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遂找張楊幫忙,那是有理由的。
一是張楊不是董卓的嫡係,和董卓那是合作關係。就像當年他韓遂和馬騰也打算和董卓合作一樣。
二是張楊和王允、呂布都是並州老鄉。關係還算不錯。要說王允和呂布一起幹死董卓後,張楊的心裏應該是十分高興的。並州黨上台執政,那他這個並州人、河內太守豈不是到了飛黃騰達的時候了。
可惜張楊還沒來得及高興幾天呢,李傕等諸將反攻長安,王允慘死,呂布出奔。轉瞬間,並州黨灰飛煙滅,所有美好的幻想都變成了不切實際的空想。你說張楊心中沒有怨氣怎麽可能?
後來李傕等人發布懸賞令,出高額賞金懸賞呂布的腦袋,也是張楊庇護了呂布,讓他不為部下所害。張楊一片赤誠,呂布卻還疑心疑鬼怕張楊要害他,趁著張楊不注意,就跑到關東去了。先去袁術那裏,再去袁紹那裏。最後呂布把袁紹給得罪死了,袁紹要派人弄死呂布。又是張楊在關鍵時刻收留了呂布。直到呂布被陳宮等人迎到兗州去搞事情。在史書上,最後張楊甚至還為了救援呂布,而被部下暗殺身亡。
可以說,張楊對呂布的感情,那真是沒話說。涼州李傕一係,殺了王允,驅逐了呂布,現在又搶了張楊的老家並州,你說張楊心裏有沒有想法?
沒想法也不要緊,想辦法給張楊製造想法就行了。韓遂的信中是這樣跟張楊說的:“自董卓禍亂天下以來,四海不寧。王司徒,呂將軍以國家社稷為念,殫精竭慮,一舉而誅董賊,而天下欣然。然又有李傕等匹夫叛臣反攻長安,殘害司徒,挾持天子。於是以一小校之身,而擠居廟堂之上。此誠不可笑乎?今幸賴天子之福,祖宗之靈,賊將郭汜、樊稠、張濟等皆身死,長安隻餘李賊一人。吾欲與馬壽成興兵,驅逐李賊,解救天子,匡扶漢室。稚叔可有意乎?事成,當與稚叔共掌尚書台。”
張楊一看這信,心中就蠢蠢欲動了。張楊自詡當世英豪,他叱吒風雲的時候,李傕等人不過是董卓麾下一偏將罷了。現在李傕等人都位列公卿,拜將、開府,位極人臣了。而他十幾年過去,還是個河內太守,雜號將軍。這讓張楊如何服氣。偏生李傕等人上台之後,對張楊也很不待見。
因為張楊就是並州人,而且張楊還三番二次的收留關中的逃犯呂布。你讓李傕心裏如何想?要不是張楊麾下有甲兵,長安朝廷早就隨便找個借口,把張楊的河內太守也給擼了。
這一點,其實張楊內心也是清楚的。長安諸將之前自相殘殺時,他就想要參與進去,但最後他還是選擇了觀望。現在郭汜和樊稠死了,張濟也不知死於何人之手。可以說,董卓的殘留勢力,是最近幾年來,最為虛弱的時候。
現在長安諸將,董承是站天子一邊的,段煨諸事不管,隻埋頭在華陰種田。馬騰和韓遂無疑是一夥的。李傕一個人,已經是獨木難支了。要是韓遂這會和馬騰內應外合,還真能打李傕一個措手不及。嘿嘿,真要成功了,論功行賞,難道自己就不應該進長安坐一坐李傕等將之前坐的那個位置嗎?
他們區區一介校尉之身都能坐得,自己堂堂二千石,一郡太守便坐不得?隻是按韓遂的說法,他與馬騰內應外合的話,長安那邊也不需要自己了呀。張楊想了一陣,目光無意間瞟到了並州。
張楊忽然就反應過來了,長安城中雖然隻有個李傕,但李傕侄子李利卻不是什麽善茬,立足於河東,以一郡之地而吞並並州,與他交手的敵手是袁紹麾下大將高幹,與草原諸胡。河內與河東相鄰,對於這個鄰居,張楊了解得越多,對李利的手段就越佩服。
這韓遂和馬騰起兵攻打李傕,李利豈有不幫忙的道理。那麽韓遂送信到自己這裏來,分明是想要自己出兵,造足聲勢來威脅到李利的並州,好讓李利不能出全力去救援李傕。
想明白這一點了,張楊這才反應過來,為什麽韓遂要以執政之位相酬了。要是自己成功拖住了李利,這就真的是天大的功勞啊。當然得以執政之位才能迴報了。想到這裏,張楊心中就越發的火熱滾燙起來。
一國執政啊。天下最尊貴的幾個人之一。想想當年,為了三公之位,有多少人削尖了腦袋要往上爬。甚至還有名重天下的清貴花錢買三公來過一過癮的。現在機會就擺在自己的眼前,要不要抓住?
