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們在這兒呢!”


    當年輕父親擠出人群,小男孩使勁的衝著他揮手。李修緣站在小男孩和女人旁邊,衝熱淚盈眶的年輕父親點了點頭。


    人若是一出生就過著山珍海味的生活,到死他都不知道自己過得有多好。隻有經曆過磨難和挫折,才會懂得平安和幸福有多重要。


    李修緣的話在這家人的身上得到了驗證,先前他就跟男孩說了。隻要他堅持下去,他的愛人總有一天會醒過來的。


    年輕父親不敢置信的看著女孩,然後一把將女孩抱在懷裏。女孩同樣抱著男孩,淚水落在了彼此的肩頭。


    李修緣牽著小男孩的手,一起坐在了旁邊的長椅上。李修緣要給他們兩個一點說悄悄話的時間,女孩成為植物人的這一年來,年輕的父親度日入年。他已經到了所能承受的極限,如果女孩還沒有起『色』的話,誰也不敢保證他還能撐多長時間。


    但很值得清醒,女孩醒過來了。因為同樣的一件事,讓女孩從大腦昏『迷』中醒過來了。男孩太高興了,他這會兒根本就不知道該說什麽。


    “哥哥,爸爸媽媽為什麽在哭呀?”小男孩一臉疑『惑』的看著李修緣問道。


    李修緣笑著搖了搖頭,說道:“他們沒哭,不過是沙子被風吹進眼睛裏了而已、”


    小男孩白了李修緣一眼,說道:“哦,那是不是以後我哭鼻子了,也可以用這理由呢?”


    李修緣聞言一愣,在小男孩的腦門上彈了一下,沒好氣道:“你個熊孩子,怎麽懂這麽多?”


    小男孩嘟著嘴捂著腦門,一副要用眼神把李修緣滅掉的樣子。李修緣從口袋裏跳出一根棒棒糖,在小男孩的麵前晃了晃。


    小男孩一本正經的說:“你把這支棒棒糖送我,剛才的事兒我就不跟你計較了。”


    李修緣已經被小男孩給雷到了,如果不是那邊的兩口子正你儂我儂呢。他真想過去問問,是怎麽教育處這麽一個熊孩子的。


    吃著李修緣自願獻出的棒棒糖,小男孩頗為得意的說道:“哥哥,你是怎麽認識我爸的呀?”


    李修緣看了一眼那對夫妻,轉頭對小男孩說道:“如果我說我不認識你爸,你信麽?”


    小男孩意味深長的瞥了李修緣一眼,歎息道:“唉,沒事沒事,你不用說了,我懂的。”


    李修緣:


    南都市,別名曲藝之鄉,地處中原西南部,總麵積266萬平方公裏,總人口一千萬。


    南都市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在中原十八地市之中,南都市麵積最大,人口最多。


    南都市為華夏曆史文化名城,擁有兩千多年的建城曆史,為楚漢文化的發源地。此地曾孕育出科聖,醫聖和商聖。


    南都市同樣也是諸葛亮躬耕之地,劉備三顧茅廬之所在。南水北調源起南都市,在乘坐開往南都市的列車上,李修緣跟一位土生土長的南都市老大爺坐在一起。聽老大爺講了很多有關南都市的曆史,的確是讓李修緣受益匪淺。


    若說春秋曆史上最有名的商聖,無人不知春秋末期的範蠡。他是華夏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


    他曾抱住越王勾踐,滅掉吳國一雪前恥。而後激流勇進,三次經商成為巨富,之後三次散盡家財。


    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後代許多生意人供奉他的塑像,稱之為財神。


    醫聖張仲景,出生於南都市,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最後一位名人,被後人譽為科聖,他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也是渾天學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到了南都市,李修緣先去了臥龍崗和丹江大觀苑。去臥龍崗是為了看一看當年諸葛亮待過的地方,去丹江大觀苑是想看一看南水北調的源頭,丹江水庫。


    在後人說過的傳統節日之中,有一個源自於張仲景。


    那一年,張仲景告老還鄉,看到很多人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凍爛了。


    當張仲景迴到家的時候,很多人登門求醫,希望可以得到張仲景的醫治。那時的張仲景已經名滿天下,但是他從未拒絕登門求醫之人。


    雖然他每天都很忙碌,但始終掛念著那些耳朵被凍爛的人。


    於是,張仲景研究出了一種食療湯『藥』,名祛寒嬌耳湯。


    他讓人在南都市東關的空地上搭起了棚子,支起大鍋,為窮人舍『藥』治病。舍『藥』的那天剛好是冬至。


    其實祛寒嬌耳湯最開始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材放在一塊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把麵皮煮熟。


    麵皮包好以後,樣子像個耳朵,所以張仲景給它取名為嬌耳。


    張仲景讓徒弟給每個窮人送上一碗湯,每個碗裏放兩個嬌耳。大家喝了湯吃了嬌耳,渾身發暖兩耳發熱,自此再也沒有人凍耳朵了。


    當年張仲景在外地做官,告老還鄉之後,在任期間的百姓每年都會派代表來南都看他。後來張仲景駕鶴西去,彌留之際聽到家鄉百姓跟任職地的百姓爭吵起來。他們都希望張仲景可以安葬在自己那裏。


    最終還是張仲景自己想了一個辦法,他死後入殮抬棺從南都朝任職地出發,何時麻繩斷了就在何地安葬。


    後來,大家抬著張仲景的棺塚前往任職地,在途徑當年舍『藥』的的地方麻繩突然斷了。大家遵循張仲景的醫院,把他安葬在了曾經舍『藥』的地方。經過時代變遷,當時的舍『藥』處便是如今的醫聖祠。


    好巧不巧的是,張仲景去世的那天是冬至。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每逢冬至都會包上一頓餃子。並且都說,冬至吃了餃子就不會凍耳朵了。


    祛寒嬌耳湯已經沒幾個人記得了,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卻流傳下來了。很多人都知道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卻不知道這個習俗的主人公是張仲景。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年西遊的兄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徐輝8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徐輝89並收藏那些年西遊的兄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