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單輪曆史上誰是第一猛將,一百個人或許有一百個答案。但若論曆史上那個人最讓人討厭,一百個人或許隻有幾個答案。


    在李修緣剛剛熟讀諸多文學典籍的時候,他就對宋江這個人很是不屑。按理,他的確比晁蓋更適合當梁山的寨主。但前提是他是一心為了梁山的兄弟們,而不是在為自己重新為朝廷效力增加籌碼。


    在梁山一百單八將之中,宋江是唯一一個一心要報效朝廷的人。雖然他背上的人命官司,還差一點兒被朝廷宰了。


    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可是朝廷的人,對他而言升官發財比什麽都重要。為此他不惜率領整個梁山接受招安,然後再被朝廷安排當槍使。


    在他做著升官發財的春秋大夢的時候,卻收到了朝廷送來的毒酒。一個把梁山從輝煌帶向滅亡的家夥,著實讓後人為其感到不恥。


    而出生於隋唐時期的單雄信,則可是被稱得上是那個時期的關雲長。義薄雲俠肝義膽,隻可惜最後選錯了人。


    今饒社會現象,很多人都記得要做好三防。不是防火防盜防偷,而是防兄弟防閨蜜防同學。


    孫臏就是吃了這方麵的虧,因為他沒有防著自己的同學,所以才會被知根知底的龐涓敲碎了膝蓋骨。雖然後來他殺了龐涓,但他一輩子也甭想再站起來了。


    王冬冬的事兒解決了,李修緣也該離開曹州市了。他怕王冬冬會報恩什麽的,於是就趁著夜色悄悄去了火車站。


    他當然不了解王冬冬是個什麽樣的人,因為他跟王冬冬不過是萍水相逢而已。王冬冬的遭遇的確讓人同情,但同情歸同情。對於一個不能吃一塹長一智的人而言,再多的忠告也是白搭。


    離開曹州市,李修緣來到了孔孟之鄉的寧濟剩


    這裏不僅有孔府孔廟和孔林,而且還有孟府和孟廟。簇之所以被成為孔孟之鄉,便是因為這裏出了兩位儒家聖人,孔子和孟子。


    孔子有七十二賢,弟子三千遍布全國。周遊列國隻是孔子一直在宣揚儒家思想,而他也因此被尊為儒家聖人。


    孟子跟孔子不同,孔子的成就多半來自於他的閱曆和學識。而孟子的成就,有一部分來源於他的母親。


    如果要評選史上最偉大的人,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要評選史上最偉大的母親,絕大多數人都會想到一個人,孟母。


    孟母的真實姓名早已無從考證,甚至連生卒時間都無從查起。她之所以被稱之為孟母,便是因為她是儒家聖人孟子的母親。


    很多人從就聽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其實對於這個經典故事,一直都流傳著不同的版本。


    孟子的父親是一位懷才不遇的才子,外出周遊列國尋找一展抱負的機會,不料卻在外出的第四年客死他鄉。


    孟子的父親死的時候,孟子才三歲而已。


    孟子母子一直都住在孟家莊,而孟家莊附近有一處墓地。孟子家就挨著那片墓地,墓地經常會出現出殯的隊伍,吹吹打打很是熱鬧。


    那會兒孟子還,一看到這麽熱鬧就要出門,每次都會被孟母關在家裏。時間久了孟母有些擔心,如果孟子整跟那些人打交道,以後是不會有出息的。


    於是,孟母開始的第一次搬家。


    從緊挨著墳場的地方,搬到了鬧市區。


    跟之前的環境相比,當下的住宿環境就太熱鬧了。每還不亮,鬧市上就開始有人出攤了。孟子出去玩兒的時候,總喜歡在鬧市上跟那些商販聊。


    一來二去時間長了,孟子就學會了那些商販的法方式,孟母發現了孟子的變化,心中有開始擔心起來。


    挨著墳地是怕他跟那些出殯的人學,現如今搬到了額鬧市區,又怕他跟那些商販們學。如果他照此發展下去的話,以後頂多也就是那些商販中的一員,根本不可能有大作為。


    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孟母做出鄰三次搬家的選擇。這一次,她選了一處靠近學宮的宅子,那時的學校就叫學宮。


    隔壁學宮每都會按時響起讀書聲,而每進出學宮的也都是讀書人。孟子很快就受了影響,開始跟學宮裏的先生學習。


    除了給孟子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孟母還幾十年如一日的以身作則。但凡是發現孟子有問題了,她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來教育孟子。


    比如,在孟子剛去學宮不久就開始逃課的這件事。


    在得知孟子逃課以後,孟母心裏特別難受。但是她即便是心裏再難受,也不會對孟子動手的。


    孟子一蹦一跳的從外麵迴家,剛進家門就看到了在織布的母親。還沒等孟子上前打招唿,就看到母親拿出剪刀,把剛織好的布給剪成了兩半。


    孟子雖,卻也知道織布是他們的生活來源,於是他問母親,究竟是淫為什麽要把好好的布給剪掉。


    孟母便趁機教育孟子,他逃課不去上學就是半途而廢,跟她把織好的布給剪掉的道理是一樣的。


    剪掉了織好的布,他們就換不來錢,沒有錢他們隻能餓肚子。


    逃課不去上學,就是在自毀前程,沒有學識將來是不會有大出息的,一輩子隻能做個籍籍無名之輩。


    孟子雖卻聽懂了母親的話,於是他從那開始,再也沒有逃過課。一心跟著學宮裏的先生學習,這才使得他後來成為了儒家聖人之一。


    而在遊覽三孔之地的時候,李修緣見到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他衣著破爛滿身汙垢,看上去好像是餓了。


    就在孔府門前,那麽多來往之人卻沒有一個伸出援手,或者是去詢問老人一句需不需要幫忙。


    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以前大和尚經常跟李修緣著八個字。今他才算明白,大和尚為什麽會經常那八個字了。


    李修緣買了一些包子和礦泉水,扶起了半躺在地上的白發老人。用新買的手絹用水弄濕,然後幫老人擦了擦手和臉。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年西遊的兄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徐輝8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徐輝89並收藏那些年西遊的兄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