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石佛前,李修緣的腦海浮現出一個畫麵。
傳說,當年黃河之水從大伾山下流過。河水經常暴漲,衝壞河堤,淹毀莊稼,彌勒佛不忍看百姓受苦,駕祥雲來自消除水患。黃河之水引流入海,自此再也沒有禍及百姓,彌勒佛真身一去,但石像留在了大伾山。
百姓稱之為鎮河將軍,為保護石像,北魏時修建了大佛閣,建天寧寺。明代重修了大佛閣,故此便有了八丈佛爺七丈樓的奇觀。
每一年的年關,都會是大伾山最熱鬧的時候。二月到十一月,你若是上大伾山,從上到下能見到的人連兩隻手都用不上。可若是到了臘月底或者正月裏,怕是你想去大伾山還真需要挑個日子,不然怕是上的去想下來就費勁了。
大佛前,不少人在磕頭祈福。有人祈求風調雨順,有人祈求國泰民安,有人祈求早生貴子,有人祈求升官發財。
自小在靈山寺長大,李修緣早就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看人不用問,隻一眼就能分出個三六九等。
普通人看穿著,上位者看氣質,入世者看眉宇,出世者看氣色。為官者看天庭,經商者看地閣。為人子女看雙眉,為人父母看雙唇。
來來往往這麽多人,每一個符合無字天書上的要求。心善心誠,厄運纏身,大喜大悲,終難翻身。
人有三運,氣運有高有低,黴運有多有少,財運有旺有衰。無一人可一生不經風浪,無一人可一生平步青雲。磕磕絆絆才是人生,起起落落才是生活。
一張紅票子入了功德箱,投紅票子的主人卻並未離開跪墊。這是一位年約五十的婦人,看穿著應該是從農村來的。眉宇間有些暗黑,似是走了許久的黴運。但見她天庭地閣隱有暗紅,似是厚積薄發之兆。
婦人雙手合十,佛前祈願。
“佛祖保佑,希望孩兒他爹在下麵能夠過得順心。如果他有什麽需要,盡管讓他托夢給俺。俺雖然沒啥本事,但他缺啥還盡量燒給他就是了。”
“佛祖保佑,俺兒子是個特別孝順孩子,孩子老實心善,嘴笨不知道怎麽哄女孩子。求佛祖賜我兒一個賢妻良母的媳婦。俺一輩子吃齋為兒祈福,懇求佛祖把一切厄運全都轉到俺身上,讓俺兒娶個好媳婦,安安穩穩過一輩子。”
“佛祖保佑,這幾年苦了俺兒,好好的大學沒能去上。為了還債,高中畢業下工地掙錢。俺知道俺兒這些年吃了不少苦。求佛祖保佑,保佑俺兒平平安安,可以跟他這個女朋友在一起結婚生子。俺不會成為他們的累贅,俺隻求俺兒可以過得好。”
“佛祖保佑,佛祖保佑,保佑俺兒一輩子平平安安……”
李修緣聽的很真切,婦人所說的每一個字他都聽到了。他本想上前跟婦人說幾句話,聽到婦人對著佛像祈禱,李修緣逐漸打消了那個念頭。
他無父無母,從小跟著師父在寺院長大。每天麵對的除了一大堆的師兄師伯,就是來靈山寺進香的香客。
可以說,他這些年見過不少香客。求財求子求福求運求命的,求啥的都有。但是不為自己所求,一心隻為兒子求佛的,李修緣還是第一次見。
他先前看那婦人的麵相,分明就是寡居之相。也就是說,她的丈夫少說也死好幾年了。一個農村婦女,獨自撐起一個家,這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更需要超乎常人的意誌和信念。
佛前一跪淚漣漣,未見我佛心生憐,莫道塵埃遮佛眼,拜佛要投香火錢。
婦人從跪墊上起身,然後又從口袋裏掏出一張紅票,雙手合十朝著佛像拜了拜,小心翼翼的投進了功德箱。
婦人朝山下走去,看似是要下山迴家了。李修緣緊隨其後,跟著婦人下了大伾山。在快到山門之時,李修緣的目光定格在了一個穿著迷彩服的小孩兒身上。
