有女,他們貌似正在討論有關工作的事兒。每個人都看到了那兩位老人,卻沒有一個人主動站起來讓座。
李修緣站在距離下車門偏後的位置,前言目睹了整個過程。在這個信息和科技越來越發達的時代,人們的素質卻越來越讓齲憂了。
李修緣剛才真想去幫那兩位老人,但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念頭。因為他想到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所有沒有主動讓座的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麽。
你可以去阻止一個不明就裏的人,也可以勸住一個不明真相的人,甚至可以幫助一個浪子迴頭的人,但卻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給老人讓座隻是一種道德層麵的禮節問題,又構不成犯法,即便是李修緣去跟那些人,也不一定會有人願意讓座。
不是沒有特別和諧的現象發生,在李修緣坐公交車去往火車站的時候,他還真不想從那班車上下去了。
因為在那個車上,他見到了最讓他感到驕傲和自豪的事情。
車廂裏站滿了人,卻有五個座位是空著的。不管是學生還是上班族,沒有人去坐那五個座。後來有孕婦上了車,眾人趕忙給她讓出一條路,由一位熱心的阿姨扶著她坐在了那五個空座之一。
後來上來兩位老人,同樣也坐在了那五個空座上,再後來上來兩個腿腳不利索的中年夫婦。大家同樣給他們讓出一條道,讓他們能夠順利抵達那兩個空座。
空座上方寫著八個大字,“老弱病殘孕專用座”。
每一列公交車上都會有這八個字,也就是每一輛公交車上都會有這五個專用座。
但跟之前所遇到的那些公交車相比,身處這輛公交車的李修緣感到了由衷的驕傲和自豪。
他為車上所有的乘客感到自豪,為駕駛這輛公交車的司機感到自豪,同時也為在這輛車上的每一位乘客的家人感到自豪。
大和尚曾經過,人們如果都能懂理講理,這個社會根本就用不著法律。如果人們做事都在道上的話,連理都用不上了。道理道理,大家都在按照各自的正道去走,又怎麽會需要理來製約呢,就更不需要法律來約束了。
而在離開寧濟市之前,李修緣去了一趟少昊陵。也正是在從少昊陵開往火車站的公交車上,讓他遇到了那群最可愛的人。
他們中有上班族,有學生,有業務員,有外來務工人員。
看到這些饒時候,李修緣想到了前不久看到了一條新聞。
某地的自動取款機前,一位民工跪在地上取款。原因是存放自動取款機的那間屋子更拖過地,他怕自己把地給踩髒了。而剛拖完地的銀行工作人員,再三勸這位民工無需這樣,他盡管踩就是了,等會兒他再拖一遍就是了。
看到這則新聞的李修緣心裏很不好受,不好使的不是因為民工的下跪取錢,而是因為民工在城市裏的卑賤地位。
他們是城市的建造者和維護者,卻不是城市的擁有者和使用者。甚至在很多時候,他們還會受到哪些擁有者和使用者的冷眼和嘲諷。
華夏因一山而得名的城市屈指可數,而地處魯省境內的安泰市,便是這屈指可數的其中之一。
簇因泰山而得名,寓意為泰山安則國泰民安之意。因此,該城市便建在泰山腳下。
自秦始皇起,共有十三位帝王攜次親來泰山進行封禪或者祭祀。除此之外,還有二十四位帝王,先後差人來泰山祭祀共計七十二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