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天子怎麽想。長安城乃至於關中、涼州的天,徹底變了,這卻是一個板上釘釘的事實。在得知李利執掌關、涼、並三地軍隊,成為關中最高軍事統帥之後,無數人更是趨之若鶩。比李利官拜驃騎將軍更要來得殷切。區區一個驃騎將軍,比起李利現在所掌控的軍隊,那又能算得了什麽呢?
馬騰投之以桃,李利自然會報之以禮。
大朝之時,李利上奏,稱馬騰為穩定涼州局勢、保護漢朝國土完整,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如此殊功,不能不做嘉獎,請朝廷拜馬騰為太尉、增食邑二千戶。
年初,太尉楊彪、司徒淳於嘉、司空張喜皆因事而罷。此時司徒為趙溫,楊彪起複為司空,張喜為太常卿,獨太尉之位虛懸。李利得了馬騰好處,遂將這樁好處,送將與馬騰。
馭人,無非是名、利、威。這三公之位,是這世間仕途的頂點,無數士大夫眼饞得要死,這次就讓馬騰坐一坐,感受感受這三公的風光。也算是酬他之恩情了。
國家封拜大臣,天子一個人是做不了主的,自然是要讓大臣們一起討論。現在李傕是大司馬,位於三公之上,李利又執掌關涼兵權,哪個敢反對?
於是廷議一片附和之聲。隻是孔融等幾個人站了出來唱反調,說是關、涼殘破,這幾年稍得恢複,丁口不多,奉養天子與朝廷還有些吃力,所以大臣的食邑不宜太多。是以,最後批複下來就是馬騰拜太尉,增食邑千戶。也算是皆大歡喜了。
隨著兩處大營的兵馬整訓接近尾聲,李利也開始出手了。他要對付的,是關中和涼州各處盤踞的一些小軍閥,這些人一共有八部。分別是張橫、梁興、楊秋、侯選、程銀、馬玩、李堪、成宜。
李利既然鐵了心腸要收兵權,把自家親叔父都弄迴去退休養老了,又怎麽會讓這些人繼續存在?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正是如此。
李利一聲令下,徐晃、李暹、馬超、龐德,各率一部精兵,從東邊開始橫掃。但有不服者,立滅之。戰事曆經月餘,除了張橫、梁興反抗激烈,戰死陣中之外,其餘諸將,紛紛率部歸降。
這些人的部隊,打散整編又花了李利將近月餘時間。所有一切事情都忙好之後,李利拿過文書一看,不禁心花怒放。經過一番整訓、合編,此時在關中,他計有步騎五萬。要知道,關西出將,關東出相,此時關涼兵馬的戰鬥力,那真是厲害得緊。有如此雄兵在手,他對付袁紹,心中又多了些把握。
驃騎將軍幕府可設長史、司馬各一人,從事中郎二人,掾屬、令史等數十人。有官騎、鼓吹各一部。
李利諸事已畢,打算迴並州。遂上表朝廷,奏請荀攸為並州刺史,賈詡為驃騎將軍府長史。至於其他職位,李利暫時也想不到好的人選,就先空著吧。
至於他要發兵打冀州這樣的大事,他除了對李傕和馬騰實話實說之後,其他人他是半個字都沒有說。這樣的大事,一定要保密,以免走漏風聲。而且在朝堂上貿然說了出來,搞不好就會有無數人站出來反對了。
朝臣們,可是有很多人內心深處都是盼著關東兵馬打過來的。畢竟關東的袁紹、曹操等人,和朝臣們才是一個階級的自家人。都是士大夫、門閥麽。再看李傕之流,一個個都是粗鄙武夫。哪裏有什麽共同語言嘛。現在的溫馴,隻不過是迫於涼州的兵威罷了。
