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政根本就不給他留任何餘地,直接告訴呂不韋,擺在他麵前的隻有兩個選擇。要麽就老老實實服從旨意,去巴蜀之地安度晚年。要麽就抗旨不遵,然後等著被抄家滅族。這不是趙政在嚇唬他,而對他的最後一次提醒。
親政之後,趙政身邊已經聚集了幾位大才。其中最讓引人注目的當屬呂不韋推薦的李斯,李斯胸有大才一心想要輔佐趙政成就霸業,卻沒有幫呂不韋說半句好話。
呂不韋看不到任何希望,趙政已經跟他說的很明白了。要麽就直接走人,要麽就留下等死。
他不想死也不想走,因為不想死所以不想走,可走不走都是死。既然如此,那他就隻能選擇自我了斷了。
一天後,秦國傳出了呂不韋暴斃的消息。有人說呂不韋乃舊疾複發而亡,也有人說呂不韋是服毒而亡。這一切對趙政而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呂不韋死後他的門客無人鬧事。那些先前還蠢蠢欲動的隱患,從此之後徹底變成了一潭死水。
身為一國之君,他絕對不會允許自己身邊存在這樣一個人。他的權利僅次於君主,還會在很多時候代表君主辦事。
這樣的人起初肯定是君主信得過的人,但時間會改變一切,當然也會改變一個人的立懲**。
呂不韋死後,趙政並未冊封新的丞相,不過李斯卻成為了秦國客卿。想當年,秦孝公時的商鞅就是一個客卿。而到最後,商鞅變成了秦國的大良造。所謂大良造,也就是當時秦國的最高官職,等同於後來的丞相,權利卻比丞相還大。
李斯想趙政諫言,秦國蓄勢這麽多年,到了該一展宏圖的時候了。秦國曆代國君都想一統六國,隻可惜他們的壯誌後來全都變成了笑柄。
趙政不然,不先說現如今秦國的實力,就拿趙政外出遊曆這九年說起。剛開始秦國百姓並不知道是怎麽迴事,後來才聽說他們的國君孤身一人去周遊列國。當時他們都在替趙政擔心,擔心他會遇到什麽危險。
不過後來大家收到了越來越多的消息,知道趙政深藏不漏是個高手,也知道有人在暗中保護趙政。
李斯諫言秦國要一統六國,首要必須吞並的就是寒國。因為寒國就擋在秦國麵前,如果不把寒國吃了,秦國就沒有辦法長驅直入攻打剩餘五國。
秦國雖然變法多年,但是基礎設施建設還很落後。李斯的建議不知何時傳到了寒國,寒國國君一聽就急眼了,馬上商量對策,最後派了一個出自墨家的修渠高手,此人名叫鄭渠。
寒國國君親自接見了鄭渠,然後跟他說明情況。不管鄭渠能夠完成任務,迴到寒國之後他都將有重謝。
鄭渠到秦國後轉悠了小半年,這才在貴人的舉薦下見到了秦王趙政。鄭渠給秦王畫了好幾幅圖,圖上所畫的是水渠修好之後的樣子。水渠可以縱觀秦地東西南北,既能夠幫助百姓旱澇保收,還可以借此大力發展水產業。
如果這條水渠可以修成的話,對秦國的經濟發展絕對能夠起到一個助推作用。按照當時秦國的發展速度計算的話,至少可以提升三倍以上。
看完那幾幅圖紙的趙政跟文武大臣無不讚歎,但有一個問題橫在他們麵前。修建水渠需要花很多的錢,而且需要雇傭很多的人。
自秦國變法之後,秦國的經濟發展成效顯著,國庫充盈百姓安居。修一條水渠倒是不成問題,可問題是要動用幾十萬人修渠,這樣勢必會影響秦**隊的兵源補充。
趙政陷入了兩難之地,文武大臣也開始分成兩派。一派是堅持要修建水渠,目的當然是為了秦國以後的發展。一派是堅決反對修建水渠,目的是為了讓秦國能夠專注於擴張地盤。
在沒有吞並巴蜀的時候,秦國地界在七國之中排在第四。等他吞並和巴蜀之後,秦國的地界就一躍成為排名第二了。
不是他趙政在乎這個第一,而是他需要給秦國將士一個解釋。而且還有一點他也考慮到了,如果再修渠的時候跟他國開戰,那麽秦國一定會遭受重大損失。
遣去左右隨從,趙政隻將李斯一人留下。他知李斯心中所想,故而希望可以從李斯這裏得到答案。
其實旁人都看錯了,其實李斯對呂不韋並非冷酷無親。他曾不止一次的想要幫助呂不韋,可惜呂不韋死拽著不肯鬆手。兩次已經踏出家門,最後卻又自己鑽深迴去。
別說李斯有點兒不甘,就連趙政對此也有一點兒可惜。但可惜歸可惜,不管到什麽時候他都不會後悔。
呂不韋在秦國的勢力太大了,功高震主雖然不好,但還不至於帝王寢食難安。呂不韋的勢力已經超出了功高震主的範疇,他甚至已經到具備了隨時成為秦國國君的條件。
畢竟,他也曾掌管過秦國長達十餘年。不求無功但求無過,隻可惜他就一次沒有走好,最後被弄的滿盤皆輸。
李斯不怪趙政,他甚至很讚賞趙政對呂不韋的做法。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趙政不止一次想要放過呂不韋。他甚至都已經安排好了,實在不行就直接安排呂不韋歸隱深山。
可惜,事實上很多事都不盡人意。不僅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時常發生,就連落井下石的事兒也常有。就比如這一次呂不韋的遭遇,很多人在廟堂上爭著奏他的本。
黃昏時,趙政跟李斯坐在大殿門口,看著夕陽斜暉。
趙政躺在青石板上,閉著眼問道:“李斯,你說如果有一天我帶兵踏平六國,是不是就沒有人再敢小看秦國了?”
