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城市前不久還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個老太太騎車穿過胡同的時候摔倒了。有三個中學生把她給扶了起來,然後她就是那三個中學生把她給撞倒了。
最後這事兒還驚動的警察,雙方的家屬也都去了。遇到這種事兒的時候,一般人都會站在弱者的一邊,會把這件事的責任歸在三個中學生的身上。
不管三個中學生怎麽解釋,反正老太太就一口認定,就是他們三個把自己給撞倒的。
扯皮的事兒來去還是那樣,最後民警找到了一個證據。那就是胡同口一家商店的視頻監控,調出監控讓雙方一起觀看。
監控裏拍的很清楚,老太太騎車進了胡同,在距離三名中學生還有三四米遠的位置突然倒地。然後三名中學生跑過來將她扶起,並幫她把從車籃裏掉出來的東西放迴車籃。
就在他們準備離開的時候,老太抓住了其中一個中學生的衣服,看樣子是在就是你把我給撞倒的。
真相大白以後,老太太及其家屬並未向三位中學生道謝,甚至還什麽以後再摔倒不需要別人幫助。
李修緣是怎麽想的就是怎麽,白發老人似乎是沒料到李修緣已經考慮到了會被訛上的糟糕情況。這下他是真心要好好感謝李修緣了,李老太當下午就被他們接迴家了。跟他們一起迴家的,還有做好事不打算留名的李修緣。
老頭跟老太太都是大學教師,雖然他們早就退休了,但被學校返聘成為了客座教授。每個禮拜他們都會去學校講兩節課。
他們的講課方式跟別人不同,除了課本上但那些知識以外,他們更想讓學生們學一些將來一定能用得上的東西。
比如善良,比如誠實,比如守信,比如孝順。這些課本裏是沒有的,但以後每一個人都能用得上。
老頭很認同李修緣的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理論,而且他覺得這條理論適用於多個地方。雖然這看起來有些荒謬,但老頭就是有這個想法。
他想讓李修緣第二跟他一起去學校講課,不需要他講別的,就講講他所認定的概率問題就行了。
在一件事會出現好與壞兩個結果的時候,做好迎接壞結果的心理準備,本著對好結果的期待去做這件事。,每次聽李修緣起這個理論,老頭都會覺得後生可畏。如果李修緣是他的學生就好了,那他將來的成就一定不可限量。
象牙塔和社會就如同是兩個世界,雖然李修緣入世不深,但他從在寺院長大。見過太多的人情冷暖世風日下,所以他對人生的感悟跟別人是不一樣的。
即便是以過來人自居的大和尚,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都不及李修緣那般從容。李修緣從就這樣,所以他不覺得自己有什麽特別。
坐在開往熱河市的火車上,李修緣還在迴憶著給那些學生講課的那一幕。
他沒上過學,但他一直都特別向往三種生活。第一種就是循序漸進的上學,然後畢業參加工作,平平淡淡的過一輩子。
第二種是參軍入伍,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祖國,鎮守邊疆守望一方土地。
第三種是起早貪黑,用自己的青春換取原始積累,然後一步步做大做強。
大部分饒生活都是這樣,但李修緣注定不會成為這三種人,或者是過不上這三種生活。大和尚曾經讓他給自己做人生規劃,看看自己將來到底想要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
他當時對大和尚的迴答很簡單,他隻是不希望將來自己會因為什麽事兒沒做而後悔。所以,不管他選擇那條路,他都會一條道走到黑。
熱河市,下轄三區八縣,麵積平方公裏,總人口347.32萬。
提起熱河市,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熱河避暑山莊。
熱河避暑山莊,曆經清朝三代皇帝,耗時89年建成。避暑山莊內有七十二景,康熙以四字命名三十六景,乾隆以三字命名三十六景。