小孩兒故意撞了婦人一下,婦人非但沒有生氣,還主動詢問小孩兒有沒有事兒。小孩兒當然沒事,他甚至還衝婦人咧嘴一笑。他笑不是因為婦人關心他,而是為了吸引婦人的注意,好給另一個同夥製造下手的機會。
是的沒錯,那孩子是個小偷,跟另一個同樣大小的孩子合夥偷東西。好一招聲東擊西,一個用來吸引對方注意,然後讓同伴趁機下手。到手之後立馬閃人,讓你想找都追不上他。這會兒正是人多的時候,山上好多商販全都穿著迷彩服呢。
好聰明的兩個孩子,隻可惜聰明勁兒沒用到正經地方。李修緣沒有製止那兩個孩子,而是繼續跟著婦人下山。
到了山腳,婦人似是打算坐摩的去車站。畢竟山腳距離車站還有四五公裏呢,走過去至少也需要半個小時。
直到這會兒,婦人才發現錢被偷了,口袋被劃了一個大口子。李修緣遠觀婦人,看她接下來會怎麽做。
婦人並未像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時那樣,她似乎並不是在生氣,而是在感到惋惜。從她的表情判斷,她似乎已經想到了是誰偷了她的錢。她不生氣,隻是在惋惜那兩個偷她錢的孩子,似是在惋惜自己家孩子一樣。
錢並沒有被全部偷走,因為婦人習慣了把錢分開裝。一個口袋裝一半,而且她來縣城之前本就沒裝多少錢。剛才已經把大錢全投進功德箱了,剩下的最大一張不過二十。再有就是幾個一塊錢的鋼鏰。
臘月裏的黎陽已經能把人給凍僵了,婦人就那樣站在風口,哆哆嗦嗦像是在琢磨什麽事兒。
李修緣摸了摸兜,最終還是打消了上前的念頭。離開靈山寺之前,被師父坑去了大幾千買手機。他這會兒兜裏連一張紅票都沒有,所以他就算打腫臉也沒有衝胖子的資本。
又過了幾分鍾,婦人終於站了起來,朝著車站方向走去。一路上她都在不聽的搓手,看樣子是被凍壞了。
途徑一個賣烤紅薯的攤位,婦人聞了一下烤紅薯的價格,然後跟賣紅薯的小販討價還價。最終買了半塊烤紅薯,不是為了吃,而是為了暖手。
(本章完)
傳說,當年黃河之水從大伾山下流過。河水經常暴漲,衝壞河堤,淹毀莊稼,彌勒佛不忍看百姓受苦,駕祥雲來自消除水患。黃河之水引流入海,自此再也沒有禍及百姓,彌勒佛真身一去,但石像留在了大伾山。
百姓稱之為鎮河將軍,為保護石像,北魏時修建了大佛閣,建天寧寺。明代重修了大佛閣,故此便有了八丈佛爺七丈樓的奇觀。
每一年的年關,都會是大伾山最熱鬧的時候。二月到十一月,你若是上大伾山,從上到下能見到的人連兩隻手都用不上。可若是到了臘月底或者正月裏,怕是你想去大伾山還真需要挑個日子,不然怕是上的去想下來就費勁了。
大佛前,不少人在磕頭祈福。有人祈求風調雨順,有人祈求國泰民安,有人祈求早生貴子,有人祈求升官發財。
自小在靈山寺長大,李修緣早就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看人不用問,隻一眼就能分出個三六九等。
普通人看穿著,上位者看氣質,入世者看眉宇,出世者看氣色。為官者看天庭,經商者看地閣。為人子女看雙眉,為人父母看雙唇。
來來往往這麽多人,每一個符合無字天書上的要求。心善心誠,厄運纏身,大喜大悲,終難翻身。
人有三運,氣運有高有低,黴運有多有少,財運有旺有衰。無一人可一生不經風浪,無一人可一生平步青雲。磕磕絆絆才是人生,起起落落才是生活。
一張紅票子入了功德箱,投紅票子的主人卻並未離開跪墊。這是一位年約五十的婦人,看穿著應該是從農村來的。眉宇間有些暗黑,似是走了許久的黴運。但見她天庭地閣隱有暗紅,似是厚積薄發之兆。
婦人雙手合十,佛前祈願。
“佛祖保佑,希望孩兒他爹在下麵能夠過得順心。如果他有什麽需要,盡管讓他托夢給俺。俺雖然沒啥本事,但他缺啥還盡量燒給他就是了。”