隻是要是一旦失敗,這後果也不是一般人能夠承擔得起的。搞不好就是身死族滅的下場。張楊不禁反複細細思量起其中的得失來。
這事實在是太過於重大,張楊一時難以決斷,於是就把董昭給請了來一起商議。董昭是冀州人,年輕時為孝廉,先後擔任兩縣縣令,頗有政聲。袁紹奪了韓馥的冀州之後,聞董昭之名,便任命他為自己麾下參軍。
後來董昭先後擔任巨鹿太守和魏郡太守,幹得都很不錯。袁紹也很欣賞他。可惜袁紹是個外寬內忌的人。因為董昭之弟在張邈麾下做事,而張邈與袁紹的關係,從親密無間到相看兩厭……袁紹因此而恨屋及烏,聽信讒言要治董昭的罪。
董昭聽到風聲後,心想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於是便收拾收拾,找個借口跑路了。董昭最初想要跑到朝廷去覲見皇帝,把關東以及冀州的事情給朝廷說一說,順便說說袁紹的醜事。結果半路跑到河內,卻被張楊給強留下來了。張楊麾下無人可用,見來了個董昭,欣喜若狂,就把他給扣下來了,直到如今。
當初曹操剛剛得到兗州,向朝廷派使進貢的時候,經過河內又被張楊扣留,董昭說好說歹,才讓張楊放人。曹操這才與西方得與交通。因此董昭也與曹操結下了交情。這為曆史上董昭後來投靠曹操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這個家夥很有能力,也很會來事,曹操晉爵魏公、魏王的建議,就都是董昭提出來的。
董昭來了之後,張楊就把韓遂欲與自己聯合,一舉掀翻李傕,然後進京一起秉政的事向董昭詳細一說。然後就問道:“公仁,此事可為乎?”
一是張楊不是董卓的嫡係,和董卓那是合作關係。就像當年他韓遂和馬騰也打算和董卓合作一樣。
二是張楊和王允、呂布都是並州老鄉。關係還算不錯。要說王允和呂布一起幹死董卓後,張楊的心裏應該是十分高興的。並州黨上台執政,那他這個並州人、河內太守豈不是到了飛黃騰達的時候了。
可惜張楊還沒來得及高興幾天呢,李傕等諸將反攻長安,王允慘死,呂布出奔。轉瞬間,並州黨灰飛煙滅,所有美好的幻想都變成了不切實際的空想。你說張楊心中沒有怨氣怎麽可能?
後來李傕等人發布懸賞令,出高額賞金懸賞呂布的腦袋,也是張楊庇護了呂布,讓他不為部下所害。張楊一片赤誠,呂布卻還疑心疑鬼怕張楊要害他,趁著張楊不注意,就跑到關東去了。先去袁術那裏,再去袁紹那裏。最後呂布把袁紹給得罪死了,袁紹要派人弄死呂布。又是張楊在關鍵時刻收留了呂布。直到呂布被陳宮等人迎到兗州去搞事情。在史書上,最後張楊甚至還為了救援呂布,而被部下暗殺身亡。
可以說,張楊對呂布的感情,那真是沒話說。涼州李傕一係,殺了王允,驅逐了呂布,現在又搶了張楊的老家並州,你說張楊心裏有沒有想法?