四字三十六景為:煙波致爽,芝徑雲堤,無暑清涼,延熏山館,水芳岩秀,萬壑鬆風,鬆鶴清樾,雲山勝地,四麵雲山,北枕雙峰,西陵晨霞,錘峰落照,南山積雪,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風泉清聽……
三字三十六景為:麗正門,勤政殿,鬆鶴齋,如意湖,暢遠台,靜好堂,一片雲,萬樹園,樂成閣,千尺雪,寧靜齋,玉琴軒,冷香亭……
到避暑山莊的門票價格,旺季為145,淡季為90。
這裏的環境自然是沒的,山清水秀古風古韻,這裏是世外桃源也不為過。畢竟這裏可是耗費八十九年才建成的。
但這裏適合上了年紀的人來遊玩,像李修緣這樣的年輕人,對這裏的感受並沒有那麽好。或者,這裏的一切都不適合年輕人。
在當下這個生活節奏快的出奇的時代,慢節奏反而會使人很不舒服。從出生那開始,人們都在爭先恐後的跟時間賽跑。
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要讓孩子出生在一個好一點的地方。有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擁有一個不一樣的身份,不惜花重金去國外產子。因為他們哪兒有這樣的規定,在哪兒出生的孩子就擁有哪兒的國籍。
上學怕孩子跟不上,然後就開始瘋狂的報各種補習班。從學開始,一直延伸到初中和高鄭直到孩子上了大學,按理總算是能鬆口氣了吧。
但這並不是該落下帷幕的時候,而是剛剛開始。上了大學要跟老師搞好關係,最好是能在學校混個學生會主席什麽的。再托關係給孩子安排工作,然後安排結婚生子升職加薪。
當下這個社會就是這樣,沒有人願意一輩子寄人籬下,卻忘了這個世界不單單隻有人類。這個世界上有上萬種物種存在,人類不過是比他們都高級一些而已。
避暑山莊讓李修緣待得很不舒服,所以他沒有去幾個地方,便匆匆離開了避暑山莊。
除了避暑山莊,熱河市還有金山嶺長城,塞罕壩和馨錘峰等景點。從避暑山莊離開以後,李修緣依次去了這些地方。
(本章完)
最後這事兒還驚動的警察,雙方的家屬也都去了。遇到這種事兒的時候,一般人都會站在弱者的一邊,會把這件事的責任歸在三個中學生的身上。
不管三個中學生怎麽解釋,反正老太太就一口認定,就是他們三個把自己給撞倒的。
扯皮的事兒來去還是那樣,最後民警找到了一個證據。那就是胡同口一家商店的視頻監控,調出監控讓雙方一起觀看。
監控裏拍的很清楚,老太太騎車進了胡同,在距離三名中學生還有三四米遠的位置突然倒地。然後三名中學生跑過來將她扶起,並幫她把從車籃裏掉出來的東西放迴車籃。
就在他們準備離開的時候,老太抓住了其中一個中學生的衣服,看樣子是在就是你把我給撞倒的。
真相大白以後,老太太及其家屬並未向三位中學生道謝,甚至還什麽以後再摔倒不需要別人幫助。
李修緣是怎麽想的就是怎麽,白發老人似乎是沒料到李修緣已經考慮到了會被訛上的糟糕情況。這下他是真心要好好感謝李修緣了,李老太當下午就被他們接迴家了。跟他們一起迴家的,還有做好事不打算留名的李修緣。
老頭跟老太太都是大學教師,雖然他們早就退休了,但被學校返聘成為了客座教授。每個禮拜他們都會去學校講兩節課。
他們的講課方式跟別人不同,除了課本上但那些知識以外,他們更想讓學生們學一些將來一定能用得上的東西。
比如善良,比如誠實,比如守信,比如孝順。這些課本裏是沒有的,但以後每一個人都能用得上。
老頭很認同李修緣的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理論,而且他覺得這條理論適用於多個地方。雖然這看起來有些荒謬,但老頭就是有這個想法。
他想讓李修緣第二跟他一起去學校講課,不需要他講別的,就講講他所認定的概率問題就行了。
在一件事會出現好與壞兩個結果的時候,做好迎接壞結果的心理準備,本著對好結果的期待去做這件事。,每次聽李修緣起這個理論,老頭都會覺得後生可畏。如果李修緣是他的學生就好了,那他將來的成就一定不可限量。