李斯說:“那是當然!”
趙政說:“那如果我不隻想踏平六國呢?”
李斯說:“您的意思是?”
趙政說:“很早之前我就做過這樣一個夢,這個夢已經變成了我的理想。我希望將全部勢力全都聚到一起,然後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
看著趙政神采奕奕的樣子,李斯的心裏突然升起一股豪氣。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跟什麽樣的人就會學什麽樣。李斯一心想要幫趙政謀取天下,如今才知道其實趙政的目標從來都不止六國。
如果按照趙政的意思,秦國不僅要統一六國,而且還要將匈奴和百越納入秦國版圖。
他這個理想當然很美好,而且也不是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硬要說有什麽缺點的話,那就是這事兒太複雜了。
匈奴是遊牧部落,是由無數個遊牧民族聚到一起所組成的。他們最喜歡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性情都很隨和而且特別好客。沒有那麽多破講究,吃東西隻要能填飽肚子就行,不像百越有那麽多的規矩。
海納百川匯成海,國招賢臣聚為國。
趙政從來沒有像今天如此波瀾不驚,或許是因為眼前的棘手事兒都解決了。他不僅跟李斯聊了很多瑣事,而且還跟李斯小酌了幾杯。
等繁星點點,李斯已經醉成狗了,而趙政也已經被趙高扶迴了寢宮。一邊打著酒嗝,趙政一邊還說著醉話。
他高興不是因為清除了擋在他麵前障礙,而是他覺得秦國現在已經穩定了,他可以把夏玉房給接到秦國來了。
當初他可是答應過夏玉房的,隻要秦國局勢穩定,他就馬上接她來秦國。當然還有李霓裳,至於趙靈兒跟趙丹就算了,畢竟他們都是趙國公主。
如果趙政把她倆接到秦國,說不定趙國國君就要跟他拚老命了呢。
5
:,,!!
親政之後,趙政身邊已經聚集了幾位大才。其中最讓引人注目的當屬呂不韋推薦的李斯,李斯胸有大才一心想要輔佐趙政成就霸業,卻沒有幫呂不韋說半句好話。
呂不韋看不到任何希望,趙政已經跟他說的很明白了。要麽就直接走人,要麽就留下等死。
他不想死也不想走,因為不想死所以不想走,可走不走都是死。既然如此,那他就隻能選擇自我了斷了。
一天後,秦國傳出了呂不韋暴斃的消息。有人說呂不韋乃舊疾複發而亡,也有人說呂不韋是服毒而亡。這一切對趙政而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呂不韋死後他的門客無人鬧事。那些先前還蠢蠢欲動的隱患,從此之後徹底變成了一潭死水。
身為一國之君,他絕對不會允許自己身邊存在這樣一個人。他的權利僅次於君主,還會在很多時候代表君主辦事。
這樣的人起初肯定是君主信得過的人,但時間會改變一切,當然也會改變一個人的立懲**。
呂不韋死後,趙政並未冊封新的丞相,不過李斯卻成為了秦國客卿。想當年,秦孝公時的商鞅就是一個客卿。而到最後,商鞅變成了秦國的大良造。所謂大良造,也就是當時秦國的最高官職,等同於後來的丞相,權利卻比丞相還大。
李斯想趙政諫言,秦國蓄勢這麽多年,到了該一展宏圖的時候了。秦國曆代國君都想一統六國,隻可惜他們的壯誌後來全都變成了笑柄。
趙政不然,不先說現如今秦國的實力,就拿趙政外出遊曆這九年說起。剛開始秦國百姓並不知道是怎麽迴事,後來才聽說他們的國君孤身一人去周遊列國。當時他們都在替趙政擔心,擔心他會遇到什麽危險。
不過後來大家收到了越來越多的消息,知道趙政深藏不漏是個高手,也知道有人在暗中保護趙政。
李斯諫言秦國要一統六國,首要必須吞並的就是寒國。因為寒國就擋在秦國麵前,如果不把寒國吃了,秦國就沒有辦法長驅直入攻打剩餘五國。
秦國雖然變法多年,但是基礎設施建設還很落後。李斯的建議不知何時傳到了寒國,寒國國君一聽就急眼了,馬上商量對策,最後派了一個出自墨家的修渠高手,此人名叫鄭渠。
寒國國君親自接見了鄭渠,然後跟他說明情況。不管鄭渠能夠完成任務,迴到寒國之後他都將有重謝。
鄭渠到秦國後轉悠了小半年,這才在貴人的舉薦下見到了秦王趙政。鄭渠給秦王畫了好幾幅圖,圖上所畫的是水渠修好之後的樣子。水渠可以縱觀秦地東西南北,既能夠幫助百姓旱澇保收,還可以借此大力發展水產業。