李利對於這一點,心裏可是明白得很。走的時候,李利把長安所謂的文章三友,給征辟了兩個。孔融他不太好動,就把禰衡和楊修給弄到自己幕府裏來了。李利心想,老子前去打仗,你們在後方飲酒作樂,然後還寫文章罵老子,可不能讓你們痛快了。都跟我一起去沙場見見屍山血海吧。或許對你們的未來,也是一種磨礪。
李利不懷好意,結果征辟了楊修和禰衡之後,其餘諸家仿佛是突然開了竅一般,都紛紛開始把自己家的子弟往李利身邊塞了。
王桀來了,韋康來了,司馬朗來了,張芝的兒子張琅來了,士孫瑞的次子士孫葳來了,趙溫的侄孫趙恪也來了……其他小家族的子弟和不得誌的太學生們,更是數不勝數。
李利不禁有些目瞪口呆,什麽時候,自己這麽受歡迎了?還是旁邊的賈詡給他解了心中之惑。賈詡笑道:“將軍如今身份貴重,這些人成為將軍門下之客,正是一登龍門,便身價百倍。將來他們的仕途,也會好走許多。”
李利不禁唏噓:“他們當初不是嫌棄我叔侄皆為一介武夫,不願相投麽。”當年他去河東,想招募幾個士子當幫手,應者寥寥。如今卻是反過來了。
賈詡撚著胡須笑了起來:“此一時,彼一時也。當年大將軍何進,一介屠夫,不也為世人所鄙,然驟登高位,連夜相投者則如過江之鯽。比將軍此時,卻是更要熱鬧。”
李利轉念一想,也是啊,這人,無論什麽時代,都避免不了勢利眼。捧高踩低、跟紅頂白這才是人之常情啊。何進一個殺豬的,被世人嘲笑,那又如何,當年何進權勢滔天之時,海內名士,乃至於袁紹、曹操等不都是他的小跟班麽?自己好歹出身要比屠戶好些吧。人家前來相投,自然是再正常不過了。
想通之後,李利就大手一揮,把事情交給賈詡了:“文和,你斟酌著辦吧。”他的幕府,是要多補充一些辦事的人了。接下來他要幹大事,人自然是多多益善。
要離開的時候,李利又為留守兵馬開始頭痛了。兵權是收上來了,快樂是挺快樂的。可是全部重任也都壓在李利一人身上,這責任也是大得很呐。關中、涼州的安全要注意。別的不說,皇帝手裏還有一支兵馬呢。為了避免讓天子和朝廷反應過激,再加上羽林軍的戰鬥力實在是不堪一提,李利也就沒有對段煨掌握的這支部隊下手。可是也不能不做防備啊。
羽林軍還是其次,最最關鍵的,還是河內的劉備,自己是費盡心思把這尊大神給請來了。可是自己一直都很忙,也沒什麽空去與劉皇叔聯絡感情。接下來自己的全部精力又要放到並州、冀州去。要是劉皇叔趁這個機會在背後捅自己一槍,那自己就真的是要涼了。
馬騰投之以桃,李利自然會報之以禮。
大朝之時,李利上奏,稱馬騰為穩定涼州局勢、保護漢朝國土完整,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如此殊功,不能不做嘉獎,請朝廷拜馬騰為太尉、增食邑二千戶。
年初,太尉楊彪、司徒淳於嘉、司空張喜皆因事而罷。此時司徒為趙溫,楊彪起複為司空,張喜為太常卿,獨太尉之位虛懸。李利得了馬騰好處,遂將這樁好處,送將與馬騰。
馭人,無非是名、利、威。這三公之位,是這世間仕途的頂點,無數士大夫眼饞得要死,這次就讓馬騰坐一坐,感受感受這三公的風光。也算是酬他之恩情了。
國家封拜大臣,天子一個人是做不了主的,自然是要讓大臣們一起討論。現在李傕是大司馬,位於三公之上,李利又執掌關涼兵權,哪個敢反對?