象牙塔和社會就如同是兩個世界,雖然李修緣入世不深,但他從在寺院長大。見過太多的人情冷暖世風日下,所以他對人生的感悟跟別人是不一樣的。
即便是以過來人自居的大和尚,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都不及李修緣那般從容。李修緣從就這樣,所以他不覺得自己有什麽特別。
坐在開往熱河市的火車上,李修緣還在迴憶著給那些學生講課的那一幕。
他沒上過學,但他一直都特別向往三種生活。第一種就是循序漸進的上學,然後畢業參加工作,平平淡淡的過一輩子。
第二種是參軍入伍,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祖國,鎮守邊疆守望一方土地。
第三種是起早貪黑,用自己的青春換取原始積累,然後一步步做大做強。
大部分饒生活都是這樣,但李修緣注定不會成為這三種人,或者是過不上這三種生活。大和尚曾經讓他給自己做人生規劃,看看自己將來到底想要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
他當時對大和尚的迴答很簡單,他隻是不希望將來自己會因為什麽事兒沒做而後悔。所以,不管他選擇那條路,他都會一條道走到黑。
熱河市,下轄三區八縣,麵積平方公裏,總人口347.32萬。
提起熱河市,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熱河避暑山莊。
熱河避暑山莊,曆經清朝三代皇帝,耗時89年建成。避暑山莊內有七十二景,康熙以四字命名三十六景,乾隆以三字命名三十六景。
四字三十六景為:煙波致爽,芝徑雲堤,無暑清涼,延熏山館,水芳岩秀,萬壑鬆風,鬆鶴清樾,雲山勝地,四麵雲山,北枕雙峰,西陵晨霞,錘峰落照,南山積雪,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風泉清聽……
三字三十六景為:麗正門,勤政殿,鬆鶴齋,如意湖,暢遠台,靜好堂,一片雲,萬樹園,樂成閣,千尺雪,寧靜齋,玉琴軒,冷香亭……
到避暑山莊的門票價格,旺季為145,淡季為90。
這裏的環境自然是沒的,山清水秀古風古韻,這裏是世外桃源也不為過。畢竟這裏可是耗費八十九年才建成的。
但這裏適合上了年紀的人來遊玩,像李修緣這樣的年輕人,對這裏的感受並沒有那麽好。或者,這裏的一切都不適合年輕人。
在當下這個生活節奏快的出奇的時代,慢節奏反而會使人很不舒服。從出生那開始,人們都在爭先恐後的跟時間賽跑。
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要讓孩子出生在一個好一點的地方。有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擁有一個不一樣的身份,不惜花重金去國外產子。因為他們哪兒有這樣的規定,在哪兒出生的孩子就擁有哪兒的國籍。
上學怕孩子跟不上,然後就開始瘋狂的報各種補習班。從學開始,一直延伸到初中和高鄭直到孩子上了大學,按理總算是能鬆口氣了吧。
但這並不是該落下帷幕的時候,而是剛剛開始。上了大學要跟老師搞好關係,最好是能在學校混個學生會主席什麽的。再托關係給孩子安排工作,然後安排結婚生子升職加薪。
當下這個社會就是這樣,沒有人願意一輩子寄人籬下,卻忘了這個世界不單單隻有人類。這個世界上有上萬種物種存在,人類不過是比他們都高級一些而已。
避暑山莊讓李修緣待得很不舒服,所以他沒有去幾個地方,便匆匆離開了避暑山莊。
除了避暑山莊,熱河市還有金山嶺長城,塞罕壩和馨錘峰等景點。從避暑山莊離開以後,李修緣依次去了這些地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