沒想法也不要緊,想辦法給張楊製造想法就行了。韓遂的信中是這樣跟張楊說的:“自董卓禍亂天下以來,四海不寧。王司徒,呂將軍以國家社稷為念,殫精竭慮,一舉而誅董賊,而天下欣然。然又有李傕等匹夫叛臣反攻長安,殘害司徒,挾持天子。於是以一小校之身,而擠居廟堂之上。此誠不可笑乎?今幸賴天子之福,祖宗之靈,賊將郭汜、樊稠、張濟等皆身死,長安隻餘李賊一人。吾欲與馬壽成興兵,驅逐李賊,解救天子,匡扶漢室。稚叔可有意乎?事成,當與稚叔共掌尚書台。”
張楊一看這信,心中就蠢蠢欲動了。張楊自詡當世英豪,他叱吒風雲的時候,李傕等人不過是董卓麾下一偏將罷了。現在李傕等人都位列公卿,拜將、開府,位極人臣了。而他十幾年過去,還是個河內太守,雜號將軍。這讓張楊如何服氣。偏生李傕等人上台之後,對張楊也很不待見。
因為張楊就是並州人,而且張楊還三番二次的收留關中的逃犯呂布。你讓李傕心裏如何想?要不是張楊麾下有甲兵,長安朝廷早就隨便找個借口,把張楊的河內太守也給擼了。
這一點,其實張楊內心也是清楚的。長安諸將之前自相殘殺時,他就想要參與進去,但最後他還是選擇了觀望。現在郭汜和樊稠死了,張濟也不知死於何人之手。可以說,董卓的殘留勢力,是最近幾年來,最為虛弱的時候。
現在長安諸將,董承是站天子一邊的,段煨諸事不管,隻埋頭在華陰種田。馬騰和韓遂無疑是一夥的。李傕一個人,已經是獨木難支了。要是韓遂這會和馬騰內應外合,還真能打李傕一個措手不及。嘿嘿,真要成功了,論功行賞,難道自己就不應該進長安坐一坐李傕等將之前坐的那個位置嗎?
他們區區一介校尉之身都能坐得,自己堂堂二千石,一郡太守便坐不得?隻是按韓遂的說法,他與馬騰內應外合的話,長安那邊也不需要自己了呀。張楊想了一陣,目光無意間瞟到了並州。
張楊忽然就反應過來了,長安城中雖然隻有個李傕,但李傕侄子李利卻不是什麽善茬,立足於河東,以一郡之地而吞並並州,與他交手的敵手是袁紹麾下大將高幹,與草原諸胡。河內與河東相鄰,對於這個鄰居,張楊了解得越多,對李利的手段就越佩服。
這韓遂和馬騰起兵攻打李傕,李利豈有不幫忙的道理。那麽韓遂送信到自己這裏來,分明是想要自己出兵,造足聲勢來威脅到李利的並州,好讓李利不能出全力去救援李傕。
想明白這一點了,張楊這才反應過來,為什麽韓遂要以執政之位相酬了。要是自己成功拖住了李利,這就真的是天大的功勞啊。當然得以執政之位才能迴報了。想到這裏,張楊心中就越發的火熱滾燙起來。
一國執政啊。天下最尊貴的幾個人之一。想想當年,為了三公之位,有多少人削尖了腦袋要往上爬。甚至還有名重天下的清貴花錢買三公來過一過癮的。現在機會就擺在自己的眼前,要不要抓住?
隻是要是一旦失敗,這後果也不是一般人能夠承擔得起的。搞不好就是身死族滅的下場。張楊不禁反複細細思量起其中的得失來。
這事實在是太過於重大,張楊一時難以決斷,於是就把董昭給請了來一起商議。董昭是冀州人,年輕時為孝廉,先後擔任兩縣縣令,頗有政聲。袁紹奪了韓馥的冀州之後,聞董昭之名,便任命他為自己麾下參軍。
後來董昭先後擔任巨鹿太守和魏郡太守,幹得都很不錯。袁紹也很欣賞他。可惜袁紹是個外寬內忌的人。因為董昭之弟在張邈麾下做事,而張邈與袁紹的關係,從親密無間到相看兩厭……袁紹因此而恨屋及烏,聽信讒言要治董昭的罪。
董昭聽到風聲後,心想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於是便收拾收拾,找個借口跑路了。董昭最初想要跑到朝廷去覲見皇帝,把關東以及冀州的事情給朝廷說一說,順便說說袁紹的醜事。結果半路跑到河內,卻被張楊給強留下來了。張楊麾下無人可用,見來了個董昭,欣喜若狂,就把他給扣下來了,直到如今。
當初曹操剛剛得到兗州,向朝廷派使進貢的時候,經過河內又被張楊扣留,董昭說好說歹,才讓張楊放人。曹操這才與西方得與交通。因此董昭也與曹操結下了交情。這為曆史上董昭後來投靠曹操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這個家夥很有能力,也很會來事,曹操晉爵魏公、魏王的建議,就都是董昭提出來的。
董昭來了之後,張楊就把韓遂欲與自己聯合,一舉掀翻李傕,然後進京一起秉政的事向董昭詳細一說。然後就問道:“公仁,此事可為乎?”