於是廷議一片附和之聲。隻是孔融等幾個人站了出來唱反調,說是關、涼殘破,這幾年稍得恢複,丁口不多,奉養天子與朝廷還有些吃力,所以大臣的食邑不宜太多。是以,最後批複下來就是馬騰拜太尉,增食邑千戶。也算是皆大歡喜了。
隨著兩處大營的兵馬整訓接近尾聲,李利也開始出手了。他要對付的,是關中和涼州各處盤踞的一些小軍閥,這些人一共有八部。分別是張橫、梁興、楊秋、侯選、程銀、馬玩、李堪、成宜。
李利既然鐵了心腸要收兵權,把自家親叔父都弄迴去退休養老了,又怎麽會讓這些人繼續存在?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正是如此。
李利一聲令下,徐晃、李暹、馬超、龐德,各率一部精兵,從東邊開始橫掃。但有不服者,立滅之。戰事曆經月餘,除了張橫、梁興反抗激烈,戰死陣中之外,其餘諸將,紛紛率部歸降。
這些人的部隊,打散整編又花了李利將近月餘時間。所有一切事情都忙好之後,李利拿過文書一看,不禁心花怒放。經過一番整訓、合編,此時在關中,他計有步騎五萬。要知道,關西出將,關東出相,此時關涼兵馬的戰鬥力,那真是厲害得緊。有如此雄兵在手,他對付袁紹,心中又多了些把握。
驃騎將軍幕府可設長史、司馬各一人,從事中郎二人,掾屬、令史等數十人。有官騎、鼓吹各一部。
李利諸事已畢,打算迴並州。遂上表朝廷,奏請荀攸為並州刺史,賈詡為驃騎將軍府長史。至於其他職位,李利暫時也想不到好的人選,就先空著吧。
至於他要發兵打冀州這樣的大事,他除了對李傕和馬騰實話實說之後,其他人他是半個字都沒有說。這樣的大事,一定要保密,以免走漏風聲。而且在朝堂上貿然說了出來,搞不好就會有無數人站出來反對了。
朝臣們,可是有很多人內心深處都是盼著關東兵馬打過來的。畢竟關東的袁紹、曹操等人,和朝臣們才是一個階級的自家人。都是士大夫、門閥麽。再看李傕之流,一個個都是粗鄙武夫。哪裏有什麽共同語言嘛。現在的溫馴,隻不過是迫於涼州的兵威罷了。
李利對於這一點,心裏可是明白得很。走的時候,李利把長安所謂的文章三友,給征辟了兩個。孔融他不太好動,就把禰衡和楊修給弄到自己幕府裏來了。李利心想,老子前去打仗,你們在後方飲酒作樂,然後還寫文章罵老子,可不能讓你們痛快了。都跟我一起去沙場見見屍山血海吧。或許對你們的未來,也是一種磨礪。
李利不懷好意,結果征辟了楊修和禰衡之後,其餘諸家仿佛是突然開了竅一般,都紛紛開始把自己家的子弟往李利身邊塞了。
王桀來了,韋康來了,司馬朗來了,張芝的兒子張琅來了,士孫瑞的次子士孫葳來了,趙溫的侄孫趙恪也來了……其他小家族的子弟和不得誌的太學生們,更是數不勝數。
李利不禁有些目瞪口呆,什麽時候,自己這麽受歡迎了?還是旁邊的賈詡給他解了心中之惑。賈詡笑道:“將軍如今身份貴重,這些人成為將軍門下之客,正是一登龍門,便身價百倍。將來他們的仕途,也會好走許多。”
李利不禁唏噓:“他們當初不是嫌棄我叔侄皆為一介武夫,不願相投麽。”當年他去河東,想招募幾個士子當幫手,應者寥寥。如今卻是反過來了。
賈詡撚著胡須笑了起來:“此一時,彼一時也。當年大將軍何進,一介屠夫,不也為世人所鄙,然驟登高位,連夜相投者則如過江之鯽。比將軍此時,卻是更要熱鬧。”
李利轉念一想,也是啊,這人,無論什麽時代,都避免不了勢利眼。捧高踩低、跟紅頂白這才是人之常情啊。何進一個殺豬的,被世人嘲笑,那又如何,當年何進權勢滔天之時,海內名士,乃至於袁紹、曹操等不都是他的小跟班麽?自己好歹出身要比屠戶好些吧。人家前來相投,自然是再正常不過了。
想通之後,李利就大手一揮,把事情交給賈詡了:“文和,你斟酌著辦吧。”他的幕府,是要多補充一些辦事的人了。接下來他要幹大事,人自然是多多益善。
要離開的時候,李利又為留守兵馬開始頭痛了。兵權是收上來了,快樂是挺快樂的。可是全部重任也都壓在李利一人身上,這責任也是大得很呐。關中、涼州的安全要注意。別的不說,皇帝手裏還有一支兵馬呢。為了避免讓天子和朝廷反應過激,再加上羽林軍的戰鬥力實在是不堪一提,李利也就沒有對段煨掌握的這支部隊下手。可是也不能不做防備啊。
羽林軍還是其次,最最關鍵的,還是河內的劉備,自己是費盡心思把這尊大神給請來了。可是自己一直都很忙,也沒什麽空去與劉皇叔聯絡感情。接下來自己的全部精力又要放到並州、冀州去。要是劉皇叔趁這個機會在背後捅自己一槍,那自己就真的是要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