如果這條水渠可以修成的話,對秦國的經濟發展絕對能夠起到一個助推作用。按照當時秦國的發展速度計算的話,至少可以提升三倍以上。
看完那幾幅圖紙的趙政跟文武大臣無不讚歎,但有一個問題橫在他們麵前。修建水渠需要花很多的錢,而且需要雇傭很多的人。
自秦國變法之後,秦國的經濟發展成效顯著,國庫充盈百姓安居。修一條水渠倒是不成問題,可問題是要動用幾十萬人修渠,這樣勢必會影響秦**隊的兵源補充。
趙政陷入了兩難之地,文武大臣也開始分成兩派。一派是堅持要修建水渠,目的當然是為了秦國以後的發展。一派是堅決反對修建水渠,目的是為了讓秦國能夠專注於擴張地盤。
在沒有吞並巴蜀的時候,秦國地界在七國之中排在第四。等他吞並和巴蜀之後,秦國的地界就一躍成為排名第二了。
不是他趙政在乎這個第一,而是他需要給秦國將士一個解釋。而且還有一點他也考慮到了,如果再修渠的時候跟他國開戰,那麽秦國一定會遭受重大損失。
遣去左右隨從,趙政隻將李斯一人留下。他知李斯心中所想,故而希望可以從李斯這裏得到答案。
其實旁人都看錯了,其實李斯對呂不韋並非冷酷無親。他曾不止一次的想要幫助呂不韋,可惜呂不韋死拽著不肯鬆手。兩次已經踏出家門,最後卻又自己鑽深迴去。
別說李斯有點兒不甘,就連趙政對此也有一點兒可惜。但可惜歸可惜,不管到什麽時候他都不會後悔。
呂不韋在秦國的勢力太大了,功高震主雖然不好,但還不至於帝王寢食難安。呂不韋的勢力已經超出了功高震主的範疇,他甚至已經到具備了隨時成為秦國國君的條件。
畢竟,他也曾掌管過秦國長達十餘年。不求無功但求無過,隻可惜他就一次沒有走好,最後被弄的滿盤皆輸。
李斯不怪趙政,他甚至很讚賞趙政對呂不韋的做法。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趙政不止一次想要放過呂不韋。他甚至都已經安排好了,實在不行就直接安排呂不韋歸隱深山。
可惜,事實上很多事都不盡人意。不僅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時常發生,就連落井下石的事兒也常有。就比如這一次呂不韋的遭遇,很多人在廟堂上爭著奏他的本。
黃昏時,趙政跟李斯坐在大殿門口,看著夕陽斜暉。
趙政躺在青石板上,閉著眼問道:“李斯,你說如果有一天我帶兵踏平六國,是不是就沒有人再敢小看秦國了?”
李斯說:“那是當然!”
趙政說:“那如果我不隻想踏平六國呢?”
李斯說:“您的意思是?”
趙政說:“很早之前我就做過這樣一個夢,這個夢已經變成了我的理想。我希望將全部勢力全都聚到一起,然後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
看著趙政神采奕奕的樣子,李斯的心裏突然升起一股豪氣。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跟什麽樣的人就會學什麽樣。李斯一心想要幫趙政謀取天下,如今才知道其實趙政的目標從來都不止六國。
如果按照趙政的意思,秦國不僅要統一六國,而且還要將匈奴和百越納入秦國版圖。
他這個理想當然很美好,而且也不是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硬要說有什麽缺點的話,那就是這事兒太複雜了。
匈奴是遊牧部落,是由無數個遊牧民族聚到一起所組成的。他們最喜歡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性情都很隨和而且特別好客。沒有那麽多破講究,吃東西隻要能填飽肚子就行,不像百越有那麽多的規矩。
海納百川匯成海,國招賢臣聚為國。
趙政從來沒有像今天如此波瀾不驚,或許是因為眼前的棘手事兒都解決了。他不僅跟李斯聊了很多瑣事,而且還跟李斯小酌了幾杯。
等繁星點點,李斯已經醉成狗了,而趙政也已經被趙高扶迴了寢宮。一邊打著酒嗝,趙政一邊還說著醉話。
他高興不是因為清除了擋在他麵前障礙,而是他覺得秦國現在已經穩定了,他可以把夏玉房給接到秦國來了。
當初他可是答應過夏玉房的,隻要秦國局勢穩定,他就馬上接她來秦國。當然還有李霓裳,至於趙靈兒跟趙丹就算了,畢竟他們都是趙國公主。
如果趙政把她倆接到秦國,說不定趙國國君就要跟他拚老命了呢。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