“佛祖保佑,俺兒子是個特別孝順孩子,孩子老實心善,嘴笨不知道怎麽哄女孩子。求佛祖賜我兒一個賢妻良母的媳婦。俺一輩子吃齋為兒祈福,懇求佛祖把一切厄運全都轉到俺身上,讓俺兒娶個好媳婦,安安穩穩過一輩子。”
“佛祖保佑,這幾年苦了俺兒,好好的大學沒能去上。為了還債,高中畢業下工地掙錢。俺知道俺兒這些年吃了不少苦。求佛祖保佑,保佑俺兒平平安安,可以跟他這個女朋友在一起結婚生子。俺不會成為他們的累贅,俺隻求俺兒可以過得好。”
“佛祖保佑,佛祖保佑,保佑俺兒一輩子平平安安……”
李修緣聽的很真切,婦人所說的每一個字他都聽到了。他本想上前跟婦人說幾句話,聽到婦人對著佛像祈禱,李修緣逐漸打消了那個念頭。
他無父無母,從小跟著師父在寺院長大。每天麵對的除了一大堆的師兄師伯,就是來靈山寺進香的香客。
可以說,他這些年見過不少香客。求財求子求福求運求命的,求啥的都有。但是不為自己所求,一心隻為兒子求佛的,李修緣還是第一次見。
他先前看那婦人的麵相,分明就是寡居之相。也就是說,她的丈夫少說也死好幾年了。一個農村婦女,獨自撐起一個家,這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更需要超乎常人的意誌和信念。
佛前一跪淚漣漣,未見我佛心生憐,莫道塵埃遮佛眼,拜佛要投香火錢。
婦人從跪墊上起身,然後又從口袋裏掏出一張紅票,雙手合十朝著佛像拜了拜,小心翼翼的投進了功德箱。
婦人朝山下走去,看似是要下山迴家了。李修緣緊隨其後,跟著婦人下了大伾山。在快到山門之時,李修緣的目光定格在了一個穿著迷彩服的小孩兒身上。
小孩兒故意撞了婦人一下,婦人非但沒有生氣,還主動詢問小孩兒有沒有事兒。小孩兒當然沒事,他甚至還衝婦人咧嘴一笑。他笑不是因為婦人關心他,而是為了吸引婦人的注意,好給另一個同夥製造下手的機會。
是的沒錯,那孩子是個小偷,跟另一個同樣大小的孩子合夥偷東西。好一招聲東擊西,一個用來吸引對方注意,然後讓同伴趁機下手。到手之後立馬閃人,讓你想找都追不上他。這會兒正是人多的時候,山上好多商販全都穿著迷彩服呢。
好聰明的兩個孩子,隻可惜聰明勁兒沒用到正經地方。李修緣沒有製止那兩個孩子,而是繼續跟著婦人下山。
到了山腳,婦人似是打算坐摩的去車站。畢竟山腳距離車站還有四五公裏呢,走過去至少也需要半個小時。
直到這會兒,婦人才發現錢被偷了,口袋被劃了一個大口子。李修緣遠觀婦人,看她接下來會怎麽做。
婦人並未像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時那樣,她似乎並不是在生氣,而是在感到惋惜。從她的表情判斷,她似乎已經想到了是誰偷了她的錢。她不生氣,隻是在惋惜那兩個偷她錢的孩子,似是在惋惜自己家孩子一樣。
錢並沒有被全部偷走,因為婦人習慣了把錢分開裝。一個口袋裝一半,而且她來縣城之前本就沒裝多少錢。剛才已經把大錢全投進功德箱了,剩下的最大一張不過二十。再有就是幾個一塊錢的鋼鏰。
臘月裏的黎陽已經能把人給凍僵了,婦人就那樣站在風口,哆哆嗦嗦像是在琢磨什麽事兒。
李修緣摸了摸兜,最終還是打消了上前的念頭。離開靈山寺之前,被師父坑去了大幾千買手機。他這會兒兜裏連一張紅票都沒有,所以他就算打腫臉也沒有衝胖子的資本。
又過了幾分鍾,婦人終於站了起來,朝著車站方向走去。一路上她都在不聽的搓手,看樣子是被凍壞了。
途徑一個賣烤紅薯的攤位,婦人聞了一下烤紅薯的價格,然後跟賣紅薯的小販討價還價。最終買了半塊烤紅薯,不是為了吃,而是為了暖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